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ssay出分,有些受打擊,周圍同學也都很困惑,明明用心寫了作業,得分卻十分一般。請問各位留學大佬essay如何寫才能拿到高分?


受限於國內論文,亦或是學術環境的嚴進寬出,很多學生對國外的要求,海外學術水平的要求不甚瞭解。甚至,有的學生把國內的那套學習方法帶到國外去用,殊不知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作業隨便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整理歸納後提交上去,紅色的相似度會提醒學生:

您的文章已經嚴重不達標!

甚至有可能不及格!

嚴重影響期末分數!!

很多同學這時候再追悔莫及,痛恨自己為什麼不認真對待論文,對待作業。

國外寬進嚴出的大學學習生活讓很多同學都放鬆不得,鬆懈不得。同學們必須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面對論文,嚴格把控論文中的各個步驟,纔有可能順利提交,審核通過,拿到畢業證。

所以,一起跟著考而思的老師們把論文這個攔路虎斬於馬下吧!

第一,選好一個合適的論文題目

這一步驟需要同學和導師細心溝通,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標,研究領域,以及研究可行性。這一步非常重要,很多同學想寫很多內容,這種過於寬泛的研究方向會讓後面研究的開展舉步維艱,有的同學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研究方向,也會讓後續研究難以展開。考而思的論文輔導幫助學生在這一步分析每個研究方向的利弊,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二,開展文獻研究

這一步需要同學們閱讀大量的文獻。對文獻做細緻的分析,對文獻內容做深度的提煉加工,需要同學學會文章內引用和文章後引用。而這一步很多同學都會頭疼無比,也是很多同學論文止步不前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會看文獻,更不會提取有用信息。考而思的論文輔導幫助同學閱讀文獻,教授學生提取文獻內容的方法。讓學生在學術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大步向前。

第三,方法論的指導

無論是使用定性分析方法還是定量分析方法,都需要學生對方法論的哲學思想有一定的瞭解。這一部分的知識非常系統和專業,需要學生接受專業的指導。而考而思的英國論文輔導課程可以幫助同學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

第四,發現和分析結果

通過合適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後,對結果的深度分析則需要同學具備對問題的深刻理解。這一部分寫得出彩能為論文加不少分。這一部分也是學生論文分析的核心。如何在這一部分糾正細節,避免錯誤,抓住重點,分析精髓,論文課程輔導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程序,對分析問題不再束手無策。

第五,文獻如何引用

不僅需要閱讀文獻,整理文獻,在文章完成之後有一部分是羅列全文相關的文獻,這一部分需要同學們運用專業的文獻引用方法。考而思的論文輔導可以幫助同學系統瞭解文獻引用方法,並對學生全文做查重測試,分析文章相似度改進方法。

接下來來說一些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和辭彙量的大小是兩個概念,很多學生寫得出很多漂亮甚至生僻的辭彙,卻組織不出合理的句子和文章結構, 所以經常聽學生談起,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書引用了那麼多觀點卻不如別人一個晚上趕出來的論文分數高。下面將要談及的寫作技巧不僅適用於大學,對於奮戰雅思的考生同樣適用。首先給出一個國外大學論文評分標準:

整個論文評分標準很複雜而且不同學科標準不一,這裡只列出了和本文相關的寫作部分的給分準則,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老師在marking的時候會手中都會有一個具體的給分標準表格,而且學生的很多分數在不經意間已經被老師扣掉了。

下面學習小助手具體介紹寫作的相關技巧。寫作分三類Writing Style: (1) Academic, (2) informal or (3) journalistic。首先給出三個例子讓學生體會一下這三類寫作的不同。  

(1) .Informal style

這類寫作更像是人間發起的一場對話,很明顯這些特點並不符合大學要求的書寫格式。  

(2). Journalistic style

(3). Academic style

學術寫作技巧Academic writing skills

比較了以上三種寫作格式,下面為大家介紹大學論文要求的學術寫作格式的相關技巧。

名詞化(Nominalisation)  

