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泛)亞洲電影,包括中日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等國家(亞洲面孔的國家,不包括印度)的電影業,有可能在未來取代或者超越如今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的地位嗎?為什麼?如果能的話,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或前提呢?


有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好萊塢能有今天的鼎盛除了電影確實過硬之外,非常重要或者說它能向全球範圍持續輸出產品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美國以及它背後代表的力量,為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政治經濟支撐。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要想對外持續久遠輸出,要想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力,最終取決於母國的地位和實力。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被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是目前地球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世界第一,戰後還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強大金融體系,憑藉好萊塢電影工業、奧斯卡獎項、格萊美音樂在世界的權威性和認可度,美國還掌握了重量級的文化話語權。

有多少導演和歌手視它們為夢寐以求的榮譽!

還有歐洲,三大電影節也非常有含金量,影響力僅次於奧斯卡。可以說當前所有頂級權威的藝術評判標準和評價體系全都掌握在歐美手裡,亞洲幾乎是附庸一般的存在。

那麼,亞洲電影或者真實點說是東亞——在未來有沒有可能抗衡甚至將好萊塢取而代之?

(取代的包括整體地位、行業水平、評判體系、全球影響力等等方面)

以我經驗和認知看來:

短時間內好萊塢全球稱雄格局不會被打破,它將繼續在全球電影領域保持長期性的制霸地位,世界各國包括亞洲在內也會繼續遵循以好萊塢為中心的發展規則,暫時還沒有超越的可能性。

我說的並非妄自菲薄,剛剛過去的《流浪地球》確實是一個驚喜,實現了中國科幻電影從0到1的革命性突破,這是值得鼓勵和驕傲的。但是我們也要認清客觀差距,要知道《2001太空漫遊》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科幻作品是美國1961年的電影,在後來幾十年內好萊塢沉澱和積累的經驗與知識是我們短時間內無法達到的。好比說,好萊塢是一位15歲進少年班的天才,而我們30歲才勉強考上大學,這樣的差距不單單是時空差距,更在於知識的質量差距。

有人會說亞洲又不光中國,隔壁的日韓也是發達國家,韓流與日本文化的對外輻射要強過我們,也能靠他們進行推廣!

很可惜,我之前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答案也是悲觀的。日韓電影的發展時間和進程確實比中國早和快,但是他們發展到今天,「走出去」其實更多是流行文化和亞文化,電影和我們比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程度。

中日韓經常能去歐洲拿獎,日本偶爾爭氣也能拿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但是!這些全都是文藝類電影…而且這些有獎項籠罩的藝術作品傳播度也是有限的,它無法像好萊塢或者說多數商業片那種走腎、玩特效、轟炸耳膜,所有的文藝電影都是安靜而低沉的,這些特質註定了它只會在影迷、影評人、電影愛好者中傳播,不會像《阿凡達》一樣在全球火爆。

商業片的乏力阻擋了日韓或者說亞洲電影的腳步。

可偏偏目前亞洲電影最擅長也最世界級的電影類型就是文藝片了,這一類型中日韓甚至印度、泰國都不缺,有很多優質文藝作品和才華導演,但就是缺乏那種東方的卡梅隆、邁克爾貝、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式的商業類型片大導演,香港的徐克、吳宇森其實早年也有希望,現在看來也沒有翻起多大的水花。

所以,要想在亞洲產生電影中心,就得有以下幾個環境條件:

  1. 首先在未來,以中國為代表的主要亞洲國家GDP和綜合實力能逐步接近美國甚至超越,政治文化話語權在全球有一席之地,對外輻射能力強大,為文化輸出打下基礎。
  2. 建立高精尖、跨國式的國際影視製作中心、工業中心,形成一批一流水平的製作公司和製作拍攝團隊、產生體量巨大能有高投資能力的專業大公司,如好萊塢派拉蒙、迪士尼那種可以在全球範圍發行、擴張的電影大集團,而不是現在亞洲各國電影各自為政的局面,要走向共同繁榮。最重要的是,技術水平、工業體系能和好萊塢兩分天下。
  3. 建立屬於亞洲的評價標準和評判體系,也就是要擺脫西方中心論的導向觀念,不再以奧斯卡為至高榮譽,而是產生出自己強有力的行業獎項,能和歐洲、北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大力發展商業類型片,建立全球電影研究室,專門總結各地區的觀影習慣、消費水平,做到對症下藥。

