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觀點認為5G暫時不會帶來多大的改變,因為相關產業目前的瓶頸並不在網速上。但其實相比3G來說,4G也只是網速變快了一點,那麼4G又解決了什麼瓶頸呢?當初對3G和4G宣傳的優點如出一轍。為什麼4G卻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巨大的改變?


4G 把移動從tds 的深淵裡面解救了出來。挽救了上億的移動用戶。算不算解決了瓶頸?


4g解決了移動tdscdma不給力的問題。。。


不是說5G沒有解決瓶頸,而是說現在還沒有找到5G的使用場景,或者說是有什麼東西只有用上5G才能完美體驗的。我認識的人裡面有用上5G網路的,但他們感覺5G就是網速更快,我試玩過之後也是這種感覺。

廣大用戶最常規的操作就是淘寶、抖音、知乎、看直播之類的,這是4G時代的產物,你用更先進的5G當然感覺沒什麼區別。既然沒什麼區別,那麼現階段對廣大用戶來說,5G就是沒什麼用。

4G當年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是讓一大批2G用戶體驗到了高速網路的樂趣,這本來是3G去解決的。不過工信部的牌照發的不好,最有錢的移動領到了自己主導的TD-SCDMA,妥妥的大號2G,體驗極差,到了2013年,移動還有幾億用戶在用2G。4G的出現直接解決了這幾億人用不上高速網路的問題,我第一次用上移動4G的時候真感覺像起飛一樣。


3G時代,手機處理能力、屏幕大小開始大大提高,手機看網路視頻也成為可能,這時候網路速度成為瓶頸。4G速度快且流量不久就降價,看視頻就成為可能了(3G如果改用高階模式,可能也可以流暢看視頻,但運營商已經轉4G了)

而現在手機已經6寸屏了,再大就是pad不方便攜帶了(摺疊能緩解一下,但容易壞,價格也很高了),所以2k視頻就是到頭了,再高也沒有用:視網膜決定了屏幕最高有效精度

這種就是 邊際遞減

一個快餓死的人,有點乾糧就是大救星了;(能隨時隨地打電話發簡訊聯繫)

一個粗茶淡飯的窮人,能吃到大魚大肉就是享福了;(3G 能瀏覽圖文並茂的網頁)

大魚大肉慣了的富人,能吃到滿漢全席也是享福了;(4G 能流暢看視頻,手機這麼點大,720P就接近人的極限了)

吃慣滿漢全席的人,食物的數量已經不能讓他有更好的體會了!(現在家庭寬頻早就能到千兆,還能幹什麼 4G因為速度不夠而無法滿足的事情?沒有!那5G一樣沒有!)

AR、VR瓶頸不在網路,自動駕駛的關鍵也是人工智慧,遠程手術更是光纖+wifi的事情(移動中能做精細的手術嗎?),低延時只是手機到基站-基站到伺服器的延時(取決於主幹網,主要是光纖,再優化也必然大於 距離除以光速)降不了,同樣,下載快也只是手機到基站-基站到伺服器的速度提不了-甚至伺服器本身的帶寬就是瓶頸(除非它臨時不接其他客人專門供你一個人測試演示),。。。。


應該說3G在我國的存在感是比較低的,2009年發放3G牌照,到了2013年發4G牌照,這4年的時間並不足以讓相關產業發展成熟,另外速率只是比2G時代快了一些,還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無障礙的上網、玩遊戲,此外,更要命的是移動拿到的TD-SCDMA的垃圾制式導致國內絕大部分移動用戶無法體驗到真正的3G,(這也導致了4G起步時代,移動公司的大規模建網積極性,直接拉動了其他兩家的建網進度)從而也阻礙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4G時代的移動支付、短視頻如雨後春筍般瘋狂發展,並不說明3G網路下辦不到,只是4G時代趕上了發展時期,而且所有的移動用戶都有機會能體驗到高速移動上網也直接推動和移動互聯內容服務的蓬勃發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和所謂的技術瓶頸並沒有太大關係,硬要說有關係,就是3G的網速下沒有辦法流暢的玩農藥吃雞這類遊戲吧。

