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打贏美國?


天照大神已經吹了兩次颱風給哈爾西了,神都儘力了,還指望啥?


日本45年以後得到了太平洋戰爭的絕大部分目標---商品市場和原材料產地,還得到了歐美技術轉移,完成了土改和現代國家構建。這明明是打贏了好吧。


美日太平洋之爭,從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被美軍刺殺一事上,就能看出雙方的強弱來。情報在任何時候都是戰爭決勝的先決條件,可是日本的情報部門比起美國來,可真差得有點遠,不然山本五十六也不會死得這麼慘。

「死亡時間表」

自從 1941 年 12 月 7 日美軍珍珠港基地慘遭日軍偷襲之後,美國更加重視對日本的情報收集工作了。1943 年 4 月 14 日早晨,美國太平洋艦隊無線電情報分隊截獲並破譯了一份極其重要的日本機密電報。這份電報立即被送到了時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的手裡。尼米茲上將看過之後,臉上露出了微笑。那麼,這份電報上到底寫著什麼呢?


原來,這份機密電報上詳細地記述了日本聯合艦隊最高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 4 月 18 日將視察巴拉爾、肖特蘭、布因三個海軍基地的具體日程安排:


8 時,乘坐一式陸上攻擊機,有六架戰鬥機護航,從拉包爾起飛,於 10 時到達巴拉爾;


隨後換乘獵潛艇前往肖特蘭,於 11:30 到達;


12:30 乘坐獵潛艇離開肖特蘭,13:30 到達巴拉爾;


14 時,乘坐一式陸上攻擊機離開巴拉爾,於 14:30 到達布因,並在第一基地司令部午餐;


16 時離開布因,於 17:40 返回拉包爾。


屆時,各部隊指揮官必須身著統一的陸戰隊服裝前來迎接;而如遇到天氣不佳,此日程將自動往後順延一天。


看到敵方如此重要的機密電報,尼米茲上將和送電報來的情報參謀埃德溫·萊頓中校都認為這將是殺掉山本五十六的千載難逢的時機,絕對不可錯過。可以說,這簡直就是山本五十六的「死亡時間表」!


這份機密情報實在來之不易。按照當時日本的理論講,破譯他們的密碼絕無可能。

為什麼呢?


因為這份絕密電報的密碼是由 5 位數的亂數方式組成的,並且它所使用的亂數表在 1943 年 4 月 1 日剛剛更換了。然而,讓日本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是,美軍方面有「殺手鐧」。


在之前的 1942 年末到 1943 年初,日軍曾先後有兩艘潛水艇觸礁沉沒。美軍立即秘密派出特種部隊,對這兩艘沉沒的潛水艇進行了徹底搜尋,終於找到了一些重要的日軍機密文件。正是靠著這些機密文件,美軍情報部門才得以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日本密碼編製的方法。


當然,作為戰略專家的尼米茲上將此時是非常冷靜的,他考慮問題顧全大局,絕不會因一時的得手而得意忘形。尼米茲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山本五十六死掉了,他的繼任者是不是會比他更陰險、更富於權謀呢?要是那樣的話,美軍就又多了一個不好對付的勁敵了。


作為情報參謀的萊頓中校對日本海軍所有的重要人物都非常了解,在經過一番思考和比較之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在整個日本海軍中,再也沒有比山本五十六更厲害、更可怕的角色了。


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山本五十六不僅是珍珠港事件的主要策劃者,還是太平洋戰爭的發動者,被稱為日本帝國的「海軍之花」和「太平洋之鷲」!

「自尋死路」的山本

1943 年 4 月 18 日,山本五十六按照行程安排,開始對巴拉爾、肖特蘭、布因這三個海軍基地進行視察,以鼓舞戰鬥士氣。


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時間去鼓舞士氣呢?


自從取得了偷襲珍珠港的重大勝利之後,日軍就跟美軍展開了對太平洋制海權的激烈爭奪。雙方開戰伊始,日本海軍佔據優勢,美軍不得不向澳大利亞方向撤退。直到 1942 年 4 月在中途島海戰中大敗日軍之後,美軍才終於在太平洋上展開對日的大反攻。


隨後的 1943 年 2 月,在美軍強大火力的連續打擊下,日軍不得不從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倉皇逃走。當時正在特魯克島上督戰的山本五十六大為震恐,試圖通過「伊號作戰」計劃來消滅索羅門群島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部的美軍飛機、軍艦等。

1943 年 4 月 7 日,也就是在「死亡時間表」發出的大約一個星期前,「伊號作戰」行動開始了。日軍從拉包爾基地出動了超過 200 架戰鬥機和轟炸機,準備對索羅門群島的美軍基地進行大規模偷襲,妄圖取得像偷襲珍珠港那樣的勝利。為了鼓舞士氣,山本五十六身著白色制服,親自來到拉包爾為飛行員送行。


不過,在遭到美軍的沉重打擊之後,日本空軍落荒而逃。接下來的 4 月 11 日、4 月 12 日,日軍又多次襲擊索羅門群島,均被美軍成功攔截。然而,在戰敗的情況下,返航的日軍飛行員卻謊報軍情說他們摧毀了大量的美軍飛機和戰艦。山本五十六就將這「勝利」的消息向東京參謀部作了彙報。


4 月 14 日早晨,山本五十六又決定對日軍三個基地進行視察,以鼓舞兵士們進行下一輪的對美作戰。然而,這一詳細行程安排卻在發送過程中被美軍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


其實,山本五十六的這次前線視察是遭到日軍中很多將領反對的。日本陸軍第八方面軍司令今村均大將就是反對者之一,他擔心視察途中山本五十六遭到美軍的襲擊,因為他本人就在 1943 年 2 月前往布因基地進行考察的途中遭遇美軍戰鬥機圍攻。


城島高次海軍少將是駐肖特蘭基地的第八航空戰隊司令,他甚至專程來到拉包爾勸山本五十六不要在這段時間進行視察。然而,山本五十六執意要去,因為他本人深信美軍情報機構不可能知道他的行程。


山本五十六想通過這次視察給兵士們鼓勁兒挽回敗局,取得對美作戰的最後勝利;而美軍則想通過幹掉山本五十六以報珍珠港的「一箭之仇」,並打擊日本的囂張氣焰。看來,山本五十六是在「自尋死路」了!

