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說一個人,他特別有文采,善於思考,但是對理科方面不是很理想,一個人數理化天賦異稟,但是語文拖了他的後腿,最後兩人沒能考上理想的學院

這是不是就是現行考核制度的一種缺陷所在呢?我感覺這種專才不受貧富的影響,而是在各個地方都存在。

那麼這樣的話,應試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不是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會不會讓一部分貧困人口失去走出去致富的機會?國家會不會因此損失大量人才呢?


說下自己想的。

個人感覺應試教育相對較完善的教育體系而言弊端是非常多的。

至於其他人所說的「即得利益階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與底層階級的孩子站在同一個起跑線而帶的節奏」,我是不認同的,在這社會上佔有資源的人孩子起跑線始終是較為優越。個人身邊大多數家境稍微好一些的人,都會讓孩子們出國留學。而也有人認為有錢勢的人都會讓孩子跳出高考體制,剩下家裡沒條件的只能在高考中苦苦掙扎。出到社會後就更加不用說了。

中國式痛苦掙扎,考得好的人並不能說就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甚至連該掌握的知識也都沒有掌握,應試才是他們學習的初衷,典型的還有考完就忘、啞巴英語。

而被埋沒的人除了大家所說的專才,還有一些總體素質也不錯但不走應試道路家裡卻也沒條件提供他出國深造的人。我身邊就有一個例子,一位非常有天賦的同學,別人高中英語課在拚命地背單詞,他則在研究語言習得機制,並以此自學英語。此外很喜歡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是真的把研究現象背後的規律當作樂趣的人。但面對厚厚的高考題目,他怎樣也提不起興趣。最後他沒有考上大學,最近怎樣了也不得而知。

我覺得教育體制問題實際上也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以前會回答是。

現在我會說,不是。

寒門人才之所以被埋沒,是因為,他們,沒錢。

只能通過考試和獎學金來成就自己。

他們之所以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他們輸不起。

仔細體會下面這句話吧:

沒錢,你連善良的資格都沒有。


既得利益階層不想讓後代繼續跟泥腿子在一個起跑線上起步,所以帶個節奏,你要是個平頭百姓還信這個就是蠢


1 你不如換個方向問,應試教育下的考核制度選拔出了多少非人才? 畢竟沒被選拔出來的人才很難獲得良好的教育,因此能成功的也在少數,用那些少數成功的來證明什麼也會被認為是倖存者偏差,但是反之,看那些被選拔出來的人,接受所謂更良好高等教育的應試教育下的「人才」怎麼樣就容易多了。我這裡不說好還是不好,大家都有判斷力,可以自己看嘛。 你家附近的交通規劃與管理,在大醫院給你看病的主治醫生水平,國產藥物的有效性,幫你打官司的律師水平,你大學教授的教育水平,你常用的app是否好用,網路優化如何等等等等,你看平常接觸的那些方面都是那些選拔出來的精英規劃設計的,好還是不好應該能看的出來吧。

2 正如之前說的,沒被選拔出的人就算真的有潛質,怎麼證明他是人才,怎麼去統計,又怎麼能得出結論?我說我把愛因斯坦扔非洲去,他就不會提出相對論了你或許會相信,但是我說非洲那些拿長矛打獵的人雖然沒上過學,但是都是天體物理學的天才你會信嗎?

所以你真想知道答案的話,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自己體會應試教育選拔出的「精英和天才」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規劃的怎麼樣。


那肯定的,問題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機會成本,沒有更好的制度替代是現存制度存在最大的原因。

為了彌補應試教育的這一缺陷,不是還搞了特招么,但又能解決問題嗎?公平永遠不是社會制度的目的,只是其存在的基礎之一,脫貧也永遠不是國家治理的重心,只是實現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一,國家發展從來不是依賴於發揮每個人的作用,而是要保證需要人的位置上有人可用。

對國家而言,每個人都只是資源儲備,對個人而言,社會是書寫人生的平台,教育制度是國家提供給個人提升的渠道,是人可以提升的渠道之一,用不用是個人自己的選擇,如果這條路是最佳選擇,那就用心利用規則讓自己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如果不是,那就走好自己的路,人生要自己把握,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身外之物之上。


「埋沒」了很多有錢有權人家的孩子。所以現在要改。


我想說點極端的

要是這種思辨能力啊哪的能力都特別好的

應該會覺得高中的題很簡單才對

(我不認為文科就不需要這種思辨能力,文科不是背背就可以)

跟興不興趣沒關係啊,我會做一些數學題不需要我對他非常感興趣才會

如何證明一個人擁有非常好的思辨能力,邏輯能力,但卻學不好高中課程?


我覺得文理兩科是相通的,文科也需要思維,當然更多的是積累。英語沒有必要必考,英語容易埋沒人才,還有語文的作文太主觀,也容易埋沒人才。總結:英語降分或選考,語文作文降分。

應試考試出題出得好,可以無限接近公平,而且是陽光的。素質評價其實也是一種應試,但卻不是陽光的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