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文翻譯讀著都累,是譯者格外不走心?


因為很多譯者只做到了意思準確,而沒有注意到句子的押韻以及文字的排列


普希金著作上尉的女兒在最初引進大陸的時候

曾經被翻譯為 花心蝶夢錄


感覺一方面是因為有些譯者的漢語並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完美地用漢語表情達意;另外一方面是由於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太大,某種程度上存在著隔閡的地方,就是所謂「不可譯」;再者,私以為與現在的翻譯市場太功利有關係,有些很高明的高校教師有此水平,但他們翻譯一本書可能並不算科研成果,不能給他們帶來足夠分量的收益,翻譯的熱情也就不高了;還有,有些譯者職業操守不敢恭維,翻譯結束都不帶仔細審閱的,直接交給編輯,而編輯又不是萬能……(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畢竟上下悠悠五千年,就像中國人一個關於「我」的自稱,有我、余、寡人、洒家、朕神馬的數不勝數,而拿英文來說,我只知道一個"me"。

譯者冥思苦想也只能將《水滸傳》翻譯成《一個女人與一百零七個男人的故事》,本身不多的語言文字量也極大的限制著譯者的發揮。

其次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很多習慣不同,所以總會感覺怪怪的。

最後,可能有時候真的有譯者的問題。明明是一本書,不同版本,讀起來的感覺就不一樣。


文化差異很大,語言的表達方式差異更是明顯。類似中國的名著《紅樓夢》里涉及到的文字諧音、暗喻是單詞無法表達出來的。所以不但是譯者的原因,不同國家的語言差異才是關鍵
一是有文化差異 二是與有些譯者的翻譯水平有關係

感覺還是看翻譯水平?老一點的好一點的出版社出的名著感覺都還可以。

至今看過最累的是三聯出的沉思錄,雖然這本書可能本來比較哲♂學,但是翻譯得也太差了吧,很多句子長到看了幾遍也難以理解。


其實很多中國名著翻譯成外語都很奇怪因為文化差異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