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冷戰但也應該有跌宕起伏吧,如果一直是單方面壓制也就不會是冷戰了吧?


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奇怪的球賽》,比賽雙方分別是撒野撒野王國隊和金元帝國隊。撒野撒野隊的隊長是一位將軍,主力隊員外號「坦克」,還有一位「年輕貌美為國王執行了許多特殊任務」的「尼娜小姐」督戰。最後,金元帝國在賽場上擊敗了撒野撒野王國。看了嗎,一個是王國,一個是帝國,差一輩呢。七十年代是蘇聯日子過的比較好的時候,然而還是當不了中國人心中的「世界第一」。二戰後如果蘇聯成功赤化西部歐洲,才有可能迎來「超過美國」的強盛期。


沒超過。

蘇聯時期一直沒超過,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時蘇聯在局部取得過一定優勢。

蘇修雖也在局部且一定時期內取得過優勢,但總體上還是比不上美國,更別提超過了。

你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去發揚國際主義支援他國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卻去搞什麼三和兩全和全面爭霸,搞修正主義那一套,復辟資本主義,你就是把頭投進去也比不過人家。


美國CIA估計蘇聯最強盛時期GDP相當於美國64%,其實已經很強大了,對比來看,中國截至2019年底GDP相當於美國66.7%,但是考慮到中國人口遠大於蘇聯人口,所以蘇聯當時生產力水平並不低。

問題就出在蘇聯是憑藉蘇東地區對抗幾乎整個世界,70年代後期連中國都成了美國盟友參與對蘇聯的圍堵……

所以蘇聯其實是被堵死的……


就算因為越南戰爭泥潭,七十年代,蘇聯處於戰略攻勢時期,美國居於守勢。在戰略態勢上蘇聯超過了美國。但實際國力上蘇聯還是不如美國的。

根據蘇聯數據,1980年蘇聯國民總收入相當於美國的67%,工業產值相當於美國的82%。

根據美國CIA數據,1980年蘇聯國民總收入相當於美國的53%,工業產值相當於美國的78%。

做個對比,中國2018年國民總收入相當於美國的66%,工業產值相當於美國的240%。

從燃料的角度看:蘇聯頂峰1980年,總燃料礦物採掘產出約19億噸標準煤,出口略多於3億噸標準煤。美國1980年,總燃料礦物採掘產出約20億噸標準煤,進口略多於6億噸標準煤。蘇聯國內消耗約美國61.5%

從發電量的角度看:蘇聯頂峰1978年,工業部門用電量約是美國的90%。中國1978年,工業部門用電量約是美國的20%。做個對比,中國2019年工業用電是美國的407%。

全口徑農工商業部門用電量,蘇聯頂峰1978年為60%,中國1978年約是美國的11%。做個對比,中國2019年是美國的180%(絕對值上中國2019年是1978年的2735%,27倍多)。

由於在戰略態勢上蘇聯超過了美國。嚇得全世界都加入了反蘇包圍圈,包括中國。但實際國力上蘇聯還是不如美國,最終國力不支而陷入全面困難,隨後在病急亂投醫里把自己搞死了。


沒有,從來就沒有,即使在蘇聯戰略攻勢的那幾年也沒有。

戰略攻守態勢和是否佔據優勢是兩碼事,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

春秋時期的吳國在東南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和稱霸戰爭,但究其根本它的國力還沒有隔壁的楚國和齊國強。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局部發動了多次戰爭,結果地盤越打越小。

三國時候的蜀漢對魏國也是呈戰略攻勢,可是魏國實力幾乎碾壓蜀漢。

所以可以看出來了,有時候戰略攻勢是泰山壓頂的碾壓,有時候戰略攻勢是領導人沒有能夠審時度勢為了一己之私的爭強好勝,有時候戰略攻勢是實力弱小之下不得不做出的外強中乾的舉動。

=======================================================================

論工業,集合整個蘇聯都不一定能比得過美國,更遑論其他領域。

東歐的衛星國和西歐的發展簡直是天壤之別。

東邊還有個經濟世界第二的日本,80年代中國也站到了美國一邊。

什麼叫四面楚歌啊?這不就叫四面楚歌嗎?

你有幾萬輛坦克有用嗎?後勤補給跟得上嗎?國內財政支持你打到英吉利海峽嗎?打到阿富汗都要去半條老命啊更何況是西歐。


沒有,蘇聯的國力跟美國一直都有較大差距,算上北約華約差距更大,但考慮到體量和起步水平,蘇聯其實幹的很不錯。如果地圖頭不那麼傻逼,蘇聯扛到信息化時代,保不齊又活過來了。


自始至終,盧布在國際市場上都不是一種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這一點,通俗的解釋,就是存在匯率存在官方價和黑市。國民生產總值與美國相當,存在三分之二的水分。除核武器外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制空權方面,與美國差距太大!


