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從傳播性、文學性、切題的角度,七人版好,畢竟有張大春、詹宏志托底;

如果不是命題作文,且多給羅大佑打磨歌詞的時間,我相信,基於羅大佑歌詞創作的一貫高品質,從歌詞的內涵、深刻度上來講,羅版歌詞會更好。因為七人版太不羅大佑了。

《明天會更好》高清版MV里的羅大佑

答題完畢,附贈一些閑扯。

之前有意寫關於《明天會更好》的文章,借這個機會講點。

滾石在10月25日發布的高清版《明天會更好》MV,同時放出了羅大佑的初版歌詞手稿。這版手稿意義極其重大:

1. 明確了歌曲的斷代,是在1985年,詞(羅版)5月2日定版,曲的創作推算大概在3~5月間。

2. 此前也有一種說法是:羅大佑的原版歌詞早已遺失,看來都小瞧了滾石的檔案管理。

3. 羅大佑曾經接受吳清聖的訪談時,講過歌手要來配唱的當天,張艾嘉跑來說,原本負責寫詞的人還沒把東西寫出來,「於是我們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集思廣益。天快亮了,好吧,人總要先起床,那就先『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睡醒後眼睛要先張開,那麼『慢慢張開你的眼睛』;接下來呢,看看四周吧,那好,『看看忙碌的世界……』」,[1]這種雖是當事人說法,但與此次釋出的獨立撰寫的歌詞有一些衝突,也可能是他本人在訪談里把中間的過程簡化了。

4. 關於餘下六人到底對原稿做了哪些修改,也由此水落石出。

5. 歌曲發布後,年底的島內競選前,據說(消息源暫不可考)台島還有一種聲音是此歌歌頌「正能量」是堅持批判的羅大佑的墮落,甚至有人質疑他的創作理念與立場,看過手稿後也不攻自破。

基於現在能搜集到的資料,我們能更精確地還原創作當時的整個過程:

邀請羅大佑作曲的人是總策劃吳之敬。羅大佑1985年3月9日離台赴美,此後不太久,吳之敬從台灣頻頻發出信件,甚至通過越洋電話,為了說服羅大佑作曲,「曉以大義」、「恩威並施」,使得羅大佑終於首肯。[2]據台灣作家厲曼婷透露,羅大佑在美國作完曲後,曾給吳之敬寫過一封長信來詮釋歌曲,「信上的冷靜,仍不失羅大佑自我本色,但另有一些溫和、妥協……」[3]

邀請羅大佑作詞的人是製作召集人張艾嘉。借回台灣更換護照的機會,先是受邀獨立完成了歌詞,應該就是現在看到的版本,羅大佑後來回憶:「也是嘗試,我從不喜歡勵志的歌,但可以試試寫」[4],「在寫歌時,我只想表達一種對明天的嚮往。」[5]

而後因為寫出來的詞過於批判和灰暗了,作為詞作者之一、召集人兼製作人的李壽全回憶說:「所以就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貢獻(修改),包括張大春也貢獻一兩個字,連邱復生都有寫詞怎麼可能呢(笑)。每個人都不想擔責任大家就把名字都放上去了,所以羅大佑也不希望說這詞就是他(署名),因為他覺得這不是我的詞。所以才會變成作詞有7個人。我們現在聽到的歌詞大致上是羅大佑寫的,但是各自有一些貢獻、討論。 」[6]這是對當時七人修改的過程迄今最詳細的講述了。

羅大佑在《昨日遺書》里寫到借《明天會更好》的歌詞回憶台灣早期喜劇演員許不了:「他死的時候我不在台灣,但聽人說起來,他的最後一部電影《小丑與天鵝》在他死後不久上映,票房又是好得不得了,笑聲依然。老實說,我真的覺得許不了給這個社會的,遠大於這個社會能給他的。……後來在寫《明天會更好》的歌詞時,我為他填了一句『誰能忍心看他(那)最後(昨日)的小丑帶走我們的笑容(謊言)』,但被認為太灰色,無法採用。 為此,我覺得非常沮喪,但也證實了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與決定是完全正確的。」[7](括弧為作者結合羅版歌詞所加)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基本契合了羅大佑的表述。