而5G不一樣,到目前為止,只有eMBB的技術規範凍結了,mMTC和uRLLC的技術規範還沒走真正的標準,所以技術方面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成熟。

另外,5G和以往不同,他主要是服務於行業,定位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但是真正的應用場景都處於探索階段,所謂的VR、AR、車聯網、物聯網、智能工廠的應用說白了就是一個前景,並沒有成熟的產業鏈和迫切的需求。

還是那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不要說5G沒有用,在3G時代同樣有人說4G沒有用,一句話,現在沒到真正使用的時間,需要等待產業和技術的發展成熟,說不定哪天你就會發現,你已經離不開5G了。


不是4G改變了。

是手機變的更快了,是流量提供者讓各個渠道的流量更多了。

4G時代唯一突出的是資費變得更低了。從五元30M和三十元1G變成了一元1G。

證據在哪呢?為了讓用戶激增,網路費用從最開始的人均幾十元省著用變成了現在的人均幾十元使勁用。

但是打電話呢?

只是從一元一分鐘變成了一毛一分鐘。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你看視頻是不是從來沒有看了五分鐘電影全部載入完的時候?3G時代用wifi是不是也偶爾會遇到進度條追上白條的情況?

如果你打國際服的遊戲,是不是要掛一個加速器?

不是4G不夠強。是現有設備大家也不是每個視頻必須要達到4K60幀的標準所以工程師們把你的網速限制到了一個合理的值,這樣你少花錢,企業多掙錢,還不用多花很多錢搞設備。

等每個傻逼導演都用牛逼攝影機像李安似的拍電影大家才需要流量提速。你現在手機上又播不出來雙子殺手十分之一的效果你網那麼快乾啥啊?你用兩分鐘下崽的電影不還得用倆鍾看完它?

以打仗舉例。現在軍人身上帶著各種實時通訊的東西。那難道以前通訊靠吼的時候就不打仗了嘛?

是你的全部配套設施都變強了才會創造出超視距轟炸這種戰術。就我現在能直接給特朗普打電話說哥們來啊讓你的日本基地給太陽打一炮他能打嗎?他想法他也打不到啊。

不是4G帶來的發展,是4G時代的整體進步。小時候沒法放視頻的手機也不耽誤我們上課看nba直播啊。

為什麼中國移動當年要吹牛逼說珠穆朗瑪我也能讓你打電話?是因為必須要讓大家都打上電話,你一個鐵塔不行咱就上十個。

無線通信只是當代工程技術的一個縮影。不要把小眼睛都放到它上面,您又不是從業者,多操操別的心不好么?


首先因果關係就找錯了。

讓生活發生如此巨大改變的是移動端的崛起帶來的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

移動端硬體與移動網路都是構成移動端人機交互系統的一部分,在追溯生活發生改變這一結果的原因時,兩者是不能分離來看待的。

沒有觸屏式智能機,就沒有移動網路的未來;沒有移動網路,就不會催生智能機進一步優化迭代。

為什麼Iphone屏幕越來越大,而不是堅守喬布斯的一隻手就能操作的靈巧體驗?

因為之前的智能機+移動網路催生了更多的多媒體需求,這些需求逼著各大手機廠商必須正視市場的反饋,即需要把屏幕越做越大來適應市場。

直到最先進的智能機與最先進移動網路構成的人機交互系統使市場所有需求都得到反饋後,無論是這兩者中,任何一方或雙方發生了進一步變革,都會再次改變市場行為,即改變生活。

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兩者協同共演漸進式發展的前提下的,協同指它們要放在一起看待才完整,共演指它們的各自的發展都受對方的影響,漸進指它們的發展需要時間

