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很多努力後我們確認,AirPower 無法達到我們的高標準,我們取消了該項目。我們對期待此次發布的用戶深表歉意。我們仍然相信未來是無線的,並致力於推動無線體驗向前發展。

這款早在 2017 年 9 月亮相併承諾在 2018 年發售的黑科技,最終淪為了不折不扣的 PPT 產品。這對於向來在產品發布上有嚴格規劃的蘋果來說是十分罕見。

AirPower 胎死腹中其實早有徵兆:在跳票的 2018 年,蘋果不僅三緘其口,甚至抹去了 AirPower 在官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

蘋果沒有具體分析 AirPower 被砍的原因,業界一個普遍的解釋是技術難題。


謝邀。

一年多以前,當 AirPower 和 iPhone X 一同亮相的時候,我就知道它很難,所以才對它有這麼高的期待。

後來的專利文件也證明了這一點。一般的無線充都是一組線圈,為了加強線圈能覆蓋的範圍,放兩組三組就已經算多的了,會碰到一切散熱干擾方面的問題。但 AirPower 上,蘋果準備放上 32 組,而且彼此重疊。這會導致嚴重的過熱,以及可能存在輻射功率過大的問題。

就像 Touch ID、Face ID、Taptic Engine、TrueTone,那些最讓你注意不到它存在的技術,往往也是最複雜最有難度的技術。這些東西每次都是蘋果先做出來,你以為 AirPower 也是一樣,只是 這一次 AirPower 實在是太難了,蘋果一頭撞到了物理規律的牆壁上。

是的,插上線也可以充,放到那些線圈獨立需要對準的充電板上也可以充,但當 AirPower 給你植入了「往一塊大板子上隨便一丟就可以充電,還可以充全家桶」的 idea,你還是忍不住要不停地想像這種未來。有了一塊這樣的板子,會不會最終實現整張桌子隨便往上一放就可以充電。但至少目前來看,這種設想很難成為現實了。

如果說產品層面 AirPower 的取消還不是特別大的問題,沒有 AirPower 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但它反映了蘋果內部管理的兩個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於產品開發流程。這樣一個「完全不可行」的產品在 2017 年下半年就被拿到發布會上宣布。我敢說當時可能連原型機都沒造出來,因為 iPhone X 發布會後現場的演示區擺的 AirPower 並不能給任何設備充電。一個核心技術在於充電的設備,充電技術還沒搞出來,你先給它做一套工業設計有什麼用?這在本質上就是 PPT 造車。

這個項目的直接負責人過分樂觀,且在蘋果管理層面前吹噓過度,最終導致它被提前公布,且整個蘋果內部甚至沒有哪個高管意識到了這個產品潛在的技術難度。

第二個問題在於測試量產流程。我從兩個獨立信源獲知,AirPower 其實是進入了量產的,且已經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AirPods 2 的包裝、iOS 12.2 的代碼、蘋果官網上 iPhone XS + AirPower 的圖都能測證這一點。但到最後一刻,它還是被取消了。

可以說這樣一個產品在整個測試量產的階段,都沒有一個真正負責的人去監管,甚至是團隊內部存在刻意隱瞞問題的情況。這是比取消 AirPower 這一件事要麻煩得多的問題,需要蘋果去好好解決。

就是這樣,希望它還能在未來以其他形式復活。


打臉,徹底的打臉。

我還是自己翻譯了,就不要再吐槽機翻了。


第一步,解決高發熱。

PDO 12-15V 檔位是不可接受的,無論是發熱還是安全性上。還有在 PDO 9V 檔位上又出現了明顯的效率損失,還有在 AirPods 保護殼處測得的最低 39.11℃,以及在 Apple Watch(沒說清楚是啥玩意,純屬猜測)上測得的最低 40.42℃。(即使是分開充電的)

16 組電荷泵(陣列)或許可以解決,但是它需要一個兼容的設備以及許多(機身)空間。

第二步,iPhone X 的發熱。

即使在 5W 模式下,iPhone X 仍然表現出了它在溫度方面的不可接受。多線圈熱輻射就是原因(之一)。用銅纖維製成的 PCB 無線充電組件對於(輻射)過於敏感(或許是這個意思吧),充電 IC 的位置(形式,模式?)也不對。

第三步,成本。

一堆電荷泵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提升設備充電技術的能力,但是 16 組電荷泵(陣列)的成本實在難以接受,不管是適配器或是充電板(顯而易見指 AirPower),甚至未來我們可以遇見的產品。


