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ssay出分,有些受打击,周围同学也都很困惑,明明用心写了作业,得分却十分一般。请问各位留学大佬essay如何写才能拿到高分?


受限于国内论文,亦或是学术环境的严进宽出,很多学生对国外的要求,海外学术水平的要求不甚了解。甚至,有的学生把国内的那套学习方法带到国外去用,殊不知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作业随便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整理归纳后提交上去,红色的相似度会提醒学生:

您的文章已经严重不达标!

甚至有可能不及格!

严重影响期末分数!!

很多同学这时候再追悔莫及,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认真对待论文,对待作业。

国外宽进严出的大学学习生活让很多同学都放松不得,松懈不得。同学们必须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面对论文,严格把控论文中的各个步骤,才有可能顺利提交,审核通过,拿到毕业证。

所以,一起跟著考而思的老师们把论文这个拦路虎斩于马下吧!

第一,选好一个合适的论文题目

这一步骤需要同学和导师细心沟通,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可行性。这一步非常重要,很多同学想写很多内容,这种过于宽泛的研究方向会让后面研究的开展举步维艰,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研究方向,也会让后续研究难以展开。考而思的论文辅导帮助学生在这一步分析每个研究方向的利弊,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二,开展文献研究

这一步需要同学们阅读大量的文献。对文献做细致的分析,对文献内容做深度的提炼加工,需要同学学会文章内引用和文章后引用。而这一步很多同学都会头疼无比,也是很多同学论文止步不前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会看文献,更不会提取有用信息。考而思的论文辅导帮助同学阅读文献,教授学生提取文献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在学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步向前。

第三,方法论的指导

无论是使用定性分析方法还是定量分析方法,都需要学生对方法论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非常系统和专业,需要学生接受专业的指导。而考而思的英国论文辅导课程可以帮助同学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第四,发现和分析结果

通过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后,对结果的深度分析则需要同学具备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这一部分写得出彩能为论文加不少分。这一部分也是学生论文分析的核心。如何在这一部分纠正细节,避免错误,抓住重点,分析精髓,论文课程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程序,对分析问题不再束手无策。

第五,文献如何引用

不仅需要阅读文献,整理文献,在文章完成之后有一部分是罗列全文相关的文献,这一部分需要同学们运用专业的文献引用方法。考而思的论文辅导可以帮助同学系统了解文献引用方法,并对学生全文做查重测试,分析文章相似度改进方法。

接下来来说一些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和辞汇量的大小是两个概念,很多学生写得出很多漂亮甚至生僻的辞汇,却组织不出合理的句子和文章结构, 所以经常听学生谈起,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引用了那么多观点却不如别人一个晚上赶出来的论文分数高。下面将要谈及的写作技巧不仅适用于大学,对于奋战雅思的考生同样适用。首先给出一个国外大学论文评分标准:

整个论文评分标准很复杂而且不同学科标准不一,这里只列出了和本文相关的写作部分的给分准则,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老师在marking的时候会手中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给分标准表格,而且学生的很多分数在不经意间已经被老师扣掉了。

下面学习小助手具体介绍写作的相关技巧。写作分三类Writing Style: (1) Academic, (2) informal or (3) journalistic。首先给出三个例子让学生体会一下这三类写作的不同。  

(1) .Informal style

这类写作更像是人间发起的一场对话,很明显这些特点并不符合大学要求的书写格式。  

(2). Journalistic style

(3). Academic style

学术写作技巧Academic writing skills

比较了以上三种写作格式,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论文要求的学术写作格式的相关技巧。

名词化(Nominalisation)  

名词化技巧要求学生表达观点时尽量避免使用动词的形式,因为在使用动词时难免要提到谁是动词的执行者,如果未能准确提供动词的执行者,句子意思的表达就会不严密,不具有作者的客观独立性,老师会认为作者表达了过多的个人观点(personal comment)。而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谁是动词的执行者,所以名词化表达帮助我们避免了相应的风险。名词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思路清晰简明扼要(concise and succinct - to express more meaning in fewer words)。

例子:

被动句 (Passive sentence structure)

相对于主动态的句子结构,被动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提及动作执行者的可能性。动作执行者也就是主语变成了次要元素,反过来强调了动词所产生的效果。被动句的特点在于非主观(impersonal)。比如 「to be」 「will be」 等等。

例子:

如果同学仍有疑问,可以了解下我,我们专业为留学生解决一切学术难题,我们的师资团队都是世界各国名校毕业的,均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且都在分布在世界各国,让你不用担心时差问题,还可以实现中英双语或者全英授课。


道理我们说过很多

这次我们不讲道理~ 直接实战示范!