來自華盛頓的決定

不過,山本五十六畢竟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最高司令長官,因此幹掉他不僅僅是軍事行動了,還必須考慮到很多政治因素。身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的尼米茲上將根本沒辦法一個人決定。


第一時間內,尼米茲海軍上把這件事向華盛頓方面作了彙報。總統羅斯福得知此事後,非常重視,立即召見了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和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約瑟夫·金上將。在共進午餐的時候,三個人對此事進行了討論。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7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暗算:震驚世界的暗殺事件解密

大庫書城 為個人用戶提供一站式學習和娛樂的解決方案

¥19.90 會員免費


是三船敏郎演的那個版本的電影《山本五十六》里吧,山本五十六有一句台詞把太平洋戰爭的前景全概括了:「陸軍那幫人成天瞎吵著要跟美國開戰。他們不明白:我們跟美國開戰,不是說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拿下夏威夷就算贏了;而是必須在美國(西海岸)登陸、一直打到(東海岸)華盛頓。即便拿下了華盛頓,也難說美國政府不會搬家、換個地方繼續打」。

我不知道歷史上山本五十六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但應該說這句台詞算是對日-美太平洋戰爭前景的最好概括了。


沒有,

天照大神已經夠眷顧日本人了,讓人家能在開戰後半年裡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戰爭成果。

然而等到中途島戰爭之後,基本就是日軍被美軍牽著鼻子走。

大本營:我去,誰打的我?

然後大本營居然就老老實實陪著美國人打了半年的拉鋸戰,白白損耗自己本就不甚明顯的優勢和國力,順便幫著美軍大頭兵練級刷經驗。在這半年的拉鋸里,美軍硬生生磨死了日軍兩條BB。

順道還搞掉了大量日軍運輸船,導致島上日軍嚴重缺乏補給:

打到1944年下旬,咱也不提馬里亞納獵火雞了,看看赫赫有名的台灣沖航空戰,你覺得打成這樣還有可能靠著「神操作」來反殺么?

我想當時日軍大本營的內心是這樣的:


我來架空一下。

大和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永田町。

日本人民共和國日本工農紅軍懷著解放中國無產階級兄弟的偉大理想,向反動軍閥張作霖猛烈進攻。

中國工農紅軍和日本工農紅軍在出雲號的掩護下,強渡長江,鮮艷的鐮錘旗插上總統府。

中日蘇三國宣布成立聯合第四國際。

到這基本日本不會敗了,赤化世界島只是時間問題。


也不能說沒有勝算,如果天照大神保佑,從開戰開始美國全境刮龍捲風,一周刮兩次一次三天一次四天,天上掉隕石專砸工業區,一三五小砸二四六大砸,周日大小一起砸,還是有贏的機會的。


是的,因為日本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贏。

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知道自己的能力就是取得朝鮮、台灣和賠款,所以能夠接受三國干涉還遼。

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知道自己的能力就是將俄國的勢力驅逐出中國東北,所以能夠在全殲俄國海軍,陸軍優勢的情況下停戰,而且不要求戰爭賠款。

那麼二戰呢?日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日本實際上在日俄戰爭勝利後的幾十年間,都是維持著某種程度上的戰時經濟。即使是這樣也難以維持「八八艦計劃」。聯合艦隊內一直有一個「對美七成論」,且不說這個論調是根據歷史經驗得出的,就說這個論調實際上是說當日本海軍軍力達到美軍7成的時候美軍就不敢貿然進攻日軍,結果這個論調唱了30年就變成只要日本海軍實力是美國的70,那麼日本艦隊就是安全的,甚至是必勝的。簡直搞笑呢。

還有,日本戰前對美的整體戰略叫「漸減邀擊」戰略,這個戰略是和對美七成論相輔相成的。大約是在1907年佐藤鐵太郎和秋山真知提出對美七成論之後形成的。說白了就是防守、偷襲消耗美軍艦隊,最後擇一地戰略決戰,或者就看成另外一個對馬海戰策略都可以。先不說這種戰略到底能成不能成(雖然戰前美國對日戰略恰好迎合了日本對美戰略),就說實際上珍珠港打完,日本再防守等美國人來打簡直是在搞笑。從珍珠港之後的一系列主動行動來看,IJN的行動有點「隨性」了。

還有一點應當指出,漸減邀擊戰略還要求美國必須先攻擊,而史實是日本先攻擊。這先後手的調整直接影響了戰爭結束的方式。美國人先手,那麼在日本對美國造成足夠的損失後,也許美國會妥協。日本先手,講真的,誰也不知道美國人什麼時候會妥協,哪怕到今天也不知道美國人被先手之後的底線。

所以,從戰略層面上講,珍珠港的突襲實際上是顛覆了日本幾十年來的戰略規劃,再加上日本人特有的略顯死板的特性和當時日本國內、海軍軍內的氣氛,就很難得出一個正確評估,在適當的時候結束戰爭來享受戰爭紅利。可以說日本不但不知道怎麼贏,也不知道怎麼打,配合上日美之間巨大的國力差距,日本失敗是必然的。

P.S. 啰嗦一句,日本等不到美國主動進攻,美國只要對日禁運而日本不開戰不妥協的話,最多堅持兩年就會被耗死。這應當是眾所周知的了。


海軍:在1941年到1945年期間,日本人下水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美國人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空軍:日本人整個二戰大概造65000架飛機。。。美國人超過30W.。。。

