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科都說屬於哲學分支,什麼邏輯學、倫理學、形而上學、認識論、美學。但我在這些學科中找不到共性,究竟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謝邀。

本來想複製一篇論文給你看看的,問題描述阻止了我。。。關於哲學可以給出很多不同的定義,所以很可能出現即是說了「正確」答案,也沒法真的理解的情況。

像題主這樣具體的提問挺好的,我就根據題主的描述給一個答案吧。這個答案只能看做是一個粗略的描述,幫助理解哲學的。

很多學科都說屬於哲學分支,什麼邏輯學、倫理學、形而上學、認識論、美學。但我在這些學科中找不到共性,究竟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從一個前提開始「哲學是關於本質的學科」,我這個定義並不準確,但是可以幫助題主理解,我們一步步來。

邏輯學在追求語言描述的準確,本質是求「真」。就是力求語言能夠符合實際,不產生歧義不產生錯意。

倫理學追求行為的適當,本質是求「善」,就是力求在多種選擇的可能下,總結出最好的一條來。

美學在追求感受的愉悅,本質是情感上的體驗,我們稱為「美」。

那麼,我們如何感受到真善美的?真善美到底是什麼?由什麼組成?可以分析出來嗎?他的結構是如何的?我們能夠像解剖青蛙那樣把真善美解剖嗎?這就是「認識論」。

然後,為何會有真善美呢?為什麼我們人類會去追求真善美呢?真善美僅僅是人的體驗,還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這就是形而上學。

而這一切都可以廣義的統稱為哲學。

狹義上的哲學,單指最後一個「形而上學」。

不知這樣能否幫助你理解。


現在普片承認哲學的定義是莫衷一是的,所以目前沒有標準答案。

共性是有的,也是哲學的最大特點——思辨,就是對我們的思想的思考。思考的主體是人,思考的對象是人的思想,如美學,上升到了哲學的時候不是對藝術品本身的思考、體驗、反應,在藝術品刺激了人的感官後,人的意識對藝術品產生了某些思想、體驗、反應,這些就是哲學思考的對象。

思考什麼呢?我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思想、體驗、反應,不還不夠深刻,要思考的是人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思想、體驗、反應,透過「我」這個個別的現象,去探討現象後面普片的、規律的本質。如此就引出了第二個共性——本質


關鍵是區分定義和定意,前者是語言表達的表面,後者才是哲學的主場。

哲學可以包括所有深刻性足夠的智慧,可以給所有事物做出定意,作為一門足夠專業化和深刻性的學問,也不得不給自身做出定意。基礎的哲學定意是定義等的合理性來源。語言文字不再是無意義的象形文字或者字母文字的有規律組合,更是可能有深刻複雜但清晰的語意。

語言能夠定義,即理智與思維,更多的是客觀不自覺的能力,但是語言本身沒有意義。而哲學能夠定意,即概念聯繫與存在虛構,更多的是主觀自覺的意識理解。定義也是因為語言表達的有限性不確定性,而哲學意義的無限性確定性。世界存在的事物也是不確定的有限的,而確定性是語言表達的要求。

哲學本身無法被定意,是無限的,因為每個人的意識都在這種基礎性的意理辨析之中,是理性的具體,而不能以語言文字去限定這種意理。正是基於這種已經定意的確定性,語言才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表達定義能力。當前者出現變化,或者也應當變化,後者獨立的變化毫無意義,如詭辯論、語言遊戲、中文屋、形式主義。

定義往往沒有標準,也是變化的不確定的,如不同的神。意義才是核心不變的,而這基於純粹的理性,這裡,我們不得不將自己的理性純粹化標準化以理解他人並且相互溝通。

形而上學作為基礎,也是意理的辨析。

因為哲學無法被定意,所以無法被定義,但是哲學本身就是在不斷的定意,是出發點而非結果。

定義不可能讓每一個人滿意,是特殊和個體的,唯有定意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因為意就在那裡就是那樣,沒有特殊沒有不確定。就像物質在世界中的確定性那樣,意在理性中也是確定的。

定義則是不確定但是不得不注重的表象了。


瀉藥。想要給哲學下一個定義真的好難,更何況我還是個流浪者而已。在我的理解中,哲學大抵就是探尋事物存在的本質,試圖解答事物為何存在,存在的道理是什麼的學科。


哲學是對存在的探討,不同理論是由於提問方式不一樣而導致的。對於存在,一開始是對「存在」本身直接發問,即「存在是什麼?」這樣得到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本體論」了。不過後來哲學家發現不能直接追問存在是什麼,存在本身與我們的思維有關,於是問題轉變為「我們如何認識存在」問題由本體論轉換為認識論。再後來又發現我們的認識與語言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問題又轉換為「語言和存在本身的關聯。」

當然,不是說純粹地討論本體論,認識論,語言哲學。在哲學史上不是一條線下來的,她們之間交織在一起的,但大概的思路就是這樣。順著這個哲學史,你就能發現他們的聯繫就是「存在」本身。也就是共性。諸多分支都是圍繞著這一條主線開展的。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等等,最終的問題還是在追問存在本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