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第2次世界大战中,为啥德日进攻其他国家时,势如破竹;遇到没有作战经验的英、美,损兵折将?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战争损失人员远远超过美国。


轴心国对战争的准备较早,军队有高昂的士气,较高的官兵素质,超前的战术,主要是靠人的因素赢了前半段的战争。后期盟军战术水平跟上来,靠物质优势压死了日德。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军闪电战。早期闪电战的效果大家都看到了,一战打了四年的法国,6个星期投降,东线面对物质和人力压倒性优势的苏军,取得了碾压式的胜利。最后德军是在完全超出补给界限的情况下裸奔到莫斯科,才终于被苏军挡住。

原因就是当时陆军的防御战术完全与科技水平脱节,大家还是按照一战的经验布置连绵不断的防线,防御纵深极浅,而开战后大规模的损失导致苏军防线进一步变薄,恶性循环。战争中前期,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够100%突破苏军防线,然后快速包夹,孤立包围圈内的部队。由于现代战争需要海量的弹药和燃料补给,被孤立的部队就等于失去了战斗力。苏联在前期的大崩溃无一例外都是这个原因。实际上德国自己也无法防御自己闪电战的进攻,当时的东线战场就是大家穿著内裤用大砍刀互砍,局面明显不利于处于防御态势的苏军。

苏军花费了2年时间探索正确的防御战术,最后终于在库尔斯克找到了答案。防御方的阵地要有像大城市一样巨大的纵深,为此苏军彻底变革了战术体系,实现了多层次,复合式,高度专业化的阵地防御。

苏军学会防御后转入进攻,利用大纵深作战不断突破德军防线,这次轮到德军一溃千里了。

至于日军对美英陆军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当时美英的殖民地守军缺乏心理准备,遇到突然袭击,士气就崩溃了。而日军不管实际水平如何,好歹是在中国打了4年,心态完全不一样。

开战后征召的新美军,士气比之前有了巨大的提升,虽然素质还比较一般,但是美军每次作战都要投入日军三倍以上的兵力,几十倍火力,把日军的精锐部队生生砸死。这也是为什么太平洋上美军的地面战役都显得很业余,因为就是靠武器优势欺负人。美军人多的背后是美军有无限量的船只运输人员,日军空有军队数量,但是没那么多船运。

直到后期,日军发明了坑道战,能够抵消美军的重火力,双方才有点势均力敌的意思。可惜这时候日本已经没海军了,美军可以随心所欲地孤立岛屿。

海军也是一样的。

二战前有段时间,航母在美军居然不算作战船只,而是辅助舰只,地位之低可见一斑。而美国人被日本航母炸了以后,短短3年间造了一百多艘航母,让日本人彻底服气了。

大西洋这边,德国在水面交战吃亏后,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了海量的盟军船只,而当时的驱逐舰只有声纳和水听两种探测工具,面对夜间在海面进攻的潜艇群毫无还手之力。而扭转局面的是科技,盟军新的短波雷达可以探测海面上的潜望镜,加上护航航母的反潜战斗机,导致德军潜艇根本无法浮出水面。美军控制大西洋后,向英国和苏联运送海量物资。


耗不起

德日人口千万人级别,国土资源有些,同时和美国,苏联,中国,大英帝国四个大国打长期消耗战耗不起。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先强后弱这回事。

所谓的先强不过是德日占了先手,靠著战前的军国主义体制攒了点兵,在战争前期推平了没有准备或者准备得很差的对手,如法国和东南亚英美殖民地,还有些小国连基本的工业化都没完成,根本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比如波兰希腊和中国(我国虽大,人虽多,但在工业体量上是个不折不扣的侏儒,没外援的话,正面战场早撑不下去了)。

可是,当美英这种题主看不起的所谓军事很差的国家开动战争机器后,局面就逆转了。近现代的总体战,拼的不是将军的谋略或者士兵的勇敢,也不是个别装备的牛逼,这些只要及格分就行了。真正拉开差距的门槛叫做工业能力,即能够调配一切社会资源用以大规模长时间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能力。看上去好像是句废话,实际意味著要有稳定获取石油、煤铁和有色金属乃至粮食等基础资源的能力,要有进行大规模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组织形式,要有能够自我升级的产研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要有能够充分调配资源以培训出成千上万流水线工人或士兵(产业工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还要有能够保障基础资源、工业产成品和人员各就其位的物流能力。

