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雖然說起來很老套,但是確實應該這麼做——看書。

這是提高自己辭彙量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那些小眾冷門書面化的表達,你不多看書,怎麼接觸得到?

想要自己語言更優美而富有意境,《詩經》你避不開,《全唐詩》你得讀,《楚辭》你要看,其實好的古文你都可以看,文言的凝練優美是現在的語言所不具備,讀讀《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瞧瞧,這意境之優美,語言之風雅;還有什麼「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難道你沒有被這樣的語言功底折服?如果誰覺得文言不美只是因為那個人還沒體會到。而我之所以先推詩歌,因為這是凝練後再凝練的語言。

在這之中,我最強烈推薦的還是《詩經》,我覺得稱之為中華語言之精粹不為過。

想表白,什麼xx?xx,俗啊,太俗了,話說這不是小學生、初中生玩的么?xx,我愛你,太直白了,這是西式的表白,中華有著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含蓄點也太對不起自己國家承載的悠久歷史了。你聽聽這個——「淑人君子,懷允不忘」(鼓鍾),這已經夠直白了,還有金庸老先生在神鵰里用過,程英表達對楊過喜愛之情的——「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風雨),媽呀,我一身的雞皮疙瘩,誰要對我說這話我肯定愛死她(他),我都不舉什麼關雎、蒹葭里的了,那個實在太出名了。當然,如果你這麼表白被打了千萬別說是我跟你這麼說的……這個,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這份雅緻。

那些一聽起來就很好聽,很有文化底蘊的名字很多出處也是詩經(所以,你知道的,區分大戶人家是暴發戶還是書香世家,名字其實是最直觀能看出來的)。林徽因,這個民國時期的風雲女子,她最早其實叫林徽音,是因為跟人撞名了後改的,好聽吧?詩經里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思齊);屠呦呦,「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鹿鳴);瓊瑤,「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木瓜);梁思成,「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那),我甚至懷疑林徽音最終跟梁思成,而不是郭沫若走到一起,跟名字也有那麼一星半點關係(這個是玩笑,劃掉)……

那些我們可以隨時掛嘴邊也不會顯得太嘚瑟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女曰雞鳴)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殷武)

「瞻卬昊天,則不我惠」(瞻卬)

……

你要誇你女神:xx,你真好看,我要給你生猴子,女神:( ?? _ ??)

聽聽你老祖宗怎麼夸人的。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

你瞧瞧,就這一篇你得學多少新詞兒?還能討你女神歡心,多好的事兒?

一不小心說了好多,抱歉,我是《詩經》的腦殘粉,無腦吹的。

既然提到了《詩經》,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的《萬葉集》就順帶提一下吧,這個我沒卒讀過,不敢裝X太深,稍微去了解過一下,因為被《言葉之庭》中那首短歌《鳴神(也就是漢語中的雷神)》驚艷到了,話說這TM不就是日本的《詩經》么?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君在此。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吾亦留此地。」

當然之所以有這種感覺,還得歸功於文學底蘊深厚的翻譯者,其實直譯不是這樣的。

你可能覺得這個跟你想要的那種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拿來用的有些不大一樣,這個先要給自己開脫一下,不是故意把話題扯得遠,而是這是可以根本上提高你文學素養、語言的審美情趣以及生僻字(但它美啊、雅啊)豐富量的,那些語言大師、文學巨子(中國的),沒有不經歷這一步的,當然如果你嫌這樣耗時多,見效慢,那有直接點的——多看散文,尤其名家的。

什麼朱自清、汪曾祺、季羨林、梁秋實、余秋雨的散文,你只管去看,看完語言功底、辭彙量提不上來你只管指著我腦袋罵我。

另外給你個小建議,讀書時可以學會做摘抄,把那些你認為美的句子、詞語摘抄下來,有空了就拿出來多翻翻,等你覺得肚子里有點貨了,可以試著做點書評、寫點小隨筆,這樣進步更顯著,希望我說的對你有幫助。


多讀書!


閱讀,積累,建議你可以拿一個好看的本本摘抄,為什麼要好看的呢,因為看起來心情好,你也會願意往上面寫東西,哈哈哈


翻字典翻著玩兒

(新華字典、成語詞典...什麼都行

看見啥有趣的詞語、沒見過的詞語、不知道啥意思的詞語,都可以隨手記在本子上

就下課翻著玩兒~無聊的時候翻翻~~我自己感覺還蠻有意思的

(還有一些自己容易誤讀的音也可以寫一下,對語文中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字音題有幫助)

還有就是看書了

反正語文就是積累沒啥速成法


多閱讀,多積累。這種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積累的。長期以往,說話的時候,詞語自然而然就多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