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說「鴨子」的子是派生詞綴,可是派生詞綴是增加新的辭彙義內容或者改變詞性,可是「鴨」和「鴨子」,我覺得沒啥改變啊?

重申:特指普通話的場合。


也可以說雞子,比如你這人怎麼瘦的跟小雞子似的


我們家這邊,「雞子」「鴨子」「狗子」「貓子」「豬子」「羊子」「猴子」等等,很多都帶「子」,不過是方言(≧▽≦)

本人所在的原徽州地區,即現在的黃山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

雞蛋:雞子

鴨蛋:鴨子 (單字「鴨」表示家禽鴨)

鵝蛋:鵝子

「蛋」稱為「子」,這在其它地方實屬罕見,但從一些古藉中卻不難發現有它們的蹤影。

《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孔穎達疏引晉郭蹼曰「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 宣帝 地節 四年五月, 山陽 濟陰 雨雹如雞子。」

《資治通鑒?周安王二十五年》:「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得用也。」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設色鮮潤筆法奇,絹理膩滑雞子皮。」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潘保正 又拿了十來個雞子來賀喜,一總煮了出來。」

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養鵝鴨》:「內瓮中,浸鴨子,一月任食。」


武漢話應該是有「雞子」這種說法,我上大一的時候,聽到武漢室友各種「雞子」「狗子」「貓子」,你們感受一下
這個原理和獅子與虎的關係類似吧。應該就是個語言習慣的問題,祖先這麼叫,我們後人就這麼繼承了。


先搞清楚普通話的定義: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話調值為標準音,以現代白話文語法為規範的語言。雞子雖然在語法上沒問題,但就辭彙標準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準,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雞子這個詞只在北方個別方言中出現,所以沒有雞子這個說法。
【子】和某些詞根的搭配條件只能用收錄詞典的方式列舉,是有選擇性的,算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鴨】現代漢語中很少單獨說吧,但個人認為這裡的【子】不是嚴格意義的派生詞綴)

這個問題我在大學時老師講過,首先我們來確定一下普通話的定義,看這個問題,相信題主應該和我一樣,也是漢語言相關專業的,對定義應該不陌生。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語標準。

身為北方(東北)人我來說一下,我們北方方言里有「雞子」這個名詞,不信可以上詞典搜一下。我身邊沒帶詞典,不過百度了一下,確實有這個詞條。它是「雞蛋」的意思,和「魚子」(即「魚卵」)的用法相同。因此,在北方方言中,「雞子」作為「雞的蛋」來解釋,以一個名詞應對應一種事物的基本原則,「雞子」就不能再用做「雞」的別稱了。

但鴨蛋我們北方人不會叫鴨子,在我們眼中,鴨子就是那種會嘎嘎嘎叫,腳上長著蹼,嘴巴扁扁,走起路來會扭屁股,比鵝體型略小的禽類。
可以說雞子,但是在家鄉(江蘇淮陰),一般只有做賓語時會那麼說。比如中午燒雞子,看到一隻雞子。
應該是和男性生殖器官的俗稱衝突了
約定俗成?而且鴨是一個不成詞語素。
可能鴨的同音字比較多?瞎猜的

所以題主現在懂了嗎???我自己也不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