没踏上社会的学生可能还理解不了上述这些话,其实处于工业化时代的强国就跟一个超级托拉斯似的。德日这两家公司的强项在于军国体制下逼出来的社会组织能力,也就是压榨/忽悠平民节衣缩食参军纳粮当生产线苦力的能力很强;在研发能力上,德国也是第一梯队的,日本撑死算二流;在工业基础设施,也就是产能这一项,德国只能算及格,日本差得远了些;但这两家共同的死穴是缺资源,不是一般的缺,是到了匮乏的地步。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有限的产能,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物流能力也一般。综合起来看,这两家别说跟美国这个世界工厂比了,甚至可说先天都不是英国的对手。所以尽管德日能取得一些战术胜利,有些还辉煌一时,显得他们很能打,但实际上自美国参战后,德日在总体战略局势上基本就是被压著打的,毫无翻盘机会。有些网友经常会幻想要是德国赢了斯大林格勒或者日本赢了中途岛,二战走势会如何?这里也顺便答了:43年更艰难一点而已,仅此而已。

与其说是先强后弱,不如说他们是先挑了软柿子捏,直到碰上了苦手,挑战了不该挑战的对手。


姑且来详解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问的很简单,但是回答起来很复杂。

原因在于:

这是一个无法用单一数据衡量的事情,要想了解真相,需要考察多个维度的数据

因此拿单项装备、技术数据、精神因素说事的答主们,可以歇歇了

纵观整个二战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强弱比较,大致可以用以下指标对比(重要性分先后):

1.重工业产值——分为两种:原材料与加工业

原材料包括原油开采、炼油业、煤转油、矿产开采(铁铝铬镍铜金银)、橡胶业;

鲁尔区旧厂矿,1961

1940年,巴库油田,其产量占当时苏联总产量的71.5%。

加工业包括车床加工厂、加工铸造厂、修理厂、半导体工厂、化工厂、航空工厂等等等,以上每种工厂还可细分为陆海空三军,三个方向,每种方向都有单独的科技树,很难互通。

克虏伯铸炮厂,一战时期

2.人力数量——一是若本土没有足够的适龄青年,无法支持足够规模的战争(如法预定);二是若本土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无法支持其战争周边的产业和科技发展(如荷兰比利时),注意这一点并不包括人口素质,因为二战时的战斗并不需要普通步兵掌握多么高深的军事能力,只需士兵遵守纪律听指挥即可。

中国士兵,抗日战争时期

3.军事科技发展——毫无疑问,一名手持波波沙的战士可以在发起冲锋时,提供十倍于莫辛纳甘的火力

1942年斯大林格勒;正在进行攻坚的红军战士,全部使用弹鼓波波沙

4.国土纵深——比如中国与苏联,依靠大纵深在战时实施战略转移和工业区后撤,并在沦陷区实施焦土政策。保留住实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削弱了敌人。反面例子如日本,被苏联12天平推关东赶下海。

二战德苏边界

除此四项之外,其他因素都不是影响国家强弱的衡量因素,比如:

民族精神凝聚力,教育素养,国家体制,外交状况等。

因为在二战,上述这些因素都不好使

例:1.板载冲锋。

万岁冲锋中被美军击毙的日本兵,塞班岛,1944年

2.义大利高学历军官团。

义大利士官参加军事训练,1940年

3.大法兰西共和国(手动滑稽)。

德军列队过凯旋门,1940年

4.N国共保比利时

西线战役中在比利时被击毁的法军夏尔b1重型战车,1940年

接下来,就来分项详解一下,二战主要参展国在各个时期的各项数据对比

为了切题,先写前半段:

为啥德日前期那么强?