从读题分析,到写作范例,最后的分析讲解 ~

全面展现高分Essay的写作过程!

1

题目

先看题目:

还是我们在《简单三步拆解,论文写作再也不偏题!》中提到过的题目:

The assignment topic

How can schools make the best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Word limit: 800 words)

学校如何在教室中充分使用信息技术?

请根据这个题目写一篇 800 words 的 Essay

2

分析问题

这个题目该怎么理解并进行写作以及准备?

2.1

首先,拆解题目:

在之前的讲解中,我们把题目拆解为「Topic 主题」「Task 指令」「Focus 重点」这三项:

Topic: schools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ask: how can

Focus: the best use

具体而言,我们 Essay 的主题是「在教室中使用信息技术」,探讨的是「how can 如何实现」这一主题(也就是不是「Analyse 」,不是「Discuss 」等等),而重点则在于「 the best use 最佳使用」

这一步很重要~,通过拆解,我们才能更充分的理解 Essay 题目,写作才不会偏离题目要求。

2.2

其次,构建写作思路:

我们这篇 Essay 要写的是「学校如何在教室中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写作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分析:

「在教室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到底有哪些?

课堂上可能有很多信息技术的用途,我们可不可以在文章开始时就写到这一点,作为引入?

第二步,进一步回答问题:

概括信息技术的最佳用法。也就是直接写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室的最佳用法并作出论证。还可以进一步概述这些信息技术以及在教室里是怎么进行应用的。

又或者,我们可以选定一种方案认定这是在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组合方案中最好的方法。然后,全面强调为什么这一种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好,以及该方法如何在教室中实施。

这两条写作思路都是可以的。

3

接著,查找文献:

通过题目以及联想,就可以拓展到很多相关关键词,

比如检索这样的关键词:computers and education, computers in schools, computers in classrooms, internet in classrooms, onlin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lassrooms, online classrooms, online schools, e-learning.

更多的检索技巧以及检索引擎可参照我们往期的文章。

文献查找常识

免费搜索引擎

高效检索技巧

文献阅读方法

有精力的同学,可以自己打个腹稿,想想自己会怎么写~这个题目并不难的~

下一步,我们就要分析范文,大家可对照参考,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这些~

4

论文范例分析:

范文:

具体分段分析如下:

4.1

第一段:

本段大意:

教育不仅仅意味著帮助教导学生读写,还意味著更多。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改变了信息收集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已变得至关重要,也在教育领域发挥著重要作用。新技术的应用管理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充分的利用 IT 技术,学校需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以便于学生老师更充分的使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学习。

分析:

Introductions 写作大纲:

文章开头一般是要解释文章的背景,概述下对问题的回答或论文的重点。

本文的开头,「 Education......just teaching...... 」先通过指出仅靠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从广义主题开始入手。提出了论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接著「Technology ....... To make......」,通过肯定 IT 对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性,缩小了 topic 的范围。

最后,「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chools ...... their learning.「 这就是一句 thesis statement,也就是概括了整篇文章对问题的「回答」,而在句子开头就用了论文题目中的很多关键词:「best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s」 等,来进行标记。(这点很赞)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后跟其缩写形式,方括弧内「((IT))」中,这样该缩写可以在本文的其他地方使用。。

一般正文的格式:

注意格式的间距,论文一般是 1.5 倍行距或者 2 倍行距

字体一般选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大小一般是 12 镑

将页边距设置为 1 英寸/2.5 厘米左右。

段落格式:

不缩进段落,并在段落间空行。

或 缩进每个段落的第一行,但段落之间不留空行。

4.2

第二段:

本段大意:

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 IT 执行计划,就可能浪费不必要的金钱。现在基本所有学校的教室都可以使用计算机。但是,许多学校将其误认为是将信息技术纳入课程。学校工作人员需要研究可用的 IT 技术和最能满足学校目的的技术,而不仅仅是购买最新的设备。应该制定政策,说明信息技术将如何帮助学生发展以及教师希望学生实现什么(Reksten,2000)。在开始将 IT 纳入课程之前,工作人员需要清楚他们希望 IT 为他们做什么。