另外,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署名有七人。但在《我的時代,我的歌:羅大佑對談龍應台》的現場對話中,羅大佑回憶,創作組中有的是「真想弄歌詞的如楊立德」,也有的是「國民黨的爪牙」。他說:「十一個人弄出來的歌詞,你覺得是多大的悲劇?多大的鬧劇?」[8]因此歌詞又有了十一人創作一說。

再之後就是很多人所了解的,《明天會更好》被當年年底大選的國民黨所利用,而得到了島內一致的責難,更加加速了羅大佑於1987年徹底離開台灣移居香港的選擇。

至於羅大佑對七人版的評價如何?在另一訪談場合他說,自己眾多創作中最不喜歡的是《明天會更好》,因為過於煽情而少了他所強調的「責任感」。[9]

的確,一個誠懇的創作者是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翁嘉銘語)[10]

《明天會更好》高清版MV里的羅大佑

參考

  1. ^《&幕後》「追夢羅大佑」2012/01/24  http://www.lotayou.com/2012/01/blog-post_3451.html
  2. ^同[1]
  3. ^同[1]
  4. ^《羅大佑:在語言中覓音樂前路》陳耀紅 http://www.luodayou.net/big5/news/2004/y-hk1.htm
  5. ^《羅大佑:去自由自在的空間》張文中 1991/10 http://www.lotayou.com/2012/01/blog-post_6467.html
  6. ^《深度專訪李壽全》馬世芳/News98/音樂五四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ufAIu-a-o
  7. ^羅大佑,《昨日遺書》羅大佑 1988
  8. ^《羅大佑談「十一個人弄出來的歌詞」》陳樂融 2016/9/17 http://fc.ktchiu.com/?p=6744
  9. ^《MTV&8月26日相約「縱貫線」》21CN娛樂 2009/08/24 http://ent.sina.com.cn/y/2009-08-24/14512667210.shtml
  10. ^《「後羅大佑時代」來了》翁嘉銘 http://members.tripod.com/ol_t/_aA1_j_orEJPYN_O_F.htm


百分百原版好。

你知道這首歌的背景創作是什麼?

1982年11月16日,第3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哥斯大黎加的倡議,通過決議而將1986年確定為「國際和平年」。

正是那段時間,非洲正面臨著20世紀一場最大的饑荒。

1984年聖誕節前,英國歌手Phil Collins和Bob Geldof發出倡議,召集數十位當紅英倫歌手以「Band Aid」為名共同錄製單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將善款用於援助非洲災民,大名鼎鼎的Bono,David Bowie,Paul McCartney,Sting都參與其中。

這是風潮的首個浪頭。

1985年1月28日,全美音樂獎頒獎典禮結束後,Michael Jackson號召45位美國歌手來到位於洛杉磯的AM錄音室,花了一晚上時間錄製出了那首著名的《We Are The World》。

英國那邊,Bob Geldof把善款送到非洲後,發現自己所做的還遠遠不夠,於是開始籌備一場大型演唱會——Live Aid——就是《波西米亞狂想曲》中還原的那場Live Aid。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在倫敦和費城同日舉辦,全球有超過十五億觀眾通過電視直播觀看,演出籌得了8000萬美元的慈善款項。兩地的演唱會最後,也分別再次響起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和《We Are The World》。

在歐美搖滾的黃金年代,音樂在這些善舉中,尋找著love peace最實際的歸宿。

《明天會更好》的發行時間,就在那兩首歌之後,Live Aid之前,1985年5月26日。作為對這場公益風潮的響應,召集了60位華人歌手參與。單曲的主旨是,呼應世界和平年主題、並紀念台灣光復。

當然,羅大佑自己肯定知道原版歌詞是要被改的。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這首歌,或者說「明天會更好」這場活動,是效仿西方群星聯唱公益歌曲的風潮而來,作為台灣歌壇的集體亮相,歌詞肯定要正面。

