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更深刻的事實是,「現金」本身有任何「價值」嗎?

如果你能認識到「現金」所謂的價值同樣是「人」的「指向」。你就必然明白「文學」「音樂」「哲學」對人的價值。


假如你對人文學科偏見很深,且不熱愛無興趣的話,那我不打算勸你改變你的思維。總之,我的價值觀是:錢不是一切,人也不是為了錢而活。就這樣。


這個問題我理解上大致是兩個部分:

1、文學、藝術,音樂哲學有沒有現金價值?

我的回答是:有,但未必是直接的現金價值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2013年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GDP核算方法,有關娛樂、文學及藝術,原創支出作為固定投資納入統計數據,包括電影、長期電視節目、圖書出版、音像製品等。根據核算方法,知識產權產品佔GDP比重達40%

由此可見,藝術藉由知識產權的形式能夠轉化為現金價值,但在我國現階段,這種轉換形式是自發的、零散的,從表象上看尚不具備體系、穩定轉化為資本的能力。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魏鵬舉指出:

我國藝術金融亟待學理性和政策性建構,需要從兩個層面循序漸進: 第一個層面是藝術金融的基礎理論研究; 第二個層面是藝術金融的實踐創新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對創新能力的立法保障不斷健全,藝術產品的經濟價值必將得以更合理地評估與彰顯,藝術價值向現金價值的流通、轉化將規範有序的體系。

2、沒有現金價值是不是等同於不值得付出時間?

我的回答是:並不應該如此

現金價值是作為商品的一種價值體現,但我們未必要將文學、藝術等精神產品全然視作商品來看待。閑暇的創造和感性的抒發,亦是一種人類美感的流露表達。

從私領域而言,選擇在精神領域付出時間並無問題,若是反以苛責,苛責者多少陷入了對金錢符號的盲目崇拜,過分追求個人付出在財富上的產出,是對精神追求和積極致富精神的雙向消解

從公領域而言,以文化為代表的精神產品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也未必要以現金價值作為唯一價值評斷,追求物質精神齊驅並駕更為好。

進而言之,社會對於個人精神世界的選擇的尊重,也彰顯了社會的多樣與包容。

故與題主共勉:無用之用為大用


二戰後期一位將軍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我努力研究戰爭與武器,是為了能讓我的子女有條件去學建築,機械,醫學。

而我的子女能夠讓她們的子女有條件去學音樂,美術,雕塑……

這很符合馬斯洛的哲學理論:

人擁有五個層次需要: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一種需要滿足之後,另一種需要便會取而代之。


別的先不說,先說哲學

如果是哪一門學科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了最大的貢獻

那毫無疑問就是哲學

個人認為哲學就是人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的問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過程。

而正因為這些問題和解答,促使人類文明發展出自己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以及科技樹。

所以說近代之前的科學家很大一部分就是哲學家。就在他們對這個世界好奇,並且努力去解決這個世界奧秘的時候誕生了科學。

另外,哲學對於社會結構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馬克思哲學,以及啟蒙運動時眾多的哲學觀點。

另外再談到文學,文學的意義在於武裝人們的心靈,換句話說就是你在未經世事之前能對這個世界有個自己的看法,或者在你經歷世事之後還讓你保持本心。從這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個人生導師。另外,文學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讓人們接受一個一致的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的團結凝固。這就是為什麼wg時期的文學如此單一,現在文學也受管制的原因。

至於藝術和音樂,不是很了解。

另外,很多東西就好比是地鐵和公交車,但去計算地鐵的營收一般都是虧損的,但是對於一個城市來說產生的價值是很難衡量的。所以我認為文學,藝術音樂,單來看它們很難產生什麼價值,但是放眼到整個社會,它們其實產生了難以估計的價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