名詞化技巧要求學生表達觀點時盡量避免使用動詞的形式,因為在使用動詞時難免要提到誰是動詞的執行者,如果未能準確提供動詞的執行者,句子意思的表達就會不嚴密,不具有作者的客觀獨立性,老師會認為作者表達了過多的個人觀點(personal comment)。而很多情況下我們不知道也沒必要知道誰是動詞的執行者,所以名詞化表達幫助我們避免了相應的風險。名詞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思路清晰簡明扼要(concise and succinct - to express more meaning in fewer words)。

例子:

被動句 (Passive sentence structure)

相對於主動態的句子結構,被動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提及動作執行者的可能性。動作執行者也就是主語變成了次要元素,反過來強調了動詞所產生的效果。被動句的特點在於非主觀(impersonal)。比如 「to be」 「will be」 等等。

例子:

如果同學仍有疑問,可以瞭解下我,我們專業為留學生解決一切學術難題,我們的師資團隊都是世界各國名校畢業的,均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且都在分佈在世界各國,讓你不用擔心時差問題,還可以實現中英雙語或者全英授課。


道理我們說過很多

這次我們不講道理~ 直接實戰示範!

從讀題分析,到寫作範例,最後的分析講解 ~

全面展現高分Essay的寫作過程!

1

題目

先看題目:

還是我們在《簡單三步拆解,論文寫作再也不偏題!》中提到過的題目:

The assignment topic

How can schools make the best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Word limit: 800 words)

學校如何在教室中充分使用信息技術?

請根據這個題目寫一篇 800 words 的 Essay

2

分析問題

這個題目該怎麼理解並進行寫作以及準備?

2.1

首先,拆解題目:

在之前的講解中,我們把題目拆解為「Topic 主題」「Task 指令」「Focus 重點」這三項:

Topic: schools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ask: how can

Focus: the best use

具體而言,我們 Essay 的主題是「在教室中使用信息技術」,探討的是「how can 如何實現」這一主題(也就是不是「Analyse 」,不是「Discuss 」等等),而重點則在於「 the best use 最佳使用」

這一步很重要~,通過拆解,我們才能更充分的理解 Essay 題目,寫作纔不會偏離題目要求。

2.2

其次,構建寫作思路:

我們這篇 Essay 要寫的是「學校如何在教室中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寫作思路可以是這樣的:

第一步,先分析:

「在教室中使用的信息技術」到底有哪些?

課堂上可能有很多信息技術的用途,我們可不可以在文章開始時就寫到這一點,作為引入?

第二步,進一步回答問題:

概括信息技術的最佳用法。也就是直接寫各種信息技術在教室的最佳用法並作出論證。還可以進一步概述這些信息技術以及在教室裏是怎麼進行應用的。

又或者,我們可以選定一種方案認定這是在各種信息技術應用組合方案中最好的方法。然後,全面強調為什麼這一種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好,以及該方法如何在教室中實施。

這兩條寫作思路都是可以的。

3

接著,查找文獻:

通過題目以及聯想,就可以拓展到很多相關關鍵詞,

比如檢索這樣的關鍵詞:computers and education, computers in schools, computers in classrooms, internet in classrooms, onlin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lassrooms, online classrooms, online schools, e-learning.

更多的檢索技巧以及檢索引擎可參照我們往期的文章。

文獻查找常識

免費搜索引擎

高效檢索技巧

文獻閱讀方法

有精力的同學,可以自己打個腹稿,想想自己會怎麼寫~這個題目並不難的~

下一步,我們就要分析範文,大家可對照參考,自己是否也做到了這些~

4

論文範例分析:

範文:

具體分段分析如下:

4.1

第一段:

本段大意:

教育不僅僅意味著幫助教導學生讀寫,還意味著更多。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改變了信息收集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已變得至關重要,也在教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技術的應用管理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充分的利用 IT 技術,學校需要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以便於學生老師更充分的使用信息技術來增強學習。

分析:

Introductions 寫作大綱:

文章開頭一般是要解釋文章的背景,概述下對問題的回答或論文的重點。

本文的開頭,「 Education......just teaching...... 」先通過指出僅靠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從廣義主題開始入手。提出了論文將要解決的問題。

