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和f22感覺都是重質量單機造價高產能低持有數量少的感覺

su57現在的消息表明好像是成本很低也不怎麼強調隱身 但有人說毛子認為打起仗來戰鬥機就是消耗品 發動機壽命隱身啥的都不是太重要 乍一想也對於是就想討論一下真的爆發戰爭到底哪一種思路更好(本人不是特別了解這方面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重質也重量

主要問題就錯了。

F22單價高是因為數量少研發成本沒有被分攤掉。

F35在總計3000多架訂單的情況下,每架戰機的飛離單價已經降到快8000萬美元了。

F22能造到這個數也能壓到差不多這個價格(還是會貴一點),J20也一樣。

而且蘇57也不會很便宜


SU57體現低成本只是因為俄羅斯軍費緊張,不是為了大規模生產,畢竟俄羅斯不是蘇聯,而且實際上SU57也不可能太便宜。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國情,蘇聯時期的世界背景是準備世界大戰,所以需要大規模生產的簡單武器(生產簡單,壽命短,但全壽命周期成本不便宜),而現在各國面臨世界大戰的威脅小了很多,所以更注重武器的經濟性。


看實際需求和戰役法

如果想蘇聯大規模機械化思路的話,那麼體系下的平台當然越經得起消耗越好,組成體系本身是最重要的。這樣量就重要

如果像美國全球控制的話,你在每一個區域都不可能布置太多戰機,那麼代差就是最重要的,這種情況下質就重要

當然像我們這樣以區域拒止/反介入為主要任務的話,那就得兩條腿走路了,既要不能有代差,又要在數量上壓倒周圍一圈的f15f16和肥電,同時因為美國人不可能布置或者扶植太多戰機在我們周圍,所以需要的數量不像蘇聯思路那麼大。本來這不容易,但是在工業體系加成下,你會覺得我們現在似乎還不落下風


一架五代機可以打落多少架四代機,你知道么?


米帝用猛禽對老鷹結果是100+比十幾的戰損比


其實都很重要,但是硬要說哪個重要的話,量重要。

這樣的例子在二戰比比皆是。一如蘇美的t34、m4對德的一眾重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殲車。網上總是說德意志黑科技天下第一,實際上這屬於病急亂投醫。不要以為蘇美就沒能力研發出虎式、象式這種「巨無霸」。一個典型例子就是is7,當年一出來,震驚了整個西方社會。性能方面防護,火力,越野機動的性能都比虎式高,但是最終因為價格高昂和難以量產而沒有服役。

德軍這種痴迷於巨無霸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即便是交換比1:10的虎式在最後也還是淹沒在美蘇的坦克海之中。德軍痴迷於「巨無霸」武器可能也是知道自己產量肯定是比不過別人。

is7

保時捷虎,小名虎p,其電傳動設計十分超前,但是故障率很高。是「巨無霸」武器的失敗之作。

二如太平洋戰爭,當時的日本海軍可是如日中天。20多艘航母還有7萬噸大和。表示我有信濃 大和,可斬美畜。然而戰爭一打響,美海軍就開始了軍艦下餃子。直到二戰結束,美國總共下水了一百餘艘航母,日軍慘敗。

綜上所述,質固然重要,但是在沒有代差,或者差了半代的情況下,量是更為重要的。

而量產的關鍵並不是便宜,而是由本國的生產力、標準化等因素決定。造價僅3000萬美元的蘇57,一個五代機比殲10c還便宜的(殲10c隱身塗裝版除了隱身能力可能略輸蘇57外其它方面均完勝蘇57)。我十分懷疑它的很多部件都是從蘇聯留下來的那些零件裡面淘出來的……而且其標準化也並不可靠。相比蘇57,f35更適合題主問的量產。如今f35產量超過500架,其造價也隨著量產而下降。而且由於其出口機的特性,使得一些標準化的零件可能會在國外大量生產(如日本,英國等購買了f35的國家),這樣的優點是在海外部署的飛機更加易於維修。這些年美國雖然丟了很多工業,但是只有軍工他們是不敢丟的。f35三型大部分部件通用,在美國軍工的加持下量產的潛力十分之高。而且其名「聯合作戰攻擊機」就表明了雖然單台作戰能力不咋滴,但就是要靠產量來碾壓敵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