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書評放上來,希望有幫助對你。勵志小說經典模板,孤獨的小說家在做簡書讀書主編的時候,總有一些書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寫書評,堪稱是超級暢銷書。其中日本作者石田衣良所寫的《孤獨小說家》就名列在榜單中。很多人在書評和書單中表露出看完這本書整個人得到了升華,感受到了人生的奧義,有種在黑暗中見到了曙光一樣。懷揣著這種好奇心,我也看了這本書,看到不到一半的時候大約就知道了往後所有劇情。

至於原因?很簡單,開篇開始就透露著慢慢的勵志小說,或者說是所有勵志作品的套路痕迹。

注意,是勵志作品而不是雞湯。

勵志作品和雞湯的區別在於,勵志作品還是要劇情和感動人的,需要情節的曲折和人物的準確構造,以主人公心路成長曆程為主題,夾雜著一些情感元素。雞湯往往就是站在上帝視角,完全開掛的姿態。

《孤獨小說家》正是這樣的勵志作品,讓你隨著一名中年小說家青田的成長達到最終得到直木獎這一目的。中間有和兒子的溫情互動,有不堪的過去的慢慢揭露解密,還有各種意外事件,以及浪漫因素。這些都是一個典型套路,具體如下。

首先,勵志作品的主人公一上來不能太優秀,一般而言都是些有一定才華又懷才不遇,還不能廣泛被人理解,人生有些失意的人。動漫作品和運動題材里的主人公往往是青少年,成熟一些的小說主人公往往是中年人。不管是什麼,大多是單身,或遭遇感情危機,這樣子好為之後的情感加入做準備。這些人常常有些不堪回憶的過去,開篇的時候他們一定會遭遇一些危機。身邊也有一些支持他們的人,來自於友情、親情、青梅竹馬、暗戀對象、曖昧對象等。他們還有一個目標,就是達到這個目標自己就算勝利。主要情節都圍繞著如何拿下這個目標而進行。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一定是要經歷一些類似的心路歷程。

  1. 從未想過自己有能力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突然一次機會,讓他知道自己有這個能力,但失之交臂。
  2. 因為沒有達到目標而頹廢,跌入人生低谷。往往這時會有許多打擊一起來,這就是所謂的禍不單行。此時過去生活傷痛的影響會格外的重。
  3. 在一些事情和一些人的幫助下重振起來,開始努力。這裡的事情和人一定和感情有關,親情、友情、愛情都算上。這裡過去傷痛的謎題開始慢慢揭開。
  4. 為了目標再次努力,但心態比第一次好得多。過去傷痛謎題解開,釋然了過去,有一種看開了的感覺。不是努力比目標實現更重要就是珍惜身邊所擁有的更重要,達到人生境界的大生化。
  5. 達到目標,美好結局,人生感慨。

對於《孤獨的小說家》而言,男主角青田的設定完全符合這些要求,一個出了十多本書還默默無聞,覺得自己人生也就這樣的小說家。妻子早逝是心中的傷疤,開篇遭遇的危機是經濟壓力,支持者主要是兒子、丈母娘(親情),編輯、作家團體(友情),酒館女招待、外語老師(曖昧對象)。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有名氣,書能大賣,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直接途徑就是拿到直木獎。因此直木獎就是等於是本作品的最重要目標。其餘的為了不劇透,不再說明。但是完全按照了此類的套路進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隨著男主角青田的心路成長明白堅持和珍惜身邊人的道理。

這類的勵志故事換個別的完全也行得通,具體說大多數的勵志作品走的都是這個風格。但好在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有著日式小說特有的溫暖和清新的筆觸,不故意煽情也不故意賣慘。這種淡妝效果給整本書定下了讓人很舒服的格調。裡面也有很多日式勵志名言,可以作為好句摘錄,也可與抄下來時不時的勉勵自己。人物性格構造的也很討巧,低調的男主角,開朗的多女主角,聽話的男主角的兒子,以及一群個性分明的朋友。這樣的人物設定很容易給人以一種治癒系的感覺。

這本書也因為作者的這些功底成為了本治癒系溫情勵志小說。雖然故事本身實在是太套路了,完全是個模板。看多了此類作品的人看十頁左右就能完全猜出來之後的主線故事發展和結局。但是如果以品味裡面溫情的格調為目的的話,心靈確實可以得到治癒。畢竟作者的文字確實非常簡單又有力量,一句平常的話都有震撼人心的感覺。

這可能就是好作家和普通作家的區別。一個好的作家可以把一個簡單普通又套路的故事講得如此精彩到催了很多人淚下。普通作家寫出來可能就是乾巴巴的了。要是說對這個作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他寫的《池袋西口公園》這類的小說。石田衣良最擅長的可能還是推理懸疑,以及對於人性的描寫。尤其是寫的青少年心理,更是精妙。

