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中國發展很快,無論是學術科研方面還是其他方面,那麼問題來了:熱愛學術、想做科研、將來想從事學術科研工作的話,出國是否還是一個更優的選擇?四五年、五六年以後海外經歷會不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從自身科研素質角度來說,出國肯定是個更好的選擇。但未必有更好的前景,畢竟目前來看,最優解是國內跟院士讀博,然後出去做3年左右博後。


這個問題當然和領域有關,但絕大多數領域在四五年/五六年可能不會有質的變化,由跟跑或者並肩變為遙遙領先。明確了這一點再去找國外優秀的科研機構。

另外,現在很多國外的科研和國內是相交織的,合作很多。如果你選擇的機構和導師恰好跟國內有合作,那麼這個顧慮就更沒有必要了。

前提一定是讀博的地方/導師在業內有很高的水平,不然只是出去混個洋文憑並沒有什麼意義。留學生批發的年代國內的用人單位早就煉出了火眼金睛。


謝邀。我覺得需要考慮下師生比,還有圈子。

國外不了解,但是國內現在很多導師一個人帶幾十個學生。就算是超級大牛,但是我想分配給單個學生的資源總量應該是遠遠小於國際平均吧。換言之,目前國/境外教育資源還是相對冗餘。

其次,一般出國大部分人還是回國工作,但是你若在國外讀博,你的學術朋友們畢業後大概率是遍布世界,而你如果在國內讀博,你的學術朋友們卻只是大概率繼續在國內。從這種同輩資源上來看,國外讀博應該好一點。

除此之外,關於學術水平,關於英語使用,關於國內就業晉陞對國外教育學歷的盲目崇拜和虛榮,這些暫都不考慮。(前提是假定隨著國家科技進步,教育提升,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信加強,這幾點都可以與前些年大不一樣,國內國外基本上沒有明顯優劣。)


我前幾天做了個直播。,簡單說三個方面,就是以就業為導向,我們來分析一下在哪讀博

第一是我就想拿長江傑青萬人領軍,當不上我都想死。這種最基本的條件是要在一個非常高的平台當老師,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瀋陽建築大學這種還可以的學校當老師的話,我這麼說啊,建築大學最好的肯定是土木建築,那麼瀋陽建築大學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建築土木環境,三個學院加在一起,長江傑青萬人領軍也加在一起不超過三人。所以你必須確保你在一個好學校當老師。那麼這樣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國內的名校找一個該領域最牛逼的大牛,成為他的學生,並在博士期間努力成為他上搞兩屆,你自己這屆,往下倒兩屆。也就是這5年最牛逼的學生。這樣的話,基本上留校應該問題不大了。然後再寫本子基金這個那個的,一步一步的往長江傑青努力。

第那麼2步是說我想以後在國外就業,或者說我想給自己保留一份海外定居的機會。我強烈建議出來的。你想去加拿大就申請加拿大的博士。想去澳大利亞就申請澳大利亞的博士。我覺得這種方法是移民定居的最好方式。原諒小弟,才疏學淺,我實在想不出國內的博士學位,在沒有海外經歷的條件下怎麼完成移民。原諒小弟,才疏學淺,我實在想像不到,在家庭沒有背景,自己沒有海外經歷的條件下,一個國內的土博怎麼完成移民。

第三就是想去個普通一本二本混吃等死,當然這種普通學校是不包括南科大深圳大學這種銳意進取奮力拚搏的學校。比如說我就想在一個二三線城市的二三本大學舉個例子,瀋陽的瀋陽城建學院。那這樣的話讀個985 211的博士就夠了,不需要出國折騰。我覺得只要你國內的211以上博士能畢業,成果相對說得過去就可以。

以上


國內讀博的話,跟大佬,院士團隊,吃人脈,國外讀博就是混資歷,最終牛逼留國外,次點回來當青千,反正別跟國內的無名組,起碼去國外鍍層金也強啊


對於想做好科研的人來說,選對組,選對方向更重要,(當然不得不說在國內打聽組裡的情況相對容易一些)

但是即便在國內讀博也建議出國讀一下博後,這一點並不是根據從那些國內人才引進政策要求來的,而是搞科研交流和眼界真的很重要。不光是在中國那些985221,在澳洲,現在想要在八大找到教職沒有海外經歷是很難的,因為學校很注重科研工作者的國際眼界、資源和人脈。


看專業看機遇看家底


選個好老師,選個好的課題組或者研究方向比什麼都強,這個在哪讀和哪一年感覺倒無所謂。


我出國因為我感覺我在研究生的時候,感覺看到了我研究方向的天花板,而且換其他學校讀博,在時間上太久了,所以選擇出國讀博並且跨方向跨領域申請。就是這樣,現在感覺還湊合,現在學科大融合,跨哪個領域都能大致找到合適的交叉領域


除非特別特別牛的,現在孔雀計劃難度提高了,補助錢160不好拿了。


就目前的情況看 還是出國有優勢

人才引進等都是對海龜很寬鬆的

國內老闆用人過度以至於自己研究的時間不多

此外出國鍛煉英語對科研有益


出國吧,在國內你大概率會失望,導師變成了老闆,學生變成了磚工。尤其是近些年的青年導師由於評職稱的壓力,都是把學生當炮灰使用,想的也是如何拉項目賺錢,估計他自己都對自己的學科不感興趣。比如回來的生化環材類的青千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也不知道是回中國以後才學壞的,還是本來就是如此。。。


讀博士跟對導師最重要,國內抱個大腿(比如院士,校長,院長之類的)有時候比海龜更管用。海外經歷還是很重要的,比如青千需要三年海外經歷,如果國內找個大腿讀博,國外搞三年經歷,拿青千易如反掌。


如果沒記錯,那些沒有海外科研背景的老師,學校規定要去海外交流一年(好像影響評職稱,申項目),就知道國內目前對海外經歷的看重,遠了不敢說,起碼近10年不會變

雖然對這樣的規定很不解,一年能幹嘛?很多老師都是公費玩一年,有的自己再補貼點錢拖家帶口在國外待一年

之前有個老師去美國交流,說連個辦公桌都沒有,那一年TA玩轉美國,妻子孩子都去了,孩子還在那上了一年學

如果能出國還是選擇出國吧,海外的科研經歷有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