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覺得我看到的想到一些藝術中所含的諷刺的思想都很無力,或者都很...


知乎小透明不請自來。

首先回答一下題主問題,藝術家創作作品不都為諷刺,隱喻,即便在今天也不全是觀唸作品,也有很多藝術家在創作區別於觀唸作品的作品。

其次,題主感覺看的作品越多,越覺得「想法」沒這麼珍貴的原因,是因為

一、當代其實沒有那麼多提出好問題的藝術家或好的藝術作品。

二、坦白講,中國傳統水墨畫不具備諷刺,隱喻的基因。所以很大程度上題主說的這類觀唸作品基本靠非水墨類來實現,而西畫是舶來品,我們大範圍掌握油畫這種技法也都是近一百年的事,更別談以觀念入畫,而我們也並不習慣於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觀念,而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就不一一講了。

三、當代藝術市場是非常容易受到資本的左右的。老實說,藝術市場規模並不大,當代藝術市場就相對更小,資本的力量我不用多說,所以一些能創作出好的觀唸作品的藝術家也往往容易受到資本的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創作。

四、有些好的觀唸作品在解讀上也不一定是藝術家原本想表達的。簡單點說就是你沒看懂或者說解讀有偏差,導致你不認為一件好的觀唸作品是好的。

五、一件好的觀念藝術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所以光有觀念是不行的,也需要有一個好的,恰當好處的形式來表達。然而往往不是那麼好的形式就已經讓很大部分觀眾感到隔膜了,不願思考其內容就順理成章了。本質上還是沒有那麼多真正好的觀唸作品。

再次,好的想法是很珍貴的,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而誰是偉大的藝術家呢?那基本上都要靠掌握話語權的那批人來說了,你還不是行業內掌握話語權的人。

以上,在中國當代觀唸作品的語境下展開。中國傳統水墨畫和西方寫實畫傳統上都不具備或者說都不主要靠觀念來作畫。

對於當代西方觀念藝術的發展情況我不是很瞭解,無法做出準確判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普遍的以哲學的思辨入畫這在西方19世紀就已經開始進行了,而中國才幾十年,還不成熟。


我想提問者提出這個問題指的僅僅是當代觀念藝術家,而我不認為他們能提供觀念,提供給觀眾的更多的是感受和體驗,這種體驗又只能發生在藝術展覽館或適當的安排地點。(實際上我覺得藝術館本身也是藝術,因為他讓人們帶著藝術的觀念與期待來看待藝術館中的作品,因為藝術就是賦予含義,人們走進藝術館,就在被提醒我看的是藝術,進而會深入思考可能平時不會去主動思考的事物。)

當代藝術有觀眾嗎,比如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可以說非常少,如果刨去看樂子的,那幾乎沒有了,只能圈內的人互相欣賞,但並不意味著它不好,是虛假造作,不是,它的確是藝術,你可以說是觀眾不行,但我說是不被需要,人們不需要了解他們,不需要被它們震撼,但是人們可以從別的渠道受到他們的影響。

對於當代作品的觀念性我一直有疑慮,那就是觀唸的接收有效性,比如我創作一件觀唸作品,既然是觀唸作品,必然是去表達觀唸的,向誰表達?觀眾。那麼問題來了,觀眾如何有效接受你的觀念?藝術作品是如此晦澀,指向不明,而我們知道藝術欣賞者是可以自由解讀作品的,藝術欣賞是有再創作性質的,那麼這個觀念一定是被誤讀的。

所以我不認為當代觀唸作品可以有效表達觀念。

但是這個問題我還沒有回答完。

藝術家是可以對社會造成影響的(包括諷刺)。

為什麼呢?因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對人們造成巨大影響的主流藝術,現在被忽略的,沒有觀眾的,只是以前的主流藝術地位邊緣了而已,舉個例子。

油畫,現在已經邊緣了,在圖像爆炸的時代,誰會注意一幅精心描繪的圖像?可是試想,在古代,一輩子沒見過一幅圖像的信徒看到突然在牆壁上看到散發著光芒的耶穌,什麼體驗?

那麼如今最主流的對於人們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能表達明確觀唸的可以具有藝術屬性的東西是啥?

電影啦。

附上一張最近沒畫完的沒有影響力的沒有觀唸的沒有藝術屬性的 大海龜~


藝術並不僅僅作為諷刺,批評,反映而存在的,當然不可否認這些是藝術非常獨特的能力。

你說你看到的藝術中「思想」都很無力,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有可能你看到的不算優秀,或者優秀的你沒看懂。

嚴格來說,諷刺(satire)是一種俗稱類型,甚至帶有貶義色彩,而反諷(irony)則是一種比較具體的修辭手法。

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

文學上的諷刺作品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觸,比較著名的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國外有《唐吉訶德》《好兵帥克》《巨人傳》《格列佛遊記》等,國內諷刺小說名篇《阿Q正傳》《故事新編》《趙子曰》等。從古至今,諷刺一直都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內容。

文藝不分家,那麼古畫上有諷刺內容嗎?

元?任仁發《二馬圖》

左瘦右肥,作者自題「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

明?李士達《三駝圖》

三個駝背老者相互戲謔,上方錢允治詩云:「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

齊白石《不倒翁》

不言而喻。

我們近年來看到比較多,最能走進大眾羣體的是插畫。

類似這些:

(圖源水印)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圖片所呈現的內容直擊人心,引發思考,想比文字,圖像更具及時的視覺衝擊力。當然這種感覺消散的也快,逐漸覺得乏味。

社會在進步,藝術也為曾停下腳步,

當代引起爭論最多的大概就是行為藝術了。

吉米?希基「錢衣」

藝術家不是能諷刺到什麼,而是在呈現的作品中附帶了某種教化意義。具體觀者能得到什麼,還得看觀者自身的差異。

政治家說,戰爭。藝術家說,不要戰爭。一個是左右事實的權力,一個是震撼人心的努力。我想這也是藝術家存在的道理。

熬夜原創,內容粗淺,如若轉載,肯請註明出處。


這個和文章是一個道理 還有電影之類的。按明面上來說 似乎只有官方文章、紅色電影是真正的在批評某些時事。

但是所謂的這種「想法」諷刺些什麼,其實還是在於實用性。魯迅的雜文就是在諷刺近代中國的種種現象,然而這種「實用性」的警言在魯迅之前已經有許多許多,的確並沒那麼珍貴。但是要知道藝術品在其實用內容之上還有藝術性。

「想法」的確沒那麼珍貴,很多人都能想到,甚至於現在的廣大網友也能思考到一些社會問題,但是能用藝術的手法表達出來纔是珍貴的。


你想多了,藝術作品也不過是藝術家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但表達什麼、被不被理解又是另一個概念的事了。

有一句話叫做「藝術作品在被創作出來以後就與作者沒有關係」,側面表達的意思就是你從藝術作品當中看到的東西,大部分都來自於你心裡已經有的成熟的想法(或者說以你的立場能看到的東西)。

所以在這裡問題就來了:當你覺得一樣廣受讚譽的藝術品表達的東西沒什麼了不起的時候,是藝術品本身水平太低,還是你所理解到的東西出了謬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