分析:

Body paragraphs 写作大纲:

一般正文段落中要涵盖三个部分「Point 论点」「Illustration 论据」「Explanation 说明」

Point:主题句子,段落的焦点(要点)

Illustration强化重点的解释,证据和示例

Explanation:对论据的评估或对其意义的进行讨论以及段落与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后段落的关联

正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即是主题句,「 If a school does not have a clear plan ..... 」它表示该段内容是关于学校为何需要清晰的计划来实施 IT。这一点紧跟论文陈述的第一点:学校需要可行的计划。

接著「There should be......」,详细描述到细节; 它详细说明了学校为制定 IT 计划可以采取的特定措施。。

最后,「Staff members need to be clear about what they want IT ......「 最后一句总结并重申了在本段开头所强调的论点。

(Reksten, 2000),这是引用的格式,表明前面的句子中的想法来自参考文献,此引用使用 APA 样式,文字内引文注明作者的姓氏(Reksten)和资料来源的出版年份(2000)。

4.3

第三段:

本段大意:

让信息技术对学校有用的唯一途径是——所有员工都得到充分支持与信息。校长有责任,而且应该是学校计划的一部分,确保向所有员工咨询有关变更的情况,并确保对变更进行精心组织。一些教师可能会有抵触情绪,特别是如果他们没有太多的计算机经验,因此培训教师对于将 IT 纳入学校课程至关重要。员工必须感到自己参与了技术的获取过程,并学习了如何操作技术,以便他们增强使用 IT 作为课程工具的信心。只有教师自己是合格的使用者后,才能把 IT 纳入他们的课程中。(Reksten,2000)。

分析:

这一正文段和上一段的结构类似,第一句是主题句。接著详细描述,最后一句再度回应主题句。整段的内容是承接上一段「学校需要可行的计划」的后续—— 所有员工都得到充分支持与信息的计划是最好的。并作出了详细的介绍。

Point:主题句 The only wa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llustration强化重点的解释,证据和示例 It is the principals......

Explanation:

对论据的评估或对其意义的进行讨论 so training teachers is essential in implementing......

以及段落与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后段落的关联:Teachers are only going to be able to......

「if they are competent users themselves (Reksten, 2000).」这个地方也是引用外部文献,但也是同样没有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对原文进行了概述总结。

4.4

第四段:

本段大意:

此外,教师需要意识到,IT 课堂教学是非常灵活的,但他们需要计划每节课上的目标。孩子所学的技能是任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也是如此。在所有学科中都需要使用和理解 IT,因为所有学科都必须具有阅读能力,并且「必须在整个课程中使用,就像在大多数学科领域中使用笔和铅笔一样」 (Ager, 2000, p. 15). 。计划在课堂上使用它的最好方法是把它当作一种比传统的纸笔更先进(更令人兴奋)的学习工具。

分析:

这一正文段主要是对」可行计划「的详细描述——主要是针对于老师,提出老师使用 IT 教学需要认真规划的观点。

Point:主题句 they need to plan what purpose IT serves in each lesson......

Illustration强化重点的解释,证据和示例 The skills a child learn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any lesson......

Explanation:

对论据的评估或对其意义的进行讨论 must be used across the curriculum......

以及段落与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后段落的关联:The best way to plan the use of IT in the classroom ......

「must be used across the curriculum, in the same way that a pen and pencil are used in most subject areas」

(Ager, 2000, p. 15). 这里用引号标出来的句子是参考文献中的原文,需要注意这种引用方式,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段引用原文,衔接在句子里。

4.5

第五段:

本段大意:

对学生来说,学习使用 IT 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儿童在被要求使用它之前,还需要充分了解它的能力。学生应该意识到,他们使用 IT 的情况会改变,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是适当的使用,什么不是。虽然孩子们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 IT 很重要,但老师们必须强调它并不总是合适的。根据 Apter(1968)的说法,危险在于「计算机使人失去人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自己像机器一样行动」(第 58 页)。教师必须确保在课程中使用多样化。过多的 IT 指导可能对儿童造成的危害同样严重。

分析:

这一正文段也是对」可行计划「的详细描述——主要是针对于学生,提出 学生需要知道怎样,如何,什么时候使用技术 的观点。

Point:主题句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be taught the strategies ......

