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料稱小米於9月份會發布代號為M1的手機,採用高通8系1.5G CPU,夏普QHD LCD,台灣TPK電容屏,1600元。有個疑問,像小米這樣去出整機,他得避開多少專利,或者需要付出多少專利授權費?可以預測,下半年手機市場的競爭會是怎樣的形勢呢?


新品牌,需要慢慢運作,競爭力就是手機本身,其他都很難。硬體專利就是買元器件,不存在知識產權的那種侵權。

手機,到目前就兩種模式,99%的廠商是純賣硬體,或1%的iPhone是硬體+軟體。

可以把手機理解成縮小版的可以打電話的PC機,做為PC機,很多人都是賣硬體,有什麼不妥?而MAC,則是硬體+軟體。世界上不會一統天下出現只賣硬體的公司,也不會出現硬體+軟體的公司會一統天下。大部分手機的競爭都是來自手機本身,在用戶感官上就是硬體配置和工業設計。

硬體公司可以在只賣硬體或硬體+軟體之間來回遊走,找尋自己的道路。

但未來的所謂的只賣硬體的手機廠商也會很少了,在手機性能與PC接近的現狀下,不遠的將來,你的機器不一定只能裝symbian或者android,難道你的電腦只能裝windows?MAC、Linux不一樣可以裝嘛。所以,對於硬體而言,配置與工業設計是最重要的,還有其他,如服務、售後、應用等等等等等。
發布整機跟專利沒必然關係。整機一般是模具+設計方案+調試(驅動、系統、軟體)+採購+代工+測試+入網,大部分事情是designhouse公司幫忙搞定,後期基本就是designhouse和代工之間的事情。

專利版權費基本沒有(晶元費用算到採購里),表面上出的是designhouse設計費用+代工採購生產測試費用,入網測試費用。其他費用不透明,需要給出具體信息。

1600元是Bom價、出廠價還是銷售價?不得知,不過看起來應該是以服務吸引消費者,這個價格如果是銷售價,硬體上基本沒賺什麼錢
做一做無所謂的,硬體是有點甜頭。失敗了也沒啥大礙。

核心競爭力肯定是通過軟硬體服務的整合來做到不一般的用戶體驗。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樓上認為高端android手機只要找個design house 就搞定的, 一定不了解這個行業。確實山寨手機的產業鏈已經很成熟了,但是高端智能手機還遠遠沒有達到這種性能過剩的局面。 硬體上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做,特別是想做到極致,必須和供應商緊密合作不斷改良,比如電源管理,基帶通訊這些最最基本的功能都需要很好的軟硬體配合。 這點上小米走軟硬體整合路子肯定是對的。

回到專利的問題, 如果小米手機要去海外賣,估計會被告死,主要障礙不是硬體專利, 而是軟體和交互專利。 最基本的觸摸滾動,長按對象彈出菜單之類的操作,都有專利在上面。如果只在國內賣,且沒有被蘋果,微軟之類的盯上, 情況也許能好些。 這方面沒有積累的新公司會很吃虧。也許小米得預先做點準備。


軟硬體整合能力是另一種基因,這個還是靠時間來證明吧

miui的價值是在用戶和服務之間搭建一條暢通的管道,讓服務更容易讓用戶獲取,提升服務的用戶體驗.

1. miui和點心面臨的同一個問題就是產品化,不能只賣好不賣座.

2. 目前燒rom的方式可以收集用戶反饋;提升知名度,但不可能一直繼續下去,產品化有兩條途徑,一個是做自己的產品,一個是和硬體廠商合作.

3. 前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僅解決了軟體和ui的問題還遠遠不夠,做出自己的產品還需要外觀設計,硬體設計,結構設計和設備製造等多個環節.在業界還沒有現成的成熟集成解決方案之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和售後服務.所有這些不是小米的優勢所在,也難以短時間內做得很好.4. 和硬體廠商合作.外觀設計可以外包給合作公司,硬體的設計和設備製造可以找成熟的硬體廠商合作.營銷和售後服務都可以和其他公司合作.這是一條不錯的途徑.5. 和運營商的合作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二,1. 各大運營商都希望做自己的系統,有的甚至已經商用,雖然直到現在還難說成功,但也不會輕易放棄.2.如果和運營商合作,運營商必然要求大量定製,以突出和推廣自己的業務.直到現在,運營商推出的業務真正成功的很有限.用戶更喜歡使用其他服務商提供的服務.運營商的業務和用戶需求會產生衝突.miui的優勢在於用戶體驗,失去了這一點就沒有太多價值了.6. miui最好的方式採取和硬體廠商合作的方式做OEM,可以使用自己的品牌. MTK現在太不給力,如果他能夠重振GSM手機時的輝煌,miui可以把界面授權給MTK使用,MTK提供硬體集成解決方案,然後山寨或是正規的廠商做出產品. 如果價格夠低,這將會非常具有殺傷力.小米將會得到海量用戶區,有了用戶群,不愁盈利. 如果沒有這樣的廠商,只要成本能夠降到合理的水平,硬體質量能夠保證,小米還是很有前途的. 總結,和硬體廠商合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作為一個開始.
MIUI+米聊就已經很值得期待了... 或許小米想在蘋果推出i-messager的時候來個狙擊吧!!這確實是個很好的時機!MIUI+小米便簽+米聊+小米分享+小米讀書... 蠻期待!
所謂價格的核心競爭在華為面前都是浮雲。
現在做手機還真沒什麼門檻,Design House 全部搞定,外觀設計也有專業的公司。只要有 1-2 個好的結構工程師,代工找大廠基本沒風險。小米也可能像諾基亞那樣做各種嚴格的測試。入網測試基本上花錢就能過。如果有成熟的方案,3個月就能量產了。

如果按照樓主爆料的內容來說,那最核心競爭力就是價格啦,但現在傳出的消息定價是在2K5-3K,這個價格競爭力就差很多了。

個人比較悲觀,以魅族為例,以現在這種市場狀況來說,已無什麼競爭力,何況小米還無魅族那種數碼行業沉澱,渠道及推廣應該趕不上魅族。所以個人感覺比較難做起來,頂多業內人會玩一玩。

反觀之,我認為小米還是應該先走service的路線,現在進軍硬體,操之過急。
個人認為小米只是往產業鏈的下游發展而已,倚靠谷歌的android門檻也沒有想像的高,而且這種模式日後會有很多,目前也是圈地的時代強攻硬體市場,搶佔終端,完成本地化
一般不會涉及到硬體專利問題,採購物料就會獲得相應授權,高通晶元除外,不過IDH會搞定,並計入BOM成本。下半年市場還是很難做的,現在的小米就相當於之前的品牌商,技術上硬體與驅動(SPL)外包,或許ID設計也外包。這幾部分的設計開發沒多少花頭,命脈都捏在幾個主要部件廠商手裡,走的是PCBA電子設計的老路,降低成本,因為做差異化會帶來成本上升,所以大家都是趨同。小米沒有經驗,自己做成本會很高。個人認為小米擅長的ROM軟體應該是M1的關鍵競爭力,用戶體驗好,認可度高,也就有機會成功了。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銷售,小米應該藉助合適的渠道來進行推廣,這塊了解不多,不過小米現在的狀態讓我想起了魅族。上述幾點的整合做好了,機會就大了。
不懷疑產品質量。軟體做的好的公司,硬體做起來不會差到哪去。不確定是否能成功。即使在軟體系統有很好的品質、知名度,但是還遠遠不及傳統設備廠商的品牌的影響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