接著「Technology ....... To make......」,通過肯定 IT 對老師和學生的重要性,縮小了 topic 的範圍。

最後,「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chools ...... their learning.「 這就是一句 thesis statement,也就是概括了整篇文章對問題的「回答」,而在句子開頭就用了論文題目中的很多關鍵詞:「best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s」 等,來進行標記。(這點很贊)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後跟其縮寫形式,方括弧內「((IT))」中,這樣該縮寫可以在本文的其他地方使用。。

一般正文的格式:

注意格式的間距,論文一般是 1.5 倍行距或者 2 倍行距

字體一般選用 Times New Roman 字體,大小一般是 12 鎊

將頁邊距設置為 1 英寸/2.5 釐米左右。

段落格式:

不縮進段落,並在段落間空行。

或 縮進每個段落的第一行,但段落之間不留空行。

4.2

第二段:

本段大意:

如果學校沒有明確的 IT 執行計劃,就可能浪費不必要的金錢。現在基本所有學校的教室都可以使用計算機。但是,許多學校將其誤認為是將信息技術納入課程。學校工作人員需要研究可用的 IT 技術和最能滿足學校目的的技術,而不僅僅是購買最新的設備。應該制定政策,說明信息技術將如何幫助學生髮展以及教師希望學生實現什麼(Reksten,2000)。在開始將 IT 納入課程之前,工作人員需要清楚他們希望 IT 為他們做什麼。

分析:

Body paragraphs 寫作大綱:

一般正文段落中要涵蓋三個部分「Point 論點」「Illustration 論據」「Explanation 說明」

Point:主題句子,段落的焦點(要點)

Illustration強化重點的解釋,證據和示例

Explanation:對論據的評估或對其意義的進行討論以及段落與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後段落的關聯

正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即是主題句,「 If a school does not have a clear plan ..... 」它表示該段內容是關於學校為何需要清晰的計劃來實施 IT。這一點緊跟論文陳述的第一點:學校需要可行的計劃。

接著「There should be......」,詳細描述到細節; 它詳細說明瞭學校為制定 IT 計劃可以採取的特定措施。。

最後,「Staff members need to be clear about what they want IT ......「 最後一句總結並重申了在本段開頭所強調的論點。

(Reksten, 2000),這是引用的格式,表明前面的句子中的想法來自參考文獻,此引用使用 APA 樣式,文字內引文註明作者的姓氏(Reksten)和資料來源的出版年份(2000)。

4.3

第三段:

本段大意:

讓信息技術對學校有用的唯一途徑是——所有員工都得到充分支持與信息。校長有責任,而且應該是學校計劃的一部分,確保向所有員工諮詢有關變更的情況,並確保對變更進行精心組織。一些教師可能會有抵觸情緒,特別是如果他們沒有太多的計算機經驗,因此培訓教師對於將 IT 納入學校課程至關重要。員工必須感到自己參與了技術的獲取過程,並學習瞭如何操作技術,以便他們增強使用 IT 作為課程工具的信心。只有教師自己是合格的使用者後,才能把 IT 納入他們的課程中。(Reksten,2000)。

分析:

這一正文段和上一段的結構類似,第一句是主題句。接著詳細描述,最後一句再度回應主題句。整段的內容是承接上一段「學校需要可行的計劃」的後續—— 所有員工都得到充分支持與信息的計劃是最好的。並作出了詳細的介紹。

Point:主題句 The only wa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llustration強化重點的解釋,證據和示例 It is the principals......

Explanation:

對論據的評估或對其意義的進行討論 so training teachers is essential in implementing......

以及段落與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後段落的關聯:Teachers are only going to be able to......