首先,市場在挖掘訴求與判斷需求時,是有成本的。例如大哥大時代,大哥大隻具備基礎通信功能,不具備各種多媒體功能,用大哥大看電影是一種潛在訴求,直到智能機出現,在移動端上完成了多媒體功能,這部分潛在的訴求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在大哥大上看電影」的需求。這一歷史既定事實在我們此時此刻看來,顯得無比合情合理,但在當時,卻被認為是一項高風險決策。

當Iphone出現後,因諾基亞的「特諾伊木馬」事件影響,諾基亞在手機產品未來演變形態方向判斷上嚴重失誤,導致其在追逐蘋果等公司過程中直接掉隊,諾基亞全球手機銷量第一的地位在2012年第一季度被三星超越,直接導致了IOS系統智能機與安卓智能機成為了當時市場唯二的兩大觸屏式智能機陣營。這一商業歷史事實說明了,即使是手機行業第一的企業,在對挖掘訴求與判斷需求時也並不是能果斷決策的,首先既有的業務線與新業務線目標市場衝突,貿然開發新產品,會損害既有業務的高額現金流回報,且為了一個不確定的「需求」而耗費高額研發費用也不符合股東利益。這種不確定性,在確定的高額現金流面前,顯得非常不合理。

其次,即使不是諾基亞,其他企業選擇新戰略同樣需要承擔機會成本財務風險,即第一批做智能機的企業,在大眾沒有這種切實需求的情況下,憑藉商業嗅覺去挖掘訴求這一行為本身,是一種典型的激進式商業策略,這意味著沒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無法以信用方式獲得大額融資,或無法以足額營運資金以驅虎吞狼之勢開拓這條業務線,勢必導致模仿者追逐而使市場分割,進而導致未來現金流無法填補前期高額研發、銷售費用。值得注意的是,Google開源的安卓機最早於2008年10月發布,落後2007年1月發布Iphone一代僅1年零9個月,即智能機時代伊始,在智能機系統層面上就是寡頭市場的格局,即說明當時市場中,願意接受如此高成本的企業數量並不多,這些成本與移動端系統的研發時間一同決定了這種改變人類生活的發明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最後,試錯與用戶習慣培養也需要時間成本。諾基亞與微軟達成全球戰略同盟並深度合作共同研發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的時間節點是2011年2月,而第一代觸屏式智能機發布是2007年初,也就是說市場大概花了4年來培養新一代手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並對移動端人機交互進行變革的正確性得出結論。而在這四年中,IOS與安卓陣營各自的內容開發者們將繼續下一層級的挖掘訴求與判斷需求,並開發出對應的APP產品,而他們面對的市場則是競爭更加激烈而純粹的紅海市場,並進一步承擔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重擔,並通過市場反饋淘汰無數偽需求,並針對各自的細分市場,在資本層面完成統一(APP企業間的收購、併購形成壟斷或寡頭格局,這個過程顯然也需要時間成本)。

移動網路速度升級,等於是重新問了一遍內容開發者與智能手機系統商,是不是有新的訴求等著被轉變為需求?所以系統商對系統升級了,並研發新的手機型號,開發者又開始搗鼓新的商業模式,市場開始了新一輪挖掘訴求與判斷需求,隨著時間推移,各種新的移動端商業模式終於試錯結束了,該淘汰的淘汰了,而新的巨頭如位元組跳動、拼多多又出現在人們手機中,市場終於達到了當前最先進人機交互系統的上限狀態。同樣的,即使移動網路速度不變,柔性屏智能機量產後,也會向內容開發者與移動網路基站開發商發問,是不是有新的訴求等著被轉變為需求?

