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看多了死亡,就認為生命不重要。比如追風箏的人中的阿桑的兒子索拉博。


在下喜歡新儒家馬一浮先生的一句詩:「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在下最近在重讀《尼各馬可倫理學》,或許可以(妄自地)拿亞里士多德和新儒家在德性倫理學方向上做一些簡單的類比。

美德(virtue)當然被我們認為是好(good)的,但美德並非是人天生具有的,相反,美德是訓練而來的,正如醫師需要訓練才會治病。

正因為經歷過足夠多,在足夠多的誘惑和磨礪之後,才能擁有和保持美德。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善」。

並非是認為其他都無所謂,相反,足夠多的經歷才會更珍愛所遇的一切吧?


不是不重要,還是很重要的,只是多了一份淡定、坦然、平靜。


不是的啊……只是經歷的越多,就越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時光就像篩子,篩網越來越細……最後留下的越來越精純。


我覺的吧。經歷越多。羈絆也就越多,越在乎的也就越多。但是大部分時間下很多人不會表現出來而是藏在心裡。藏得很深很深。

經歷多了才可能會更了解事物的本質,不是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而是有些東西變得更重要了,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側重點不同而已。


不是經歷的多少導致個體會認為一切事物都不重要

而是,「經歷」=生活里,對事物體驗的連續或不連續的光譜

→在這個光譜中的任意時刻,個體感知自我時,當下的情緒狀態,焦慮狀態,以及從這些狀態出發建立的觀念

如果這個觀念偏負面,則「一切對他來說都會變得不重要」

→而要命的是觀念可以變成肌肉記憶無理性地延續下去

比如,今日二線以上城市醫院的醫生,漠視病人就醫體驗與否,關鍵不在他見過多少生死,而在他見慣生死之後,當下的情緒狀態如何

簡單講,你要是醫生,你一天看100個病人,每天午飯都不能準點吃...那你也會看起來漠視

為何?沒精力,沒時間,沒心情在情感上配合病人而已

→你這樣當了幾十年醫生,你習慣了這樣對病人…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了…那麼,如非逼不得已,你不會想改…

憑什麼呢?老子一天累死累活…對吧,反正有得是病人求我,你不高興就不高興好了咯

→幸福感可以是衡量群體生產力與制度的指標

@樂觀的悲觀者

抱歉打擾,請問,我上文的概念應該在倫理學中應該定位到哪一本書,或者哪些書呢?


手機里的照片都是對過往的紀念 以前我妹刪掉了手機相冊的所有圖片 我吼了她好幾天 現在手機照片依然很多 但是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吼我妹了
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知道你說的不重要指的是是什麼意思,估計有點詞不達意吧
經歷多了,當然看什麼都不重要了,但是經歷得再多一些,就又不一樣了,會真正懂得珍惜。說到底,因為經歷多而看什麼不重要了,是經歷得不夠多而已。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就越珍重生活中的小幸福;經歷的再多一點就已經看破紅塵了吧

只能說經歷的多了,很多事情不再像從前糾結和放不下。在別人看來或許很多事對他來說變的不重要。實際上只是變成了對他來說會更平和的度過去而已。


還比如盜墓筆記中的張起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