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做一個關於日本文化的課題,有些不懂的想請問一下各位

日本人為什麼都如此喜歡動漫,能否從社會心理以及文化歷史的角度給出回答,謝謝!


日本人喜歡動畫是真的,生活中都習以為常的使用。你走在日本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動畫的宣傳。

就連公務員和自衛隊,都用動畫作為素材:

連這種比較正經的政府工作都可以用動畫來做宣傳,可以看出來,日本人是真的喜歡動畫。

我們都知道,手塚治虫被稱為漫畫之神,但為什麼他能被如此評價,還要從漫畫的創作手法開始講起。漫畫本身屬於省略的藝術,主要勝在以符號表達,讓人從心裡還原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這一點在意境上更像我們亞洲人習慣的表達:中國的山水畫本身也是抽象寫意的表達,而歐美主流的油畫主打寫實還原還有光影以假亂真。

因此,作為抽象表達和符號的漫畫不僅僅是單純的畫和講故事,表現手法本身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你既然不能畫出一個一看就是那麼回事兒的東西,那你就要換著法子讓人感受到那麼回事兒。

所以漫畫大師手塚治虫,首先是一個表達大師。他在《漫畫的畫法》(《漫畫の描き方》里,詳細介紹了應該用什麼手法來表達各類東西。

這些表現手法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可能非常熟悉,但在那個大家還沒有基礎的表達符號的時代,這些東西無疑是非常神奇的。

同時,作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並沒有隻停留於此。美國動畫起步特別早,早在1930年代就開始用全動畫打開了動畫的時代。可是那時候的美國動畫是極為燒錢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而日本在戰後屬於沒有槍沒有炮的時代,而手塚治虫居然能使用黑科技,讓動畫能夠每周在電視上播出。這就要提到他精準執行了省略精神的手法:不做全動畫,就做少的。

就這樣,手冢繼續使用了更多省略手法,比如重複使用相同畫面,比如口部動作不做完整口型,只需要人物嘴巴(開、閉、半開)三張……這些方法最終讓《阿童木》的動畫製作成本降低,成為了能夠每周製作播放的作品。

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為動畫和漫畫屬於省略的藝術,而日本人又偏偏能夠將省略發揚光大。

那麼我們就又回到了一開始的問題:道理我都懂,漫畫動畫是符號語言佔主導的作品,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日本人喜歡?又為什麼偏偏是日本人作出了這麼多動畫?

或許正是因為日本人喜歡簡略表達,讓人們用想像彌補出表達缺失的地方,這是日本人擅長的事情,所以省略藝術能夠在這裡發揚光大。

對於漫畫能夠流行這件事,日本人自己也感到好奇,有人做了一些考察,我先摘抄一下。

引用地址:https://www.amamiyashion.com/entry/2016/08/04/193000

這位作者認為,日本人有俳句的文化,讓日語能夠傳達纖細的感情。這一點其實就很符合咱們心裡日本人的屬性:纖細、謹慎、考慮很多。在文藝創作里,需要的更多是細膩的表達。因此日本人還有日語都含有類似的特質。

同時,由於這些細膩的表達,讓日本人內心也變得非常細緻。的確,日語作為一個高語境語言,運用的時候不僅是語言本身表達方式,更注重的是雙方所處環境、語境、關係、前情提要等等要素,才能還原出完整表達。因此日本人的確是不斷浸泡在這種需要不斷的解讀和委婉表達的環境中的。自然,他們也就習慣了從相對有限的信息中獲取其他需要得到的必須內容。

引用地址:https://www.usamihiro.info/entry/2016/02/14/175542

這篇網路書評也提到,日本人因為周圍人高度同質化,所以特別喜歡依賴周圍的人的共識來表達。背景和知識所有人都一樣,那麼比起表達事實內容,更喜歡想方設法去和對方感同身受。這樣的習慣也就實質上導致了他們想太多,顧慮過多,和人保持距離的習性,也是表達不清,造成誤會的源泉。同時動畫能夠隱去很多現實里的成分,最大限度保持人們專註於不那麼難看的地方,因此他們特別喜歡動畫的表達形式——或者說省略的、符號意義的表達形式,也不奇怪了。


因為全世界人民都喜歡動畫/漫畫。

翻看現在的全球電影票房排行,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冰雪奇緣、鋼鐵俠、美隊、變形金剛名列前茅,漫威和DC的勢力之強不用我贅述,哈利波特原作面向的年齡段和輕小說面向的年齡段並無區別,冰雪奇緣是迪士尼的原創3D動畫。