在《孤獨小說家》這本書中,看不到孤獨,看不到所謂殘酷的人性。有的只是溫情和治癒。如果喜歡這類文學,或者說需要治癒勵志的人,一定會愛上這本書的。但是想要從這本書中看出別的,那麼就很難了。就題目而言,孤獨二字其實並沒有得到任何的體現。如果一個人有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愛人和朋友,以及在工作上幫助他的人,那麼他還是孤獨的嗎?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是這樣的書名確實更好賣。

如果想試著寫勵志小說,那麼這本書可謂是教科書一樣的存在了。記住了套路,改下人物和目標,文筆再好些,就是另外一本溫情治癒勵志催人淚下的小說。只要題目起的文藝又好一些,那麼又能成為一本大作。

那些看這本書哭了的人,現實生活中一定是真的孤獨吧。
別看!我花了幾個深夜,讀了孤獨小說家,沒讀時,以為是個多麼孤獨的勵志故事在讀時,以為作者埋了那麼多伏筆,背後肯定會有個大逆轉的真相然後,它就全本完了!完了?就這樣完了?真是熱了狗了!!!一本毫無故事情節又一直姑弄玄虛的小說,我居然耗神這麼久去看完它!!!

真是氣死人了!!!!!


受@饅頭大師 推薦,找來這本書翻閱。

總體而言是一次非常平靜的閱讀體驗,沒有旁人所說的讀完潸然淚下,也沒有像是讀私人手帳的被欺騙感。

日本創作者在家庭題材作品的處理上一貫純熟,從文學發端,電影也深受此種風味影響。遑論小津安二郎抑或宮崎駿,直到最近風頭正盛的是枝裕和,日本人總有種把零零碎碎毫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寫的入味拍的共情的本事。這是孤島地域生髮出來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所鑄造的國民性,無須多言。

回歸作品,我並不認為這是一本勵志小說,石田衣良創作初始也未必就是循著勵志的路子去的。

只是翻譯到中國,鑒於全民焦慮的國情,這本書被提煉出勵志小說的名頭,封面上寫著「十年前的夢想如果還沒有熄滅,就讓它永遠燃燒吧!」這樣聽上去熱血沸騰的話,原本的日文名「父與子」也被譯成聽上去就很有購買慾和閱讀欲的「孤獨小說家」。

剝開勵志外殼,這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父親,通過十年堅持不懈的書寫救贖人生的故事。

年近不惑的滯銷書作家青田耕平,壯年喪偶,留下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出道十年沉寂十年,出版十五本書無一暢銷,合作的出版社一家家離去。四年前妻子車禍離世,從此陷入對自身能力的質疑和對妻子離去謎題糾纏不清的陰影中。

一隻手拿起筆不斷創作,為了還清房貸,維持父子二人拮据的生活,另一隻手拉扯兒子長大,照料小男孩的飲食起居日常細碎。每天想的是新書能不能加印,由此多拿點版稅補貼生活,偶爾看到旁人拿到文學大獎直本獎,也不敢輕易奢望。

聽上去喪氣又失敗,完全是勵志故事的主角本角,但你把視角轉換,一切大不一樣。

即使出版社不斷離去,始終有幾個堅信耕平可以寫出好作品的編輯守候著他。同期出道的作家朋友中,有人寫著永遠不會得到大獎眷顧和暢銷的題材,還是自得其樂的堅持了下來,並且彼此勉勵,誠懇以待,這是友情。

雖然亡妻已逝,依舊時常照料耕平父子,操羅著為女婿尋找新伴侶的熱心丈母娘和不善言辭的岳父,這是跨越血緣的親情。

而臨近結婚因恐婚主動接近偶像的書店女職員,銀座酒吧里長袖善舞的陪酒女,及一個和有婦之夫糾纏不清的中學國語老師,怎麼看都像爛桃花,但三個女人的出現,還是讓對感情失去期待的耕平重拾了對自身男性魅力的信心。

至於坐幾個小時車來只為了見一眼耕平的忠實讀者和盲女,已是另一種情感的延伸和寄託。

從這個角度看,小說里的角色耕平比被這本小說鼓勵的讀者還要幸福,這種幸福並不顯山露水,也不符合幸福一定和成功是連體嬰兒的標準,這樣的幸福感在作者一字一句的描述中扎紮實實的生根發芽,融貫進了整本小說。

兒子小馳和逝去的妻子久榮是耕平文學上的繆斯,繆斯支撐著他也束縛著他,直到看到久榮的錄像耕平才真正釋懷,這也是小說主題的升華:生活的美好一定大過生活的虛無,不喪失對未來的憧憬是活在當下的意義之一。