。。。。。這還是美國人把精力放到歐洲,決定先歐後亞的情況下,你算算,日本人拿什麼打?對面就是AI,直接A過來都能把你淹了。。。而且要是美國覺得你日本威脅大,轉頭先亞後歐,那麼起碼百萬級別的車輛製造稍微緩下,轉頭加造戰艦,你覺得日本人面對著可能是自己10倍的海空軍會怎麼死呢。。。


日本沒有任何勝算。

一 美日當時是什麼樣的國家

當時的世界是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身為一超的美國是一個奇怪的國家。

這個超級大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勢力和巨大的經濟總量,但卻奉行孤立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她用高關稅與世界經濟脫鉤,關起門來自己玩自己的。美國只有強海軍沒有強陸軍,海軍與英國並列第一,但是陸軍的規模僅僅可以自衛而已。

強大的工業、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較高水平的基礎教育、較為龐大的人口以及教學備戰式的小陸軍確保了美國隨時可以如一戰那樣在舊大陸參與一場大戰並從中獲利,美國就是等待時機收割一波而已。但是收割誰,怎麼收割,國內老百姓的民意如何,時機成不成熟,需要等待成事的東風。

簡而言之,20世紀30年代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並不急於或者沒有條件行使老大的權利,她選擇的是不管事。。。

多強之一的日本也是一個奇怪的國家。

身為東亞最強的工業國,工業化卻不完善,大批農業勞動力進入城市,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則會大面積失業。日本老百姓不說赤貧,但是相比西方強國也窮的一比。

1920年代幣原喜重郎等政治家已經幫助穩固了日本東亞區域強國的地位,為日本提供了一條較為持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日本最應該做的,是維護已有的國際形象和既得利益。但是日本並沒有這麼做,究其原因在於日本的政治上層建築是有嚴重缺陷的,半人半神的天皇權利界限模糊,政府無法駕馭軍隊,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則政治迅速極端化,軍人干政在所難免。軍人干政也就罷了,建立個軍政府,出一個塞西這樣的軍人老大也算能管住局面。但是日本軍隊群魔無首,一方面,海軍陸軍互認彼此為馬鹿;另一方面,海陸軍內部也是山頭林立,各股力量自行其是,下克上屢見不鮮。簡而言之,日本相比美國,政治上層建築是脆弱的,缺乏統一協調的能力,也缺乏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清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邊界。

戰術上看,日本陸軍是經過魔鬼訓練的沒有人性的戰爭機器,戰術素養很強,但是由於工業水平的差距,火力相比歐美強國顯得很弱。日本海軍裝備精良,雖然總噸位比美國低一些,但是長期以來戰績不錯,投入不少,唯一的缺點是甲午海戰出其不意先發制人和日俄戰爭「七段擊」的固有經驗似乎讓他們顯得缺乏變通。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大戰中飛行員的兵源,這一點美國在當前依然相較東亞國家保有巨大優勢。

二 為什麼要打仗

我的觀點是戰爭來自於經濟危機。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巨大破壞力橫掃了當時的工業國,民眾一夜返貧,政治迅速極端化。其中越是經濟基礎薄弱、上層建築畸形的國家越容易走上極端的道路。日本,就是其中的典型。作為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標,中國幾乎處於地方各自為政的狀態,中央政府管轄範圍有限。經濟上農業佔據主流、工業非常薄弱,除了少數大城市以外依舊是落後的自然小農經濟。大城市中遍布西方租界。無疑,中國是一個虛弱的大國,日本軍閥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似乎並非完全沒有任何邏輯。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的民族主義正在不斷抬頭,政治上也在逐步統一。對於日本而言,過了這個窗口期,中國將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在華多年侵略獲得的利益能繼續延續么?日本還會是東亞唯一的霸權國家么?

如果經濟危機不爆發,日本也許會在文官政府的治理下與日漸統一的中國發生摩擦或不斷周旋,以維護其在華經濟利益和殖民利益。實際的情況是,經濟危機讓日本政治迅速極端化,日本政治上層建築的缺陷顯現出來,不服從政府的軍隊開始鋌而走險。918一方面讓日本嘗到了甜頭,實現了多年來侵佔中國東北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讓日本軍隊內部各個軍頭的慾望迅速膨脹。既然在自由市場和民族主義經濟大潮中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商品無法讓日本變得富有,那就依靠步槍和刺刀來搶奪。所以從918到128再到226,日本迅速走向了軍國化對外侵略的不歸路。

軍國化對外侵略模式的問題在於,你確實可以很快獲利不菲,不過你必須確保打敗所有對手,否則你在你引發的last man standing 模式中就會輸個精光。

所以,當石原莞爾等人在1931年的瀋陽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就註定了日本走向全面戰爭的命運,即使後來石原本人呼籲及時劃定戰略邊界也無濟於事。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日本侵略東北的連鎖反應就是對中國的蠶食及後來全面侵華,無論成功與否,都會觸發與美國、英國和蘇聯在地緣政治領域的巨大矛盾。如果蘇聯不是面對西線的假想敵的巨大壓力,如果美國不是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如果英國不是虛弱到無力維護在西太平洋的既得利益,那麼日本馬上就會面對一個抵抗它的聯合陣線。

讓日本鬆一口氣的客觀環境在於,這些「如果」都不存在,日本可以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在中國橫行。話說回來,日本一定不希望中國的抵抗持續太久,否則一方面日本的國力必然消耗不起,另一方面國際形勢變化後,日本將面臨諸多國際勢力的反對和干預。

三 勝算幾何?

