本问题被收录至活动「十万个是什么」中。

活动时间:2019/01/21 - 2019/02/20

活动规则:大于 300 字的客观事实定义,且注明可信来源,创作时间在前的优先采纳。

活动内容:进入活动页面回答问题,优质内容将有机会被收录在《十万个是什么》电子书中,同时还有机会获得特别定制的荣誉奖杯。更多相关问题请进入活动页面了解。

欢迎你把家乡写进百科全书,分享你的家乡美好。


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很大,「健在」之时有「万园之园」的美称,陆上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其园林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参观门票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清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的园子,它的位置在畅春园(今北京大学校址)以北约500米,面积约600亩。雍正即位后加以扩建,而后乾隆在圆明园的旁边修建了两座附园,东面是长春园,东南面叫万春园,总面积5200余亩,成为现今圆明园的规模,相当于8.5个紫禁城。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完全建成于乾隆年间,原有亭台楼阁140多处。乾隆皇帝与祖父康熙皇帝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圆明园的早期园林中。

【圆明园的雨果塑像】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于1861年11月25日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中有这样的评价:「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门票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是我国第一次仿建的欧式园林,位于长春园北界。此处欧式园林,由于修建圆明园的雷氏家族(该建筑世家一连七代负责监修皇家园林,包括圆明园和颐和园)不懂得西洋建筑风格,所以由西方传教士义大利人郎世宁和法国人蒋友仁、王致诚设计监修,中国匠师辅助建造建造。

西洋楼残垣老照片

西洋楼残垣老照片

《圆明园》纪录片中的郎世宁

郎世宁所在的皇家画院就设在圆明园内,皇家画院负责整个圆明园的规划和设计,设计成果也由时年在位的雍正皇帝亲自审定。乾隆继位后听说法国凡尔赛宫的水法建筑绝伦,因此命匠师在圆明园也建造西式建筑。

法国传教士蒋友仁

西洋楼景区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占地7公顷。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这些西施殿阁因以石材为主,故多有残存。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

据说圆明园天天花开似锦,管理花草的工匠就有三百多人。圆明园的宫殿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中国建筑的所有风格。

圆明园遗址公园通票

【谐奇趣】

谐奇趣是于乾隆十六年建成的圆明园内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

谐趣园历史照片

谐奇趣南面,照片拍摄于1873年

谐奇趣南面版画

谐奇趣北面版画

谐奇趣主楼北面

谐趣园今夏日景观

谐奇趣音乐亭

谐奇趣主楼东侧面

谐奇趣主楼北面

谐奇趣主楼北面

谐趣园今冬日景观

【黄花阵】

万花阵,原名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

『黄花阵』夏日景观手拍

『黄花阵』冬日景观手拍

【养雀笼】

养雀笼是圆明园长春园北部西洋楼之一景。

养雀笼位于圆明园黄花阵的东侧,实为一座西洋门,建成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明间为穿堂门,南北侧屋内笼养孔雀等鸟类,故名养雀笼。

养雀笼西面

养雀笼东面

【方外观】

「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重檐四坡蓝色琉璃瓦顶·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是用青铜构制的。

方外观复原图

方外观正面

「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

历史上的香妃

【远瀛观、大水法】

远瀛观景点是西洋楼景区的主要景点,从南北轴线上可划分为南、北、中三段。昔日曾是乾隆皇帝宠爱的香妃生活和娱乐的场所。

观水法、大水法和远瀛观

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皇家园林媲美。

1922年拍摄的远瀛观大水法

远瀛观南面

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乾隆对于科技的态度比雍正还恶劣,认为只有马刀才是正确的,仍旧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闭关锁国。

大水法

大水法夏日景观

【海晏堂】

海晏堂是郎世宁设计建造的最大建筑,一天24小时,各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中午十二点钟,十二只动物一起喷水。