從來都沒有。

即使是70年代美國退出越南,所謂的蘇聯進攻階段,也沒有超過美國。如果非要作個比喻的話,那年代的美國就是生病的老虎,表面上看沒有蘇聯高調。但低子仍然在,等到美國擺脫經濟上的低谷,很快就表現得更強勢。

美國根子在於科技比蘇聯更發達,而且實際上掌控的資源也不比蘇聯少,甚至更多。經濟上也比蘇聯好得多。只要這些基本因素沒有逆轉,美國就仍然比蘇聯強大,


蘇聯有沒有超過美國,我們可以看看從二戰後到蘇聯解體,一些重要的美國人是怎麼看蘇聯的。

1947年,赫赫有名的喬治凱南創建了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並擔任首任司長。同年7月,凱南在《外交事務》雜誌上以X為筆名發表了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當媒體了解X作者的真實身份後,這篇文章被認為是美國冷戰政策的官方聲明。

《蘇聯行為的根源》這篇文章提出了遏制蘇聯的主張。根據該主張,美國政策的目的是將蘇聯圍堵在勢力範圍之內。凱南認為,美國不需要干預蘇聯內部事務,他認為蘇聯的體制必然會因為效率低下而自行崩潰。

四十年後,大概是1989年4月,當85歲的凱南向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宣布冷戰結束時,所有人都起立為他鼓掌。

這個掌聲似乎是對他《蘇聯行為的根源》這篇論文遲到了四十年的致敬。


在一些方面超過了

1、對核彈的應用,例如製造人工湖、阻止天然氣井的燃燒。

2、航天科技,畢竟蘇聯是第一個把攝像頭送入太空的。

3、精密機床的生產,當年拿機床和美國人換糧食。

4、對它國的援助,不說中蘇交惡,就說誰現在敢幫助鄰國建設核工業,敢低價向鄰國出售戰略轟炸機。 還有,現在幾個中亞斯坦國的近代歷史社會結構也是有蘇聯的功勞。


冷戰時期,美國提出的對蘇戰略叫做圍堵政策(Containment)。

既然是圍堵,孰強孰弱自然分明。

圍堵政策(Containment)這個詞源於美國國家政策顧問喬治凱南1947年發表在Foreign Affairs署名為X的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在文章他提出:

「In these circumstances it is clear that the main element of any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Union must be that of long-term, patient but firm and vigilant containment of Russian expansive tendencies.」

「在此種情況下,很明顯,美國任何對蘇政策的一個主要部分就是:長期、耐心、堅定而警覺地遏制蘇聯擴張傾向。」

杜魯門政府採取這一策略,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因這兩個國家扼守通向地中海的要衝土耳其海峽:如果蘇聯控制該地區,蘇聯的黑海艦隊可以暢通駛入地中海,蘇聯的軍事威脅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區域,威脅到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以及英法的北非殖民地。

遏制相關:

蘇聯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www.zhihu.com圖標

喬治凱南相關回答:

為什麼西方國家可以和平演變蘇聯,而蘇聯不能和平演變西方國家??

www.zhihu.com圖標

喬治凱南

七十年代開始,蘇聯是美蘇格局中處於戰略攻勢時期,美國居於守勢。在對於美國的戰略態勢上,蘇聯超過了美國。

但是綜合國力來看,蘇聯並沒有超過美國。


蘇聯最強盛的時候也沒有超過美國,蘇聯最強盛的時候,經濟上也沒有超過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十,重工業最發達的時候,其重工業也只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八十。其綜合國力最強的時候也只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七十。


當然沒有啊,這是很正常的。這樣才是正常的合理的結果呀。

在這個話題下可以看到很多奇形怪狀自相矛盾的回復,可見西方宣傳部門的厲害!!!不得不服!

一方面說蘇聯強,一方面又蔑視蘇聯,實在不堪入目。因為這會顯得我們很幼稚,思維認識水平嚴重不足!

蘇聯的經濟實力是遠遠不如美國的,兩個平行市場(斯大林理論)中的蘇東市場,也遠遠不如西方市場,也就是某些先生嘴裡的國際市場,蘇東集團不如西方歐美日核心經濟集團,蘇東包括附屬的經濟商業體系也不如西方體系(包含大量殖民地),這是個現實。

二戰之後,蘇聯是進取了,衝擊了西方(國際)金融經濟體系,但是,由於起步的基礎是比較差的,所獲也不多。

所以在對抗中,並不佔優,只是在七十年代局部尤其是歐洲有所收穫。

而二戰,美國收穫了非洲,太平洋,歐洲富庶地區尤其是西歐北歐,鞏固了拉美。蘇聯只不過後來在古巴揳入了一顆釘子,對美國後院幾乎沒有發言權。

美國通過和德國日本合作,沒收了六七成他們的侵略收穫,估計可能還更多,減免了延緩了德國日本對於其他國家的賠償,這是美國的戰爭紅利,甚至還從德國日本拿走了其他好處,比如,人才,技術資料,一些高級設備。