我更覺得最後耕平拿到直本獎不算逆襲,只是寫到這裡,作者給了故事一個出口,一個世俗意義上的happy ending,這是對讀者的安撫,也是對小說角色十年堅持的犒賞。

錦上添花,僅此而已。


提到日本小說,我似乎僅僅讀完了《伊豆的舞女》,並且只是個中篇,還是在念高中的時候。雖然當時反覆讀過好幾遍,每每看到結尾都幾近淚目,但我的眼中生出的淚水卻是莫名的,無味的。總有種囫圇吞棗的感覺。後來我又找了川端康成寫的長篇,都是看了幾段便覺得食之無肉,棄讀了。

興許是日本人的性格與習慣與我國存在差異,才致使我不能明白小說中的諸多細節吧。又或許是因為原文翻譯過來後變得太過生硬了,就同中國的詩詞翻譯到國外會變味一樣。之後的日子裡又看了些其他國家的小說,通通不知所謂。於是我更加認定了以上兩種結論。

相比讀原著,不如觀看其改編電影來得舒服。於是我看了《伊豆的舞女》的電影,不過又是草草看了幾段便關了。首先是拍攝的年代太過久遠了,畫質堪憂。其次是許多場景的還原都沒有小說中的味道。另外就是演員的扮相,尤其是舞女薰子,跟我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遠。再來便是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難以還原。

因此,國外的小說,不論是翻譯過來,還是翻拍成影視作品,總是難以左右顧全。於是我便打算絕不再碰國外小說了。


就在前幾日,我為自己安排了多達七項的周計劃,其一便是讀完一本書。打開電子書時候,剛要點開「免費讀物」,倏然想起了自己近些年對讀書這件事的怠惰之情——假如太輕易地獲取到資源的話,按照我的尿性,極有可能讀不進去。於是我決定找一本付費的,這樣一來,如果我不認真讀完,就相當於花出去的錢打水漂了。想到這裡,我不禁沾沾自喜起來——利用人的愛財之心來約束我的怠惰性格,簡直是妙計,三十六計中定然有同款計策的吧。恰好看見了「限時秒殺」一欄,徑直點進去了。結果裡頭幾乎清一色的雞湯書籍,滿眼望去儘是華而不實的書名。多翻了幾下,看到了《孤獨小說家》,心裡頭恰似打翻了一桌醋油醬料瓶,頓時五味雜陳。我想,這大抵是講的一個默默無名的作家的生活吧。書名一時間透露出了滿滿當當的孤獨氣息,撲鼻而來。我自己本身便喜歡寫作,性子也相對孤僻,或許才會感受到這樣的氣息吧。點開,是一部日本小說。什麼「國外的小說,不論是翻譯過來,還是翻拍成影視作品,總是難以左右顧全」,什麼「絕不再碰國外小說」,通通被我拋諸腦後。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

在這之前,我但凡心血來潮想看書的時候,都會上豆瓣查榜單,找一本九分以上的書。有的時候因為某種原因喜歡一個作者,一個書名,也會將其複製過來貼到豆瓣上查評分,如果評分在八分以下,便不會去讀,因為必然會帶著成見去挑三揀四以至於讀不下去。在我決定讀《孤獨小說家》的時候,也想過先去一趟豆瓣,但終於沒有這麼做——萬一評分很低要怎麼辦呢。所以,一股腦看進去了,不再像從前那樣對翻譯體挑三揀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者的世界當中了。

讀完後,我去了趟豆瓣,這部小說的評分僅七分,草草翻了翻評論,大抵都在吐槽翻譯水平欠佳,作品平庸無聊,劇情發展莫名其妙之類的。儘管評論者的言辭極為尖酸刻薄,但絲毫不足以玷污這本小說存留於我心中的形象。豆瓣就是這樣矛盾的一個地方,觀摩一部評分偏低的作品之前,來一趟豆瓣,翻一翻評論,總會對其抱有成見,甚至導致我對它嗤之以鼻,相對的,如果在認真看完之後再來豆瓣,見到低分以及差評的時候,則會對評頭論足者不屑一顧。

看著這些評論,我看到了其語氣中滿滿當當的傲慢和無理。我恍然意識到,這切切實實是曾經那個浮躁的自己,那個自命不凡的自己,那個一旦讀起別人的文章便挑三揀四的自己。對於他人的作品,我從來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著,從來都沒有嘗試著去感同身受一番。以致於我一想到那些作家處在那樣的高處,便開始無比惆悵,滿口「天妒英才」之類的醜話。想來真是一派胡言。小說中耕平第一次入圍直本獎,被磯貝角逐出局,他一度感嘆磯貝不光年輕瀟洒,而且文采出眾。雖然他內心滿是嫉妒,但還是能夠心甘情願地拜讀磯貝的獲獎作品,並對其盛讚。而我對於他人文字的態度,一直只有嫉妒。儘管我讀到某些文字也會有種拍案叫絕的衝動呼之欲出,但每到此時,嫉妒之情都會將這種情緒扼死。耕平第二次入圍直本獎的時候,網路上充斥著各色流言蜚語,聲稱有黑幕,還以諸多尖酸言語貶低耕平的文筆。讀到這裡的時候,我隱隱覺得那些匿名用戶都是我自己的化身。