海晏堂复原图

海晏堂最初设计的喷泉装置并非动物,而是和西方雕塑一样风格的裸体美女。但是乾隆皇帝认为西洋裸女的雕塑放在圆明园中有伤风化,于是改成十二生肖代替。

海晏堂竣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来观看西洋水法喷泉表演。

海晏堂一角

海晏堂冬季景观

【五竹亭】

五竹亭在圆明园方外观南,与其相面对。为五座西洋竹式重檐亭。枋、梁为木构,外观则全部是竹子构成,并用彩色玻璃镶嵌,用贝壳装饰。

【线法山】

【线法画】

经过整整一个多世纪的修建,这座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

【观水法】

观水法石屏风

『观水法』夏季手拍

『观水法』冬季手拍

圆明园游览车门票

【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额尔金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英军装备著先进的来福枪和连发强,清军使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弓箭,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都很原始,根本不是武器先进的英军的对手。

圆明园被焚毁后,咸丰得知只能无奈地以「曷胜愤怒」四字签在奏折上来表白自己的沉痛心情。在大敌侵入的危急时刻,咸丰没有身守社稷,全力守卫京师,而是狼狈不堪地逃之夭夭,还美其名曰「巡狩」。这与明末崇祯皇帝的自杀殉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受尽后世嘲讽。咸丰弃祖宗社稷、黎民百姓于不顾,只顾自己逃命,造成了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队丧失斗志,百姓极度恐惧的危机局面。

圆明园有三百多名太监和宫女反锁宫门希望能逃过一劫,但是纵火开始后他们全部被烧死。英国士兵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包括圆明园在内,五座皇家园林化为灰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遭到了彻底毁灭。

1911年,在圆明园毁灭之后半个世纪,大清帝国灭亡。

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图书馆、枫丹白露博物馆以及纽约艺术博物院,人们可以看到一小部分来自圆明园的文物。但是绝大多数曾经属于圆明园的文物仍然下落不明。

相关链接:

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火烧圆明园而不火烧故宫呢??

www.zhihu.com图标

【圆明园现存精美石雕】

【圆明园模型展】

资料来自实景拍摄和纪录片、文献内容


相关链接:周游天下行纪

云绯:【周游天下行记】文档总览清单!


古代封建王朝,收税的用途基本就四个用途:

给官员们发工资;

军费;

河防水渠等农业设施维护;

剩下全部存国库。

康雍干三代没啥大战,没啥自然灾害,官员们工资也不算啥,一个半世纪的累积,这么大一个中国,半个世界GDP的体量。

统统砸在这后花园里,想想都怕啊。


以下答案节选自我自己的首部长篇历史评传《终极骑士.僧格林沁》有关圆明园的部分,全书仍在创作中:

凭弯刀烈马、拥白山黑水。对祖辈武德与发源地的追忆是一代又一代满清皇族割舍不掉的情怀。

前者使清政府素来无比重视骑射战术在军队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清朝皇族后来对僧格林沁的委以重任正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而后者则使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一直无法适应北京夏季的酷日与燥热,于北京周围寻得一处宜凉之地并另建离宫,成为了清初统治者的迫切需求。

这便是清朝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的由来,它位于几百年前曾是泉水遍布、气候凉爽的北京海淀区,由前明清华园(非今日清华园)扩建而成。在宫廷画家叶洮的领衔设计下,枕水江南的淡雅与温宜北国的旷达跨越了秦岭与淮河的自然界限,有机归于园区朴素而别致的整体风格中。一座离宫南北景致合一,正象征著一个国家天下尽归一统。无论从现实需求、美学设计还是政治象征上,畅春园都无比符合满清皇族对于离宫用途的预期和定位。

自1684年建立伊始,康熙皇帝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会在此居住和办公,这里成为了帝国新的行政中枢,反倒是紫禁城被逐渐冷落下来。事实将证明,在正宫与离宫之间,未来的皇帝将越来越宠幸后者,越来越难以做到「雨露匀沾」。

而皇子们也纷纷驻进御园的各个景区和别苑中,皇帝对太子的失望已然溢于言表,这里即将成为他们展开「九龙夺嫡」的主战场,原本血脉连根的亲情随之被撕咬的遍体鳞伤。今日的我们已经无从知道畅春园的美丽与娟柔到底掩盖了多少阴谋与罪恶。可这一切的美丽与罪恶正是皇权政治的极端两面,拥有,即为承受。

