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不分離,為什麼要分先後呢?

我們要做到:一句一句來聽,一句一句來複述,一句一句來默寫才能體現出高效;只聽而不複述,不默寫,就容易流於形式,水過鴨背,敷衍,似懂非懂;必須要去聽,複述,默寫,才能專註,才能發現在學習過程容易犯的錯誤。

詳細論述如下:

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英語聽力練習方法?


先練聽力!如果閱讀不錯可以試試聽寫練習,推薦一個公眾號,【蝙蝠聽寫】。

口語可以先練發音。不過發音好的人並不說明口語好,還需要練流暢度以及複雜話題的表達能力。

有一定聽力能力後可以去上外教課,跟外國人交流,這樣口語才能實質性地提高。


如果是小朋友,先練習聽力,再口語!

如果是成年人,建議同步進行吧!沒那麼多時間熬了!一對一網課天天一節課,堅持一個月會有點效,100天你會覺得很有效!


當然是先練聽力啊!

當然是先練聽力啊!

當然是先練聽力啊!

人的語言順序是由聽到說,你只有先聽,精聽,才能說出來對嗎,你口語發音錯誤是通過聽來判斷的對嗎? 所以你覺得那個比較重要!

以上是常識回答。

接下來學英語角度出發深度闡述!

( 一 )聽力和口語的關係

首先,聽力是口語的前提,在沒有先天性缺陷的情況下,掌握語言的順序都是從聽到說。不可能有人一生下來就能很流利的講話。聽是輸入,說是輸出,隨著聽力能力的提升,口語的水平也會慢慢增長

( 二 )學生們對口語的定義以及問題

學生通常認為口語就是輸出,一定要大量的說,特別要找母語人士去聊天。但是實際情況卻比較尷尬,每次碰到母語人士,發現別人根本不願意和自己聊,或者聊了幾句就沒的說了。相反,和中國老師聊起來反而比較輕鬆,自在。其實,關鍵的原因在於你說的內容對於母語人士來講很空洞,也就是說別人根本不想把自己的水平放低來和你聊天,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不太願意和一個三歲小孩聊天一樣。但中國老師很清楚學生們的問題所在,所以在進行口語練習的時候,總是會刻意的講語言的難度放低,儘可能讓學生聽明白。所以要形成一個良性的輸出環境,那麼聽力(輸入)必須要是可理解的。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同學比較輕視聽力或者不清楚聽力的意義是什麼,特別是在口語課上給學生傳輸聽力重要性的時候,同學們總是感覺到比較抵觸「我來學口語的,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練習聽力。」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作為老師而言也挺好理解,因為聽力對口語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長久的積累。相反,相比苦苦的去練聽力,背模板似乎要更加輕鬆省力。這種想法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在口語考試時候答非所問,聽不懂問題,最後分數往往不理想,並且會形成一個怪圈,分數基本穩定在某一個範圍內,當然了這個只是導致低分的原因之一。

( 三 )如何運用聽力來促進口語水平

如上文所說,聽力必須要是可理解的,不然基本就是噪音。在現實生活中,不缺乏很多錯誤的例子,比如某個英語小白剛開始學就說「我想通過看美劇來學習英語。」為什麼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呢?首先,美劇的內容確實是非常的生活化,但是其中的對話其實非常的難懂,其中夾雜了很多的背景信息,文化甚至很多俚語,這些東西是書上學不到的,想看懂還需要去看看電影的文化背景,這個無疑難度太大。相反,BBC,CNN這些材料反而基本上從字面信息就能抓取到其內容,這對初學者無疑是很有益的。試想一下,如果讓一個5歲小孩學習英文的莎士比亞詩集,這無疑會對孩子的學習熱情起到反作用。所以在選擇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本著可理解性這四個字出發。對於初學者,新概念這樣比較科學的材料是比較好的,如果覺得自己聽力水平不錯,並對政治,經濟等題材感興趣的話那麼可以跳到VOA常速。

