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很多上海的家庭,都覺得上海家庭都普遍比較富有(個人認為,不引戰,沒有說不富裕就不是上海人的意思!只是單純問問!!!)


並不是。拿自己身邊的人來回答你。

我出生於1984年。當時家裡因為徐家匯附近舊區拆除,在5歲之前都是在外面借房子住,父母是很一般的老百姓,父親在菜市場工作,母親在紡織廠工作。5歲以後(即1990年左右)舊區拆除改造成工房後搬回徐家匯。當時徐家匯並不是現在繁華的商圈,附近不是里弄房子就是棚戶區,用我們上海話說就是下只角的地方。我清晰記得,當時我外婆外公住在離我家約一公里左右的華山路的里弄房子,九平方的2樓亭子間。陡峭陰暗的樓道,樓底公用的4戶人家的灶間,沒有衛生間,拉撒靠痰盂罐,每天要去固定的一個糞池倒痰盂罐。那時候還有一個親戚,住在當時附近最大的棚戶區--塘子涇。破破爛爛的房子,窗子是紙糊的,每逢下雨不是屋頂漏水就是窗戶進水,一年總有幾次雨大得讓房子里水漫金山,需要用臉盆一盆一盆往外倒來排水。當時我們家能住上工房(雖然很小,2室戶,但是有獨立煤衛),已經算條件不錯了。我的小學在天平路上,那時候基本同學們不是來自里弄,就是來自棚戶區的,大家條件都差不多。

另外當時,上海市民也有很多住在一種叫「兩萬戶」的房子中,比如我有個表弟,住在楊浦區的「兩萬戶「,這種房子,一樓是公用的灶頭間和簡陋惡臭的公用廁所,二樓是居住的地方,房間也很小。房子質量比棚戶區稍微好一點,但是也是非常破舊簡陋。

初中那會(1996年-2000年)進了宛平南路上的一所中學。前幾年上海市委市府的口號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城市發展得很快,市區的黃浦江上出現了2座大橋--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城市也逐漸開始擁有了地鐵。依靠市政建設,很多市民面臨了動遷的機會。比如我那個住在塘子涇的親戚,動遷到了閔行區銀都路,生活得到了改善,60來平的房子,獨立煤衛。你說他們生活改善了么,當然!你說他們富裕了么?並沒有。他們是有幸有機會動遷,初中時我有一同學,住在南模中學對面的老房子,10個平方(沒有衛生間,灶頭在房間外),至今都沒有機會得到動遷。初中時候給我的感覺也是基本沒有大富大貴的人家,雖然有1-2個同學那時候是住商品房的,也有碰到動遷的人家,但是就這麼套房子,是用來住的,日子還是這麼過。城市裡雖然有了跨江大橋,但是看看楊浦大橋的下面,有多少棚戶區,有多少滾地龍。那個時期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國有企業職工的下崗大潮,我父母也在其中。那個危與機並存的時代,有人自己創業發了財,但更多的是和我父母一樣,為了養家糊口到處到工作,最後還是平庸地工作到了退休。

高中時期(2000年-2003年)那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是我真正接觸到上海富人的時期。中考考了個不高不低的成績,進入了康辦附近的一所高中。那個學校那個時候又被成為高官子弟學校,班級里很多同學家境富裕。富裕的情況分為三類,一種是父母是領導的,一種是父母為外省市成功的商人的,一般這種家庭都住中環附近的別墅里;另一種是父母為外商或者港台同胞的,一般這種家庭都住在古北。他們家境條件如何優越?舉個栗子,當時高一我生日,在和同桌還不太熟的情況下。我同學就直接送了我一個GBA遊戲機。。。方以類聚,這些家境富裕的同學,畢業後也沒怎麼聯繫,當然一方面的原因是多數人出國去了。當然畢竟是考進去的,班級里屌絲們也是有一定比例的。熟悉徐匯的人,應該知道,當時上海南站旁邊有個臭名昭著的垃圾山,我有個高中同學就住那裡,後來動遷了,算原拆原還,搬到了馬路對面的大樓房子里,還是那句話,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並不富裕。還有一個同學住在桂林西街的老房子里,2室戶,和年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大學時期(2003-2007年),考上了寶山某一本大學,那時候這所學校對外地學生招生比例不大,多數同學還是上海人。整個班級里讓我感覺家庭條件殷實的,也最多2個。甚至有個同學,住在順昌路的小小的老房子中,至今未能動遷的。在職研究生時期(2009-2012年),因為不是全日制學習,跟班上同學交情也不深,有一個本科同學跟我一起念了在職研究生的課程,她在銀行工作,收入不錯,有車,家裡還是住老小區的新村房子里。

