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出生就是我自己一個人帶,也都一直是和我一起睡覺,爺爺奶奶也都在外打工,沒有幫帶過,就一年回來一次那種,然後和女兒玩一下,之前我們帶女兒和姥姥住過一兩年的時間,姥姥也很疼女兒,女兒從來都不肯和姥姥睡,現在女兒快四歲了,爺爺奶奶昨天回來了,下午四點多是爺爺奶奶去幼兒園接的女兒,回來路上給賣了糖果回來還給手機玩,我六點回家看到女兒正在玩手機,於是我就把手機收了,吃完飯爺爺奶奶又帶出去玩了還給買了玩具,晚上主動要求要和爺爺奶奶睡,還說不要媽媽,我真的是好傷心啊賭氣就讓她過去爺爺奶奶房間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一直在等女兒會鬧著要過來和我睡覺,但是聽到他和爺爺奶奶在房間里有說有笑的,直到沒有任何聲睡著了,期間沒有一次說要過來找媽媽,我一看到我身旁的位置是空的就好難過,就哭了T﹏T,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感覺要失去我的女兒了,會不會以後都不跟我親了,心裡非常不是滋味,後面到凌晨五點樣子奶奶帶女兒起來上廁所,女兒說要媽媽,奶奶把女兒給送過來了,早上起來去上班的時候碰到孩她奶奶也起來了和我說,你們還說女兒晚上睡不好,女兒昨天晚上可乖了,和我們睡的可想了,聽到這話,心裡不是滋味,怎麼感覺有點炫耀的意味,唉,難道真的是爺爺奶奶,自己的?就要親些?這幾不是孩子里不開母親,而是母親離不開孩子啊,我這是什麼心裡是什麼心態,我是不是太矯情了?


中國式親子關係是一種病態的依戀關係,誰也離不開誰。

父母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生命的某一種延伸,肆意地控制著干預著孩子的人生,樂此不疲。

孩子把父母當成是跳板和依靠,無休止地揮霍著父母積攢的財富與人脈,毫無愧疚。

孩子欠我們,孫子欠孩子,重孫欠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我們就是這樣一輩輩欠下來的,認為理所當然。

中國式親子關係從來不是因果關係,而是共生關係。


有爸爸媽媽問過我:「是不是越小的孩子,分離焦慮越嚴重啊?聽說分離焦慮處理不好會給孩子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如果是的話我是不是不該送小寶寶去上托班啊?」

我回答她:「不是的。」

我們通過表面現象看到的是小小孩的分離焦慮更嚴重,更難與媽媽分開。但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雙向的分離焦慮寶寶離不開媽媽,媽媽捨不得孩子

我們常常會看到寶寶賴在媽媽身上,不肯下來,好不容易寶寶哭聲小一些了,媽媽把寶寶交給老師,但是交接過程中寶寶哭聲稍微一響,媽媽又不肯放手了,又把寶寶抱回了懷裡,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寶寶年紀越小,照顧者在分開時就越會有「罪惡感」


在兒子兩周歲的時候就意識到了!

當時和老婆討論裝修兒童房的事情,然後說中班,最遲大班的時候就要讓兒子分房睡了。妻子說怕兒子單獨睡會不適應,怕他踢被子受涼,怕他半夜醒來邊上沒人。當時我和妻子說,分房睡其實需要適應的是我們兩個,感覺兒子分房睡和上幼兒園一樣,都是慢慢的脫離父母的羽翼,越來越走向獨立,父母在欣喜之餘的失落確實是很難避免的。


有時候,確實有這種感覺。不過目前,還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更多些。沒有我們的背後的精神支持,他怎麼能熬得過地獄般的學校呢。不拿人當人的社會裡,孩子,小孩子,就是首先的受害者。


孩子兩歲多,容貌可人兒,說話軟軟萌萌,會抱著我親親,撒嬌,賣萌,姐倆打架會找我當裁判……寶貝,你們要做如花美眷,可抵似水流年~


這和矯情沒什麼關係,你帶慣了,她突然和老人家親而產生的心理落差。吃糖、玩玩具、看手機里好玩的內容,這些都是孩子喜歡的,她在興奮點上時你斷然收掉手機,孩子肯定不高興,因為開心的情緒被打斷了。收手機本身沒錯,方法上柔和一些更好,比如先觀察孩子在看什麼內容,如果是動畫片,可以和她說看完一集再關,孩子就容易接受。孩子是這點上生你氣才去找老人家的,她雖然4歲多,已有各種情緒和主觀意識。

並沒有誰離不開誰,因為誰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傳統里父母總是對孩子摻雜了各種期望,如考上名牌大學好給自己長臉,自己沒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孩子實現,一定要靠孩子養老等等,到頭來正常的親子關係都很難維持。如果父母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育,而是一段時間內陪伴孩子的關係,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選擇,反而會成全雙方呢。托爾斯泰說教育就是父母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確如此,因為孩子學的是大人的行為而不是說教,你越來越好,孩子一般也會越來越好!


錯了,根本不存在這樣的邏輯。

兩方面分析,一個是物質上,一個是精神上。

也許物質上孩子可以離開父母,有吃的,住的,穿的暖,能上學,能買喜歡的東西就行。

但是精神上,孩子是離不開父母的,別人有父母,自己孩子父母不在,孩子的內心是空虛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多花點時間了解孩子的內心吧。


我不能回答答主的答案,我說說我家的情況吧。

我家娃現在快四歲了,是我和他爸一手帶大的。期間不和我睡在一起的次數屈指可數,一般是我要和他爸外出旅遊兩三天不適合帶他去(一般我們都會帶著他,比如去三亞,去桂林,去北海,但是比較麻煩的地方還是不帶)我把他送外婆家,跟他說好道理,承諾幾天回,會帶什麼給他,然後他在外婆家安心住下。我們不在身邊的幾天會跟他視頻,外婆也會拍小視頻告知我們他的情況,他表現的很好,外婆會說一點也沒有想媽媽。有時候他爺爺奶奶想他,會給他買很多玩具和零食,他受到誘惑也會過去住一個晚上,但是無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怎麼說他玩的開心,睡得好,他住不了三個晚上就一定要回來。到晚上和我睡在一起時告訴我他在外公外婆家爺爺奶奶很開心,但是還是想要回家,小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其實不是表面上看得那樣,你以為你對他是很重要,其實你對他是最重要。

題主的寶寶很明顯那一晚是跟媽媽賭氣,又有爺爺奶奶的縱容才跟他們去睡的,買玩具,吃零食,玩手機,哪個小孩不喜歡?但是一兩天還行,多幾天他就會對這種物質滿足厭倦,渴望來自爸爸媽媽的精神滋養。


若是父母總是以孩子作為撒氣桶出氣,長久以往,父母只會離不開孩子,而孩子終將離開父母。因為,孩子永遠都是知道父母愛不愛自己。他渴求這個。渴求不到了,就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