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為國人致殘與致命重大殺手,為臺灣十大死因前三名,粗步統計每年約有三萬人中風,換算平均四十七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腦中風,而六十至七十九歲是中風發生最高年齡層,更是造成失能主要原因。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創州醫師表示,透過危險因子預防做好慢性病管理、正確辨別急性腦中風症狀,及早送醫治療及把握黃金期復健,可大幅降低腦中風死亡與失能程度。

楊創州醫師指出,腦中風為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的血液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無即時接受有效醫治,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無法生活自理及後續頻繁就醫,不僅是照顧者及家庭經濟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位於非都會區的居民若出現中風失能,更是雪上加霜。

為使腦中風病人即時治療,麻豆新樓醫院自一○三年起執行急性後期照護計畫(PAC),由神經內科楊創州主任為首,結合復健科林恆騰醫師帶領的復健團隊,組成中風復健跨單位的「腦中風復健醫療團隊」,並訂定緊急處置流程,一○六年至今年六月間,麻新急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中風三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比率為六點三一%,優於醫院評鑑規範比例一%,符合靜脈血栓溶解劑適應症者,比較施打前與出院時日常活動依賴程度,約有半數病人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楊創洲醫師指出,急性期病人神經症狀穩定後可進入急性後期照護,醫療團隊評估復健介入時機和擬定適合計畫,透過高強度密集復健運動,提供三至六週住院照護,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健病人的步態行走和運動能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加強獨立性,並配合輔具彌補身體喪失功能,減輕病人失能風險。

六十三歲的徐女士因腦中風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BMI>四十等病史,因右側肢體無力至麻豆新樓醫院急診,臨牀評估發現左大腦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癱瘓無法獨立行走,住院初期僅能臥牀活動;腦中風病情雖穩定但完全臥牀,無法自主移動,面臨半身癱瘓無法自我照顧,且因臀圍較大,院內無合適尺寸輪椅供其下牀活動,病人產生沮喪、挫折及哭泣等情緒,加入急性後期照護計畫後,每日規律復健運動,逐漸恢復肢體功能,考量疫情期間採購輪椅耗時,團隊腦力激盪設計適合的臨時輪椅,讓病人在復健期間有下牀活動機會,重拾信心面對往後生活。

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創州醫師說明透過危險因子預防、正確辨別急性腦中風症狀,及早送醫及黃金期復健,可大幅降低腦中風死亡與失能程度。(記者李嘉祥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