Illustration强化重点的解释,证据和示例 Whilst it is important that children learn to use IT effectively......

Explanation:

对论据的评估或对其意义的进行讨论 Too much IT instruction may be just as harmful ......

以及段落与 thesis statement 和前后段落的关联:Teachers must make sure they plan to use variety in their lessons.

According to Apter (1968),引用来源时,作者的名称也可以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出现在方括弧之外。年份和页码仍在方括弧内

4.6

第六段:

本段大意:

与任何学习工具一样,IT 在教室中的有用性取决于老师的创新和想像力。不过,学校实施 IT 计划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当前的信息爆炸使在教室内广泛使用 IT 变得至关重要,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 IT。因此,必须充分告知教师可用的信息技术种类以及它们是否适合课堂使用。因此,校务委员会和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工作人对他们希望学生通过 IT 实现的目标都有清晰的计划。将 IT 适当整合到课堂中将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技能,使他们为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做好更好的准备。

分析:

这一段是论文的 conclusion 结论,论文的结论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回答 Answer:论文陈述,全面回顾

摘要 Summary:正文的要点和重点

重要性 Significance:论文文章所发现的关联性及其启示

本段中重申了每一段中提出的观点。这些观点共同支持 thesis statement(整体论点),并做了一定的延展。

4.7

参考文献:

* 文章的末尾的参考列表是名列有关作业中使用的所有来源的更多详细信息。依照 APA 引用格式,作者的名字和出版年份总是放在第一位。

* 短Essay不需要标题或副标题。参考文献列表除外:该部分应标有标题

* 在作者姓名和年份之后,每个条目都会显示出版物详细信息-对于书籍,其中包括书名和出版商名称。

* 引用列表中的每个条目都要悬挂式缩进。

以上

就是我们关于一篇高分Essay是如何写作的全过程详解

你学会了吗?

ref:案例选自梅西大学


谢邀

这学期的分还没出 用上学期的分吧 (一不小心就拿了全班最高)

从科目来分别说一下吧

总的来说

1. 老师给的评分标准表非常重要

2. 文章格式要求不要忽略(字型大小 行距 页边距 页码 等)

3. Reference要符合要求

第一部分:纯英语文学类文章(类似雅思大作文)

首先你要明确你的论点 一共有几个分别在那几段 你要通过什么例子来证明 你的引用部分从那些文章中选择

其次 规划好你的第一段。第一段里面要体现出你的主要逻辑。包含 背景 论点 例子 结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thesis statement 这是第一段的评分重点。

主题内容段要在第一句话明确表示出这段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 总-分-分 的格式。最后一句总结需不需要的根据你的内容来决定 提出建议的那种题目是一定要加的。内容方面这里比较看重内容的逻辑关系 你每句话之间有没有合理的因果。

总结段和第一段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你的读者已经明白了你的论点 现在你需要recall一下并进行深度的总结。

这种essay里面重要的除了逻辑关系 就是语法问题了。并不需要很长很复杂的句子 重点是要用academic的语言来交代清楚你的观点。辞汇量低的 我强烈推荐word自带的查询同义词功能 先写好 之后改的时候用这个功能替换成更牛逼的辞汇。

第二部分:商科

作为一个标准的商科essay/ report 5页以上 你就需要一个目录。专业性强的 还需要executive summary,类似于加长版thesis statement。

商科的作业 在评分标准之外 很重要的是要体现你的professional!!!很重要!!!你的in text citation一定要标准标准标准!你的论点一定要有理有据!就算是老师上课说的论点 但不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 都要加citation!!!尤其是管理类的课程 很重要!很容易忽略!

在开始之前 写出来你的outline。包括每段论点 你的例子 多写几个 因为不一定能找到支持的reference。这一步不能省的!

写的过程中 绝对不要想当然的提出观点 别忘了要professional。时刻对照著老师给的评分标准最高分那一栏写!

数据分析类的对语法要求没有特别严格 但也要逻辑通顺。我都是写的时候旁边打开我总结的连接词文档(?ì _ í?)