1722年12月20日,在诸子相残的痛苦中度过晚年的康熙终于告别了这个令他又爱又恨的世界,逝于畅春园清溪书屋。

而随即的皇位传承出现了几乎所有人都能预料到的巨大争议;四皇子胤禛在传遍了整个北京的阴谋论与谣言中悄然继位,是为雍正帝。

这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甚至可以不加之一的悬案。而新君对这一切仅有的回应,是他在未来不长的余年里,近乎于狂人的辛劳和勤政。

以及,和他父亲一样的,不爱正宫爱离宫。

1709年,当雍正还是胤禛的时候,他得到了父皇的恩赐。

康熙将畅春园正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了胤禛,并题名「圆明园」。按照雍正本人的解释,「圆明」二字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这两个字当然是父皇对他的期许,但从雍正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他从夺储谋嫡时的谦恭养晦,到治国理政时的呕心沥血的,某种写照。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这里成为了胤禛一切筹划的起点,和历尽了阴风暗云之后,那最后的梦田与归乡。不断扩建的圆明园俨然成为了畅春园外最为盛大的皇家园林,园中十多个景区相映成趣,其中牡丹台的花海更是京城闻名的绝景。

而十三年后,就在康熙逝世那一年的春天,就在这牡丹花海之中,历史的相机忽然按下了快门,记录了一个足以载入清朝历史的瞬间。

这天,年迈的皇帝应四阿哥的邀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前来牡丹台欣赏花景。

牡丹台(镂月开云)

绵绵细雨中,超过90种牡丹组成的纷繁花海固然令老皇帝感到温暖与治愈。但比起花景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见到的胤禛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十二岁的弘历于天真中流露出的聪慧深深地打动了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皇爷爷,也安慰了老皇帝已被人伦之痛折磨了许久的疲惫心灵。

这次见面无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许多人相信;是这位出色的皇孙给胤禛在康熙心中的位置填上了一枚足够分量的砝码。而弘历,正是后世的我们最熟悉的清朝皇帝之一的清高宗、乾隆。

祖孙三代皇帝的这次聚首,将清朝前半叶的盛世彻底定格在了圆明园的历史记忆里,也将一直为雍正和乾隆所怀恋与铭记。登基的雍正没有理由不让这里成为帝国的新离宫,圆明园的丰彩,便是从新君继位开始,纷然绽放!

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是雍正即位的第三年,在他亲自督造与把关下,圆明园的扩建时长已有两年半之久。对道教和汉文化的钻研让雍正拥有独到的美学视角,而从六岁开始的严苛皇家教育则赋予了皇帝一流的艺术嗅觉。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他还将继续亲力亲为的,将圆明园打造成那个他心目中穷极了一切现实与想像的空间、宗教与凡俗的诠释、胜景与梦境的再现、诗歌与绘画的描述的,极尽涵盖一切东方魅力的唯美世界。

到雍正末年,圆明园的规模已经颇为盛大,山起西北、水流东南的园区整体格局已经初露峥嵘;由兼顾皇家礼仪职能的圆明园领衔宫殿群「正大光明」景区引领,近两百座各式宫殿在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间若隐若现,体现著藏景与露景之间,那东方独特的含蓄之美。

园区到处可见的假山与平湖,组成了展示超过30个景区的背景板;这些景区在雍正朝建成,而其命名则多由其身后的乾隆敲定。

其中,「九州清晏」绝对是站在C位的圆明园景区核心。它坐落于正大光明殿之北,九个人工岛三座宫殿以桥梁相连,环抱著圆明园后湖,九岛象征著中原九州尽归于大清一统,而三座宫殿则是皇帝在圆明园的寝宫,卧榻立于九州之上,中原大地海晏河清,大清的盛世江山将夜夜抚慰皇帝梦中的安宁。

九州清晏

此时的圆明园占地已超过3000亩,其耗资和体量都已经远远超越了本是正宫所在的紫禁城。雍正时常于闲暇之时褪下那身有如千钧之重的黄袍,在一次又一次的道士、书生等各种制服的cosplay中宣泄那无处安放的精神重担,皇帝信仰道教,圆明园中的道观式景区「长春仙馆」也随之成为了皇帝的第二座寝宫。