1.战前重工业产值碾压周边国家

这一点属于历史常识,不多解释,简单讲两句:

德国:在1939年前后,算是欧洲的工厂和矿场中心:从鲁尔区到克虏伯,建立起了整套重工业体系,有力的支持了小胡子的扩军备战计划。

与周边国家相比,小胡子起初的工业产值并不算特别强大,尤其是与英法两国加到一块相比,还稍逊一筹,但是随著绥靖政策实施,英国不断卖队友给小胡子神助攻,客观上导致了小胡子的工业能力不断膨胀。

尤其是在德三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历史事件之后,小胡子凭空多出了一套世界级规模的坦克制造厂(斯柯达)、步枪流水线(奥地利在德奥合并前长期工业不振、就业低迷,合并后得到大量军工订单,工业振的一批)。

斯柯达产品

可以说,在德国吞并这些国家之前,打苏联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吞了之后,对比一下苏德两国重工业能力,打苏联计划通,脑子一热想打就打。

日本:隔著大洋有美利坚,跟美国比起来,日本的重工业实在是不够看,但是好就好在美国本土离日本本土远得很;往北边看看,一片红色海洋,苏联滴,大大滴厉害,诺门坎被干趴一次之后,关东军偷偷地驻军,打枪地不要。

诺门坎战役后,苏军在检查战利品,1939年

所以日本得到了相对的工业优势——当时的邻国,有名字的是中国、菲律宾,叫不上名的是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大英帝国驻新加坡总督府。

所以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可以歇歇了——日本二战工业再垃圾,好歹比东南亚强吧。。。起码比蒋光头和阎老西这种军阀头头强吧。。。比较优势也是优势啊,得承认

2.战争中前期,人力储备充分

当时德国日本的本土总人口都在五千万以上,1936年日本人口突破7000万,同年德国人口为6700万,为开展大规模战争提供了充足的人力;

并且在战争进入白热化后,轴心国占领区也为战争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说的就是你,思密达)

两相对比,在二战前期,被沦陷的国家都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投入战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一战各种绞肉机战役消耗了法国整整一代男青年,一战后又雪上加霜的遇到了出生率低迷困境,导致二战爆发时法国没有充足的人力抵抗德国侵略,法军成了一支空有先进工业和军工科技,却缺少基层步兵的瘸腿部队。

3.战争前期,军事科技领先

这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军种:海陆空,我分别讲解一下:

陆军:

德国陆军规模长期保持在1300-1500万人的水平,数量庞大自不必说,步兵装备更是全面领先:反坦克榴弹、MG系列机枪,这两项大杀器在战争前期完爆了战线对面的法苏步兵,因为在这个时期虽然苏联有先进的步兵装备,但生产并没有跟上,列装到部队更是需要时间,所以被德国打了个措施不及。在陆军机械方面,德军的火炮、坦克、反坦克炮、摩托化车辆,跟他的对手保持了一定的先进性,虽然不存在代差,但是德军步兵的摩托化程度更高,纵深突破能力强,也因此完成了数次成功的闪击战,基本算得上是横扫欧陆。

日本陆军在前期完全布局在东亚战场,在全球背景来看,日本陆军的装备非常不够先进(甚至不够斯大林塞牙缝的),但跟他的前线对手们产生了技术代差,因此也在战线上获取了很大的主动权,使战线不断推进。

海军:

德国:巨大的短板,海军优势不存在的,潜艇狼群走起,存在舰队万岁

日本:截止珍珠港事件时,日本海军始终保持著对大洋对面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质量优势,说白了就是数量上不去,装甲厚度和排水量来凑。但是少归少,好歹也维持著相对于美国海军70%的排水量比例,配合1929年建立起的海军陆战队,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东亚-印度洋海域掌握了长期的制海权(直到中途岛战役后)

空军:

德国:此处引用WIKI一句话: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在欧洲爆发时当时世上最强大、最先进和最具战斗经验的一支空军。

英国和苏联的空军也很强,但在战争前期缺乏训练,因此被德国空军长期压制。

日本:

在美苏参战之前,日本空军始终保持著在战场上的压倒性优势。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军部对空军使用的战略观念上很落后,使之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和变革的机会,也没有利用好制空权优势,导致日本的陆军空军一直无法取得重大战果。

