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師說,"初學哲學的學生大多對哲學是什麼有所誤解,可能大學四年仍然沒有入門。"但是沒有舉例說明可能的誤解是哪些,我也比較好奇這個問題。首先哲學系的學生多多少少上過哲學史課程,不至於出現哲學就是人生哲學,世界觀等誤解,那麼大家在初學哲學的時候都有過什麼誤解呢? @陸沉同 @oldgoat @羅心澄 @LosAngelic Reeds @雲豆卷


我不是哲學系學生。

另外,哲學系學生難道對哲學就沒有誤解了么?

哲學系學生比起其他而言,最多只是更加清楚「別人的那些想法,確實只是誤解」而已。

哲學系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到「我現在的一切想法以及一切想法的根基,也極有可能只是即將被徹底推翻的誤解」,我覺得也就不錯啦。


認為哲學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徑,除了形而上學其他知識毫無意義,脫離現實生活,沉溺於幻想。的確,本科教育只是在普及知識,而哲學思維,人文精神,是學校交不了的,如果沒有愛智慧的熱情,沒有能從思考中獲得快樂,沒有哲學的。哲學對一些人是必需品是本能,但對一些人是無用功,是子虛烏有,並且我越來越認識到哲學也只是一種思考的工具,真正的哲學思維精神在人自身,在生活內部體悟,不在嚴密的邏輯推理,那些體系只是思想,不合適追求真理。適合玩樂,不適合指導生活,生活還是他本身最迷人,這種抽象的投射都是種異化,胡說的,別信,因為我也沒學好,我才大二,祝好順


以為可以不靠物理學思考出時間和空間的本質,以為人類可以認識康德說的noumena世界


曾以為學習哲學可以解答我的問題,但實際上在學習中卻讓我產生了對事物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疑問,也讓我學會從這些疑問中甄別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我想這也是學哲學的價值所在吧。

補充一點,在真正學習這個專業之前,我以為哲學訓練的是人的「批判性思維」,即普遍懷疑並及時從別人的論證過程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反駁批評/objection and criticism。但是學習久了之後,我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第一時間內找出文本的邏輯漏洞,而是先結合時代背景、作者背景及基於一系列大環境的基礎上去理解文本,弄清楚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在此之上,才有資格對其進行反駁和批判。否則,在不充分理解其論證的情況下的批判很有可能只是在攻擊對方的稻草人。


大學裡的哲學專業很多是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哲學,比如探討康德和王陽明的思想在後世如何受容發展這些,跟學歷史,文學史,思想史這些沒有太大區別,當然業餘可以喜好某家思想,思考人生,或者去發發神經也可以,但是愛好歸愛好,寫作業和論文的時候,一些哲學思想,是不用拿來做為黃金準則或者論據來看待現實事物的,比如通過康德思想來看世界的起源,是與什麼都要將證據的客觀科學的學術研究相違背的。


比如形而上學...不明白如何解釋物理學和後物理學的情況下,貿然闖進形而上學的結果就是玄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