然而对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的世俗君主来说,拥有宗教信仰终归是奢侈的事情。强大的现实引力牢牢钳制著雍正几欲飞升的灵魂,让他成为了充满了中国特色的,释道双修的信徒。

而位于园区西北部的宗教主题景区「日天琳宇」便是这种功利心态的绝佳体现。在这座大型皇家寺院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道教的玉皇大帝与佛家的供像以某种矛盾而又和谐的姿态并肩而立。多一种信仰便多一种选择,多一种选择便多一份寄托。现实世界中的雍正天威难测,可精神家园中的另一个他,却又是如此脆弱。

日天琳宇

雍正是勤政的,前半生隐刀暗剑的夺嫡人生使他在处理政事时往往难以相信任何人,清帝国由满入汉的改革历程又让他不得不扛起重担。据史书记载,雍正每晚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在各类奏章上的批阅累计超过1000万字。每个圆明园静谧的夜空中,都有唯一的一盏灯火为他而亮起。帝国运势也在皇帝的不辞辛劳中,越发蒸蒸日上。

然而雍正的身体状态却也随之每况愈下。孤独、疲惫与健康危机正在煎熬著这个平生几乎从未真正快乐过的灵魂。在权力的诱惑与漩涡中挣扎了一辈子的雍正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摧折了,道家传说中的仙药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权术是人与人的交锋,而仙术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封建制度的缔造让雍正对权术无比熟谙,可正是这个制度让整个国家关上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大门。1735年10月8日,雍正突发急病,在圆明园中离开了人世。史学界一般认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

旧王撒手人寰、新君又登大宝。乾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制度史上最终的收割者,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清朝的国力在五世奋斗、两朝建设之后已经步入了其最强盛的巅峰。牢固的制度长城与坚实的物质基础足以让年轻的皇帝放飞曾有过的所有理想与幻想。1737年,清政府开始了又一轮针对圆明园的扩建工程,帝国主人的每一片心中奇梦,都将在这座当时全球最辉煌的主题乐园中,被一个个点亮。

1744年,长达九年的,已经不知道是第几轮的圆明园扩建工程告一段落。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也于此时宣告全部落成。在宫廷画师、建筑师和数万名工匠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下,圆明园仿佛打通了现实与画境之间的界限。园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观正在极限压榨当时的人类所能拥有的,对美丽一切可能的想像。

「方壶胜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它坐落在圆明园的东北角,是对传说中的仙山琼阁的完美再现。整个景区立于人工湖「福海」之上,一座座以翡翠和琉璃装饰的,金碧交辉的宫阙被白如凝脂的汉白玉台阶托举著,宛如从水中凭空升起一般。在湖蓝色的水面映衬下,这里成为了跨越了空间与维度的奇观神迹,每一个首次看到它的人都会被想像与具象合一的巨大冲击感震撼的无以复加。

方壶胜境

和他的父亲一样,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本人。与他的父亲不同,强大的国力塑造了乾隆更为豪放和夸张的审美态度。景区「鸿慈永秙」便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产物。

鸿慈永秙

这是一个体量和规模都远超「正大光明」的圆明园最大宫殿群。它位于圆明园西北角,其占地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红墙围筑、琉璃覆瓦的华丽构造令人难以相信这里仅仅是一座离宫。巨大的正殿安佑宫供奉著康雍两代圆明园先主,这里是皇家祭祀的场地,恢弘的宫殿格局营造出难以冒犯和触摸的磅礴仪式感。至高神器的绝对权力,就是在这种仪式中,得以被一次次强调和强化。这是乾隆送给先祖和未来自己的豪奢礼品,更是送在当下的,又一道权力的保险锁。

权力;圆明园真正的缔造者、和守护神。

至此,圆明园正式步入全盛期。宫廷画师们为此绘制了记录著这个辉煌时代的无价国宝《圆明园四十景图》,它们被展示在「九州清晏」景区的奉三无私殿。二次元与三次元用两种不同的诠释,诉说著同一种美丽。

