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大家都知道在布匿战争时期对迦太基人的胜利与罗马人的团结一体爱国骁勇善战密不可分,大家甚至连女人的首饰都捐献出来给共和国缔造海军,可为何到了朱古达战争时期腐化如此之快


因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征服希腊。在此之前,义大利是农业发达,人力高,但要说有钱还是马其顿和希腊。

对于这个情况普鲁塔克的《保卢斯传》有详述,马其顿是真不是一般的有钱,到了罗马人进了马其顿才知道自己以前有多土的程度。珀尔修斯的王宫里光是金银,就缴获了77大桶(每桶重3塔伦特,171磅)的金币、750大桶的银币,最大的是一个重570磅的祭神银杯(镶嵌著各种宝石),此外仓库里还有多得用不完的谷物和食用油,保卢斯自己只拿了一个银碗送给女婿,其余都上交国库。保卢斯作为罗马一个大家族,之前家庭里面还从来没用过金银器皿。

罗马国库收了这笔占领品之后,直接溢出了,此后125年,再没加征过特别税,直到恺撒死后元老院讨伐安东尼的时候才开始重新开征战争税。这还仅仅是占领马其顿之后的情况,此后完全统一希腊之后更不用说。

由于珀尔修斯在彼得那战败之后一路狂奔,马其顿人在找不到国王的情况下全国开城投降。保卢斯意外地未经任何攻城战就拿下了整个马其顿,所以他下令禁止士兵屠城和劫掠。一开始罗马士兵对此还没什么意见,后来才发现光战利品就有这么多,那要是能屠城能劫掠得有多少钱,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元老院为了安抚军队,允许保卢斯军回师路上改为屠伊庇鲁斯,将15万人卖为奴隶、洗劫70个城镇,即便如此士兵们还是觉得没屠到马其顿是亏了。回去之后就向公民大会控告保卢斯虐待士兵,但是保卢斯的人脉也很广(他姐夫就是大西庇阿),加上立了大功,此事自然不了了之。

马其顿虽然有钱,但是受制于人力不足,经过腓力五世改革、休养、殖民之后,全国兵力依然只有4万人,罗马一波进攻差不多就有这么多人了。加上珀尔修斯过于草率的挑战罗马,导致了马其顿帝国因一场会战(彼得那)战败而灭亡。罗马统一义大利和希腊之后,就像曹操吞河北(可能效果还要高出几倍),光是从希腊获得的收入就足以负担军资,大势已成(庞培和阿庇安之所以认为米特拉达梯伟大,就是因为他几乎把罗马人赶出了希腊,差点真逆天了)。

所以之前罗马的所谓传统美德(保卢斯自己的清廉就是这种美德的体现),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穷。突然进来这么大一笔财富,社会没有很大变化是不可能的。从征服马其顿开始,罗马就开始变得有点迦太基化,包括可以发动马略改革建立职业军队也是其直接后果,否则哪来的钱给士兵发装备和养老?


实名反对某宋美龄宋庆龄傻傻不分借古讽今的答主。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关系复杂,早期有迦太基对罗马的扶持,后期迦太基和罗马逐渐分道扬镳。最后因争夺在大希腊地区的霸权两国刺刀见红。

罗马在与迦太基战争期间,两国互相之间都有很大的威胁,罗马作为一个半陆权国家,面对迦太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如坐针毡。而迦太基也恐惧拉丁化后的罗马在军事实力(特指军团,公民兵的动员能力和战术上的硬实力)也因此,二国互相有忌惮。在互相忌惮之下,战争一起,就不是能够轻松了结的了。

因此,汉尼拔战争之后,即使迦太基仍然没有对罗马的反击能力(海外领土被罗马夺走,失去了大批舰船),但因为有回复实力的可能性,约五十年后罗马乘胜追击,毁其宗庙,灭其朝食,往田地里撒盐。从此迦太基一直荒无人烟,直到尤里乌斯·凯撒一世纪之后在其遗址上重新建城为止。

朱古达战争,可以说是罗马人自己人的政治斗争。与其说是在地缘政治上对当地的政治实体的打击,不如说是政治斗争投射的一部分。毕竟,努米底亚是罗马的附庸国,而且算是比较听话的附庸国。说分割而治就分割而治,打完仗让他滚来罗马作证就来了。在罗马权贵们眼中,努米底亚并无大碍,可以说是较为恭顺的,但在罗马「平民」眼中,努米底亚杀戮商人,贿赂权贵以求王位等等行为,大大损害了罗马的共和传统和他们的利益。也因此,后期才会有马略和苏拉的崛起。

说白了,迦太基—罗马战争是灭国之战,霸权之战,是两个国家之间为争夺唯一霸权的不可避免的总体战。而努米底亚—罗马战争是治安战,政治战,是平民派和权贵们不断磨合冲突过程之中的一场战争。也因此,权贵们可以说是有腐败的余裕(反正也不会出大事,拿点钱混混。)