另一方面,當局尚未解嚴,歌詞審查是必過的一關,實際上,這一關羅大佑已經走過太多次了。

而作為一個忠於表達的人文歌手,羅大佑不可能在寫歌時就做完自我審查,初稿肯定還是遵循內心來寫。至於時代會怎麼塗改,是另外一回事。

而這首歌背後,還有太多回事。

首先,作為台灣的音樂教父,他是反台獨的!自行百度。

他創作過很多歌曲,都沒過審。

羅大佑熱衷針砭時弊,他一直在用音樂愛國!這個國肯定是那個一海之隔的灣灣。

1982年首專《之乎者也》的同名單曲,「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而被審查員駁回,羅大佑故意將這段改寫成「眼睛睜一隻/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歡喜也」。

1983年二專《未來的主人翁》的主打歌《亞細亞的孤兒》,打上了副標題「致中南半島難民」,以此躲避審查,但實際上這個孤兒指的是誰,島上的人都懂。

1984 年,羅大佑的第三張專輯《家》有更多的歌曲未通過審查。

然後不過審,不代表能封殺他。

教父的地位,足以讓他、張艾嘉以及滾石唱片,能夠有一呼百應的能力,召集一場《明天會更好》的活動。

這場活動的影響之大,以至於1985年年底,台灣大選,國民黨的提出的口號是「要一個更好的明天」,《明天會更好》被用作競選主題曲。

這一舉動,和質疑羅大佑被政治利用的議論,讓羅大佑更下定決心,放棄了這裡的明天,選擇了離家。

明天會更好嗎?

金馬獎風波,人盡皆知。

70國家大慶,台灣又有幾人點贊?

這首歌的初衷,早已被歷史泯滅。就如同羅大佑微博粉絲少的讓人唏噓一樣。

今天再回憶起《明天會更好》,回憶的是當時的群星璀璨,回憶的是當下的美好期待,而三十餘年未能面世的原版歌詞背後的意味,都被埋在了這些星光之下。

也許這樣更好,讓我們更光明正大地追尋正能量,也許在爆棚的正能量之中,這個世界只能充滿愛。

時至今日,羅大佑式的批判性,已經不再是樂壇的中流砥柱。

今年蹤跡未定的後人曾經發問——

——這個世界會好嗎?

會好嗎?不知道,就像我們一直譴責台獨的時候,支持羅大佑這樣的前輩藝人又有多少呢?有些失望不是別人作的,是自己給的。

所以借教父羅大佑的話回答:

上帝保佑明天會更好!


都喜歡,更喜歡原版一些。

因為感覺原版更符合曲裡面那種痛定思痛、嫉惡如仇的情感,發行版中悲天憫人與人間大愛的主旨固然也寫得極好,但是不如原版的個人情感更加濃烈


寫這首歌的人是真的厲害,即便知道自己寫出這樣的歌詞不會容於目前的審查環境,根本不會被大眾看到,但是他還是不吝才華,把它寫了出來,所以究竟是什麼支撐他去做了這種無用功?

因為他還是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覺得未來終歸有一天,這張紙上的原版歌詞會重現人間

在此,致敬那些明明知道拍的電影不會被公映卻仍然費勁巴拉拍完的中國電影人們

致敬《霸王別姬》,致敬《活著》,致敬《鬼子來了》


這原稿不能說是原版,只能說是草稿,因為很多地方不好唱,語句也很多生澀之處。

如果讓他自己寫完,他一定還會修改很多次,最後各方面都過得去了,才會定稿。不過後來並沒有走到這一步,而是幾個人按當時的需求,修改成發行版這個樣子。有些是順著修改,有些是反轉過來,很顯然是在原來的胚胎上面改好的。

我們不應該用原來的草稿跟後來的完成版比較,那不公平。當然可以推測,後來他們放出來的那個集體創作的說法,是為了跟外界交代過去,也保護羅大佑自己的人設。


當然更加喜歡羅大佑的原版啊!

畢竟在雞湯橫行的時代,能看到如此有血性的文字是很難得的事情,當年張艾嘉為了歌曲的順利過審以及流傳廣度,於是找來多位音樂人在羅大佑的原稿基礎上,進行粉飾修改,於是便有了發行版的歌詞。

從商業推廣的角度來看,這次改編是成功的,但是從思想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分析,羅大佑的原版絕對的是空前絕後,犀利無比,這樣露骨的批判文字,將羅大佑稱之為樂壇魯迅也毫不為過,而且也符合當時年少氣盛的羅大佑的性格,所以我更喜歡並欣賞羅大佑的原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