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這部《起跑線》,我發現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家長,老是嚷嚷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我個人覺得他們進軍上流社會的初始行為就已經輸了,大家怎麼看呢?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mp.weixin.qq.com圖標


童年最愛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有探討過這個問題:

「--你為什麼讓孩子學藝術?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嘛

--起跑線在這兒,那終點線在哪?

--我怎麼知道,走一步看一部嘍

--既然不知道終點在哪,那這個起跑線設置的還有啥意義呢?「

想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味的追逐名校是讓孩子累、父母也累的下下策。就像《起跑線》中表現的,一對富一代夫妻為了把孩子送進名校,一度不擇手段,放棄了做人的底線。

然而這些所謂的「名校」,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家長往往只是覺得孩子進了名校就離成功更近,或者所謂的「非名校不去」也只是一種跟風行為。

HS研究醬認為,兒童時期對名校的迷思反而是沒必要的。家長自己首先要認清你們所謂的「起跑線」在哪,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就要識字,就要學英語,就要上補習班。但某些國家則規定幼兒園不準教識字教算數,因為孩子的心智尚未發育起來,此時應該教給孩子的是自律、自理、規則、禮貌等更為重要的技能。

忽略了這些技能,而把關注點放在本不該他們這個年齡學習的東西上,美其名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結果,孩子才是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麼說吧,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名校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升學,更重要的是人脈。有些人這輩子接觸到最優質的人脈就是在學校里。舉個小小的例子。我一個小表妹,她爸的高中同學兼基友是清華的一個副教授。她高三的時候,據說是我們整個地級市(四線小城市)所有高中唯一一個有清華自主招生名額的學生。自招降低的分數讓她如願以償上了清華(她本人也非常優秀,但是成績上不了清華)。

人脈廣意味著什麼,知乎群眾應該都知道吧。

進入名校,隱形福利就是你可能會接觸到未來精英的一批人,這群人中很有可能會有大牛出現,這是無形資產,怎麼用看自己。然後就是,每個學校都有辣雞,哈佛大學也有,但是名校的爛人肯定少於普通學校,普通學校又比差學校少。所以好學校的學習氛圍,人文環境會更好。

我覺得名校是非常必要的,不是說為了家長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怎麼樣,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名校,你交的朋友,基本上大多數以後發展的格局都要比在一個野雞大學的好,這可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關係網,也是孩子以後走上社會的必要的關係網,或許現在有些家長會在擇校問題上用力過猛,可能會施加更多壓力在孩子身上,但作為一個在讀高中生來講,我認為,這樣的壓力是我們必須要承擔的,為什麼很多人都有名校情結,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給精心養育他們到大的父母一個最滿意的答覆


名校是一個好的平台,有更好的資源,你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五樓看風景和二十樓看風景肯定是不一樣的。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名校的好是概率性事件,差一些的學校一樣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好學校培養出來的好學生比例要相對高一些(不過這也和其生源質量高有一定關係),但是並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好。我在大學教書有切身體會,再好的大學依然有不學無術「醉生夢死」的大學生。優秀的學生往往和優秀的家庭教育有關聯,出問題的學生往往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名校不見得人人都能上,但是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科學的教育理念則是靠努力可以營造的。

非常謝謝您的邀請。我是一個即將升入大二的學生,當年高考因為自己的原因,考的很垃圾只比二本線多出30分,在我們這兒,去不了好的大學,甚至二本的院校都是被學校選擇,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能上哪一所大學上哪一所大學,但後來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去到了一所比較不錯的大學。從高中開始,我就認為上一所名牌大學才是王道,去不了名牌大學,就不會有好的前途,這樣的想法一直到我上了一年大學才改變。其實名牌大學可能並不是那麼重要,名牌大學只是給我們更多的一些接觸外界,增長眼界的機會。大學只是給我們一個平台,給我們一個認識外界的平台,我們能不能把握好這個機會,認識很多比我們優秀的人,能夠幫我們進步的人都在於我們自己,這個是學校決定不了的。

學校名牌與否,真的沒那麼重要,如果你真的想要進步,想要成為一個佼佼者,通過自己的努力都是可以達到的,但如果你覺得自己進入了一所名牌大學,就一勞永逸,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很多,對學習懈怠,再有天賦,學校再好,也是徒勞的,白佔了一個當年學校招生名額。

希望所有的大學生都能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增長眼界,充實自己。


好的學習環境不一定會讓他更優秀但一定不會讓他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