1937年,日本最大的勝算在於中國迅速被征服,然後逼迫西方國家承認既成事實,不打太平洋戰爭,但是中國非常給力的挺了過來。日本始終無法完全征服中國,這樣戰爭趨向持久化,日本靠戰爭發家致富的目的不但沒能實現反而陷入了不歸的泥潭。現代戰爭打得是錢,是財力,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都在21世紀初亟不可待地撤出阿富汗、撤出中東,而貧弱的日本陷入幾十倍於中東國家的中國,必然是進退失據。

談,對於雙方在政治上都是不正確的,而且沒人願意做出巨大讓步。

打,中國已經退無可退,日本也早已打不起了,再打的話,就是無底深淵。

因為日本在鋼鐵和石油上十分依賴美國,可以說,美國當時如果硬氣一點,早點切斷對日本的廢鋼鐵和石油供應,日本立刻就玩完。

事實上,美國並沒有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時立刻這麼做,第一是美國經濟沒有完全恢復、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不想招惹是非;第二,美國對歐洲局勢抱有一定的警惕,奉行歐洲第一的戰略。在歐洲擴張的納粹德國如果在東線維持與蘇聯之間的均勢,全力在西歐發力,那麼對美國來說也是巨大的威脅。所以在1937年,驕橫的日本軍隊在南京用戰機擊沉美國炮艦「帕奈」號時,美國也只能與日本政府「私了」,當然日本政府賠償的速度也是飛快的,這說明日本政府相比軍隊來說還是不傻。有史料證明,羅斯福當時忍住了制裁日本的衝動。第三,美國國內遠沒有形成干預國際事務的共識。(以查爾斯·林白為形象代言人的孤立主義者在精英和民眾中都有著巨大的市場,他們在30年代末與40年代初與國際主義者進行了全民的大辯論,美國社會甚至家庭也因此出現了大分裂,直到珍珠港的炸彈讓孤立主義者徹底從迷夢中醒來。)

到了1939年,世界大戰黑雲壓城,呈一觸即發的趨勢,日本侵佔海南島的客觀形勢讓美國看到了東南亞隨時可能落於日本之手。所以美國於1940年開始考慮對日本開始實行廢鋼鐵的禁運,禁運這件事本身雖然是很嚴重的制裁措施,但是當時美國對日的鋼鐵禁運也帶有一定綏靖主義色彩,以國務卿赫爾為代表的高層還是謹小慎微,擔心制裁會導致日本進軍東南亞。直到法國維希政府服軟,在9月與日本簽訂了允許日軍進入印度支那北部的軍事協定,赫爾才下決心對日本實施禁運。

此後,雙方也不斷談判。但是日本已經走上不歸路,美國堅守的底線(從中國全面撤軍)也讓日本無法接受。雙方一直在進行隨時談崩的系列談判。其間,德意日三國軸心條約簽訂,共同向全世界叫板。1941年,美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

石油不比鋼鐵,日本儲備的石油有限,將很快耗盡,一旦石油耗盡,武器就成了廢銅爛鐵。因此日本「南進」的戰略被付諸實施,日本高層對戰爭的前景心知肚明,不少人認為此戰難免打敗,可連嘗試都不嘗試就放棄的做法將極大的傷害這個民族的精神(非原話,大意),因此日本選擇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

與美國開戰後,在戰略上,日本的勝算有二:

1 迅速戰勝中國或者誘使中國以不利的條約和解。2德國戰勝蘇聯揮師全力進攻英國。此兩種情況任何之一的達成可以讓國力較弱的日本有條件與美國掰手腕,延長戰爭時間,甚至是逼和美國,但是依舊可能戰敗。如果兩種情況都能達成,則日本不但很可能逼和美國,還很有可能使美國放棄在亞太的大部分利益,承認日本在東亞的霸主地位。

在戰術上,日本人有勝算么?

歷史已經證明上述兩個情況都沒達成的情況下,日本的下場就是被徹底打敗,這不是戰術層面及一兩場局部戰役能夠改變的問題。

珊瑚海、甚至中途島,日本在戰術上即便完勝,長遠來看依舊會被推回來,只不過美國的代價會更大,戰爭持續的時間會更長而已。別忘了德國人在蘇聯的教訓。。。

因為美國的政治上層建築比日本更合理、組織力不比日本差,既有戰爭能力、工業基礎和戰爭潛力遠比日本強太多,當時的美國不是甲午戰爭的大清國,也不是日俄戰爭中的沙俄,不是一兩場局部戰爭的失利就可以讓其崩塌的。

日本淪為戰敗國,其根源在於其上層建築的不協調和經濟基礎的薄弱。

上層建築的不協調在於明治維新後延續的軍國主義傳統造成了強軍隊和弱政府的建築格局,並且軍隊內部群魔亂舞,山頭林立、以下克上。上層不但不解決民生問題,反而持續利用軍國主義給民眾洗腦、進行愚民教育,必然走向戰爭的不歸路。

經濟基礎的薄弱在於其工業產品物劣價不廉,在海外市場缺乏競爭力。加上長期吸血朝鮮半島、台灣和東北等殖民地、半殖民地,部分地形成了依賴殖民地的寄生經濟,缺乏自主抵禦經濟危機的能力。

所以,當時美日這兩個奇怪國家後來的命運也不難為人理解。

美國是厚積薄發、過於謹小慎微;

日本是外強中乾,過於心浮氣躁。


沒有勝算的,一點都沒有。

石油與鋼鐵產量比不過美國

連人力都沒有美國多

即使是讓所有本國平民去和美畜一換一也拼不過

就算日本在戰前完成了丸五計劃又能怎樣?