//这学期出分了 补充一下 HR的课 一不小心就碾压local

第三部分:理工科

理工科对语法要求没有特别的严格。需要的依旧是professional 和逻辑。

你的数据是怎么来的 你的实验的assumption都要写 字数限制的就放在appendix里面 这就很professional。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 要在你的图表下面加描述(figure 1.1)这种东西 文章里面提到图表内容的时候 也要加上(figure1.1)。如果是网上找的图片 要在图片描述里加in text citation。就像平时看的专业文章一样。

理工科的成绩已经看不到了 学号作废了(′?_?`)但我当时那种实验的report都有90+

大概就是这样了!

//怎么没有人邀请我关于怎么做presentation啊 我的强项是presentation来的ˉ\_(ツ)_/ˉ 向来碾压local


如何写出优秀的文书,我们的导师总结如下:

招生招了几十年,我在读众多申请文书的过程中的感受就是就像快餐。 我所阅读的文书中,90%都包含一种我称为「麦当劳汉堡文书」的形式——通常有五个段落,主要包含一些抽象概念和缺乏支持的「一概而论」。这些文章并没有犯什么技术上的错误,合理的组织编排,段落结构、拼写正确,但是他们真的很无聊!就像麦当劳里出售的巨无霸。我并不是讨厌巨无霸,但是全世界的巨无霸都是一样的,无论我在巴黎,皮奥瑞亚或是棕榈泉。所以我不会盛赞一地方的巨无霸。这种类型的文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是一篇文书这样开头:「我曾经在一家银行实习,这段经历教会了我领导力、坚持不懈以及辛勤工作的含义,」那我几乎都可以猜出后面写了什么了。文书中间部分每三段给出一次论据,最后一段重新陈述一遍。一篇「麦当劳文书」或许无可厚非,但它在申请过程种可不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它不会让你脱颖而出。 如果你只是用把模棱两可的抽象概念放到某个文书模板里,那么招生官也只能把你当作「模棱两可的抽象概念」;如果你在申请文书里用陈词滥调,那么你真的会被视作一个陈词滥调的人,「你即你所写」。同样,不仅滥用模板会让你的文书变成「麦当劳文书」,简单揣测招生官想听到什么同样也会。太多学生撰写文书时会问:「我的大学想听到什么?」或许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我能搞清楚招生官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如果我能让自己看起来是他们想要的样子,我的成功率一定会变高!:

数年以前,我们曾问学生他们认为过去的一项最有重要的发明或者创造是什么。排名第一的答案——至少有一千人是这么说的——就是《独立宣言》。这或许会让你以为我们学校的申请者都饱含爱国情怀,但我说可不一定,考虑到我们的学院是由托马斯.杰斐逊创办,或许申请者们认为招生官会喜欢听到对托马斯.杰斐逊的溢美之词。不管这是出于高贵的真情实感还是愤世嫉俗的伪装,它们终究太过相似,以至于这完全不会为你加分。我们所寻找的不是思维趋同,信仰相近,甚至文书都大同小异的学生。

虽然同学们都在避免这种趋同的状况,然而,有时候他们会完全选错了方法。常见的反例是,学生们总爱选择交大而宽泛的话题来写。但是,要在500字以内写清楚一个格局较大的话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挚爱的人的去世(见引用「缺点」部分)。我不认为文书越长越好(想想招生官需要读多少申请文书),我认为文书要有鲜明的观点并包含细节作为补充。而细节,我认为,甚至可以直接区分文书的优劣。

除了细节十分重要之外,学生们有时会试图说一些很「大」的词。为了让他们的话题听起来很聪明,学生们写上他们从百科全书上查到的词语,但结果是让其看起来有点自命不凡,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日常他们和朋友讨论球赛的语气。这些学生觉得「大」词让读者觉得舒服而不是反感。所以,我建议在发送或是寄出申请信之前,你至少要把它在熟悉你的人面前大声读一遍,让他或她决定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你」作为一个个体的个性。 一篇优秀的文书,通常好在语气与腔调上,而非所讨论的话题。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能把任何话题都写得有趣,而拙劣的写作者却会把最有趣的话题也写的无聊。 要写一篇优秀的文书,你只需要分辨两个不同的概念——「展示」和「陈述」。

