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恆定光圈變焦鏡頭,在長焦端能做到f2.8,那廣角端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大,變成一個光圈更大的變光圈鏡頭?

比如佳能的24-70 f2.8 二代,它有兩個光圈環,一個是普通的可調光圈,另一個則是固定的,作用就是把廣角端的最大光圈限制在2.8. 如果僅僅去掉這個光圈,那麼應該可以在廣角端得到更大的光圈,不會增加成本,反而還能微微降低成本。即便是最大光圈成像效果不好,但是用戶可以選擇自己縮小光圈來使用啊。

圖片來自:https://photographylife.com/lenses/canon-ef-24-70mm-f2-8l-ii-usm


恆定變焦鏡頭的光圈有兩種。

一種是不隨鏡頭焦距變化而變化,即在物理孔徑上也恆定的鏡頭。這種你拆不拆光圈或者隨便怎麼玩弄光圈,廣角端都不會有更大的光圈可用。

另一種鏡頭光圈的物理孔徑隨著焦距變化而變化,以維持入瞳徑與焦距比值不變,實現光圈恆定。如果你破壞光圈聯動機構,讓焦距在縮短時(廣角時)物理孔徑不變,還真可能獲得更大的光圈(如果鏡頭設計時,「收納」進來的光錐有餘量的話,這部分原本被光圈隔斷的光錐是有可能參與成像——換句話說還真多了些光線落在底片上)。

這部分的詳細解釋,參見之前的回答。這裡不再贅述:

恆定光圈的變焦頭在變焦時進光孔是一檔檔變的還是柔和的變的?

============

到現實中來,你提問的時候,只考慮最大光圈變大了,卻沒有考慮另一種情況。

如果鏡頭變焦,曝光也會變啊!

比如拿著一隻拆掉光圈的24-70鏡頭(上述的第二類變焦頭),本來35mm焦距,光圈F/2.8,快門速度確定好了1/250s。攝影師此時想拍個特寫變焦到70mm…你猜猜這時候光圈是多少?具體數值我不知道,但肯定不再是F/2.8。

所以快門速度也得調整。

對於手動時代的攝影師而言,這就想艹他大爺了。那時鏡頭本來很多也不是真zoom lens,變焦的時候焦點還有偏移,你再搞一個光圈浮動,要死要死。設計鏡頭的師傅給我死全家。

自動曝光的話雖然不需要操心這個問題,但光圈的作用不只是限制曝光而已:

簡單透鏡情況下,光圈位置對像差的影響

上圖引用自《Modern Optical Engineering》。不要叫我解釋這圖,因為我又不是搞光學的…你只需要記住,光圈的位置(以及孔徑)影響整個鏡頭的像差,這部分在鏡頭設計時已經考慮了。拆除(上文二類)變焦鏡頭的光圈相當於移除一片鏡片這種程度的變化(雖然沒這麼誇張。尤其是變焦鏡頭的光圈相對位置在變焦過程中是變化的…

因此整個焦段內的成像都可能受到影響。

所以還是安分一點吧。

===============

另外,要學慣用辯證的思路看待問題。

把【18-35/3.5-4.5非恆定垃圾頭】看成【18-35/4.5恆定輕型鏡額外贈送廣角3.5光圈】,心態不就平和了嘛…


完全可以 比如某些F/2.8-4的鏡頭 也可以做成恆定F/4

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 一般都有冗餘光闌 設計之初就拒絕了廣角端更大光圈的設定

比如這隻16-35 L3 採用了三重光闌的設定


恆定光圈鏡頭最初設計就是要保證在變焦過程中光圈不會變化。

比如常見的24-70f2.8,如果24端2.0,多數時候我們使用m檔,快門和iso都設定好了,正好是我選擇的最佳曝光量,但是拍攝過程中因為變焦,最大光圈做不到2.0,變成2.8了,就還需要改變快門或者ISO值,很麻煩的,特別是一些光線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例如棚拍,隨時調整參數會分散注意力。

可變光圈變焦設計其實成本更低,所以用在價位更低一些的鏡頭上。

當然,變焦比太大了為了保證恆定光圈會損失太多廣角端光圈,一般就不會恆定了。

個人覺得,還有可能一個原因使廣角端邊緣畫質如果收一點光圈會更好,所以就不給你能做到的最大光圈了,個人推測,僅供參考。


應該是為了方便控制曝光參數吧


其實大多數變焦鏡頭光圈都是不恆定的。樓主的問題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恆定光圈變焦鏡頭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