搬运一下以前写马略改革的一个回答。

马略改革对罗马的影响

早期罗马公民军是有财产限制的,因为他们的装备需要自备,而只有拥有一定财富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这样的「奢侈品」。

但是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脱离了原始氏族公社的国度都终将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土地兼并。而罗马在当时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公民兵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他们为国征战十多年以后回归家园,却发现田园早已荒芜,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战利品,那么生计无著的老兵们就只能出卖自己的田产,沦为一个在罗马城领救济为生的「无产者」,或者成为某位权贵手下的「依附民」。于是,大地主们的土地越来越多,贫者渐渐无立锥之地。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巴卡对义大利的蹂躏让更多的罗马军人面临上述问题,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于是,无产者越来越多,而作为军队基础和后备兵员的小农,则越来越少。但是,在罗马那个尊重祖先惯例的社会,无产者是不能参加军队的(无产者没有这个财力承担装备费用)。随著共和国的军事扩张,特别是对东方富庶的希腊化世界的战争,导致大量奴隶和战利品流入义大利,奢侈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反而让被征服者希腊人的文化所击败,几乎对希腊化的生活方式全盘接受。而这种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罗马军队。

不仅很少有人愿意参军,而且罗马军队的军纪在逐渐败坏,直接影响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

这是城邦经济瓦解的恶果,也是共和国向帝国艰难转型的阵痛。

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人何其英勇,何其无畏,军队最多的时候竭尽全国之力凑出整整二十三个军团(不算辅助军团)和迦太基人作战,在义大利总共十七个军团和仅有四万多人汉尼拔对峙(汉尼拔天下第一,我吹爆),来来回回打了十多年,前后七十多万人弃耕从军,所有的罗马殖民地、拉丁同盟和义大利同盟几乎流干了自己的每一滴血。

问题就在这里了。

打完仗,这些人怎么办?田园荒芜胡不归?但是那些老兵很多连生计都无著,买种子的钱都没有,怎么种地?

那就卖地吧,把地产卖给有钱人,自己孑然一身去罗马城乞讨,领免费的面包。

就像滚雪球一样,有钱人的田产越来越多,贫者无立锥之地。

再加上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开始向东征服,大量的财富、奢侈品流入义大利,数以万计的奴隶成批的被罗马地主们买走,上流社会的人享受著国王般的生活,手下追随者如云。屁民们在罗马城靠救济为生,或是成为某些贵族寡头、元老的依附者。

小农呢?小农越来越少,但罗马军队的主力就是他们。这意味著能够参军、愿意参军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罗马不止一次的放宽了财产限制,以及放弃自愿参军的制度,改为抽签参军。

长此以往,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么?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来瞎说两句。

首先战争性质不同, @他化自在-鸠格米西 说的已经很好了,一个是不死不休争霸战争,一个是无关大局的半代理人战争。

其次是 @小虾汉斯 提到的之前是穷后来发财了。不过我想补充一点我自己的臆想:布匿战争后罗马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可能并不仅仅是灭亡马其顿之后抢劫了一大笔浮财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各级同盟,主要是义大利的同盟者城邦的掠夺。

赢得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已然是西地中海霸主之姿。虽然算起实力来是罗马本城邦,义大利同盟者,殖民地,义大利之外的同盟和附庸加起来(排名分先后),然而政治上却是罗马本城邦占主导而且主导地位还在增强,所以布匿战争之后对整个义大利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增强,与义大利同盟者Socii的关系从大致平等的同盟者逐渐演变成主从/附庸与宗主的关系。这是一个过程,可能并不是很迅速,因为一直持续到题主问的朱古达战争之后,但是这个过程带来的罗马人与Socii的矛盾却是的确存在的,哪怕Socii在跟著罗马对外征服的过程中也分润了不少战利品。而这一矛盾激化到极点的结果就是同盟者战争。在这个增强控制力的过程中,罗马的资源调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通过压迫包括Socii在内的各级同盟者获取更多资源的过程中,罗马的政客商人军头(这些身份也可能都是同一个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给个人以及依附于他之上/他所依附的势力捞各种好处和特权,比如位于同盟者境内的(免税)田庄房产,贸易垄断权,老兵安置地等等。因为义大利离罗马最近,这样的利益输送也会更多更频繁,对罗马国力的提升和国内腐败的加剧更具有促进作用。而通过插手同盟者内部事务(进而为公或者为私攫取好处)这样也逐渐形成了罗马内部的政治派系与包括Socii在内的各级同盟或者同盟内部派系的依附关系,这样才有了 @他化自在-鸠格米西 提到的半代理人战争(这个名字是我自己起的,原话是"罗马人自己人的政治斗争")。反过来,这种各级同盟,或者不如说是附庸整体对罗马整体慢慢建立附庸关系,附庸内部派系对罗马内部的派系慢慢建立依附关系也在逐渐加剧罗马内部斗争的激烈程度,以至于到了后来依附关系会向军阀化发展,任职的行省和影响/管辖范围内的附庸国都成为了罗马某个政治家军头的私产,不仅可以用于对付其他政治家军头,也可以用来收买罗马的群众获得额外的,有时是决定性的政治资本,进而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与元老院相拮抗

