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演的不行,鍋是導演的。

首先不存在哪哪哪都好,就是演的很差的片子。

如果讓你感受到演的差了,那導演就是最大的BUG。有可能是導演能力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導演屈服於「惡勢力」在敷衍了事。不管是哪種情況,當然結局都是一樣的,就是出爛片。爛一定不止爛在演員身上,劇本可能也很爛,製作可能更加爛。

所以,電影的好壞和演員關係並不大。


以下新補充:

《分裂》:高概念+演技炸裂,也有可能是平庸之作。

三個女孩在被一名男子劫持關在了地下室中。

綁架她們的人,實際上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

丹尼斯,潔癖,強迫症,強壯,守紀律,一絲不苟,不會被利用,喜歡觀看年輕姑娘裸體跳舞。

他是實施綁架的人格。

帕特里夏夫人,中年女性,外表溫和。

巴里,設計師,外向領導者,可以決定誰來做主導。

海德薇閣,9歲的男孩,喜歡聽坎耶·維斯特的歌跳舞。

傑德

奧維爾

塞繆爾

海因里希

文斯

……

公開出現過的人格一共有23個,在他們的腦中世界,所有人坐在房間里的一排椅子上。

電腦里有23個視頻文件,錄製了不同的人格。

他們的本體名叫凱文,曾在年幼時遭受過母親的虐待。

這些人格的出現實質上都是在保護本體凱文,直到他們相互之間對於主導權的爭奪形成的團體,演變出了第24個人格——怪物。

它住在火車庭院里,高大,強壯,毛髮旺盛,無法控制。

他們能否從第24個人格手下逃生?那些女孩又是否能能逃離監禁?

電影《分裂》講述了這個故事。

說起來這部電影其實並不足夠好看,在懸疑驚悚里並不出彩,甚至可以找出一些能稱之為BUG的地方。

主角詹姆斯·麥卡沃伊精湛的表演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

他不僅要在不同的人格之間轉換,在劇中,他還需要在丹尼斯的人格下扮演巴里的人格以蒙蔽心理諮詢師。

最難的部分的是「丹尼斯」在儘力扮演「巴里」,可惜沒有一直蒙蔽心理諮詢師,而是被對方發現了端倪。

也就是說,他要在「巴里」的人物里,露出「丹尼斯」的特質。

今年,原班人馬又打造了這個系列的第二部《玻璃先生》。

玻璃先生也是一位人格分裂罪犯,他發現大衛·杜恩正在追捕凱文的人格分裂化身之一「怪獸」,而他手中則掌握對二者來說至關重要的秘密。

2000年的電影《不死劫》可以說是本系列的前傳,講述了大衛?杜恩和玻璃先生伊利亞?普萊斯之間的故事。

事實證明,再厲害的演技也救不了不完美的劇本。

儘管人格分裂演出了花,這三部電影評分都只是中檔。

所以當我們討論一部電影演員背鍋多少的時候,其實更加體現問題的是製作整體,以及核心問題——故事

再好的剪輯、演員、攝影、美術……就算這些工作人員都完美無缺,也挽救不了劇本的邏輯硬傷和導演的思路不清。


謝邀。

各有吧。舉一個例子,《雙生》。

首先,《雙生》這部電影劉昊然參演,昊然哥哥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可是這部電影卻是一塌糊塗。原因這裡不再多說。但是無論如何,這部電影不怎麼樣,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昊然哥哥的演技。

在舉一個例子,《老師好》,除了于謙,很多演員都被大家熟知,電影真的非常優秀,這兩個就是一個好例子。

電影好不好演員的演技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部分還在於後期,剪輯,導演等等。不能只看單方面的演員問題。


電影要表達的東西需要演員來具現化,你說有多大關係?


謝邀

我覺得好的劇本是決定電影好壞的決定性因素

演員更多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演員太差再好的劇本也尷尬


這個問題太籠統,往簡單了說——短板效應,演員越好,跟電影的好壞越沒關係。好演員爛片太多了,看好萊塢就知道。而差演員好片是基本不存在的。當然這裡的「演員」跟「表演」是分開的。因為表演跟導演/選角/劇本甚至剪輯都有很大關係。

只聊演員的話,基本就是一個硬體的概念,沒有太大的意思。當然不是看低演員的意思,而是演員的好要能最終在熒幕上呈現出來,要過的坎太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