( 四 )聽力分為兩類:精聽和泛聽。

精聽表示把所聽的內容儘可能的全部理解,其中的字,句等等。一般來說,練習的時候三遍之內,如果這個次數內還聽不懂,建議學習者去看原文,將不懂的地方仔細的閱讀並進行逐字聽寫(這個方法很有效,但是非常的累)。相對與精聽來說,泛聽算是一種休閑方式了,因為泛聽並不要求學習者去追求理解性。但是泛聽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比如看書,打遊戲的時候,可以把播放器打開,讓自己沉浸在一個聽力環境之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總會抓取到一部分的詞甚至是句子,所以其功能就是對精聽所學習的內容進行輔助複習。

有問題留言給我


我有在做口語陪練,也在指導別人練習口語,為什麼很多人練不好口語,一直在練卻沒有想像中的效果,說英語總想著語法,卡殼,把中文翻譯成英語然後再去說,然後還想不出很好的表達。這是大多數英語口語學習者常常出現的問題。

從我的個人學習經驗,和指導別人的經驗來看口語的形成需要經歷以下階段(按順序):

1.發音

2.場景浸入式輸

3.聽力(聽力非常重要,先聽懂在會說)

4.語言素材積累輸入

5.中英思維轉變

6.口語輸出訓練

7.脫口而出

以上方法是自己根據經驗總結的,其次就是時間的保證。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積累是不可能形成口語的。量變才能產生質變。

我就是這樣練的,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按上面方法去練,口語一定會取得質的飛躍。

如果對你有幫助

點個贊再走喔!


先聽力。為什麼呢?

我們學中文的時候,你是先張嘴叫媽媽,還是先聽媽媽在你耳邊重複「媽媽媽媽」。

先輸入再輸出


很多人都在強調聽力,沒有錯誤。但是,大家遺漏了一個重要的點,到底啥是聽力?且聽我細說。

口語和聽力之間的關係就跟雞和蛋之間的關係一樣,相輔相成,互相依託。但是,聽力在口語方面的重要性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講的聽力不是大眾理解的考試方向的聽力,而是指能夠聽出「別人的聲音,語調,語氣」 以及「自己的聲音,語調,語氣」 的能力。

歌手在唱歌的時候會帶一個耳麥,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在唱歌的時候能夠清晰的聽到伴奏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從而保證不受外界的干擾。所以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個閉環控制,聽到自己的節拍快了,走調了,立馬進行相應調整。

說英語的時候也是這樣,聽到母語者的發音後,耳朵要能夠準確地把握聲音的特點,作為一個基準,在自己說話的時候聽自己的聲音是不是跟基準一樣,不一樣的話就得不停去experiment,直到聲音音素特點一致為止。

因此,聽力能力在於:聽出特點,確認說話時自己聲音滿足同樣特點,進行閉環控制。

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準確抓住聲音特徵的,所以這時候就需要the third party的幫助了,說中文的時候是你的父母,說英語的時候就是你的老師啦,再不行,登登登!人類的本質:復讀機,你值得擁有!!


準確來說,這兩個是分不開的

聽和說一般都是放到一起去練習的

先聽懂,進行語料輸入,然後通過說,進行輸出

如果剛開始聽力水平不好的話,先聽吧,保證有充足的語料輸入,等聽力水平提高了,在慢慢練口語


絕對是聽力。然後說。


想要提高英語水平需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入手,其中聽讀都屬於輸入,而讀寫都屬於輸出,個人推薦先練聽力,當聽力足夠好的時候多去聽一些原聲的東西,電影也好、音頻也罷,或者與外國人交流,這個時候最起碼能聽懂,當輸入達到一定水平再去輸出,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比較有自信而且跟得上,不然聽都聽不懂怎麼跟人交談 聽不懂反而說的好的人很少,但是聽的懂卻不會說的大有人在。

就好像你學母語也是,小時候不會說話但是聽得懂爸爸媽媽的教導,直到慢慢長大才會一言半語慢慢的說一些簡單的事情,哈哈,所以你覺得呢?


這兩個不矛盾吧,可以同時,可以先練習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