@葉佳桐 的回答里寫了公務員和自衛隊用動畫給自己做廣告。

美隊這人物誕生於1941年,被創作出來的目的就是弘揚美國精神,毆打邪惡納粹。

故而,動畫/漫畫這種符號化、抽象化的藝術/商品,本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只不過當美國人打算改編漫畫時,他們會用這種形式——

而日本人打算改編漫畫時,他們會用這種形式——

在主觀印象里,我們會把前者算作「電影」而非「ACG」,故而產生了「日本人對動漫的喜愛天下第一」這種印象。

那麼,為什麼兩種文化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

如果拋去那些捉摸不定的社會文化要素,只看數據的話,結論是——錢和手冢。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看的日本動畫的製作體系的源頭,基本可以追溯到手塚治虫那裡。

在製作《鐵臂阿童木》等一系列作品的時候,手冢放棄了當時流行的迪士尼動畫高投入高質量的製作路線,走低投入低質量(相比迪士尼)的路線。從此以後,日本動畫,尤其是日本電視動畫,走的就是低成本的製作體系了。

為什麼要這麼選擇呢?因為沒錢啊,就像為什麼美漫早早就走彩色漫畫,日漫沿著黑白一直發展,因為戰後紙張和油墨都是寶貴的,印彩漫怎麼可能?在草紙上印印黑白就不錯了。

不過低成本也有低成本的好處,就是數量多。

現如今一季度的日本深夜動畫就有幾十部,全年的TV動畫(算上那些長篇連載和子供向)能有幾百部,這是迪士尼漫威DC的模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日本漫畫的出版量能占他們出版物的百分之幾十,而美國漫畫只能占不到10%。

一個美漫的愛好者往往能對某個角色的不同平行宇宙的經歷侃一下午。

而一個日漫的愛好者往往能對同一類型的不同角色侃一下午。

這兩種創作模式固然沒有高下之分,不過從表層來看,那日本ACG的內容就是更多和更豐富。

因此,就有了題主你這一問:日本人為什麼都如此喜歡動漫。

假以時日,如果發展的路線正確的話,或許幾十年後知乎上問的就是「請問國人為什麼如此喜歡動漫」了。


引用羅伯特 麥基寫的《故事》一書中的原話來說就是:

我們對故事的慾望,反映了人類對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層需求,這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實踐,也是一種非常個人化和情感化的體驗。

每個人都對有趣的故事毫無抵抗力,想想從小到大聽過的童謠,神話傳說,家喻戶曉的民間奇聞異事,上學時期課本上的課文,現在的小說,電視劇,電影,遊戲,綜藝。本質上這些形式的內核都是故事。

而動畫和漫畫恰好是故事最棒的載體之一。

人類的祖先早在洞穴時代,就在石壁上作畫來記錄事件,描繪故事;

日本漫畫的鼻祖則普遍被認為是12世紀初期日本的戲畫名家鳥羽僧正覺猷所繪製的《鳥獸人物戲畫》,它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漫畫。

近代由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開創,更是讓日本人對動畫和漫畫的喜愛增添了一個檔次。

手塚治虫的獨特貢獻在於,他將符號化形式的漫畫與電影手法完美結合在了一起,讓人們看到一種全新的故事(藝術)表現形式。

有興趣和時間的話,題主可以看看《火鳥》《怪醫黑傑克》,這些都是手塚治虫的經典作品。

而我認為動漫的另一個優勢是它含蓄又隱喻的表現手法。葉佳桐大佬 @葉佳桐 已經總結過了,日本人的標籤性格就是內斂含蓄,纖細,謹慎,多顧慮(和他們的生活地理環境有關)。

於是日本人將一些不方便直接表達,或者直接表達過於枯燥和難於接受的思想和情感,用鏡頭,色彩,構圖,音樂,畫面風格等方式展現,就逐漸形成了現在日本的的動畫和漫畫的發展形勢。

作者借動漫的載體表達思想和情感,觀眾欣賞故事,獲得愉悅,這種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


因為產業營銷做的好啊!

