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個問題大概你是知道這種感受的,是否只是想知道別人的感受與你一不一致?

我來說說我的經歷。

從十七歲出門,獨自坐三天硬座去上海學手藝。跟著師傅們的隊伍幹活,從上海最後干到長興島,出師後還是個二把手學徒,干不好活就要挨罵,挨了不少的罵。過年沒錢回家留在長興島過的年。

那個時候太年輕了,不覺得想家。

後來幾年一直漂泊流浪,改行,又做回老本行。也未曾特別想家。

二十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想女兒了。擔心沒有父愛的孩子在成長中出問題。我還是在流浪,最後帶著老婆孩子一起流浪。又流浪到了上海。這一年雖然我們在一起,上半年卻非常非常想家,想念父母。我從來沒有這麼想念過父母,就算是做留守兒童的童年也沒這麼想過。為此我專門和出租房的鄰居(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師傅)探討過。老師傅給出的答案是:「正常,父母在的時候會想家,想我們父母死去十來年了就沒有這種感覺了。」

我看著月光,還是有點傷感。

我大概只能說這麼多,開年了,又要流浪了。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未來十年內能讓家人生活得輕鬆一點再輕鬆一點。


隻身在外的人有很多,大江南北數不勝數,但是這是生活,這就是人生。

既然選擇了在遠方,不管遇到什麼都要想辦法支撐下去。

想一想和父母通話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說,自己過的很好,不用父母操心,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買。

這是真心話還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我想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要想讓父母不擔心,想成為我們在電話中給父母說的那樣,那就要努力,去實現這個謊言。

某些午夜夢回的時候不知不覺淚水已打濕半邊枕頭,這種淚水也許有心酸,也許有苦楚,也許有諸多無奈,不管深夜的自己有多麼難受,哭過以後第二天一樣朝氣蓬勃去上班。

心中一定要堅信,自己可以的,什麼事都可以,如今一個優勝略汰極強的時代,你不努力自然有人比你更努力。

當我們孤身一人在外漂泊的時候,我想只有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強大,也許這樣才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以前的自己很害怕一個人。不知道從哪天起,不怕了,開始享受每天下班後難得的獨處時光,甚至反感他人的加入,做自己的事情,看喜歡的書,不失眠,能睡覺,能做夢。孤身一人,也可以一人狂歡。


大概是什麼也不想去思考

偶爾又想改變點什麼

偶爾又覺得永遠都變不了


感覺挺好的啊,一個人去海釣還是比較刺激的。可以想做啥就做啥


大風起兮雲飛揚,雨雪晴空盡品嘗,飄飄蕩蕩走四方。


安慰捉襟見肘,冷暖唯有自知。


跟在家的時候無依無靠一樣吧,很多時候你覺得身邊有個親戚朋友,好似有所依靠,其實根本靠不住,跟無依無靠也沒差多少。所以,人還是活自己吧,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其實差別不打的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