以上就是我对「德日在二战前期为何强」的回答,

接下来,回答

德日在二战中后期为何越打越弱

1.工业优势被削弱

标志性事件是:罗斯福宣布对轴心国宣战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宣读了「对日宣战」的演讲稿

从这一天开始,美国,这个占世界工业生产38.7%的国家,加入了盟军。

轴心国工业产值的优势,从天平上完全消失

不过在这里,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地方:美国参战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让盟军取得优势,这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在参展前主要用于民用,比如生产打字机、打蛋器、洗衣机、小轿车之类的——因此美国在参战后,国内民用工业产品门类不断削减,美国人民也过了几年没有打蛋器可用的「苦日子」。

不过不过,话又说回来,随著美国军工业的马力开动,美国男青年大量参军,使得一些军工厂不得不招聘女性工人,这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女性地位的提升——要知道在1930年代,连百货商店的售货员都是男性为主,女性几乎没有进入职场,获取劳动收入的途径。另外,女工由于要进厂从事长时间的繁重工作,不得不放弃手洗衣物,转而购买洗衣机,这促成了一项历史性变革:

电动洗衣机,这个在1911年就被发明出来的机器,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家庭,成为工薪阶层的必备家电。

2.人力储备耗竭

战争中有一个情况,跟一般人想像的不一样,那就是对占领区的守卫方式——随著占领区的扩大,占领国需要不断消耗人力维持占领状态(反游击)、掠取资源

因此,随著占领区扩大,德国日本的人力不但没有随著国土面积增大,反而不断被占领区的游击队、间谍干扰牵制,使之面临「土地打下,无人可守」的境地。

3.军事科技被赶超

随著美苏加入战争,同时吸取了各大洲战场上的经验,同盟国开始逐步的占据技术优势:

步兵装备方面:苏联鸟枪换炮,苏德战争中后期人手一把的波波沙冲锋枪圆盘弹夹机枪完爆德国STG-44歪把子弹夹,完成了班级火力反制的重任;海量生产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更是洗地狂魔,帮助苏军清洗无数战场。(最后来一句,莫洛托夫鸡尾酒警告)

机械装备方面:美军海量补给的吉普车和装甲车让德国在西线不再具有战术上的优势,与此同时,谢尔曼与T-34-85的海量生产让德国的装甲部队显得寒酸,战争的天平再一次向盟军倾斜。

海军方面:英美作为传统海军强国,维持了对轴心国的数量优势,始终在战略上保持主动,Luky E企业号之所以敢频繁出动,背后仰仗的就是美国本土有无数座正在开工建造新航母的干船坞。

空军方面:相比德国日本空军初期的巨大优势,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美苏空军的加入让空中战场的力量天平逐步扭转,在广阔的战场空域上,终于有了一支强大的力量能与轴心国抗衡。

零战在珍珠港见到的水牛战斗机,在短短两年后进化成了P-51,F4U这类大杀器;斯图卡在大杀四方的东线看到的落后双翼机(斯大林神木),仅过了一年就变成了米格-3这类先进战斗机。

从那一刻开始,轴心国在空军上保持的技术代差,再也不存在了。

4.本土纵深浅

谈到德日,这一点很值得一提。

德国本土的地形,十分平坦,其东西两侧都是广阔平原,适合机械化部队推进,北部边境多良港,适合登陆,唯南部边境有阿尔卑斯山脉阻碍;德国本土纬度较低不受冬季降雪困扰,再加上本土面积相比苏联小得多,导致德国在转入战略防守后,并没有转移工业腹地与重建防线的空间余地。

日本本土情况较为特殊,其本土孤悬海外,有大洋屏障,且本土地形多山,极少平原,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因此从防御角度讲,日本的防守条件比德国好得多。但是:

怕的就是这个但是,随著美国战略轰炸机技能点满,原子弹实战化,日本在防守地形上的优势从此被削弱到0。

从小男孩第一次降临以后,只要日本无法维持全面的制空权,其本土列岛就等于美国的核试验场,一亿玉碎恐怕就不只是一个口号那么简单了。


德国我不好说

日本连中国这么菜的对手都没吃掉何来的先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