总而言之,罗马人的腐化确实是消化战争胜利果实的结果,可是以Socii为主的罗马同盟者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胜利果实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加速了罗马从上到下的腐化


朝鲜战争打完到现在爷半个多世纪了吧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 `)

话说迦太基主要还是自己作死的。。


以前国共战争的时候外国记者对宋庆龄说,你真应该去延安看看他们是多么的有理想性。

宋庆龄说也许是吧,但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过权力的滋味。

我并不想借古讽今,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艰苦奋斗,建立基业,发展壮大,踏上巅峰,迅速腐化。很难受但这是规律。

在初期由于对手的压迫和内部资源的困乏,大家往往能团结一致,罗马在迦太基给的压力下能全民一心,甚至女士们也都捐出金饰来为罗马补血。

公民们更是连续好几代把生命丢在地中海,丢在非洲,丢在伊比利亚,才打败了迦太基。

可以说这时候的罗马城是共和国的能量之源,为罗马提供原因不断的能量,让罗马能掌控整个地中海。

但是战争胜利了,罗马也堕落了,共和国掌控的其他地区,并不会被直接掌控,而且派遣包税人去进行管理。

包税人会提前把这一地区的应收税赋交给元老院,然后去当地收税,包税人当然不是慈善家,往往一个包税人离开之时,这个地区就会陷入叛乱。

而元老院获得的金钱就会变成元老们讨好罗马公民们的东西,也许是免费的面包,也许是盛大的仪式……

总之这个时候罗马已经从共和国的能量之源变成了,共和国身上的大毒疮,罗马变得懒惰,荒唐,堕落。

再后来的故事你也知道了,罗马被蛮族们灭亡,富有进取精神的蛮族们,建立了新的国家,蛮族们也变成了新罗马人,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


这和布匿战争以及朱古达战争的规模和性质有关系。前两次布匿战争面对的迦太基是一个威胁极大的敌人,它的体量也较大(虽然迦太基在人口上和罗马-义大利诸邦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且成功对罗马造成了实质性威胁:不论是地中海上的敌对行为,还是在西班牙的军事行动,亦或是汉尼拔远征义大利本土造成的恐慌都让罗马人意识到一点:迦太基不是一般的敌人。在敌人打到你家门口的时候,还能不争气吗?所幸在罗马人的恢复和一通操作下,汉尼拔硬是在义大利打了多少年游击也没摸进罗马,迦太基最后还是输给了罗马人。

但朱古达战争不同。努米底亚天高皇帝远,对罗马的威胁较小(离本土过远,实力也有限)。努米底亚就算实力爆发也不可能打出北非(以他们的航海能力和经济条件确如此),更不用说打败当地罗马人都较为困难。罗马人也不会为努米底亚兴师动众、发兵大肆征伐。罗马共和国在这一时期还是公民兵为主,大规模征召公民去为了小小的努米底亚送死并不明智:第一,这对共和国的存亡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努米底亚很远很危险,一路舟车劳顿,当地环境恶劣。第三,取得完全胜利的机会也不大,摧毁了努米底亚人的乡村和城市,他们还能去沙漠里打游击。而罗马人面对穷山恶水和刁民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两次战争的结局了。面对迦太基的威胁,罗马的表现依然不够正常。国力几乎做到全面碾压的罗马是如何先在西班牙失利、后失去叙拉古等邦的支持(有运气成分,叙拉古的传统在关键时刻选出了亲迦太基的领导人)、放任汉尼拔进入亚平宁半岛还在坎尼会战失利并让后院起火的?(幸好迦太基和罗马的实力差距太大,在如此优势下汉尼拔也并没有能力直攻罗马,罗马也利用政治手腕扭转局势)面对努米底亚,罗马的表现糟糕一点反而可以说是「正常」。人心涣散的罗马人对努米底亚不可能是真心作战、全力投入,但即使在这样的局面下罗马人最后还是赢了(没有付出极大的代价)。


在工业革命之前顶点之后50年衰落不挺正常的?汉武50年后啥情况不记得,感觉好不到哪儿去。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还没隔50年吧,康乾盛世50年后就到鸦片战争了。


你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赳赳老秦,为什么统一之后就没有了那股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