但圆明园的最终形态还远远没有呈现出来,权力对国力的压榨是封建社会的总体逻辑,只要国力依然足够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权力的试探就永远不会结束。在这道公式的支配下,圆明园继续向封建时代国力的上限肆意生长著,继续满足著乾隆更为膨胀的物欲与越发奢靡的审美情趣。更绚烂的色彩与更宏大的设计每天都在圆明园中增加,御园原有的朴素山水、诗情画意的风貌被彻底打破了。它就像一个善变的臣子,细心地服侍著每一朝天子的喜好。

终乾隆一朝,圆明园的扩建工作似乎从未真正停止过。随著园内景观设置的饱和,长春园与绮春园两座附园诞生了。三园并肩而立的格局让圆明园占地面积超过了5000亩,8.5个紫禁城和600个足球场的体量承载的,是两千年中国封建时代孕育出的全部巅峰与骄傲。

其中,长春园北侧的西式建筑景区「海晏堂」,成为了圆明园全园景观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的建成源于乾隆人到中年,依然雄心不减的激情和理想: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曙光仍未在地平线上升起,清朝仍然拥有这个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财富,乾隆也还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君主。少年时的自信已经在几十年的顺境中燃烧成了自负的情绪;圆明园不仅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皇族游山玩水的纵情之地、更应该是大清抚驭万国、号令四方的政治象征。这里理应无所不全,这里必须应有尽有。他听说法国凡尔赛宫拥有效果炫目的水法(「水的戏法」即喷泉),于是,在圆明园建起效果更加绚烂造型更加震撼的西式水法和配套建筑群,成了皇帝的又一个新目标。

圆明园的建筑团队,一直由世代相传的雷氏家族成员们领导。他们不仅深谙工雕之术,还善于设计按施工比例缩小的建筑模型,由于模型需用热压技术制作,因此也被称作「烫样」。而雷氏家族也因烫样的制作而得到了闻名全京的雅号「样式雷」。

圆明园景区「万方安和」烫样

但在西洋建筑设计上,各位「样式雷」们无法再提供任何有用的经验;长期在皇家画院供职的义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刚来中国不久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成为了施工团队的新领袖。圆明园的本体已经穷尽了人类想像力的深度,他们的任务,是对圆明园美学价值在广度上,再进行一次拓展。

这一次的扩建在难度上,又创造了圆明园各景区的全新高峰;郎世宁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水墨画技法贯通中西,绝大多数画院中的中国画家都难望项背。蒋友仁对自然科学有很深的研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为乾隆测绘并制作了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乾隆内府舆图》。可他们都不是专业的建筑学家,整个团队的从头学起带来的,就是本来就已经浩繁的成本的再度飙升。加上大量原料须直接从欧洲进口;海晏堂的诞生,成为了在当时的地球上,可能是只有大清才能完成的,超级工程。

摆在郎世宁面前的阻力还不止于此,皇帝才是西洋楼景区建设计划的最终决策者。乾隆当然不懂欧式建筑的布局,但圆明园中的欧式建筑所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满足这位唯一主人的审美与喜好,整个方案在皇帝的要求下一改再改;西式的裸体人塑喷泉当然不能出现在这个存皇家天理、灭百姓人欲的国度,乾隆建议郎世宁用中国式的十二生肖来替代。

这个动议让本就依稀难望的工期终点变得更加遥远,郎世宁发现;帝国的高级工匠们居然遗忘了祖先的智慧,青铜工艺的不得法让雕像的制作变得困难起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的,是人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而封建社会的运行逻辑,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缠斗与倾轧。近代的清朝正与当代的某些西方国家一同证明著;忽视了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科学进步所能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停滞不前,甚至可能是落后和倒退。

还好,在郎世宁团队对古法古籍的细心钻研与考据之下,十二生肖的青铜雕塑铸造工作终于完成。1759年,历时十多年的西洋景观群工程宣告竣工,而海晏堂则是其中最宏伟的存在。