「if they are competent users themselves (Reksten, 2000).」這個地方也是引用外部文獻,但也是同樣沒有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對原文進行了概述總結。

4.4

第四段:

本段大意:

此外,教師需要意識到,IT 課堂教學是非常靈活的,但他們需要計劃每節課上的目標。孩子所學的技能是任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也是如此。在所有學科中都需要使用和理解 IT,因為所有學科都必須具有閱讀能力,並且「必須在整個課程中使用,就像在大多數學科領域中使用筆和鉛筆一樣」 (Ager, 2000, p. 15). 。計劃在課堂上使用它的最好方法是把它當作一種比傳統的紙筆更先進(更令人興奮)的學習工具。

分析:

這一正文段主要是對」可行計劃「的詳細描述——主要是針對於老師,提出老師使用 IT 教學需要認真規劃的觀點。

Point:主題句 they need to plan what purpose IT serves in each lesson......

Illustration強化重點的解釋,證據和示例 The skills a child learn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any lesson......

Explanation:

對論據的評估或對其意義的進行討論 must be used across the curriculum......

以及段落與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後段落的關聯:The best way to plan the use of IT in the classroom ......

「must be used across the curriculum, in the same way that a pen and pencil are used in most subject areas」

(Ager, 2000, p. 15). 這裡用引號標出來的句子是參考文獻中的原文,需要注意這種引用方式,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這段引用原文,銜接在句子裏。

4.5

第五段:

本段大意:

對學生來說,學習使用 IT 的策略是至關重要的。兒童在被要求使用它之前,還需要充分了解它的能力。學生應該意識到,他們使用 IT 的情況會改變,他們需要知道什麼是適當的使用,什麼不是。雖然孩子們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 IT 很重要,但老師們必須強調它並不總是合適的。根據 Apter(1968)的說法,危險在於「計算機使人失去人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們自己像機器一樣行動」(第 58 頁)。教師必須確保在課程中使用多樣化。過多的 IT 指導可能對兒童造成的危害同樣嚴重。

分析:

這一正文段也是對」可行計劃「的詳細描述——主要是針對於學生,提出 學生需要知道怎樣,如何,什麼時候使用技術 的觀點。

Point:主題句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be taught the strategies ......

Illustration強化重點的解釋,證據和示例 Whilst it is important that children learn to use IT effectively......

Explanation:

對論據的評估或對其意義的進行討論 Too much IT instruction may be just as harmful ......

以及段落與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後段落的關聯:Teachers must make sure they plan to use variety in their lessons.

According to Apter (1968),引用來源時,作者的名稱也可以作為句子的一部分出現在方括弧之外。年份和頁碼仍在方括弧內

4.6

第六段:

本段大意:

與任何學習工具一樣,IT 在教室中的有用性取決於老師的創新和想像力。不過,學校實施 IT 計劃必須經過周密的考慮。當前的信息爆炸使在教室內廣泛使用 IT 變得至關重要,這樣孩子們就會知道如何正確有效地使用 IT。因此,必須充分告知教師可用的信息技術種類以及它們是否適合課堂使用。因此,校務委員會和教師必須確保所有工作人對他們希望學生通過 IT 實現的目標都有清晰的計劃。將 IT 適當整合到課堂中將拓寬學生的思維和技能,使他們為進一步的技術進步做好更好的準備。

分析:

這一段是論文的 conclusion 結論,論文的結論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回答 Answer:論文陳述,全面回顧

摘要 Summary:正文的要點和重點

重要性 Significance:論文文章所發現的關聯性及其啟示

本段中重申了每一段中提出的觀點。這些觀點共同支持 thesis statement(整體論點),並做了一定的延展。

4.7

參考文獻:

* 文章的末尾的參考列表是名列有關作業中使用的所有來源的更多詳細信息。依照 APA 引用格式,作者的名字和出版年份總是放在第一位。

* 短Essay不需要標題或副標題。參考文獻列表除外:該部分應標有標題

* 在作者姓名和年份之後,每個條目都會顯示出版物詳細信息-對於書籍,其中包括書名和出版商名稱。

* 引用列表中的每個條目都要懸掛式縮進。

以上

就是我們關於一篇高分Essay是如何寫作的全過程詳解

你學會了嗎?

ref:案例選自梅西大學


謝邀

這學期的分還沒出 用上學期的分吧 (一不小心就拿了全班最高)