在我念大學的期間,我外婆家遇到動遷,因為我的戶口在外婆這裡,收益分到一套松江泗涇的房子。後來我工作了,目前是公司中層管理者,收入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年薪30萬不到一點,結婚後和老婆呆在徐家匯老破小,父母呆在松江泗涇。想置換套房子改善下生活,卻發現現在連置換套房子壓力也很大。目前還沒有小孩,在考慮要不要小孩,因為可能給不了孩子優越的生活。為什麼我強調我的學歷和職位,因為和同齡人想比,我的學歷不算低,收入也不算太低,目前是這樣的生活。房子是用來住的,大部分上海人的房子只能滿足居住剛需,甚至很多上海人的條件滿足不了剛需居住,只能負債買房,艱難度日。

所以可能上海的繁華會讓人覺得這個城市裡的人都很有錢,但是真正的有錢人比例是較低的。那些樓王的樓盤,天價的樓盤住著的多數也不是真正的上海本地人。


我是從小在上海長大的上海人,說句實在話。

不要有倖存者偏差,大部分土著家庭是沒有非自住房的,又或是非自住房收益很低,不過就是借著房價上漲,資產才翻番的。看似富有,但是房子對你還有使用價值,你又不可能賣自己住的房子,你賣了住哪?非自住房的地段不好或者面積小等等,一年租金收益幾個錢,心裡沒數嗎,貸款還清了伐?大部分本地人收入仍然是低收入,流動資產少得可憐,要是低位入手的還好,高位入手的經濟狀況就更差了。

千萬別一聽到上海人,就覺得多富有,大多數土著生活水平可能還沒你高。別總說幾套幾套的,恨不得把自己吹天上去,自己家裡現金流量多少,凈資產多少,消費能力有多高,心裡都有數。

後續修改:家庭有幾套房子怎麼算呢,有的人會把直系親屬的算上,有的人會把配偶家的也算上。房子地段和面積千差萬別,很多人光有套數沒有質量,郊區loft 老破小也是一套,市區獨棟也是一套,你是哪套?反正大家都會往多了吹,我的答案其實也是在嘲諷這種現象。

所以我把標準改成是否有「非自住房」,因為自住房是無法產生現金收益的,非自住房質量低,現金收益同樣低,這些情況下生活水平還是低,這樣就很好理解了。

上海住宅數量總共統計有多少你可以去查一下,再減去非土著購買的量,多少人手上還有非自住房的呢,高質量的非自住房又有多少?不要再說「我朋友多少套xx」了,我和我身邊的同學有非自住房的也有不少,但少數個例反駁不了總體結論,不要有倖存者偏差。

永遠記住二八定律。


不是,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上海家庭都挺普通,日子過的一般,和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差不多。

到上海十多年了。

大學做家教時候,有大多數家庭如下

A家小男孩,高三,父親國企職工能保溫保,母親下崗後做點零工,主要還是照顧兒子。老國企的福利房,那種十幾層筒子樓、廚房廁所共用、大開間隔開沒陽台那種。男孩子後來考了個空乘專業,長得不錯,身高也高,未來應該能找個不錯的媳婦。

B女孩,父母做什麼看不出來,住搭建的那種房子,兩層、三十個平米左右,孩子讀書一言難盡,努力但真的學不會,高三沒帶。

C雙胞胎女孩,住一個大院子里的破樓房,就是那種三四十年代建的房子,還有個大樓梯在外面、然後有不封閉的走廊、一家一戶大概兩間房的寬度,窗戶也開走廊上。住的地方是兩間房,奶奶住客廳、爸媽和雙胞胎各一間。後來還算不錯,姐姐藝術類考了個一本、妹妹考了個三本。

D男孩,火車站附近,和A類似的筒子樓但好很多,兩室一廳。男孩子後來考到了外地的一個二本,父親在外地私企工作做技術人員,老國企出來的,母親在附近的商場上班。

F女孩,條件較好,住在公寓樓,三室兩廳,父親是外企管理人員、母親在街道辦,讀書不算努力,考了個大專。

G女孩,父親是私企老闆司機、母親在小門店做營業員,家裡買房較早,有公寓房一套,我帶她時候她父親按照我的建議買了一輛君越,算是提升生活品質了。後來考入一個大專。

工作時候,租住的地方是一個上海本地人為主的社區。

絕大部分那裡的家庭都是普通家庭,一般中年夫妻都是一個人工作一個人帶孩子。

我們樓長,兒子技校畢業後在附近的科技園做電工,憨厚老實,長得不算丑不算帥,最令她欣慰的是找了個本地老婆,老婆家裡有兩套房子,雖然都在外環附近,但至少不需要她兒子買了,也是其樂融融。

