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孤獨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感覺,而大作家的這種感覺可能比較強烈,或者說寫文字的時候回表現的比較強烈。

人是群居動物。而孤獨對大部分人都是不很好的體驗。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離群索居是很難活下去的,即便現在,徹底離開群體也是很難生活的。

所以一旦當你離開群體,或者得不到群體認同的時候,你的感覺就會給你一種不好的感受——孤獨,逼迫你去找群體,逼迫你去想辦法獲取認同,擺脫離群索居的狀態。就像你不吃飯你的身體會用餓來警示你一樣,你離開集體,你的感覺就會用孤獨感來警示你:返回群體吧。

我覺得這就是孤獨感的根本來源。

至於大作家的孤獨,題主的意思是不是說「書是精神伴侶,所以應該不孤獨啊」?

題主你說的是大作家,大作家能成其「大」就必須有不同之處,或是精神境界比別人高,或是洞察世事比別人遠,或是在歷史回潮時能倔強堅守,要不然怎麼就他是「大」作家呢?

這種不同成就了他們的「大」,也決定了他們的同類少或者不得認同啊。

比如魯迅,同代的普通人大部分都麻木不仁,漢奸買辦大行其道,同陣營作家尚有齟齬,自己的親兄弟都做了偽官,而他洞察人性為國為民,他能不孤獨嗎?

可以說「大作家」的「大」已經決定了孤獨。

不知道跑題沒有,希望對你有幫助。


謝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其實不止作家,每個人都孤獨。作家和我們的區別,就是人家能把這種孤獨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而我們吭哧吭哧半天,只會說我不開心。


作家既是精神食糧的消費者,也是創造者。

和廚師一樣,即使周圍都是隨手可取的食物,自己製作的食物也源源不斷的供應給需要的人,可是廚師還是會餓。


騙人的。越吃越孤獨。


人生來孤獨。且伴隨終身。你問的問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說,吃飯對你這個沒什麼難度,你很開心,但是讓你頭疼的是你要做出可口的飯菜,讓別的吃貨吃的開心。而且,做飯沒人能幫你。這樣比喻對嗎?

寫作本身很孤獨。

作家構建一個世界,世界在Ta自己的腦子裡,沒人看得見,沒人能一起合作,一起分擔。

在作品成形之前,那條路孤獨而漫長。

寫得開心沒法分享

寫不下去了也沒人能幫忙。

黑夜 一台電腦 一盞檯燈 這樣日復一日


每一頓飯都是自己一個人吃,你說孤獨不孤獨?


如果他們那個時候有我們現在信息溝通如此方便的互聯網,可以有地方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雖不相識卻通過陌生人的「贊同」獲得了認同感,我淺薄的猜測這可能會稍微緩解一些他們的孤獨感。

可能恰恰是因為時代環境局限,他們那些超前的思想當然註定不被理解,縱然有再強大的思想他們也是社會中的人,也希望被承認或有幾個摯友理解,這在當時都是很難的。

超出時代的這種「清醒」 無力改變的現實 我想書確實是唯一的避難所了


因為吃獨食也很孤獨。

書作為精神食糧使人開闊眼界,明白許多道理,思想深度的增加使人更能透過浮華的表象,看到世間因果的網。

也許是這思想境界的不同,使人難以找到同道之人。但作家不被孤獨所囚,而是享受靈魂的安放。


所謂「溫飽思淫慾」。

精神上飽腹後,所想的不再是自我生活與物質,而是更超然的,跳脫世俗的。諸如悲歡、人民,大道之行。

而一個平常人不讀書,少讀書的人,是匱乏這樣的境界的,缺乏這樣的神往的,自然不能同那些飽腹的人評一說二。所以那些飽覽詩書的人會覺得孤獨,因為無人誠為知己。


只從字面上來說,精神食糧這種東西又不能分享,所以是孤獨的。

至於現實情況下,私以為這個孤獨應該指的是窮苦潦倒,畢竟如果腰纏萬貫自然不缺朋友親戚跟班跑腿,這時「孤獨」就是個主觀感受了。那麼當代的大作家,身體必然是不孤獨的,就算作品不能如暢銷書一樣動輒幾十萬銷量,至少不會捉襟見肘,身邊多少有那麼幾個作家的同僚和生活的朋友吧。心裡孤獨不孤獨,不好說。

那在以前就不一樣了,有些人文章真的好,但是人真的窮啊,光四大名著四位作者里至少兩位是貧病而亡,外國也不少比如卡夫卡,不光寫書的,畫畫的哈爾斯,作曲的巴赫,都窮啊,孤苦伶仃。

大作家不一定(身體)孤獨,但當年的窮作家肯定是孤獨的。


你不覺得你這句話很矛盾?

首先,各行各業最頂峰的人都很孤單。

很簡單一個道理,沒人懂。


思想境界高了,看人看事物的眼光變了。

更多的世俗也會干擾創作。

其實他們並不孤獨,他們內心世界非常充實。


找不到知音吧,自己寫的東西別人沒法理解。


想的多了,知道的多了,同類就少了,知音就少了,因此孤獨----但是孤獨的同時,他們也不會因為孤獨而痛苦。


看書提升人的境界,境界越高,精神越孤獨,高處不勝寒啊!


因為不是每個作家讀書多了就會有更多朋友,而是讀書多了,見識廣了,所需的朋友難找了,所以也就只有與書為伴了


因為人家是產糧的

你可能誤解了孤獨,他們喜歡孤獨,享受孤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