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種獲得價值的高級方式,即通過利他以獲得精神價值滿足。而與此同時有很多同樣行使德行的偽道德,即以獲得由善心驅使的德行帶來的精神價值以外的社會性利益而行使德行的現象。

舉例,當你在公交車上坐著,有老人上車,你出於同理心,感受到老人站立的不便,於是把座位讓給了老人,我們說你具備道德的品質。

但是,有的人擁有座位,為避免身邊人的輿論壓力,道德綁架,不得不主動讓出座位,那麼他的行為雖然是德行,但不具備德性。所以是偽道德的理性分析得失後的行為。本質區別就在於德行的動機。

那麼什麼樣的人一定是道德的呢?當我們分析這個人在德行中,不為了追求他人的感激、回報,不過於看重個人利益得失,不擔憂道德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義無反顧,不加思索,別無他求的,往往是有道德的人。而區別於有利可圖,自私自利者,愛慕虛榮,偽裝成道德者獲得社會的尊敬等精神價值的滿足。

總結,有道德的人初衷是利他而非利己。


素書有云: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比較贊同這句話,個人認為這是古人解釋道德的比較靠譜的兩句話。

德以道為基礎,那麼認知、探尋、掌握自然規、社會規律,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並依據這些客觀規律來行使德的行為才是真正的道德。

所以,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應該是對世界有比較客觀的認知的人,是能根據客觀世界做出合理行為的人,道的認知程度是一個人道德踐行的天花板,所以,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是不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即便是表現出德的行為,那也是糊裡糊塗的道德,是愚德,很容易被環境所誤導,而傳統儒家道德之所以愚民正在於此。

德以道為基礎,知而後德,智而後德,才是真的道德,越接近道的行為就越具有德性,而不是越善良越有德,除非善良就是符合道的原則。


每個人對道德的理解不同,有道德的人在我看來就是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在亞里士多德時代,隨意殺死奴隸也很道德


危急關頭。 隨時改變的人類並不可靠


行為出發點和結果


尊重生命,尊重人性,不傷害他人生命和利益


Give him/her power.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