好的文书「展示」,拙劣的文书「陈述」。 通过展示,写作者充分动用了各种感官,不仅是视觉的。「展示」内容的作者会调动读者的诗句,听觉,取决于文章内容,甚至还会调动味觉、嗅觉和触觉,而不是单调乏味地陈述给读者。显然,表达你的观点,展示是更好的方法。 下面这同学的文书是一个正面例子,她细致地「展示」了她的父亲在接受癌症治疗中病情恶化的过程。我们的员工中,没有那一位不被这篇文书所感动。整篇文章都像引述的这一部分一样棒。这篇文章中作者细致地注意到了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这让人印象深刻。她以父亲的咳嗽声开头,然后营造了一系列我们仿佛可以直接看到的视觉场面。我之前提到过,关于死亡和疾病的描写或许是大学写作中最具挑战的任务,但是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更展示了一个人面对困境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智慧。另外一篇有关「死亡」的文书和这篇相比,虽然作者沉静在悲伤中,但他仅仅只是用抽象的辞汇向我们「陈述」他的感受。

冒点风险。任何对与「展示」这一概念有基础了解的同学都应该考虑「冒个险」。冒什么险呢?试想这样的文章开头:「I sat in the back of the police car.」或者是如下文引述的那样:「The woman wanted breasts.」这些文长的开头都用了一种记者称为hook的手法(译者注:本意为钩子,这里引申为能够吸引读者的文章开头)。这些句子仿佛从纸张中跳出,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这或许会引起一点争议,让人认为这个学生会在教室里也会冒点「学术风险」。好的hook并不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必要条件,但是一定会让读者好奇地继续读下去。 这种风险可能一部小心就会变得有点冒犯之意。有些情况下,如引述中那样,有些读者会写出一些风格很奇怪的东西。这就是这种冒险的危险之处,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判断这样写会不会招致反感。我敢说,当然存在这种可能。但是,我多年的招生经验让我而认为,大多数招生官都是思想开明的人,它们对于这种「巴洛克」式风格的错误的容忍度比那种无聊而千篇一律的高多了。 最优秀的文书不是套模板就能创作出来的,而是通过千锤百炼的你的声音和观点。那些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愿意冒风险,愿意关注世界上某一角落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的人,展现激情,付出努力,最终会创作出让招生官满意的文书。

下面这篇文书用于申请一所顶尖学校,阅读范文后回答问题

*********************************************

I say this with no intended disrespect to my mother—she is kind and nurturing in ways too numerous to describe in a short essay—but my father ha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my thinking and convictions. He is wha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civil rights activist; though, he would reject that label. He claims it is too narrow. Once, he showed me this statement from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I know what he was trying to say: namely, that if he were truly committed to fighting injustice, then his focus could not be on a single group—in his case, African Americans—and he would have to be as dedicated to improving the lives of other minority groups, including women, gays, and poor people.

My father was poor. It is not saying he was poor that troubles me; rather, it is imagining the life that he lived as a child. I grew up in Rockford, Michigan, with all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a middle-class suburb; my father was reared in one of the poorest neighborhoods in Prichard, Alabama, one generation removed from a sharecropping field. One day I was reading the chapter on poverty in my sociology textbook and—forgive the cliché—it hit me like a ton of bricks that the 「absolute deprivation」 that we discussed in class was the life that he lived. It was the kind of poverty where there is never enough of whatever you need. That』s bad. And the brutal poverty was made worse by the assumption—held by the middle class—that the poor deserved to be poor. That』s cruel. When he talks about his childhood there is, despite his best efforts, more than a hint of bitterness.

I believe that people never totally transcend their upbringing. Our life circumstances shape us, and, if we are not careful, stunt us. Poverty is a cruel and powerful frame, often—though, thankfully not always—limiting not just one』s life chances, but crippling hopes and dreams. When you drive through a poor neighborhood and look out the window into the eyes of a child, what future do you see for that child? More importantly, what does the child see? I cannot help but wonder what strangers saw when they looked into my father』s eyes when he was a child.

My father likes to say that anyone who romanticizes poverty has never been poor or has not been poor in a long time. His poverty shaped him, but it did not limit him. It planted in him the seeds of what I call, 「compassionate activism,」 especially the desire to speak for those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voiceless. Without the help of others—many of them also poor—my father likely would have died in the same social class into which he was born; that is, after all, the pattern for all social classes. But he did 「get out,」 and his vehicle was a college education.