Anime Comic Game有時候還要加個Novel(動畫、漫畫、遊戲、輕小說)

和我們國內「二次元產業」剛剛起步的狀態不同,日本的ACG產業營銷起步非常早,民眾早已習以為常。可以說是日本人自己締造了一個ACG產業茁壯發展的沃土,一個日本人從小開始就會接觸到這些東西,逐漸的就會習以為常,或者因為熱愛來進入到這個產業當中去。

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中學用英語教科書《NEW HORIZON》2016年版中登場。曾經在網上引起熱議的Ellen Baker老師

其實我想從「動漫類商品獲取難度」這個角度來談一談日本的ACG產業為什麼如此發達。

大家可能都買過周邊產品,例如手辦、CD、設定集、BD碟片等,可能這些絕大多數都是網購的。雖然網購到了今天如此方便,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到店內去走一走看一看這個過程的。

而日本就給你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

周邊滿牆的秋葉原店鋪

如果你喜歡什麼,立馬就會有各種的商品供你選購,全世界估計只有日本才能這麼便捷的獲得周邊文化產品。

正因為動漫類商品獲取難度小,所以才會讓人更喜歡,以至於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整個行業也會變得更成熟,不光是這種動漫產業和動漫產業之間的營銷。

日本ACG產業還善於搞「跨界營銷」舉個例子:

聯動鬼才「艦隊Collection」

除了有和動畫「蒼藍鋼鐵的琶音」聯動之外,至今的其他聯動都是跨界的。

羅森便利店聯動

與三越百貨聯動

和蜜桃航空聯動「痛飛機」

和富士急遊樂園聯動

線下「秋刀魚祭」

線下「冰祭」

「佐世保線下」把市長都請來了...

由此可見,日本的一些作品,可以作為一個亞文化IP去融入到主流社會當中去,這和一些「圈地自萌」的做法有很大區別,通過「跨界聯動」也能讓更多的人去喜歡上一些作品,消除隔閡和陌生,促進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日本人也並不完全都喜歡動漫,不過單追溯日本漫畫的起源,就特別早了,說動漫就先得從漫畫開始,先說一下簡單的歷史吧。

現在我們比較熟知的日本漫畫形式最開始是受歐洲的影響。

1862年,有個義大利人在橫濱的外國人留居地創刊了日本的第一個漫畫期刊《The Japan Punch》(所以說日本漫畫的最初其實是義大利人帶來的)。另一方面來自於美國二十世紀10~30年代的漫畫大爆炸,以及迪士尼動畫的傳播。

在這裡插一下漫畫家北澤樂天,日本第一位職業漫畫家,「日本近代漫畫之祖」。現代意義上的「漫畫」一詞的普及就是從「北澤漫畫」開始的。

【再具體的就自己百度去叭_(:з」∠)_】

說漫畫就不特不提到手塚治虫,毋庸置疑的漫畫之神,代表作《阿童木》《火之鳥》《怪醫黑傑克》等等,他對漫畫發展和影響不是簡單幾句話能說明白的,總之就是特別牛就是了,大從他那個時代開始日本漫畫開始進去新的發展時期,也是為如今的繁榮打下的堅實基礎。

二戰之後,很多漫畫家受到手塚治虫的影響,比如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和藤子不二雄(這兩位大家應該知道的吧,多啦a夢的作者)等人成立」新漫畫黨「,地點設在手塚治虫原住所常盤庄(這個地方出了很多漫畫大神)。

然後說動畫。

1950年代,以東映動畫株式會社(這裡提一下,東映第一部劇場動畫是《白蛇傳》,也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以及宮崎駿也是東映出來的)引領著日本動畫的潮流。蟲製作株式會社成立(創始人還是手冢老爺子,最開始主要負責將老爺子的作品動畫化),開始進行商業TV動畫的製作和發行,隨著電視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歡迎的漫畫也開始被搬上銀幕。

1960年日本開始了TV動畫時代。

1985年代後,漫畫類型擴大,漫畫雜誌逐漸增多,網路漫畫也開始發展。

【最後的↓】

手塚治虫曾把日本現代漫畫的發展歸分為六個階段:

玩具時代:昭和20年代(1945年-1954年),漫畫是屬於小孩子的。追討時代:昭和30年代初(1955年-1958年),漫畫給人的印象是低俗、輕薄,被認為是惡書,遭到很多家長的猛烈攻擊。

點心時代:昭和34年(1959年),以少年為對象的漫畫周刊(《周刊少年Sunday》和《周刊少年Magazine》)出現,家長和一些教育工作者雖然不情願,但也逐漸開始接受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孩子可以偶爾看看漫畫。【我覺得中國可能正處於這裡】

主食時代:昭和38年(1963年),《鐵臂阿童木》的電視動畫成為居家閑暇時,親子共賞的節目。空氣時代:昭和45年(1970年),日本人已經可以接受漫畫普遍存在於生活之中。

符號時代:昭和60年(1985年),漫畫成為了日本人溝通上的共通符號。

【請容我鄭重的誇一發手塚治虫老師_(??ω?? 」∠)_!他在漫畫史中的存在無法替代,他影響了一大批有實力的漫畫家,讓漫畫變得不再低俗,看的從來通透,思想境界超高,給漫畫帶來的影響延續至今_(:з」∠)_】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