新銳戰列艦方面是超大和3+大和4+長門(勉強算)對美畜蒙大拿5+衣阿華6+南達科他4+北卡羅來納2

空母是G14型(決戰型空母)2+改飛龍(雲龍)1+大鳳1+翔鶴2+蒼龍2+赤城加賀對美畜海軍法案批下來的16艘埃塞克斯+3約克城+2列剋星敦

以上的主力艦數量勉強相等(畢竟美國還有大西洋艦隊)

可能夠體現國力差距的不是主力艦建造,而是輔助戰艦。

日本擁有

超甲巡2艘(9門310)夜戰部隊領艦

阿賀野及其改型8艘(6門152)水雷戰隊領艦

大淀2艘(6門155)航空巡洋艦

改利根/改鈴谷型2艘(10門203)

利根2艘(8門203)航空巡洋艦,該艦可能是最好的重巡洋艦之一

條約重巡(超重)12艘(10門203)

古鷹青葉4艘(6門203)偵查/雷擊巡洋艦

一群老式輕巡(幾門140)

而美國擁有

美國海軍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12門152,噸位幾乎等同於重巡

CL55克利夫蘭、CL56哥倫比亞、CL57 蒙彼利埃、CL58 丹佛、

CL59 阿姆斯特丹、CL60 聖菲、CL61托萊哈斯、CL62 伯明翰、

CL63 莫比爾、CL64 文森斯、CL65 帕薩迪納、CL66 斯普林菲爾德、

CL67 托皮卡、CL76 新港口市、CL77亨廷頓、CL78 代頓、

CL79 威爾明頓、CL80 比洛克西、CL81 休斯敦、CL82 普羅維登斯、

CL83曼徹斯特、CL84 布法羅、CL85 菲高、CL86 維克斯堡、

CL87德盧斯、CL88(取消建造)、CL89 邁阿密、CL90 阿斯托里亞、

CL91 俄克拉何馬城、CL92小石城、 CL93 高盧斯人、CL94 約格城、

CL99 布法羅、CL100 紐瓦克、CL101 阿姆斯特丹、

CL102 朴次茅斯、CL103 威爾克斯、CL104亞特蘭大、CL105 代頓。

2. 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防空輕巡(16門127)

CL51亞特蘭大、CL52朱諾、CL53聖地亞哥、CL54聖胡安。

3. 美國海軍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超級輕巡洋艦,15門152

CL40布魯克林、CL41費城、CL42薩凡納、CL43 納什維爾、

CL44 鳳凰城、CL47 博伊西、CL48 火努魯魯、CL49 聖路易斯、

CL50 海倫娜

4. 美國海軍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老艦,忽略不計

CL4奧馬哈、CL5密爾沃基、CL6辛辛那提、CL7 羅利、

CL8底特律、CL9 里士滿、CL10 康克德、CL11 特倫敦、

CL12 馬波海德、CL13 孟菲斯、

5. 美國海軍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防空輕巡,12門127

CL95奧克蘭、CL96里諾、CL97弗林特、CL98 塔斯昆、

CL119朱諾II、CL120 斯博坎、CL121弗雷斯諾。

6. 美國海軍阿拉斯加號大型巡洋艦:9門305,剋制一切超重條約巡洋艦

CB.1阿拉斯加號、CB.2關島號。

CB.3夏威夷號、CB.4菲律賓號、CB.5波多黎各號、CB.6撒莫阿號

7. 美國海軍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速射203(迫真)9門,最強的重巡洋艦之一

CA68巴爾的摩、CA69波士頓、CA70路易斯維爾、CA71 芝加哥、

CA72 休斯頓、CA73聖保羅、CA74 哥倫布、CA75 海倫娜II、

CA130不萊默頓、CA131 秋河、CA132梅肯、CA133 托萊多、

CA135 洛杉磯、CA136 芝加哥II。

8. 美國海軍「威奇塔」號重巡洋艦(試驗型和條約型巡洋艦)9門速射203

CA45威奇塔。

9. 美國海軍新奧爾良級重型巡洋艦 條約重巡,9門203

CA32新奧爾良、CA34阿斯托里亞、CA36明尼阿波利斯、CA37 塔斯卡盧薩、

CA38 舊金山、CA39 昆西、CA44 文森斯。

10. 美國海軍波特蘭級重型巡洋艦 條約重巡,9門203

CA33波特蘭、CA35印第安納波利斯。

11. 美國海軍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條約重巡,9門203

CA26北安普頓、CA27切斯特、CA28路易斯維爾、CA29 芝加哥、

CA30休斯頓、CA31 奧古斯塔。

12. 美國海軍彭薩克拉級重型巡洋艦 條約重巡,10門203

CA26彭薩科拉、CA27鹽湖城。

日本.........


謝邀。

你這個勝利具體是指啥?

如果你是指美國無條件投降,那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怎麼掙扎都不可能贏的。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並不是要征服美國,而是逼著美國政府回到談判桌上。你從這個目的就能看出,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勝利,無非是想從美國拿點好處罷了。

如果拿到好處就算勝利,那日本還有一絲機會:即按照最早的九段截擊戰術來執行。

這個戰術的核心思想,是指望米畜突發神經,把太平洋艦隊按上圖這個路線一路開到菲律賓然後跟日本人決戰,如果在中途還遭遇天照大神的颱風就更好了。

你可別覺得日本人腦洞大,要知道當年沙俄一怒之下,還真就干過更誇張的事……

如果米畜真的這麼幹了,那麼在這條航線上,聯合艦隊確實有N種辦法徹底消滅米畜的太平洋艦隊,且自身只受微小損失。

然後,趁米畜新艦沒造好且大西洋艦隊暫時無法支援的情況下,登陸中途島甚至夏威夷,米畜就有一定概率求和了。

至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英國佬,等米畜的資源到手以後再收拾也不遲,甚至米畜求和以後,英國佬自己也跟著崩潰了也說不定。