I don』t know if he would agree with this—we sometimes see things very differently—but I have always listened to his stories and ideas, whether from a seat in a packed audience or my seat at the dinner table. I, too, believe that a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 is more than a pretty idea; it is a conviction worth living out. This is a life-defining passion. My father likes to say that the first calling in a young person』s life is the call to action; the second, a call to preparation. I want to help people who cannot or will not advocate for themselves, especially women whose lives have been shaped and misshaped by poverty. I want to have fun in life and, truth be told, make a good living, but I believe that we all have a higher calling. College is the place where we begin, in earnest, the preparation for fulfilling that calling. I am ready.

*********************************************

阅读范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Rate this essay from 1-5 with 5 being the highest. What rating did you give and why?

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s self-assessment in the last sentence? 「I am ready」? Why or why not?

Does it matter whether the writer of this statement is male of female? Why or why not?

Does it matter whether this student is African-American, Asian, Hispanic, or White? Why or why not?

A recent piece in the New York Times critiques some students for over sharing on their essays. Should this student have shar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ather』s growing up poor? Why or why not?

Does this student demonstrate exceptional knowledge about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people? If yes should this knowledge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is student』s character and future promise?

If the student was poor rather than the father would this make the essay more compelling? Why or why not?

The student deliberately uses the cliché 「like a ton of bricks」. Should clichés always be avoided in essays?

Have you ever imagined the childhood of one of your parents? Have you ever shared what you imagined?


  1. 跟教授多交流自己的想法。包括你上次写的essay,你可以跟教授或者助教讨论下哪里还有进步的点,先找出自己为啥没有得到高分的原因,你不去交流,可能自己的思路不在教授认为的正确轨道上,那你接下来的工作都是白费功夫了。所以在正式开始写之前,要目标很明确,思路清晰,大论点小论点都要清楚。
  2. 不清楚你说的是哪种类型的essay,但是我觉得国外论文特别注重reference,哪怕你想法再多,都需要严谨的学术期刊论文等去佐证你的观观点,讲究「证据」, 我的经验是这样,再新颖的论点没有足够的文献材料去支持,在教授眼里也是0,足够的证据在另外一方面也能向教授证明你的资料检索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文章论点论据不够清晰。我觉得中国人的书写比较习惯「抽象派」,表达观点不习惯直接明了,我们的中文艺术里婉约派在英文写作里面真的很不同,往往写了自己觉得高深的东西,在教授看来就是黑人问号脸。所以学著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地论点论据,在教授眼里会显得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很自信的。
  4. 加强通篇的逻辑性。我一直觉得西方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性的培养,也是我觉得我个人比较欠缺的东西。在论文里面的体现就是,论点论据的逻辑联系,论点与论点之间的联系,论点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好的论文是可以把清新的主线都拎得起来,这就是骨架,然后你用论据去说明去佐证你的观点就是添加血肉的过程,你如果佐证得好,文章自然看起来「有血有肉」很饱满,要是佐证得不好,至少骨架有了,分数也不会太低。这么说有点恶心,不懂你有没有看过一部美剧叫《西部世界》,里面制造人的时候也都是先有骨架,然后肌肉神经纹理,然后表情皮肤等等。。。扯远了,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好的论文一定是有内在逻辑可以串联起来的,哪怕剥离了外在的东西,你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基础架构是非常有条理的连接在一起的。
  5. 适度增加批判性观点。这个也是跟我们长期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有关系,我们很少鼓励去反对,反驳我们接受到的从教科书里面得到的观点(国内高中开始有一点,但是在国外,据我所知,从小就开始培养批判性思维了),相反的是,我们接受的更多是培养如何去接受这个观点。长期下来,我们在写国外论文的时候也带入了这样的习惯,尤其是对于非常权威期刊发表的东西,都是抱著百分之百坚信不疑的态度去理解的。如果你对这个观点有一些批判性的看法,我觉得会是加分项,但是同时,我觉得你所提出的东西也是要非常有逻辑性的,至少能说服教授吧,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太会增加批判性观点,因为我觉得真的很难。但是我看到写高分文章的同学,她们还挺擅长运用这个的。

以上。是我自己在留学过程中写论文得出的一点经验,总之我觉得好的论文在我看来就是:这论文看一遍看著特别清晰清楚,简单明了,直击要害;多看一遍又发现很多东西值得推敲。看起来很简单,自己又写不出来的那种高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