這要麼是 Dan Riccio 寫的(但描述不清),要麼就是其他工程師寫的,北京時間今早四點左右。


這可能是蘋果近年來最大的一次產品戰略性失誤,甚至超過MacBook那個傻逼蝴蝶鍵盤,深切體會到產品經理牛逼吹太大會死的很慘這個真理

其實我懷疑蘋果一開始是不想做無線充電的,因為現在的無線充電其實是個很雞肋的東西,要買一個墊子,最終還是要把電線插在墊子上,完完全全屬於脫褲子放屁的產品。當然以後可以有兩個實用化方向,一是攻克遠距離無線輸電,家裡放個電磁防禦塔,全家充電,二是近距離傳輸,但是大規模整合進桌椅傢具,隨手扔桌上就能充,而且可以扔一堆東西上去,一起充電。這個才是蘋果式的產品,我很早就有這個使用場景構想,以及最初始的設計思路,就差錢和程序員了(逃

蘋果本來不想做無線充電,但7102年了,各個友商都在做無線充電,無論產品實現有多傻逼都在做,蘋果再不去做的話,面子上也掛不住,於是就決定做無線充電了,而且決定我們不能像其他廠家一樣做脫褲子放屁的傻逼產品,我們認真研究一下演進思路二吧。

然後在實驗室里就真有個小組做出來了,當成了重大科研成果報上去,說是原理已經搞懂,樣機已經實現,生產方案也有了,就差一點小問題還在優化,你們放心發布吧。

這事成功的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然後iPhone 8發布會那陣,蘋果全力吹這個牛逼,肥喜樂在台上吹得口水四濺。說句實話從構思來說絕對是無線充電實用性最高的產品,如何解決多設備隨意位置的適配問題,也引起了行業的好奇

之後項目組可能就開始進入活一天是一天,但還要保持微笑階段,牛逼吹出去了,連公司老總都上鉤了,現在他媽發現做不出來,停在杠頭上了。試產的零件、模具、生產線,說好的上市日期等等一次次推遲,不好意思老闆請再給我們點時間

最後HE大老闆Dan Riccio等不下去了親自看了產品的原始數據發現不得了,這種完全沒可能做好的概念當初怎麼牛逼吹那麼大?要是放在社會上直接就視作詐騙了啊。

這東西可能需要16路獨立的直流供電和線圈組才能穩定可靠的使用,其次要創建這麼大一坨磁場,大量的線圈和電流帶來了巨大的電磁感應問題,AirPower直接就變成了AirStove,放手機上去動不動四十來度,更不要說產品原來設計的尺寸很輕薄,也沒有散熱風扇來解決這些問題。要做大做厚,就自打臉了。此外16路供電,這可是連戰術核顯卡都用不上的配置,做一個三五千塊的充電器,瘋了啊。而且iPhone X第一代無線充電客戶端還有問題,iPhone x用的是FPC銅片,而不是高匝數細銅絲做的充電線圈,在這種情況下性能更差,電流都浪費在銅片eddy current上了,白髮熱充不進多少電

多種因素下,只能認定這東西是當初看走眼牛逼吹炸了,只能悄無聲息的慢慢收場,最後以HE老總對媒體一句話說其實取消了而草草收尾。肥喜樂老總的臉只能送出去打了,花在準備配件物料、供應鏈、生產線上的錢也打水漂了

突然讓我想起這個人,也是牛逼吹的巨大,最後發現做不出來,只能將計就計騙下去,最終案發

上面的都是我瞎寫的,如有雷同,關我屁事


太魔幻了,新AirPods包裝盒上還印著AirPower結果現在就取消項目了,感覺現在Apple內部管理很是混亂。

惋惜。

— — — — — — — — — — — —

為什麼期待AirPower?其實並不在於這個產品的實用性如何而更在於它代表著一種更加自由的無線未來的願景(vision of the wireless future)。

為什麼失望乃至憤懣?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失敗,更映射出Apple目前在管理方面的種種混亂,從17年在沒有驗證可行性的情況下就匆匆搬上發布會,到屢經跳票甚至撤下官網,再到AirPods 2被迫延期發售,最後在已經決意要終止項目的前提下僅僅數日前發售的產品包裝上竟然還寫著AirPower的名字…無一不體現著這種混亂。

我相信這些已經投入巨大精力的研發經驗不會被白費,也更希望Apple能把這次挫折釘在恥辱柱上警醒自身(最好把17年秋季發布會的黑歷史在Cupertino的總部循環播放)。


AirPower 再次跳票也不是很難理解。在AirPower第一次發布的時候就可以看出,蘋果並沒有準備好該產品,而只是為大家指引了一個無線充電需要更大充電面積而且需要一對多充的一個方向。

技術上來說這款產品的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難點也非常多,蘋果用了22個線圈堆疊首先線圈多了會相互干擾,有很多種干擾的可能需要時間去調節,另外一個線圈多引起的問題還有發熱。目前多個線圈方案比較成熟的還只有雙線圈,一下子增加到22個跨度也比較大成本較高,估計只有蘋果能夠推動了。

除了面積大一對多,還有一個方向是距離上,海底撈已經在用一種距離上有優勢的無線充電,如果能夠普及也不失為一個減緩大家充電壓力的一個方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