書名是「孤獨小說家」,講的就是耕平,一個在而立之年就失去了妻子、小說銷量平平以致於生活極為拮据的男人。這樣的一個男人勢必是孤獨的,沒有愛人的陪伴,沒有一定量的粉絲,就這樣以自己孤獨的生活為素材寫著小說。他在寫作行業中屢戰屢敗,幾乎毫無建樹,不知不覺已然三十有九。看到這樣的開頭,我想到自己當下這庸庸碌碌的生活,或許再過十幾年,我也是這副模樣吧,不自覺地悲傷起來。抱著這樣的情緒,我讀了下去。

其中小說中有一段最讓我難以忘懷:

「耕平突然想到,這朵蒲公英不就是自己么?即使無人欣賞,也可以驕傲地綻放。如果說,所有的花都有各自的美麗,那作家不也是一樣么?自己的創作之花已經無法改變了,就像蒲公英想變成油菜花,那最多也只能是像而已,到最後反而失去了蒲公英原有的美麗。耕平一朵一朵地數著蒲公英的花球,堅定著自己的決心,然後懷著無盡虔誠摘下了一朵。」

當時耕平因為自己拜讀了磯貝的作品,完全喪失了自信,終日悶聲在家。父親的一舉一動小馳都是看在眼裡的,而這跟母親死前的舉動如出一轍。一個人一旦喪失對生活的信心,便會終日悶悶不樂,長期以往不能自拔,是極有可能自尋短見的。小馳雖然不明白這個道理,卻能隱隱感到危機感,於是給椿發簡訊求助,直言不諱地說父親可能要死了,希望椿能夠想辦法讓父親出去走走。

於是便有了這一次春遊,有了以上那段話。

當他因為讀了磯貝的作品丟失自信的時候,當他因為與直本獎失之交臂自暴自棄的時候,當他因為妻子死前寫的一封充斥著「自尋短見」意味的信懷疑起生活的時候,當他因為網路上的流言蜚語自我否認的時候,上述的眾多配角都會出現在他的身邊,直接或間接性地化解耕平的悲傷,就算是年僅十歲的小馳,也曾是他走出低谷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再怎麼孤獨的人,只要還跟周邊的人存有一絲羈絆,都不至於孤獨至死吧。

我想到了我總是太看重自己對人生的主導性,時常輕視甚至忽視他人的存在,儘管許多時候都是被人拉了一把,但回過身便將他們忘得一乾二淨。不斷地否定他人的存在,不斷地在人生的路上一意孤行,正因如此,我變得如此孤獨的吧。

讀著讀著,耕平的身邊不斷地有些許不起眼的角色出現,隨著他與這些配角的羈絆反覆交織,他自身散發出來的孤獨氣息逐漸消失,直到最後他拿到直本獎的那一刻,小說完結了。這個總是想以一己之力承擔所有壓力的男人,徹底擺脫了孤獨。儘管他的三角戀依舊沒有產生結果,儘管他的貸款尚未還清,儘管他的小說銷量是否能有起色不得而知,但總的來說,只要那幫人在他身邊,不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都不足為懼吧。直本獎在小說中的意義,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這麼一群人吧。

我漸漸也明白了,自己這些年來一直掛在嘴邊的「夢想」並非遠在天邊,相反的,它就在我的身邊,觸手可及。


寫到這裡,我忽然記起曾經寫的一段文字,就用它來給這篇文章畫上句點吧。

「夏天的信,冬天才有迴音。 而去年的信,今年都沒迴音。 也許明早就收到回信; 但也許永遠不會有回信; 也許等我死了,或已經死了一百年了,才有回信。 只管寫吧。只管熱烈地燃燒自己。只管寄掉汗水浸濕的信。 那麼多的信送走了,到底會因為哪一封,我得到了回信? 不知道。我只管傾我之所有。 我從不絕望,因為我一直覺得終有一天會收到回信。 有一天,我去世了,我仍覺得第二天家裡收到一隻包裹,打開,全是信。 這漫長的信,這很晚才降臨的信,它讓我熱情地活著。 它不僅是信。 它更是一份信念。」


連雞湯都不算,故事情節平平,翻譯也一般。一個小說家堅持十年寫小說,不是說他有多麼崇高的夢想,只是因為他除了寫作沒其他辦法生存。什麼超越村上春樹,什麼超越東野圭吾,只是銷售的噱頭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