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單純的好奇,想知道假如有國產的白蘭地,能在中國流行起來嘛。為什麼現在都是喝進口的。


我可以肯定的說 這事兒中國比三得利決定乾的早

張裕第一瓶白蘭地從1896年開始籌備釀造,不過一直到1914年張裕白蘭地經國民政府工商部註冊才正式發售。當時命名為「可雅白蘭地」

「可雅「和「干邑」「可涅亞克」一樣,都是「Cognac」的音譯。張裕當時採用的壺式蒸餾鍋以及釀造工藝都來自法國「Cognac」地區,因此命名為「可雅白蘭地」。(左圖為張裕早期麟球商標;右圖為張裕白蘭地早期產品,左瓶上印有 「CHEFOO」(芝罘)與「COGNAC」字樣。)

1896年7月18日,張裕公司創始人張弼士先生與奧匈帝國釀酒師巴保男爵(Baron M. VonBabo)簽訂聘用合同,其中的英文版合同記載 就有要求釀造白蘭地

1897年夏,張裕從歐洲引進葡萄秧苗14萬株;是年冬,再購50萬株。在張裕公司先後引進的120多個歐洲葡萄品種當中,用於釀造白蘭地的白玉霓(Ugni Blanc),最初在公司內部的編號為第53號

1905年冬,張裕公司歷時11年、經過3次改建的地下大酒窖終於竣工。酒窖共有8個拱洞,總面積達1976平方米,至今固若金湯,仍在使用。

1914年5月1日,《申報》刊登張裕公司第一份售酒廣告,上市酒款包括白蘭地、紅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酒,上海分售處商號名為「裕和成」,設在英大馬路(今南京東路)壽康裏內。

1915年,張裕公司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舊金山世博會)參展的可雅白蘭地、紅玫瑰紅葡萄酒、雷司令白葡萄酒和瓊瑤漿味美思榮獲金獎。《中華民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監督處事務報告》第二期刊登的《陳監督宴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美國政府特派員拉瑪、中國駐墨公使顧維鈞及會場記略》記載,是年9月3日晚,中華民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監督陳琪在舊金山南京樓設宴招待中美嘉賓70餘人,宴會用酒為「張裕公司各種佳釀」。

1928年,《山東農礦廳公報》第二卷第二期刊登《調查煙臺張裕釀酒公司報告書》記載:「其白蘭地酒,系由既成之白葡萄酒蒸餾而得,每歲可出六萬五千七百公升。」

1932年,張裕公司刊印《本公司葡萄釀酒之法》對白蘭地的釀造方法描述:「由泌機(蒸餾鍋)蒸餾所提之精酒,性強味烈,經多年貯藏,始香醇適口也。」

1935年,張裕可雅白蘭地的上海代理商大衛洋行(DAVID SCHKOLNIK SONS)在《新聞報》發布廣告《可雅之價值》描述:「芬芳可口,功大效宏,與舶來品無異。」

1936年8月31日,張裕公司向實業部商標局上呈「可雅」商標註冊申請,擬「專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項酒類之白蘭地酒商品」。1937年《商標公報》第143期「審定商標目錄」顯示,張裕公司的「可雅」商標審定編號為第26406號。

1939年,張裕公司創辦的《釀造雜誌》第三期刊登《可雅白蘭地酒》,系統地論述了可雅白蘭地的釀造方法,其中對夏朗德壺式蒸餾法描述:「第一次的蒸餾液稱為『底餾』,是渾濁的,含酒精20度,須經過第二次的部分蒸餾,以去其頭尾;第二次蒸餾稱為『優溜』,所得的蒸餾液為清澄無色的,其酒精度約70至80度,乃裝桶貯存。」

同期雜誌還刊登《煙臺張裕釀酒公司白蘭地酒之分析》,分析對象包括張裕出品的4款白蘭地——可雅、金獎、金星、紅星;分析指標包括酒精、浸出物、酸度、脂、醛、呋喃醛、雜醇油;比較對象包括來自法國干邑產區的6款白蘭地,旨在「去除國人牢不可拔的迷外心理,以堅強國人對於國貨白蘭地的信仰心」。