這樣一來,石油和鋼鐵這兩項硬通貨就不用發愁了,就算米畜回復了元氣想反悔,形勢也只會對日本更有利。


結論:一點勝算都沒有。日本這個民族真的是根據戰爭需要認真制定作戰計劃,認真執行作戰計劃,前三步驟幾乎完美執行,珊瑚海會戰只是戰損比高了點,日本也是戰術勝利,但是中途島就優勢小了(航母6比4變成了4比3),然後就輸了制海權。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太平洋戰爭一開始的目的真的是不是打贏美國,日本的目的是把美國逼回談判桌。後面我會分析下,如果順利執行戰爭計劃,日本的戰鬥隨著時間會離美國本土越來越遠,反而離紐西蘭越來越近。

南方作戰圖片_百度百科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消耗日本物力,一開始美英是給予支持日本侵華的,後來德國對英國宣戰,日本和德國同盟,導致美國經濟制裁,日本才發動太平洋戰爭,希望奪得美英在東南亞利益,日本一開始根本沒能力也沒有打到美國本土的想法。

據美國史學家傑弗里·帕克的《劍橋插圖戰爭史》記載,當時的日本,80%的石油要依靠美國供應。此外還有戰爭所需的金屬,尤其是鐵,也要大量從美國進口。就這樣,日本的物資還是很缺乏。所以軍隊不裝備衝鋒槍,20噸以上的坦克也幾乎不造。所以在1941年美國對日本宣布全面禁運,這就直接導致日本面臨一個抉擇:要麼對美國開戰,要麼放棄1931年來獲得的全部大陸利益。

簡單的說日本就是為了石油,所以,日本的作戰方式方法的根本目的是大量殺傷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從而實現把美國逼回談判桌的目標。如果日本想侵佔美國領土,珍珠港就會帶上海軍陸戰隊(覺得有問題的直接看我最後補充的第三點)。

但是,如果一旦有了「要消耗美國實力,把美國逼回談判桌」的想法,從現在的角度看,日本就等於輸了。

再說說當時,當時日本完全是以己度人,妄圖用「八八艦隊」的形式打贏美國。

八八艦隊在日俄戰爭中的輝煌我就不多少了。說說日本圍繞八八艦隊進行的太平洋戰爭計劃:

事情由來:

1937年,日本擺脫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約束,日本海軍再次提出八八艦隊計劃,計劃建造八艘戰列艦和八艘巡洋艦。後來完成了戰列艦大和級2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計劃中的大和級3號艦信濃(Shinano)半路改建成航空母艦,4號艦終止建造,其他計劃中的四艘艦未命名。另外還有一艘重巡洋艦伊吹在建,後來改建為航空母艦(未完成)。阿蘇、生駒、笠置本來都是計劃中的重巡洋艦的艦名,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均尚未開工。這幾個名字都用在在建的航空母艦(未完成)。

戰爭預想:

1、偷襲珍珠港,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絕大部分主力

2、入侵英國、美國在東南亞殖民地(新加坡、菲律賓)

3、向索羅門群島深入,並企圖攻佔圖拉吉,利用這一個島嶼建立一個水上飛機的基地,以便掩護再向西南方進一步的躍進

4、攻佔新幾內亞南岸的莫爾茲比港,以使澳洲的昆士蘭進入日本的轟炸航程之內

5、繼續再向東南方前進,以此切斷美澳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6、打下美國在太平洋的據點夏威夷。

7、打敗美國前來支援的大西洋艦隊

這樣就產生了幾場戰鬥

1、偷襲珍珠港

2、新加坡、爪哇和印度洋海戰

3、入侵菲律賓

4、珊瑚海會戰

5、中途島會戰(這輸了,所以沒打到夏威夷,所以導致了6)

6、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美國開始從靠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索羅門群島往日本本土打了)

如果細心的話就會發現,這條戰鬥路線其實是離美國本土越來越遠。。。

但是日本在東南亞按照計劃的擴張能在取得石油的同時順便切斷美國對中國國民政府的援助。

可是有兩個問題:

1、美國自身工業能力強大

2、美國不依靠東南亞的石油補給

(如果美國的船非要用東南亞的油才能開,這樣日本也贏了,美國造船能力再強沒有油也不行。再看英國,在太平洋上一沒造船能力二沒有石油補給,所以就一直打醬油)

日本本身已經將侵略的前三步做到極致了,日本沒處理好的是珊瑚海海戰

日本如何才能將偷襲珍珠港的戰果最大化??

www.zhihu.com圖標

珊瑚海海戰的影響:

尼米茲宣布這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深遠意義的勝利」。意義究竟多麼深遠,他在後來的一個月里還無從知道。其實說得具體一點,翔鶴號受損、瑞鶴號嚴重減員,而第五航空戰隊的這兩艘航母原本要參加中途島計劃,但已無法實現了。那麼從算術的角度,珊瑚海海戰的對隨後太平洋戰爭進程的直接影響就是,用一艘航母的沉沒換取了兩艘航母不能參加中途島戰役。否則在中途島美日航母的比例將是4比6,而不是3比4,而從1個月後的中途島大戰看,這種差別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珊瑚海海戰是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也幾乎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公平的一役,其中基本反映出雙方的戰鬥力。它可以說是太平洋史詩最恰到好處的一個引子。如果聯合艦隊是第一或第二航空戰隊參加珊瑚海海戰,那麼約克城號很有可能就回不到珍珠港,這樣中途島戰役後美國會有很大壓力;如果美軍沒有自作聰明地去襲擊東京,那麼美國就可以有四艘航母參加珊瑚海。雖然不能保證完勝,但損失也不至於失去一艘航母,那麼在中途島中也就多了一份勝利的希望。

珊瑚海海戰本身就很像中途島海戰的預演

結論:一點勝算都沒有。日本這個民族真的是認真做了作戰計劃,認真執行作戰計劃,前三部幾乎完美執行,珊瑚海會戰只是戰損比高了點,日本也是戰術勝利,但是中途島就優勢小了(6比4變成了4比3),然後就輸了

最後的補充:

1、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支持日本侵華的,同樣的門戶開放,對中國有利還是對日本有利?如果美國反對日本侵華,九一八就調停了,幹嘛非要等到八一三?