從科目來分別說一下吧

總的來說

1. 老師給的評分標準表非常重要

2. 文章格式要求不要忽略(字型大小 行距 頁邊距 頁碼 等)

3. Reference要符合要求

第一部分:純英語文學類文章(類似雅思大作文)

首先你要明確你的論點 一共有幾個分別在那幾段 你要通過什麼例子來證明 你的引用部分從那些文章中選擇

其次 規劃好你的第一段。第一段裡面要體現出你的主要邏輯。包含 背景 論點 例子 結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thesis statement 這是第一段的評分重點。

主題內容段要在第一句話明確表示出這段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 總-分-分 的格式。最後一句總結需不需要的根據你的內容來決定 提出建議的那種題目是一定要加的。內容方面這裡比較看重內容的邏輯關係 你每句話之間有沒有合理的因果。

總結段和第一段是不一樣的 這時候你的讀者已經明白了你的論點 現在你需要recall一下並進行深度的總結。

這種essay裡面重要的除了邏輯關係 就是語法問題了。並不需要很長很複雜的句子 重點是要用academic的語言來交代清楚你的觀點。辭彙量低的 我強烈推薦word自帶的查詢同義詞功能 先寫好 之後改的時候用這個功能替換成更牛逼的辭彙。

第二部分:商科

作為一個標準的商科essay/ report 5頁以上 你就需要一個目錄。專業性強的 還需要executive summary,類似於加長版thesis statement。

商科的作業 在評分標準之外 很重要的是要體現你的professional!!!很重要!!!你的in text citation一定要標準標準標準!你的論點一定要有理有據!就算是老師上課說的論點 但不是你自己琢磨出來的 都要加citation!!!尤其是管理類的課程 很重要!很容易忽略!

在開始之前 寫出來你的outline。包括每段論點 你的例子 多寫幾個 因為不一定能找到支持的reference。這一步不能省的!

寫的過程中 絕對不要想當然的提出觀點 別忘了要professional。時刻對照著老師給的評分標準最高分那一欄寫!

數據分析類的對語法要求沒有特別嚴格 但也要邏輯通順。我都是寫的時候旁邊打開我總結的連接詞文檔(?ì _ í?)

//這學期出分了 補充一下 HR的課 一不小心就碾壓local

第三部分:理工科

理工科對語法要求沒有特別的嚴格。需要的依舊是professional 和邏輯。

你的數據是怎麼來的 你的實驗的assumption都要寫 字數限制的就放在appendix裡面 這就很professional。

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 要在你的圖表下面加描述(figure 1.1)這種東西 文章裡面提到圖表內容的時候 也要加上(figure1.1)。如果是網上找的圖片 要在圖片描述里加in text citation。就像平時看的專業文章一樣。

理工科的成績已經看不到了 學號作廢了(′?_?`)但我當時那種實驗的report都有90+

大概就是這樣了!

//怎麼沒有人邀請我關於怎麼做presentation啊 我的強項是presentation來的ˉ\_(ツ)_/ˉ 向來碾壓local


如何寫出優秀的文書,我們的導師總結如下:

招生招了幾十年,我在讀眾多申請文書的過程中的感受就是就像快餐。 我所閱讀的文書中,90%都包含一種我稱為「麥當勞漢堡文書」的形式——通常有五個段落,主要包含一些抽象概念和缺乏支持的「一概而論」。這些文章並沒有犯什麼技術上的錯誤,合理的組織編排,段落結構、拼寫正確,但是他們真的很無聊!就像麥當勞裏出售的巨無霸。我並不是討厭巨無霸,但是全世界的巨無霸都是一樣的,無論我在巴黎,皮奧瑞亞或是棕櫚泉。所以我不會盛讚一地方的巨無霸。這種類型的文書也是同樣的道理。

