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遇到了一個真的可以說完全懂我的人,都說人和人的悲喜是不想通的,但我和她真的可以感同身受,內心最深處的有些東西我們甚至自己都碰不到,但對方都可以窺見並保護,不是朋友是親人,我們兩的對話幾乎都是靈魂交流,差不多就是在嘗試把第六感描述出來,一個眼神哼哼兩聲就能懂對方什麼意思什麼感覺。就連吃飯的口味生活的習慣選東西的眼光都可以說一模一樣。跟她說話我基本不用思考不用顧慮,因為我知道我的感覺就是她的感覺,我的想法就是她的想法。遇見她真的覺得三生有幸。真的太不容易了,想問問朋友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是什麼感覺呢?


先回答後一半,關於感覺的問題。

遇到完全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人會感覺遇到了「知音」,這種感覺大概就是我什麼都還沒說,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手勢,大概對方就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了吧。大概這樣的體驗過於舒適,以致於一旦我們享用過一次,便會終生難忘,甚至會為了這種感覺,努力用一生去留住那種感覺。

但是,更多時候,對於這種感覺,我們只是聽說。

到底有多少人能這樣幸運呢?或者說,一個人遇到一個完全了解自己的人概率有多大?

其實我想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結果是「一個人遇到一個完全了解自己的人,概率並不小,甚至是有可能很大」。

也許有人會不贊同我的觀點。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角度來看,所謂「真的特別了解/懂你」——是包含了兩個層次的。

第一,有個人具備足夠的智商和情商,可以完美的「向下兼容」你,你一個眼神或者暗示,對方就能感知你的情緒變化和心理訴求。

第二,這個人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你身上,把對你的「向下兼容」視為某種義務或需要。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孤獨呢,——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孤獨。我們的孤獨感其實是一種錯覺,更多時候是「寂寞」+「矯情式的高傲」。

並不是我們沒有機會遇到那個「真的特別懂你」的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幼稚頭腦和莽撞舉動,不足以讓那個能夠「向下兼容」你的人,願意在你身邊放慢腳步,去傾聽你或者指引你。

伯牙子期似的天生絕配聽上去很唯美,但故事背後的芸芸眾生,更多的真實狀態是一邊焚琴煮鶴般油膩的生活,一邊卻還感慨高山流水無處可覓知音。

「孤獨是飽滿的」,——如果內心不堅定、頭腦不充實,那還奢談什麼孤獨呢?


我是Gorkor的老王,愛幫忙的老王喲!如果你也喜歡文字,歡迎來Gorkor找我!


我認為幾率接近0


北京大學楊立華在中國哲學史課上,講「理一分殊」時,有這樣一段。

人如何透過自己理解別人?

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我的本質就是和所有人都不同,我的內在就是包含了和所有人的差異,一個我就包含了所有人,所以一包含多,即「理一」。這是我們能分析理解別人的能力基礎。

難點在於「分殊」,因為內心必須要在當下面對一個確定對象時,才會分辨彼此,才會認識不同,才會理解和認可彼此。人是用否定來定義彼此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分殊」的條件,是彼此相遇發生因緣。「理一」是無條件自然具足的。

所以題主的問題,向外馳求無法獲得真實的答案,只會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幻象,圓滿的答案要向自己內心而求。

具體操作是在內心安靜時,找到自己初心所在,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自己內心迷亂,自己都讀不懂自己,別人更是無法理解了。

活在當下因緣中,自己理解了別人和世界,世界和別人才能理解自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條理清晰的生命,乾淨又純粹,自是世人心頭愛呀!

不是去找個懂我的人,是要洗盡鉛華繁飾,明確原原本本的自己,然後別人就不會誤會自己,省了多少麻煩?

我就是我,幹嘛需要別人來完全理解自己?做好彼此不誤會,我們並不缺愛呀!

真實的自己,就是本自具足。


真正做到和我們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知己,純屬鳳毛麟角,五湖四海皆兄弟容易,知音難求。

邂逅知己講的都是個緣分,而緣分是門玄學,可遇不可求,但如果自己努力創造機會,概率自然會提高。比如性格外向,廣交朋友,普遍撒網,重點捕撈。所謂水漲船高,萬畝地里總會有一顆苗吧。

從少年時代到此時此刻,在茫茫人海中,我不斷偶遇知音,不分國界,膚色,種族,性別,年齡。初識時,往往是驚喜連連,甚至驚呼世界上怎麼會有和我的思想思維如此相像的人,簡直在鬧雙胞呢!深交以後,往往我的話講一半,甚至眨眨眼睛,他們都已會意。這絕對不是被動的磨合,因為也不常見面,他們就是無可救藥地懂我,還直擊靈魂!

反之,亦然。雙行道理論,跑不了。

這種現象我解釋不來,只能理解為基因,性格,背景,以及核心價值的高度重合吧。

我們和知音的關係,就好比50公斤米袋裡的兩顆緊緊貼在一起的米粒,看似隨機,卻又是冥冥之中的註定,令人感動,神迷。

心有靈犀,千載難逢。細心呵護,同時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才會讓我們相互間的精神依託,天長地久。


有遇到三觀一致,聊的來的朋友,但像你這樣的還真的沒有,我覺得遇見的幾率是很低,完全的了解你,即使不說也知道你的想法,太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