2、日本自身是有油田的,但是產量不夠。侵華之前日本就知道延安有石油,日本有庫頁島南部的薩哈林油田,但是日本需要的高辛烷石油前者沒有,而後者產量太少。當時延安邊區還向國統區賣過石油。評論區有人說了產油量,我查了一下,很正確,30萬噸,但是印尼900多萬噸。

抗戰中的延安石油工業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www.81.cn圖標

陝北日本打不過去,真是打不過去,日本做過努力的。打過去了也沒用,延安石油日本海軍用不了,低烷。

3、日本海軍有陸戰隊,偷襲珍珠港原先是要帶陸戰隊的,但是後來否決了。理由就是那個作戰方案。日本海軍可不會計劃帶陸軍登路珍珠港的,要帶只帶海軍陸戰隊。如果按照偽軍迷的衝鋒槍智勝論來說,日本海軍陸戰隊是有德制衝鋒槍的,海軍陸戰隊的巷戰能力是很強的,凇滬會戰4000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頂住了中國軍隊3個最精銳的德械師在2個裝備150毫米榴彈炮的重炮團和空軍支援下整整十天的猛攻,堅持到了本土的援軍趕來,成為淞滬會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部隊。

有興趣可以查一下:尼米茲口中的恐怖的塔拉瓦,尼米茲可沒說過日本陸軍守的硫磺島、塞班恐怖。

4、日本對美國的作戰計劃,是日俄戰爭的翻版,兩者很類似:

(1)、都是針對對方實力的八成搞八八艦隊的計劃

(2)、都設想需要打敗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

5、日本還有一點幾乎沒有勝算,蔣公在日記里計劃建造十八艘航母,平推日本

關於珍珠港第三波攻擊,我以前寫了一個闢謠帖子:

網上段子有云:日軍總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卻對在一線指揮作戰的南雲忠一破口大罵,稱他「膽小如鼠,就像一個小偷」「要展開第三波攻擊卻沒有做」。這個橋段是後人杜撰的,這個杜撰的人很可能是寫《山本五十六傳》《小澤治三郎傳》的阿川弘之,後來就被反覆引用了。補一刀:如果沒記錯,他沒給南雲忠一寫過傳記(至於他重點黑誰,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南雲忠一當時用光了所有的800kg重型航彈,根本不可能有第三波攻擊。事前訓練,也沒有做相應的炸油庫、船廠訓練,原計劃也沒有,那個虛無縹緲的臨時方案也不可能天才到炸油庫、船廠。那個拿飛機的機槍掃射打爆油庫、彈藥庫的說法也很天才,竟然會有人信。

日本戰史中的戰爭計劃內容不讓貼出來嗎?這個回答怎麼被封了?

難道非要說日本美國國力差距大,日本必輸?(日俄當時國力差距更大)

難道非要說日本軍隊大暴走才政治正確?日本的上層難道沒戰略沒腦子嗎?(這不是抗日神劇,歷史上的日本人也是認真評估才發動戰爭的)

再來一個日本人神奇的腦迴路:

日本當年說3個月滅亡中國是純粹吹牛的隨口一說還是真的認為能3個月滅中國??

www.zhihu.com圖標

補充一句,中途島日本也是無傷三小時,團滅五分鐘,這玩意真是天意。。。


真正的神操作放在最後,嫌長可以直接跳!


謝邀,山本五十六自己都知道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是打不贏的,他一開始就寄希望於憑藉給美軍帶來其難以承受的巨大傷亡來迫使美國來到談判桌上和日本重新劃分東亞勢力範圍。但是他徹底把美國人惹火了。

如果是依靠哪些操作可以暫時扭轉戰局,那就是珍珠港事件中炸毀美軍油庫,轟炸珍珠港附近的高爾夫球場(誤),順帶幹掉美軍航空母艦。

然後陸軍及時在中國止損撤軍,或者壓根別想著七七事變。培植反蔣勢力做代理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把抽出來的資源用於東南亞,這樣還能多集中日本為數不多的資源來獲取最大效益。

還有就是前期加緊培訓海航飛行員,造航母,不要搞一些裝B用的超巨形面子工程,和德國人多聯聯絡,合作搞一些潛艇和飛機。

不過這麼做可能會讓美國提前搞出原子彈(逃)


神操作1:天照大神保佑蝗國,米畜黃石火山大爆發!

蝗軍不戰而勝!

神操作2:美國東西海岸大海嘯!

水淹米畜!讓陸軍馬鹿無路可走!

神操作3:德國人核爆華盛頓!

米畜首都變廢土!開啟高堡奇人時間線!


說了這麼多神操作,大家都能看出來,指望鬼子自己是沒可能打敗美國了。。。在綜合國力如此懸殊的差距面前,你不可能指望美國人沒腦子。本位面的日本人已經打的不錯了。。


這麼說吧,太平洋戰爭,打不下夏威夷是沒辦法贏的(總不可能從東京直達洛杉磯吧)。

打開地圖,也可以看到,夏威夷是北太平洋上日美之間唯一的大島。那為什麼日本沒有想過拿下夏威夷呢?

6000km是什麼概念呢?

大概相當於元首直接把船從布雷斯特開到美國東南(開到紐約都才5300km)。布雷斯特和威明爾頓天涯海角,東京和火奴魯魯難道就不是了嗎?

