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小到大一直都不怎麼關注他人的情緒變化,不關心他人的喜怒哀樂,過多的關注於自己本身,一直沒認識到自己性格上的問題,想要做出改變,又不知道該如何做?有沒有方法論,書籍推薦的。


看書沒卵用的,其實最簡單的就兩點,一是聽語氣,二是看錶情;普通人喜怒哀樂皆形於色,不止是現實中,這一招練好了就算了聊微信也能瞬間洞察;

題主要真想看書的話也不是沒有,不過只能當作輔助而已,現在那些披著什麼什麼心理學的書都是垃圾,直接燒掉,不過推薦一下卡耐基那本《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不是直接講關注情緒的,不過諸多側面都會道出真諦。另外還推薦《鹿鼎記》與《神鵰俠侶》,題主可能會覺得意外,為啥推薦這玩意兒呢?不過請相信我,金庸的著作,多留意楊過跟韋小寶泡妞時的動態描寫,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非常幸運的是我正在學習這項技能。

想說一下關注他人情緒的能力在我們19大的報告中也有提到,其實就是同理。關於同理心,有的人天生就是高情商,而有的人就很杠!

但是在了解了差異的時候,你需要保持堅定的信念,通過大量的學習和練習,你也能覺醒同理的能力。推薦一本書《嬰兒觀察》。學習這本書的作用是,可以幫助你獲得良好的觀察能力。在察覺他人情緒的過程中,需要對於自己的情緒進行限制。避免出現因為自己情緒的產生,干擾到真實的觀察。

察覺情緒,還需要豐富自己的情緒認知。不同的成長環境會作用我們的認知,這就是社會工作理論當中的行為認知理論。這個過程是觀察與練習的過程,將學習的情緒內化成為行為的本能。如果長期處於一個並不是十分良好的家庭環境當中,可能接受到的情緒僅僅是憤怒,悲傷的一些情緒,在面對這些特地情緒的時候表現也會相對過激。

在充分的掌握了觀察和了解之後。我們還需要去將學習的技能轉換為改善生活的動能。我想《非暴力溝通》能夠幫助你更好的與你的他人獲得更上一層樓的溝通效果。

社會理論當中強調人的無限可能,所以我也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追求幸福的權利。評論當中的兩本書,對於我而言將我從一個刀子嘴改邪歸正。雖然還是有時候會無法杜絕自己的錯誤行為帶給他人的傷害,但是不斷的學習和深入,我相信這個能力也會逐步的強大起來!


那就加強自己被別人忽視的體驗


多自我覺察,只有看得到自己的情緒,才能推己及人,看到別人的情緒。否則察言觀色都有可能是自己的感覺強加給別人。

也可以多詢問自己和對方的感受,不做評價。


缺乏同理心,偏理性或缺乏共情的人往往這方面不足。。。換句話說你只是完全不care其他人啊!多練習換位思考吧


先關注自己的情緒,充分地滿足


1. 多試著換位思考,如果他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怎麼樣,然後去理解他人。2. 學會傾聽,不要一直自己說說說,控制自己閉上嘴巴,看著別人的眼睛傾聽他在說什麼3. 既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說明你本性善良,繼續善良就好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