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各地的風俗差別很大,希望大家知道的話儘可能詳細描述一下,滿足一下我的好奇心


由於家處大西北落後地區,在這些事情上還是比較封建的,我就來描述一下我老家的老人去世後的喪俗習慣吧(在我們那裡英年早逝的或是夭折的喪俗和老人逝世的不太一樣),通常來說在老人去世的當天,先是趕緊給老人穿壽衣(怕身體僵化)然後子女跪拜叩頭,磕頭數是老人去世時的歲數(我奶奶去世時我們所有人磕頭86次),並且同時有一人(幫忙的村民)在香爐里插香(磕一次頭插一根),還有一個人或幾個人(同樣是村民)用一個簸箕或很大的扇子向著老人扇。(我自己覺得是送別的意思)。嗑完頭以後,村民和家裡長輩開始通知沒來的親戚,儘快來見最後一面,還有就是找冰箱(專門安置逝者的那種冰棺),將逝者放到冰棺中後,會在冰棺外,逝者頭的方向放一盞長明燈,一般來說這一天就過去了。當然晚上已在的親屬就不能睡在床上了,在放置冰棺的屋子(農村一般都是堂屋)里鋪上甘草,再鋪一張床單或者不鋪,就在草上面睡覺,(我奶奶逝世後那幾天,我們一共十多人,都睡在那上面),並且在老人逝世當晚親屬是不能睡覺的(我當時還小就睡著了)。到第二天遠處的親戚都來了之後,開始真正的戴孝(和電視里的一樣穿白衣,男的頭上戴白布條,女的頭上戴白頭巾)並且兒子和長孫要穿麻衣,戴麻孝(用麻編織的一種帽子)每人拿一根喪棍。我是最小的孫子,所以只穿白衣。而且這一天,會請師公(我們那裡做法事的人),還有喪樂隊這些到家裡來。接下來會有2~3天的時間做法事超度逝者。在這個期間,親友鄰居可以來幫忙,但不能吊謁,師公會在這期間看安葬的日子,看安葬地的風水。等一切都弄好以後,並且超度完了,第二天就是『出行』,這天親友鄰居才可以吊謁,並且每來一個吊謁的人,家裡守孝的人要出去迎接。一般吊謁會持續大半天(有的也會是一天或兩天),之後會將逝者從冰棺之中抬出來,放入準備好的棺木中然後由子女,孫子女等人蓋上做好的壽被。師公做最後一場法事(這個時間不長大概只有半個小時),同時親屬可以看逝者最後一面,做完法事,就蓋上棺蓋。然後由村民抬出堂屋,抑制抬到安葬地,長子要用麻繩拉著棺木向前走,(同時村民也在抬著),其他的人在後面跟著,會有一些村民在前面放爆竹。到了安葬點之後,將棺木放到已經挖好的坑裡面,由師公不斷地調整好方位之後就真正入土了,期間會有一位師公拿一把土放在盤子里,由一個逝者子女帶回家中(應該是為了逢年過節在家裡祭拜的時候能夠招到魂吧)等填埋好之後,就會燒花圈等等。這些都完了之後。就可以回家了,回到家把之前幾天的東西收拾一下,把老人留下的東西整理一下給各個子女(這不是分遺產這種狀況,只是把老人的衣物分給每個人留個念想)。到第二天在給家裡老人的遺像前燒柱香,就算過去了。然後每隔七天燒一次紙,一直到五七(也就是第三十五天),子女們會再一次的到墳前燒柱香。這天過後不會有很多人一起祭拜了。一直燒到七七之後就不用燒紙了。這個事就完全結束了。另外,我們那的習俗是老人去世後的百天之內不準理髮不準剃鬚(我爸當時鬍渣滿天飛啊),還有就是不能進別人家的家門(家裡有人去世是晦氣,不能把晦氣帶給別人家)。以上就是我們老家有人去世之後的一些習俗,可能有些偏頗,還請看到的各位指正。


我爺爺是廚師,農村裡紅白喜事都會請他去燒菜。他跟我說過好多神奇的事情。我家這裡的農村除了頭七大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七。規模甚至超過頭七。因為女兒也要出錢。事情來了。一戶人家兄弟兩個,住河對面,關係又不好。所以五七兩個人分開辦,較勁。那天晚上請的和尚道士也給力。互飆。對河一個比一個響。整到夜裡兩三點。

我爺爺說那天晚上河裡的魚都受不了,跳出來了。

以上不知真假,別糾結魚的問題。農村喪事就是敲鑼打鼓,若是鄰居辦喪事,附近鄉親就別想睡了。
活著不孝敬,死後拼排場
走路的人多,走心的人少
生活在成都的陝西人標示我終於可以吐槽一下成都的喪俗了,當時剛來的時候,我們學校小區有個老教授去世了,我們路過,發現滿滿的都是麻將桌啊, 起碼有40 50桌的樣子,來的客人基本就是上柱香,紅包給了,主人就安排下去打麻將了, 打的熱火朝天的開心的不行啊,我和我北方的同學一致表示....要是我家裡人去世,誰還來打麻將打的這麼高興,我們一定不打死他們=-=,然後慢慢的呆久了就習慣了,發現他們幹嗎都打麻將,婚宴要送麻將包間,白事要包棋牌室...