這就是我個人對於亞洲電影在未來的全球化的可能性分析,夾雜了我長期觀影的一些經驗和總結出的特點。

總之,這將是一個龐大而漫長的系統大工程。


知乎瀰漫著政治正確。用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斷來看待大部分事情。本質上還是一種民粹主義。

回到問題。

未來的事情,弔詭之處在於由當下社會的選擇決定。影視作品大概率反映了社會的文化訴求, 一個盲目、排外、充滿偏見的社會最終會生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可以參考一下日本。

電影由於投資巨大,所以偏向保守。 主題必然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這個民意是一個由原生社會向周邊社會擴散的過程。 一部能被全世界接受的電影,主題必然是有普世性的。

普世性在哪裡: 世界性的 平等,包容,發展。

如果國內廣泛的認可了這些,電影切實的表達了這些。加上足夠的技術和藝術上的創作。 一個美好的未來,為什麼不可以去期盼。


瀉藥瀉藥

這裡小小跑個題,講一下中美電影。

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比上年559.11億元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比上年16.2億增長5.93%。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78.97億元,占票房總額的62.15%。

而雖然離美國動輒六七百億依舊有很大距離,但中國市場潛力大呀!現階段還是在國民素質普遍低的狀況下呢(高等受教育率一共百分之七點多?

電影受眾一步步擴大,隨著電影第二機器的作用(受眾數量以及素質的雙重作用),電影第一機器,所謂的電影工業,必然會進步哦~

近些年來,一些並不具備所謂普適性價值的電影,僅僅在國內就坐擁數億票房。很多創作者也僅僅把目標定位國內受眾。

中西價值觀本就有巨大差異,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李安嚴歌苓一樣,遊刃有餘的穿梭與兩者之間,好萊塢現階段大多數所謂的爆米花電影,靠著固定形式以及腎上腺激素捕獲全球票房的同時,不斷傳輸著其自身的文化價值。但時間長了,本就具有巨大差異的中國受眾制定會產生反感。

資本的角逐指定會促使中國商業片的飛躍式發展,在國內完全可以替代好萊塢,但如果真想走向海外的話,你得具有普適價值觀哦~

況且與好萊塢對立的還有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有他們的藝術片呢~

不過是由於國內受眾由於歷史遺留(一開始引進國外電影時,一直在引進好萊塢的商業片)以及審美水平(還真沒幾個人喜歡藝術片~),才會覺得:哇,好萊塢好diao好萊塢電影天下第一…

總之,工業化的商業片無非就是那點事,中國乃至亞洲缺的是世界性的眼光(日本這方面做的不錯哦)以及享譽世界的個人ip(導演、演員等)。

這方面,經濟基礎到不是完全決定的因素(當然,這決定了受眾的消費能力,在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決定的關係),瑞士之流還統治過默片時代呢,結果因為語言因素…總之,如若好萊塢不思變通,被超越是必然的,舊好萊塢若沒有從《教父》開始的改變,早就涼勒。我們應該注意:好萊塢也一直在追求改變!以奧斯卡得獎作品看:從《通天塔》的結構創新,到現在充斥藝術風格的各種作品,都看出好萊塢並不想一直唯商業化。

總之,一切皆有可能,未來趨向誰也不敢擅自下定義。


曾經有人問過英語言文學是否會取代法語文學的地位,也有人問過英語歌曲是否會取代義大利語歌曲的地位。現在有人問漢語影視作品是否會取代英語影視作品的地位了。


當然有可能,等到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徹底超過美觀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國文化全面超過美國的那一天

請自行查詢現在世界上黃種人,白種人的分布及數量。

很誠實的回答的話,幾乎不可能,因為六十多億的人口中,亞洲文化或者說中華文明圈的輻射其實僅限中國周圍的有限國家。

不同國家地區的制度不同,公民的文化水平,三觀也不盡相同。

對於亞洲電影,或者說中華文化電影,西方文明是抱著好奇來看的,說句不好聽的,他們把飛來飛去的武俠片當科幻片看。

對於亞洲電影,西方文明始終是抱著另外一個文明文化的心態來看,除非你全盤西化,用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去講故事,但是那還是亞洲電影么?

舉個例子,印度寶萊塢,世界最大產量的電影基地,好萊塢電影在印度都難以佔據上風,更何況亞洲電影。

所以如果有一天亞洲電影代替了好萊塢的地位,要麼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要麼世界上有且只有一個中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