海晏堂

这是欧洲之外最为盛大华贵的西式建筑群,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巴洛克式设计元素让它的异域之美显得更为原汁原味。正楼两层,分列十一开间。二层的主楼门平台两侧,是对称修建直达地面的两组石扶梯、汉白玉栏杆和流水式石槽。石槽中的水随著扶梯的下降逐级跌落,以水帘般的形态流进了楼前的喷泉池。喷泉上涌、水帘下落,又是一组前后呼应的美学诠释。

而喷泉池的存在,则为整个景区本就已经惊艳全园的美丽,又添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它周呈菱形,圆形喷水池与工雕生动的巨型牡蛎番花一前一后,站在菱形的中心点和钝角上,而番花的两侧,则对称列摆著那十二座以无数人力和心血打造而成的,人身兽面的生肖铜雕。如果说中国建筑之美是言有尽意无穷的内涵,那么西式建筑之美便是讲规整求对称的精致。海晏堂的设计在对称美学上,真正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所在。

当然,十二座生肖铜雕的存在不仅是景区建筑阵列的一部分,更是海晏堂名满天下的的水法表演之特色所在;十二生肖代表的正是中国历法中每天十二个时辰。「帝都十二时辰」的每个整点,都会有一座生肖铜雕喷水报时,正午时分则同时喷水,此时的海晏堂化作了梦幻的水世界,巨大的喷泉轰鸣声足以覆盖整个圆明园。当西式的花园响彻起中国的声音,当全球的美景聚合在皇帝的园林。此时的清朝此时的乾隆从国格到君威都得到了极大的虚荣和满足。中国是万邦上国,而圆明园则是国中天国,在那个瞬间乾隆有理由产生这样膨胀和自负的情绪。

然而我们知道;任何当下与过去的辉煌都只不过是未来的历史和记忆。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国家生产力的爆炸同样也出现在18世纪的中叶,圆明园那一瞬间最璀璨的盛景,同样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拐点。马戛尔尼在正大光明殿中与乾隆的会面,或许是圆明园与其主人最后醒悟的机会。

然而其结局,我们在本书的开场,就不幸看到了。

公元1795年,乾隆退位并尊太上皇,他于四年后去世。留给新皇嘉庆的,是褪去了盛世余晖的帝国晚年。马尔萨斯陷阱正在逐渐逼迫清朝现出国力的上限,当权力与国力的角逐终于趋近平衡点的时候,圆明园继续向上生长的脚步也随之迟缓了下来。

随著畅春园「三十景」扩建的完成,圆明园历尽了百年的扩建终于基本上呈现出了最终形态。从寻常别苑到盛世皇苑。谁又能知道;这到底是多少真金白银的投入、多少智慧血汗的付出、多少财富珍宝的集聚。我们更不可能知道;圆明园如今那一片废墟之中到底掩埋了怎样震魂慑魄的惊世之美!

全盛期圆明园

我们只知道:

它是集政治中枢、皇家园林、主题乐园和帝国博物馆于一体的,由5200亩占地面积、超过150个景区和20万平方米的各式宫殿建筑组成的,地球上最震撼的「万园之园」。

它是清朝皇权冠冕之上的明珠,更是被皇权所塑造又反过来塑造著皇权的神圣的,封建制度最忠诚的盟友。

它生于封建社会、它长于封建社会,它必将于盛世见证这个国家的尊荣和强大,也必将于乱世定义这个国家的衰落和耻辱。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似乎就已经叩响了通向死亡和毁灭的,倒计时

1860年9月21日正午12:00,僧格林沁败于八里桥。

而此刻的圆明园却是风平浪静,当年十二生肖水法齐鸣的神迹早已不见踪影;蒋友仁设计的水力系统在其身故后竟找不到哪怕一位后继的维护者。海晏堂沦为了靠人力提水,只在皇帝亲临时表演一番的摆设。