所寫不一定按時間順序,太久了。

鄂東南小縣城,曾祖父去世的時候老家祖屋祠堂都還在使用,祠堂內外全部搭了白布做靈堂,兩進還是三進的祠堂,裹上白布之後顯得十分莊重。爺爺有兄弟五六個,孝子的裝備最全:孝服、孝帽、孝棍---因為曾祖父纏綿病榻已久,所以喪事的用品早早就備齊了。統一穿黑布鞋,鞋面用白紙糊滿。之後趕來的曾孫輩孝服不夠的,只簡單戴孝。印象最深的是【孝棍】用稻草攢成結實的棍狀,纏滿白紙,再繞一圈帶須的白紙,就是剪紙剪成須狀,須子3厘米左右;作用是可以打 在喪禮上行為不檢的人,好像沒看誰挨打。請和尚念經,作道(方言音譯),很多方言我不知道用普通話怎麼說。有專門哭喪的人,是曾祖父的女兒、我的姑奶奶擔當,真哭,從曾祖父去世到出殯,中間那麼些天,一直邊唱邊哭,唱的類似老家這邊的山歌,帶著哭腔就更聽不懂內容了,每來一批拜祭的人就哭得愈凶。爺爺輩的作為孝子都有分工,來人要拜祭的,旁邊得有親屬(孝子或孝孫,很親的親屬)陪跪,就是別人跪地磕頭,然後親屬要向來人跪一下,應該是還禮的意思,其實不是很清楚。我爸爸是曾祖父帶大的,很傷心我看到他哭了。鄉下地方火化執行得不那麼好,曾祖父沒有火化,入殮的時候我在一邊,忘了說我是曾孫輩的老大,我爸爸是孫輩老大,我爺爺是兒子輩老大,入殮的時候我們三個是跪在第一排的。入棺前先倒了一筐石灰,然後鋪了被子枕頭一類的,人再進去,蓋一層布、再倒下兩筐石灰,這個時候里外都是哭聲,因為再也見不到面了。曾祖父死前我喂他喝過水,吃過東西,去世後我還是見過他的,我在床邊看過他,入殮之後棺材蓋一釘,再也見不到了。出殯的時候,花圈、紙屋、靈幡、匾都先出,停在一個相對大點的場子上,然後棺材抬出來,得十個左右的人抬,應該是很重的。棺材放在場子上,這是最後的拜祭,送最後一程,孝子端遺照跪在棺材前,擺一張八仙桌,有祭品有香爐,不管地上有什麼,一喊就得跪。那個喊的人我不知道怎麼稱呼,老家專門有人主持這種喪禮。

拜祭完了就上山了,棺材一旦再抬起來是不能回頭的,不能走回頭路。這個時候祠堂那邊要有人馬上撤掉白布白紙,動作要快。送葬一路上要放銃,就是巨響的那種炮?一下只有一聲。浩浩蕩蕩到祖墳,下葬之前好像也有規矩,太小了也過了太久不記得了。

-------------------------------------------------這個年代了,哭喪、跪拜顯得有點倒退,敲鑼打鼓鞭炮喧天,噪音超標、不環保。大概我還不完全是一個現代人,對這種禮儀,暫且稱做禮儀的東西並不排斥,現代化太快把傳統一口吞沒了,對於這殘留下來的禮儀我感到很珍貴。人死了或許是什麼也不知道吧,作為活著的這是最後能為他添的哀榮。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糟粕,我認為還是可以保留一部分的。我的老家是同姓聚居的小村落,也因為這種禮儀凝聚在一起:每家每戶都要拿出鍋碗瓢盆、桌椅板凳來拼做宴席,因為來客太多,一家人的東西是不夠用的。廚房由各家主婦組成,從冷盤到甜湯一樣都不落。誰家有事都是如此,一年到頭,紅白喜事婚喪嫁娶,不斷地拉近關係、破解隔閡,這是大城市裡沒有的。

-------------------------------------------------

曾祖父91歲去世,是白喜事,葬禮之後還做了一個什麼,我不太記得了,就是祭祖一類的活動。
家裡有人去世後,如果你戴孝的話,至少三個月多則一年不能到別人家串門,會給別人家帶來晦氣,如果你戴了孝還去別人家串門,人家會超級不歡迎你,如果你有要事要找別人,就只能把別人叫到門口,堅決不能進門。。
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心沒什麼特點。老年人年齡大了沒福享,沒事情可做,喪失經濟自給能力,掙不夠醫藥費用,然後真正的孤獨終老。悲劇啊。。
我們那邊辦喪事講究到場人越多,家人越有面子,所以喪事都會有在出殯前一天晚上有搭台唱戲,供村裡人聚集觀賞捧場面。為了人多,那些唱戲的會很有招數,一般都是講黃段子,這樣會聚集很多人,大人小孩都有。更有甚者,還會有跳脫衣舞吸引人,當然要家主多付錢。
我們這的老人說:亂說喪的,回魂夜會回來找你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