我的房東,父親早逝、他媽媽辛苦在私企工作,賺錢買了一套一居室,給他娶了媳婦,還好媳婦是城郊結合部的,拆遷後分了兩套房,就搬去了媳婦的房子里,他媽媽買的房子租給了我,他母親就回了江蘇老家去了。樓長阿姨每次見房東都耳提面命讓他不要忘了他媽媽多辛苦、一定要孝順媽媽、別把那套房子給賣了……

後來買了房子,老公房,隔壁鄰居一對中年夫妻帶個初中閨女。平時丈夫去附近物流公司上班,老婆在家,等閨女考上高中他們賣掉了房子,去外環外買了一套兩室一廳,因為他們當時住的是一室戶。老婆還顯擺過幾次她的奢侈品……蔻馳的包,看來也是工薪家庭。

鄰居2,父母、兒子兒媳、一個剛出生的孫子(後來又生了二胎)。大兩室戶,有廳。父母已經不上班(可能是已經下崗),兒子兒媳都有工作,買了一輛10萬內的合資車,幸福美滿……除了,他們樓下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年齡太大,外公已經喪失行動能力,我搬走之前兩年只見他出門過一次,還是女婿背下去的。老太太脾氣極怪,養了兩隻吉娃娃,走過他們門前一股臭味,但老太太天天自己頭髮梳的整齊、衣服穿的有型。

鄰居3,一對離婚夫妻,都下崗了,丈夫找了個私企工作,妻子找了個搭夥過日子的男人,離婚不離家,一人住一間,已經工作的兒子住客廳……

以上是賣房子給我的房東告訴我的……

賣房子的房東,太太是個彪悍的女人,沒工作帶三歲的孫子。丈夫在旅遊公司開大巴。兒子結婚後和父母同住,開始時候有份工作後跟朋友做生意,把自己家的房子「賣給」自己的生意夥伴,做了貸款,套出來40萬。然後賠光,只落了一輛價值10萬的街道賽……無奈把房子賣了,還掉貸款還有120多萬。他們家裡另一處老房子拆遷在某郊區賠了兩套兩居室,他們不滿意,一直不肯接房產證,反覆去上訪,當然房子自己把門撬開租出去了……後來賣掉房子的120多萬,先給在城隍廟賣黃金的兒媳婦買了輛寶馬上下班(手動微笑.jpg),剩下的錢把房子裝修一下,住了。還好兒媳婦家裡有套學區房。

以上是住同一個小區的房東的妹妹告訴我的,她拉著我說:你看,你買這套房子賺了吧……

對,翻倍了。典型的敗家子兒子。


先說結論,不是。

首先,說富有與否得明確富有的標準。凈資產600萬被胡潤歸類為富有,在美國有些標準也認為100萬美元凈資產可以達到入門級的「富裕」。有人認為600萬的門檻低了。

《2019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上海600萬凈資產(含房產)的家庭為60萬戶。按上海官方統計上海常住人口為2400w+,按三口一戶平均計算,也有超過800萬戶。也就意味著在上海擁有600萬凈資產的居民不足整體居民數量的10%。

有很多人舉例我朋友/周邊/同事土著家庭,一套房子大幾百萬上千萬云云。只要一套無貸房產就能破600萬凈資產。參照上海鏈家,我順手搜了一下,全部掛牌出售的房產有近6萬套,而總價為600萬以上的套數為1.6萬套,僅佔總體數量的27%。這些600萬以上的房產可能還有貸款之類的。所以,上海房產並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貴」。同時,也請不要把父母的房產和小家庭的房產疊加計算。事實上,上海居民按真正的「家庭」劃分,也不是每家每戶都有多套無貸房產的。

誠然,600萬的凈資產在我看來在上海也過得很拮据,遠遠稱不上是富人,大部分600萬凈資產家庭在扣除房產後流動資金所剩無幾。但客觀上看,600萬凈資產已經排在了上海的前10%。

而殘酷的是,我們印象中或者說網路世界給人們印象中的富裕,並不是數據意義上的富裕。各種app呈現給我們的是遠超真實情況的「虛假現實」。要達到網路世界意義上的富裕,僅僅前10%遠遠不夠,前5%甚至1%的人才能過上大家憧憬的「富裕」生活。

但無論如何,在認識到世界的殘酷前,請先認清世界的真實。從自身舉例,拒絕「我有一個朋友系列」做起...


在全國的政治正確看來

上海家庭不允許不富有

就像你讀書不允許說女孩子長得矮

在美國不允許說黑人又笨又懶還沒素質

所以

沒錯

都比較富裕

90後上海人結婚都是半個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