要是一篇文書這樣開頭:「我曾經在一家銀行實習,這段經歷教會了我領導力、堅持不懈以及辛勤工作的含義,」那我幾乎都可以猜出後面寫了什麼了。文書中間部分每三段給出一次論據,最後一段重新陳述一遍。一篇「麥當勞文書」或許無可厚非,但它在申請過程種可不會起到什麼積極作用,它不會讓你脫穎而出。 如果你只是用把模稜兩可的抽象概念放到某個文書模板裏,那麼招生官也只能把你當作「模稜兩可的抽象概念」;如果你在申請文書裏用陳詞濫調,那麼你真的會被視作一個陳詞濫調的人,「你即你所寫」。同樣,不僅濫用模板會讓你的文書變成「麥當勞文書」,簡單揣測招生官想聽到什麼同樣也會。太多學生撰寫文書時會問:「我的大學想聽到什麼?」或許他們的思路是這樣的:如果我能搞清楚招生官想要的是什麼,而且如果我能讓自己看起來是他們想要的樣子,我的成功率一定會變高!:

數年以前,我們曾問學生他們認為過去的一項最有重要的發明或者創造是什麼。排名第一的答案——至少有一千人是這麼說的——就是《獨立宣言》。這或許會讓你以為我們學校的申請者都飽含愛國情懷,但我說可不一定,考慮到我們的學院是由託馬斯.傑斐遜創辦,或許申請者們認為招生官會喜歡聽到對託馬斯.傑斐遜的溢美之詞。不管這是出於高貴的真情實感還是憤世嫉俗的偽裝,它們終究太過相似,以至於這完全不會為你加分。我們所尋找的不是思維趨同,信仰相近,甚至文書都大同小異的學生。

雖然同學們都在避免這種趨同的狀況,然而,有時候他們會完全選錯了方法。常見的反例是,學生們總愛選擇交大而寬泛的話題來寫。但是,要在500字以內寫清楚一個格局較大的話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摯愛的人的去世(見引用「缺點」部分)。我不認為文書越長越好(想想招生官需要讀多少申請文書),我認為文書要有鮮明的觀點並包含細節作為補充。而細節,我認為,甚至可以直接區分文書的優劣。

除了細節十分重要之外,學生們有時會試圖說一些很「大」的詞。為了讓他們的話題聽起來很聰明,學生們寫上他們從百科全書上查到的詞語,但結果是讓其看起來有點自命不凡,讓人懷疑這是不是日常他們和朋友討論球賽的語氣。這些學生覺得「大」詞讓讀者覺得舒服而不是反感。所以,我建議在發送或是寄出申請信之前,你至少要把它在熟悉你的人面前大聲讀一遍,讓他或她決定是否得體,是否體現了「你」作為一個個體的個性。 一篇優秀的文書,通常好在語氣與腔調上,而非所討論的話題。一個優秀的寫作者能把任何話題都寫得有趣,而拙劣的寫作者卻會把最有趣的話題也寫的無聊。 要寫一篇優秀的文書,你只需要分辨兩個不同的概念——「展示」和「陳述」。

好的文書「展示」,拙劣的文書「陳述」。 通過展示,寫作者充分動用了各種感官,不僅是視覺的。「展示」內容的作者會調動讀者的詩句,聽覺,取決於文章內容,甚至還會調動味覺、嗅覺和觸覺,而不是單調乏味地陳述給讀者。顯然,表達你的觀點,展示是更好的方法。 下面這同學的文書是一個正面例子,她細緻地「展示」了她的父親在接受癌症治療中病情惡化的過程。我們的員工中,沒有那一位不被這篇文書所感動。整篇文章都像引述的這一部分一樣棒。這篇文章中作者細緻地注意到了這一過程中發生的點點滴滴,這讓人印象深刻。她以父親的咳嗽聲開頭,然後營造了一系列我們彷彿可以直接看到的視覺場面。我之前提到過,關於死亡和疾病的描寫或許是大學寫作中最具挑戰的任務,但是這篇文章不僅展現了作者的高超寫作技巧,更展示了一個人面對困境時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智慧。另外一篇有關「死亡」的文書和這篇相比,雖然作者沉靜在悲傷中,但他僅僅只是用抽象的辭彙向我們「陳述」他的感受。