所以在5G萬物聯網的情況下,參考手機端的歷史,在硬體基礎保障下,企業得在人機交互系統層面上下手,即要學習蘋果與谷歌一樣研發新的交互系統,如上述大篇幅論證,這肯定是需要5-10年時間的。而現在的5G藍圖中,大部分領域要麼不具備硬體基礎,要麼不具備軟體基礎,根本就是在吹牛逼。


3g使用wcdma和tdscdma技術比較落後,接入網還有rnc這個控制器存在。

前者造成wcdma不得不一直打補丁才能支持高帶寬,但是遇到大量用戶他的最小無線資源單位太大,不能細分,導致人多就卡,但是有可能大量帶寬沒用浪費。

後者造成時延直接在百毫秒以上,很多業務不能開展lte可以把時延縮短到30毫秒以內。

3g的網路架構最初是為專用信道設計的,也就是說,適合打電話、視頻電話這種固定碼率的業務。移動互聯網爆發以後,開始玩共享信道,才承接起網路數據業務。但不管打多少補丁,網路架構和基礎接入技術不能有本質變化,還是不好用。

這時候wimax出來攪局,他設計之初就為上網為主設計,使用輕接入網,使用ofdm技術。lte基本上照搬了wimax一套,但是移動性管理沿用了gtp隧道,wimax和cdma用的是移動IP即mip。

所以lte「不要臉」地用各種手段壓了it企業為主的wimax,革了自己的命。而且還稱呼為evolution,其實是rwvolution。


1、解決了聯通信號不好的問題。

2、解決了移動上網速度的問題。

中國移動4G,值得你擁有。


解決了中國移動3g是一坨xx的瓶頸

以及從a到b點花20小時變成2小時是質變 2小時變成2分鐘也是質變 2分鐘變成2秒就不一定是質變了


因為4G也是在部署兩年後才發揮出作用的


因為4g比3g便宜實惠,是的,一開始就是,所以不傻的都會選4g


那現在有什麼日常應用非得用上更高貴的1000Mbps光纖,而不是更便宜的100Mbps?

況且,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20Mbps就已經夠他們日常看1080p視頻所需了。

其實3G聯通使用的WCDMA(HSPA+,理解為3G+也行...)可達到21Mbps甚至48Mbps。

為什麼國內的3G沒發展起來呢,第一是3G發牌太晚,4G發牌相對太早,第二是用戶最多的移動3G很殘念,大家都懂。(此處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甚至4K 60fps視頻其實50Mbps左右也可以滿足了,起碼YouTube的視頻需求是這樣。

話說回來國內有哪個視頻平台有提供4K在線觀看嗎?

那5G能解決什麼問題嗎?目前來說,可以普及在4G的時候就該普及的4天線、256QAM、massive mimo(3D mimo),強制VoLTE(5g叫VoNR或者Vo5g)並上EVS編碼,退2G/3G,普及Wi-Fi 5(802.12ac)甚至Wi-Fi 6(802.11ax),雙天線Wi-Fi等


3-4的跨越,遠小於4-5。

之所以當下幾乎全部KOL和網路媒體都在唱衰5G,原因很簡單:

4G是老外率先上馬的,核心專利基本上都在西方手裡,利益的大頭也都在資本手裡,自然必須要各種讚美。

而5G的結構,天然就有助於消除美國的互聯網霸權,外加技術上中國開始崛起佔了相當比例,錢少了,自然要死命唱衰阻礙。

與阻礙高鐵大發展套路一摸一樣。


4G解決了TDSCDMA


的確,4G只是比3G快了一點

但是中國的3G時代很短

相當於直接從2G跨越到了4G

相對於2G

4G可就不是網路快一點點那麼簡單了

=================

3G催生了移動互聯網

從而帶動了一個大的產業

從2G升級就是有利可圖的

而在3G比較普及的地方

4G升級的動力並不足

這也是iphone對4G的支持比較晚的原因

================

現在看5G

如果只是速度快一點

沒有新的產業出現

在投資巨大的情況下

有沒有必要花那麼多錢呢?

這些錢可不可以做些其它有意義的事情?

=====================

你有一百塊錢

可以放在銀行漲利息

也可以放在支付寶中漲利息

僅僅從在銀行漲利息就否定其它方案

是不是有點盲目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