这一天,是倒计时的第28天。


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圆明园了,一个月前来圆明园的时候,还是一片灰灰的模样,很多人戴著口罩在园子的角落里溜达,所有的树木都没有发芽,到处是一片荒秃秃的样子,但是,就在短短的几十天之后,圆明园已经彻底变身成为郁郁葱葱的一个园子,树木长出了嫩黄的树叶,玉兰正在怒放,连翘开到无人管无人收的样子,漫步在圆明园中,真的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我之前两次来圆明园都是在冬天,如果想要拍摄圆明园遗址,其实冬天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季节,树叶都掉光了,到处都是灰灰的颜色,巨大的建筑遗址破碎在眼前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你甚至能够从残存的遗址中看到一些精美的石雕,那些爱奥尼式柱头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就像是一个被击倒的巨人,而击倒这些欧式建筑的正是来自于欧洲的兵勇,他们烧掉自己家乡的建筑,同时也揭示了欧洲文明的野蛮背景。

现在的圆明园是一个拥有很多水面的市民公园,门票10元,如果想要去看看大水法等遗址就需要单独再买门票,虽说来过三次了,但没有一次能够完整地逛完,说真的圆明园太大了,走遍每一个地方大概需要一整天,这也是圆明园公园目前没有限流的原因,因为大,游客少,所以不需要提前预约进园,而不远处的颐和园就需要提前预约购票才能进入,近日想要逛园子的朋友需要注意这条信息。

圆明园拍摄的难度不会很大,因为公园内都是被设计规划过的,所以很多场景你只需要框进来就行,但是真实的园林是连续设计规划的,但是相机却只能框取一部分景色,所以在构图方面还是要做一定的取舍,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利用色彩的冲突与互补

现在的手机摄影功能已经比较强大了,大多数照片都可以用手机来拍摄,我们在圆明园拍摄春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色彩的冲突与互补,不要只拍摄一颗颗绿油油的树,拍摄绿色树木的同时可以适当框取一些蓝天和灌木,利用灌木的颜色和树的颜色形成反差或者互补的关系,这样会使你的照片看起来色彩更加丰富,更有看点。

照片中不要摄入过多的色彩和元素

但是也要切记,不要在一张照片中拍摄到过多的色彩,色彩过多会使画面失去主次,过多的干扰元素也会削弱照片的看点,摄影是方寸之间的艺术,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全世界都装进相机取景框里,所以构图时进行取舍就成了一件必须的事情。

利用水面

圆明园内水系纵横,可以巧妙利用水面的倒影来增加照片的看点,有些水面会反射出好看的天色,有些水面会有质感出色的水纹,利用好这些水的元素,不管是水面的镜像倒影还是水波的柔化,都会使照片更加的灵动有趣。

拍摄小场景

尽量拍摄一些小场景能让画面显得更加纯粹,很多人问我拍摄的照片中为什么看不到人影,这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就是游人要少,如果像故宫那样游人如织的景点,想要拍到空无一人的画面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等待更久的时间。第二个就是拍摄小场景,大场景容易纳入更多的干扰元素,而小场景更能营造出纯净的氛围,在公园内拍照,需要我们在看好场景后进行等待,等游人走出画面后,快速按下快门进行拍摄。

慎重使用滤镜

由于春天色彩相对比较丰富,所以在照片后期的时候需要准确还原各种色彩的真实颜色,不能通过滤镜进行简单后期,因为滤镜是针对全局的效果,有时候滤镜在增加天空冷色或者暖色的同时也会使树木和花朵的颜色发生偏色,所以需要慎重使用滤镜。

利用明暗对比

所有的亮部都是由暗部对比出来的,没有暗部的亮部就是一片没有意义的高光,在拍摄公园的时候,尽量避免在顺光的状态下去拍摄,尽量利用侧光和侧逆光,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营造照片的氛围。

镜头选择

圆明园可以拍摄的题材很多,建筑、人像、风光、纪实、微距、鸟类这些题材都能拍摄,我们在拍摄圆明园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去选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我这次主要以拍摄春天的景色为主,因此使用了70-200mm镜头。摄友们如何去选择拍摄的镜头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4月份的圆明园是春光最美的时候,而且游人很少,非常适合去拍片,祝愿大家多出好片,我们在评论区里接著再聊。



清朝能代表中华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