冒點風險。任何對與「展示」這一概念有基礎瞭解的同學都應該考慮「冒個險」。冒什麼險呢?試想這樣的文章開頭:「I sat in the back of the police car.」或者是如下文引述的那樣:「The woman wanted breasts.」這些文長的開頭都用了一種記者稱為hook的手法(譯者註:本意為鉤子,這裡引申為能夠吸引讀者的文章開頭)。這些句子彷彿從紙張中跳出,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這或許會引起一點爭議,讓人認為這個學生會在教室裏也會冒點「學術風險」。好的hook並不是一篇優秀論文的必要條件,但是一定會讓讀者好奇地繼續讀下去。 這種風險可能一部小心就會變得有點冒犯之意。有些情況下,如引述中那樣,有些讀者會寫出一些風格很奇怪的東西。這就是這種冒險的危險之處,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判斷這樣寫會不會招致反感。我敢說,當然存在這種可能。但是,我多年的招生經驗讓我而認為,大多數招生官都是思想開明的人,它們對於這種「巴洛克」式風格的錯誤的容忍度比那種無聊而千篇一律的高多了。 最優秀的文書不是套模板就能創作出來的,而是通過千錘百鍊的你的聲音和觀點。那些願意付出時間與精力,願意冒風險,願意關注世界上某一角落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情的人,展現激情,付出努力,最終會創作出讓招生官滿意的文書。

下面這篇文書用於申請一所頂尖學校,閱讀範文後回答問題

*********************************************

I say this with no intended disrespect to my mother—she is kind and nurturing in ways too numerous to describe in a short essay—but my father ha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my thinking and convictions. He is wha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civil rights activist; though, he would reject that label. He claims it is too narrow. Once, he showed me this statement from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I know what he was trying to say: namely, that if he were truly committed to fighting injustice, then his focus could not be on a single group—in his case, African Americans—and he would have to be as dedicated to improving the lives of other minority groups, including women, gays, and poor people.

My father was poor. It is not saying he was poor that troubles me; rather, it is imagining the life that he lived as a child. I grew up in Rockford, Michigan, with all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a middle-class suburb; my father was reared in one of the poorest neighborhoods in Prichard, Alabama, one generation removed from a sharecropping field. One day I was reading the chapter on poverty in my sociology textbook and—forgive the cliché—it hit me like a ton of bricks that the 「absolute deprivation」 that we discussed in class was the life that he lived. It was the kind of poverty where there is never enough of whatever you need. That』s bad. And the brutal poverty was made worse by the assumption—held by the middle class—that the poor deserved to be poor. That』s cruel. When he talks about his childhood there is, despite his best efforts, more than a hint of bitterness.

I believe that people never totally transcend their upbringing. Our life circumstances shape us, and, if we are not careful, stunt us. Poverty is a cruel and powerful frame, often—though, thankfully not always—limiting not just one』s life chances, but crippling hopes and dreams. When you drive through a poor neighborhood and look out the window into the eyes of a child, what future do you see for that child? More importantly, what does the child see? I cannot help but wonder what strangers saw when they looked into my father』s eyes when he was a child.

My father likes to say that anyone who romanticizes poverty has never been poor or has not been poor in a long time. His poverty shaped him, but it did not limit him. It planted in him the seeds of what I call, 「compassionate activism,」 especially the desire to speak for those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voiceless. Without the help of others—many of them also poor—my father likely would have died in the same social class into which he was born; that is, after all, the pattern for all social classes. But he did 「get out,」 and his vehicle was a college education.

I don』t know if he would agree with this—we sometimes see things very differently—but I have always listened to his stories and ideas, whether from a seat in a packed audience or my seat at the dinner table. I, too, believe that a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 is more than a pretty idea; it is a conviction worth living out. This is a life-defining passion. My father likes to say that the first calling in a young person』s life is the call to action; the second, a call to preparation. I want to help people who cannot or will not advocate for themselves, especially women whose lives have been shaped and misshaped by poverty. I want to have fun in life and, truth be told, make a good living, but I believe that we all have a higher calling. College is the place where we begin, in earnest, the preparation for fulfilling that calling. I am ready.