就算夏威夷的USAAF集體投降,USN集體自沉,岸防炮集體摸魚,只剩三等人獨自抗戰,日本人一樣拿不下夏威夷——夏威夷的US Army有3個師,至少4.2萬人。要知道日軍單次運輸部隊最多才5800(中途島),這個數量大概就是一木支隊和陸戰一師的樣子吧。再算上夏威夷的4門16"、陸航和潛艇,夏威夷對日本來說就是天塹。

太平洋戰爭開戰的那一刻起日本就輸了。除非USN自尼米茲以下全是智障,0:3到1944,那還能苟個平手(前提是認慫及時,否則44年餃子下來一樣會被A死)否則就是平A日本也死了,唯一的變數就是日本什麼時候死。


首先,日本大本營原來計算出來的所謂勝算就包含了太多的腦補,也就是說日本人自己都認為自己必須要運氣很好才能獲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所以,現在說日本是在賭國運一點都不錯。如果要量化的話,勝算在1%吧。

日本高層原先做出開打太平洋戰爭的決定,因為他們覺得沒有選擇,要麼打,要麼遲早要丟掉手頭的大部分殖民地。畢竟中國沒有石油資源,中國政府也不可能承認淪陷區的殖民地地位。帝國列強也不承認。這些問題必須要解決,而解決辦法沒有。那就只有找一個最接近解決的方案,然後往裡面湊有利條件。

1,美國太猛了,打不過怎麼辦。答:靠奇襲啊,奇襲可以以弱勝強。長期來干不過美國,短期內佔個優勢還是可能的,靠著短期內讓美國失去對西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權,來迅速拿下自己想要的東南亞殖民地。

2,短期優勢有,那美國緩過來反攻怎麼辦?答:建立島鏈防禦,死守。

3,守住一下可能,但美國資源那麼多,長期以來還是守不住啊?答:不用擔心,美國人怕死人,死人多了就不想打了。就和我們談判了。

4,美國那麼強勢,到時候談判的話也吃虧啊?答:還有蘇聯人呢,蘇聯人和美國人不對付。咱們不和蘇聯宣戰,回頭讓蘇聯幫我們居中調停,大不了把滿洲給蘇聯。

所以,真正頭腦清楚的人都知道日本贏不了。但是日本當時高層已經不允許這樣的頭腦清楚的人定決策了。當時日本人就面臨著,不打就是輸,帝國美夢破滅。打了打不贏,那就只能創造有利條件來打贏,但是創造不了有利條件,那就靠腦補有利條件會一個個從天而降幫助自己打贏。所以說日本人整天講精神力量不是不對,這種情況下除了講精神力量還有別的辦法嗎?

最關鍵的是,這已經不是日本自己神操作能解決的範疇了。這是要美國人,蘇聯人,甚至包括中國人,英國人,都配合著日本來神操作啊。你日本就算出幾個大神人物,神操作自己行,你還能神操作對手嗎??


日本戰爭勝利的主要可能,是德軍打下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後這個希望已經破滅,之後日本戰爭目標說白了就是:

1:主體平等的不平等和約。

2:可以接受的投降。

這二者之間,其實也劃不出太明顯的界限。總之,日本還是基本實現了戰爭目標的。與日本可憐的的本錢相比,結果非常不錯。

或者說,對一場武裝朝貢戰爭而言,什麼叫贏?什麼叫輸?


真的沒有…去看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戰機艦船產量就知道了,百度上能查,全球通史上也有,這些資源和生產力是日本遠遠比不上的。

衣阿華:像我這麼帥的還有3條

埃塞克斯:像我這麼能打的還有16條

克利夫蘭:像我這麼又帥又能打的還有二十幾條

弗萊徹級:像我這麼吊的還有一百多條

得梅因:像我…誒誒誒本子你怎麼突然就跪了?

美國人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多,聯合艦隊少一條船那是真的少一條船了啊…

神操作也不是沒有,珍珠港的bb沉在出海口,珍珠港得廢一段時間;傳說中的第三波空襲真的炸了油庫;真的攻佔了中途島;企業不再lucky,造成前期美軍太平洋艦隊航空力量真空期。

但這些能改變最終結果嗎?除非完全攻佔那幾個重要軍港和陸基航空基地,直接造成美國大陸西海岸被封鎖,太平洋艦隊出都出不去,倒是還有點機會。

但是這操作太神,比起這個我覺得德三登陸英倫三島非常靠譜。


有,變身流。

海軍起義,隔絕航運,本土內戰,陸軍空有百萬馬鹿卻無法回國參戰。

殺天皇全家,日本共和國成立,加入盟國。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Samuel Solomon

你說一句不想辯論 我也就笑笑算了

可你拉黑之後還在詭辯 我就偏要跟你爭論


結合你的言論 我一個一個來跟你反駁

日本曾在東北勘測過油田 得出大慶油田量少且酸 不值得花費時間 而且大慶油田屬於深地層高硫油 日本當時石化工人僅五千餘人 根本沒有開採的能力

而江漢油田以及勝利油田 則是到了1961年才開始勘測 以當時日本的資源儲備 根本就撐不到這個時候。

其次 日本本身是島國 資源極為有限 且在戰時受到美英的制裁 原油 橡膠等戰略資源根本無法補充 以這樣的環境根本無法打持久戰

1921年 巴登巴登三羽烏曾確立過總體戰體制 但因後來陸軍內部皇道派以及統制派的矛盾 激起226兵變 皇道派中堅力量在這次兵變結束後被清掃一空 陸軍人事任免權落入統制派手中 至此日本已經完全不具備任何打持久戰的資本 所有戰略都圍繞"在戰爭初期取得壓倒性優勢 進而將對手拖上談判桌"這一思想展開

我在這很明確的告訴你 對整個太平洋戰爭以及近代日本的發展 我起碼花費了5年的時間來鑽研 不是跟你一樣 隨便什麼話張口就來

歷史是要鑽研的 不是用嘴製造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