1940年,上海中國經濟研究會主辦的《經濟研究》第二卷第三期刊登《煙臺之釀造業》,對張裕公司用於陳釀葡萄酒和白蘭地的橡木桶描述:「木桶皆購自歐洲。桶之價值,最高者每隻需六千元,可容酒一萬五千升。木桶皆以白橡木製成。此種木材,非特堅固,且能幫助葡萄酒之成熟,分泌白蘭地以芳醇及色澤。」

1941年7月27日,《申報》刊登一則廣告稱:「交際場中,飲張裕可雅白蘭地,華貴高雅,最適高等社會之需要。」畫面為西裝革履的先生們正在碰杯。

中間……

不過最近確實有不錯的

15年 張裕可雅XO 我建議試試看 剛剛拿了獎

不過價格不便宜


國內有不錯的白蘭地的。西域烈焰(沒有任何利益關係)挺不錯的,有不過桶的和過桶的。比最近國內某巨頭瘋狂推廣的品質要好。還有一些小酒莊,也做一些高品質的桶陳白蘭地,產量少。另外,現階段,國內白蘭地的生產許可證和葡萄酒的生產許可證不是一體的。這意味著你要另設廠房去做白蘭地。現階段國家對於白蘭地生產許可證發放非常的嚴格,一些小酒莊根本無力承擔另建立廠房的費用。在葡萄酒廠基礎上也沒有建築用地可以使用。葡萄蒸餾酒,擴大到烈酒範圍吧,我個人認為會在中國流行起來。一來中國有消費高度酒的習慣,二來,年青一代的消費者視野更加開闊,願意進行更多嘗試。三來,國際上烈酒的市場推廣做的蠻好的,比葡萄酒要好。


張裕金獎白蘭地

只要29元一大瓶


三精一水,這活幹得太順溜了。

還有就是,國內市場的表現,三大法寶:水軍、抖音和廣告。看看,跟酒造得如何沒一毛錢關係。

命名也容易啊,不讓用Cognac或者Armagnac,那就叫中文的甘邑或者雅雯宜好了,樓下不是已經演示了一個嗎?


有個關係比較好的朋友在自己做威士忌,圈內應該也有不少朋友聽說過,他死磕蘇格蘭的傳統工藝,不走任何捷徑,有一次我和他有聊起過蘇格蘭威士忌價格對比他成本的問題,而且對比數據是蘇格蘭3到5年的單桶,他的是沒有陳年剛蒸餾出來的新酒,得到結論是他的成本是蘇格蘭的兩倍多,現在進入小批量生產實驗,他成本也進一步優化,但還是比蘇格蘭的要高。

白蘭地產業我不太瞭解,但是我覺得國內真按照法國的工藝,原料來做,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成本會被法國壓得喘不過氣來,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拋開外來品牌在市場上更受歡迎,一旦國內生產出來的白蘭地投入市場,消費者對它的要求會比外來品牌更加苛刻。

最後也可能是最大的一個因素,現在國內的營商環境,好好做生意的根本玩不過瞎攪和玩票的,酒類產品很容易被一些不務正業的商人利用,用各種匠人,情懷等高大上的關鍵詞來包裝自己的商品,雖然說市場其實遠比想像中要膚淺,這些也是多數消費者所需要的,但是這些商人會驅逐真正想要做好的從業人員,就拿精釀啤酒來說,我以前去過一家酒吧,我很謙虛的以一個沒有嘗試過精釀啤酒的消費者身份向店家求教,讓店家給我推薦好喝的啤酒,但是那天店裡有一個自釀啤酒愛好者,懟天懟地,把所有蒸餾酒都給懟了一遍,他的結論是精釀啤酒比其他任何酒高到不知哪裡去了,你進一家精釀酒吧不能喝國外的啤酒,要喝店家自己釀的,你能從這些酒裏喝出釀酒人的故事,那些國外的啤酒?要我做我也做得出來啊,各種配料給你放進去就是了。恕我直言,我雖然沒怎麼喝過精釀啤酒,但是我喝過六年威士忌,我從小愛好美食,我有正常的味覺,我有獨立判斷力,我喝店家的啤酒我喝不出什麼釀酒人的故事,我只喝出來平淡無奇,不明所以,向市場妥協的屎湯。

酒類市場硝煙特別重,很多時候都是半斤對八兩的一幫鼠輩,但是大家還互相看不慣對方,自產的白蘭地還是別玩了,不玩至少還看不到一幫國人窩裡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