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S。

《守望者》漫畫本身並不屬於DC漫畫的任何一個宇宙,當然目前正在出刊的《末日警鐘》將守望者嵌入DC宇宙歷史,這是另說。

類似水準,其實這玩意真的很難定義,我個人的認知水平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完全參透守望者想表達的東西,包括漫畫和電影。

但有一個我可以討論的,那就是超級英雄與普通人的關係問題。

在我看來,《守望者》與《蝙蝠俠大戰超人》是對這個問題的兩個相反回答。

守望者讓有超能力的英雄變得沒有人性(曼哈頓博士),讓有自製的英雄變得殘酷(羅夏),讓有雄心的英雄變得頹喪(夜梟二代),讓英雄摻雜進政治(笑匠),摻雜進商業(絲鬼一代),讓英雄和反派在窮途末路相遇,展現他們的悲慘晚年(夜梟一代和摩洛克)。最終人類世界聯合起來的原因居然是一同抵禦超級英雄。守望者給出的世界裡超級英雄是可笑可悲的存在,是人們敬畏恐懼的存在。

BVS則展示了另一種情況,人們對待超人的態度和曼哈頓沒什麼兩樣,但是人性的保留使得超人最終贏得了信任和尊重。蝙蝠俠作為人類忌憚心的代表,最終被超人鼓舞,找回了希望和自製。對人類失望的女俠也再次現身戰鬥並再次給予信任。法老王與盧瑟在手段上如出一轍,都是要人們見識到英雄危險的一面,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人們依然敬畏英雄,但不至於恐懼,甚至受到他們的鼓舞。

守望者有獨立的故事作為支撐,而BVS主體取材於黑暗騎士歸來,糅合了超人之死,黑歸倒是經常與守望者一同出現在各大DC經典之作的列表裡面。

總之在我認知範圍內,BVS是可以與守望者媲美的作品,至於其他方面的對比,我只能說,先把「水準」這個東西下個明確定義吧。

其實特別有意思,守望者和BVS都是扎導的作品,守望者當年口碑也並不是很好,現在就變成神作了,我估計再過個十年就會有人問「為什麼16年以後DC沒有產出過類似《守望者》和《蝙蝠俠大戰超人》水準的作品?」

你以為我要說因為沒有扎克施耐德嗎?電影產出是個極其複雜的流程,我是扎斯林也不至於這麼極端,不過說真的,過了扎克施耐德這個村,可真就沒這店了。


雖然我很希望DC,或者說任何電影公司再拍出幾部類似水準的電影

但很可惜,《守望者》已經是漫改電影最後的佳作了

在我的心中,漫改電影的巔峰只有兩部,08年上映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以及09年上映的扎克施耐德執導的《守望者》。這兩部影片的質量和口碑甚至在漫畫界的影響力,都足以讓兩位導演躺在功勞簿上吃一輩子。毫不誇張地講,在漫改電影中,即使往後幾十年,這兩部作品的地位很難被超越。如果一定要比較一下這兩部作品,我會選擇《守望者》,畢竟阿蘭摩爾正如漫畫界的蘇格拉底,他的創作總是能激起一些具有哲學意義的思考,比起近些年來漫威諸多「組團打怪」的爆米花電影的膚淺,《守望者》真正地詮釋了超級英雄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意義。而阿蘭摩爾的創作守望者故事的本意,是為了讓讀者擺脫對於羅夏這種偏執的理想主義英雄的崇拜,擺脫對迂腐的正義以及這個終將被淘汰的衛道者的喜愛。而扎導憑藉對外星怪獸設定的修改以及將黑貨船這部漫畫改編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極大程度還原了漫畫情節後,放大了阿蘭摩爾埋在故事中的核心思想。

所以如果之後真的能有漫改電影能達到或者超越《守望者》和《黑暗騎士》,我覺得不會是今年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大概率會是一部能夠將《致命玩笑》搬上銀幕的作品。但不得不說,傑昆的《小丑》已經是僅次於上述兩部作品的佳作了,同樣也會留名青史。

至於說《BVS》的,我認為BVS的硬傷就在於劇情銜接和內置邏輯不夠嚴謹,因此不知道被多少人調侃為《蝙蝠俠大戰超人之你媽叫啥》了。老爺和大超立場以及心態的變化鋪墊都不足,以至於產生了突兀感。說實話導演剪輯版我也看過不下一遍,但比之《守望者》中對曼哈頓博士這個角色的詮釋,同樣是god among us,還是要差點意思。雖然《守望者》這部作品大部分還是憑藉漫畫的成功,但扎導在其中也是有不小貢獻的。只可惜,BVS卻沒能成功。

最後,僅僅是個人觀點,歡迎理性討論。希望有生之年,阿蘭摩爾的佳作都能被搬上銀幕吧。


其實應該說《守望者》本身算是個很特別的例子,且不談漫改作品,任何意義上的改編產品都很少做到這種程度的「嚴絲合縫」(相對來說)的改編。超英題材火爆之後,很多新生代超英粉開始注意到這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將其封為神作,也正是因為它的特立獨行。然而事實上,《守望者》在上映之初的評價並不好,經過幾款導剪版口碑上去了,不過在商業層面仍然算不上多成功。所以無論作為導演還是影片投資方都沒有理由去複製這種改編拍攝的套路……高風險還不賺錢的事兒誰願意做呢?

當然了,你要只是說影片自身素質……因人而異吧,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不過我還是更傾向於電影本身的高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原著極高的基礎之上,並且就作品本身來說,我會認為它與漫畫原著也應該被視為不同的作品。


一:為什麼沒有《守望者2》?

1,商業恥辱——2009年上映的《守望者》製作成本1.3E,全球票房1.85E,可謂是虧得褲子都沒得穿了(賣碟補不回來的)。不信你看看同導演的前兩部成績:

《Dawn of the Dead》預算0.26E,票房1E,

《300》預算0.65E,票房4.56E,

《守望者》=名副其實的「翻車」。

2,評價不高——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守望者》的商業成績和大眾口碑被同類型的自家的《黑暗騎士》全面碾壓,IMDB評分比美國隊長3都低,簡單說就是個失敗的電影。

3,華納不認可——《守望者》是一部商業電影,賺錢是第一要務,華納是商人,明知道100%賠本的電影,再拍一部守望者2.0再賠一次,就為了給小眾人群狂歡?除非華納是白痴(不確定是不是)。如果《小丑》票房只有幾千萬,華納會怎麼處理這個DC BLACK系列?如果《守望者》當年票房10E,會不會到今天續集都拍兩部了?

二:為什麼沒有《守望者》同水準的電影?

如果你在2009年就認同這部電影,你不會在2019年問出這個愚蠢的問題。

如果你是最近兩年才喜歡上這部電影,我建議你耐心等幾年再來尋求答案吧。


很多人提bvs,我就清流一點。

一部存在但未公開的作品。

懂的人會懂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