*********************************************

閱讀範文後回答以下問題:

Rate this essay from 1-5 with 5 being the highest. What rating did you give and why?

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s self-assessment in the last sentence? 「I am ready」? Why or why not?

Does it matter whether the writer of this statement is male of female? Why or why not?

Does it matter whether this student is African-American, Asian, Hispanic, or White? Why or why not?

A recent piece in the New York Times critiques some students for over sharing on their essays. Should this student have shar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ather』s growing up poor? Why or why not?

Does this student demonstrate exceptional knowledge about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people? If yes should this knowledge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is student』s character and future promise?

If the student was poor rather than the father would this make the essay more compelling? Why or why not?

The student deliberately uses the cliché 「like a ton of bricks」. Should clichés always be avoided in essays?

Have you ever imagined the childhood of one of your parents? Have you ever shared what you imagined?


  1. 跟教授多交流自己的想法。包括你上次寫的essay,你可以跟教授或者助教討論下哪裡還有進步的點,先找出自己為啥沒有得到高分的原因,你不去交流,可能自己的思路不在教授認為的正確軌道上,那你接下來的工作都是白費功夫了。所以在正式開始寫之前,要目標很明確,思路清晰,大論點小論點都要清楚。
  2. 不清楚你說的是哪種類型的essay,但是我覺得國外論文特別注重reference,哪怕你想法再多,都需要嚴謹的學術期刊論文等去佐證你的觀觀點,講究「證據」, 我的經驗是這樣,再新穎的論點沒有足夠的文獻材料去支持,在教授眼裡也是0,足夠的證據在另外一方面也能向教授證明你的資料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文章論點論據不夠清晰。我覺得中國人的書寫比較習慣「抽象派」,表達觀點不習慣直接明瞭,我們的中文藝術裏婉約派在英文寫作裡面真的很不同,往往寫了自己覺得高深的東西,在教授看來就是黑人問號臉。所以學著直接明瞭地表達自己地論點論據,在教授眼裡會顯得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很自信的。
  4. 加強通篇的邏輯性。我一直覺得西方思維特別注重邏輯性的培養,也是我覺得我個人比較欠缺的東西。在論文裡面的體現就是,論點論據的邏輯聯繫,論點與論點之間的聯繫,論點與中心思想的聯繫。好的論文是可以把清新的主線都拎得起來,這就是骨架,然後你用論據去說明去佐證你的觀點就是添加血肉的過程,你如果佐證得好,文章自然看起來「有血有肉」很飽滿,要是佐證得不好,至少骨架有了,分數也不會太低。這麼說有點噁心,不懂你有沒有看過一部美劇叫《西部世界》,裡面製造人的時候也都是先有骨架,然後肌肉神經紋理,然後表情皮膚等等。。。扯遠了,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好的論文一定是有內在邏輯可以串聯起來的,哪怕剝離了外在的東西,你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基礎架構是非常有條理的連接在一起的。
  5. 適度增加批判性觀點。這個也是跟我們長期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有關係,我們很少鼓勵去反對,反駁我們接受到的從教科書裡面得到的觀點(國內高中開始有一點,但是在國外,據我所知,從小就開始培養批判性思維了),相反的是,我們接受的更多是培養如何去接受這個觀點。長期下來,我們在寫國外論文的時候也帶入了這樣的習慣,尤其是對於非常權威期刊發表的東西,都是抱著百分之百堅信不疑的態度去理解的。如果你對這個觀點有一些批判性的看法,我覺得會是加分項,但是同時,我覺得你所提出的東西也是要非常有邏輯性的,至少能說服教授吧,我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太會增加批判性觀點,因為我覺得真的很難。但是我看到寫高分文章的同學,她們還挺擅長運用這個的。

以上。是我自己在留學過程中寫論文得出的一點經驗,總之我覺得好的論文在我看來就是:這論文看一遍看著特別清晰清楚,簡單明瞭,直擊要害;多看一遍又發現很多東西值得推敲。看起來很簡單,自己又寫不出來的那種高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