在戰爭前期,美國通過貿易獲得了好處,還有通過和瑞士協商,獲得了德國存放於部分瑞士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布置了鞏固了幾千軍事基地,控制了世界的航路,分割了英法的海外殖民地,這是美國通過戰爭獲取英法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過程。獲得的是巨大的天文數字的經濟資本。

雖然後來軍事基地減少,但是已經維持了世界航路的絕大部分。現在是三百多。基本上重要環節點都被美國控制。

這些蘇聯並不具備,只是在歐洲方向佔有一些優勢。

雖然通過東歐努力,撬動了第三世界,也就是西方殖民地,但是,那是遠遠不夠的!遠遠不夠。

而且二戰,美國損失極小,蘇聯死亡2700萬,傷亡接近七千萬。基礎建設工廠損失無數,東歐也是如此。

所謂遠交近攻,那是大國本份,那時是沒有那麼大的實力的,所以對待蘇聯在這種條件下如何遠交近攻呢?

所以,衝擊西方所謂國際體系,必須合作才行,而西方美國確實因為資源競爭,維持自己不得不打壓其他。

另外,戈爾巴喬夫實力太軟,應該珍惜這樣的領導。所以,呵呵。

還有就是民生,美國雖然可以,西德雖然好,但是需要借貸啊,蘇聯國家當然也借,但是差距巨大,個人畢竟沒有貸款。

同時,不能美蘇相比,因為基礎差距大啊,忽視這些基礎進行美蘇比較,不妥吧。

所謂社資發展是一個國家依照現有的基礎達到的發展程度,以蘇聯美國1945年的基礎,蘇聯在七十年代,可以挑戰衝擊美國,還可以了。

所謂的蘇聯重工強,實體工業強,是事實,但是輕工農業差,不是事實,只是比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某些先生在顯然有意誇大差距,在世界水平上,還是不錯的。蘇聯的工業經濟就在那裡,發展已經可以了,而他們故意裝看不見,通過某些個例來貶低蘇聯的發展,這是很明顯的。

蘇聯不是天堂,但是肯定不是地獄。

蘇聯執行了美國操作,但是,蘇聯是地獄,美國是典範。

蘇聯只是自吹,美國可是全球各國大家共同歌頌,尤其是某些先生。

比起蘇聯卡廷處死,美國轟炸亞洲越南柬埔寨等造成的死亡誰多,誰是屠殺?


沒有,美國吸全球的血

蘇聯只能帶著東歐 朝鮮蒙古這樣拉後腿的

就一個例子,蘇聯解體這麼多年以來,有哪個前蘇聯的小弟再工業化過?

大家都知道工業化是需要能源的,足以可見蘇聯給這些小弟多少廉價能源了吧。


 1980年的美蘇經濟官方數據對比

  人口:蘇聯2.6億美國2.2億

國民總收入:7054 億美圓,美國: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

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是美國的56%

  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量: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量: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商品煤: 蘇聯65300萬噸;美國78400萬噸,是美國的83.3%

  家用轎車產量: 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是美國的20.2%

請注意,那時的蘇聯屬於外匯管制,因此美元的數額是按照官方匯率算的,那時黑市的匯率究竟如何無從考察但肯定高於官方,所以GDP的數據水分很大。這裡面只有發電量和家用轎車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說明什麼呢?第一說明蘇聯的工業規模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五十是符合事實的;第二家用轎車數據說明蘇聯的生活水平相當於美國的五分之一也是可信的。至於什麼中情局如何如何都是扯淡的,因為蘇聯解體之後,許多內幕暴露出來,中情局承認過去對前蘇聯的實力高估太多了。至於對於外匯管制的國家為什麼要用黑市匯率統計美元,這是為了做到準確性。這一點我們國家的經歷太有體會了。現在朝鮮的情況更是如此。總之不要對前蘇聯如何如何抱有什麼遺憾,它們的崩潰和解體不是偶然的,他們從來就沒有超越過美國,最多和我們現在的狀態差不多,大約是美國實力的四分之一強點三分之一不到

抱歉,以上數據確實不準,80年的GDP數據大約為:蘇聯約一萬億美元,美國約三萬億美元。所以從結論上看還是很準的,從人均GDP看,前蘇聯大約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不到,考慮到匯率的水分,實際生活水平也就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不到。雖然軍工實力相差不大,但國家的整體實力相差甚遠。


那時候蘇聯的強大軍事力量,把整個西方搞得精神都快崩潰了,但是等到蘇聯的光輝火炬在1991年熄滅時,人們才發現蘇聯是幾乎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拿來一起燃燒,才發出那令人目眩耀眼的光芒!

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沒有,差的遠,只是蘇聯更囂張一些罷了


中美蜜月的背景了解下,就能明白老美當時有多尷尬了。


蘇聯最強盛的時候也沒給世界帶來一個像樣的飲料或者馬桶 ,櫥櫃?熱水器?至少連個生活方式都沒給人類做出榜樣。它們除了輸出武器就是意識形態。最簡單就是上淘寶看看能買到什麼蘇俄的產品,我只搜到過農產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