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麼問,但我也知道大光圈還是有用處的,只是想問問各位大佬,各方面參數和需求該怎麼平衡。

1。追求背景虛化的,或者追求夜拍增大進光量的,是不是都無視銳度問題,只要虛化NB進光量大就行?

2。可不可以理解為,1.2的鏡頭要調到1.8畫質才是最好,而1.8的鏡頭要調到3才是最好,所以仍然要買大光圈。

3。如果不是數毛黨,可不可以認為銳度高沒啥意義,即便是攝影大佬,放出來的作品也都是壓縮了尺寸的,之前銳不銳,壓縮了都一樣了?

4。實在窮,買不起牛頭,但手上的索尼6000加套頭拍夜景簡直蛋疼,拍出來的夜景可以湊個系列,名字就叫《噪點》,可能這機器高感本來也差,在加上套頭光圈小,看到七工匠35mmF1.2的鏡頭便宜,和索尼6000的套頭比,有入的價值嗎?我知道它銳度低,紫邊炫光嚴重,但銳度不會比6000的套頭還差把。1.2的光圈對夜拍幫助大到可以入個鏡頭嗎?我完全是為了夜景人像想入大光圈。我知道三腳架補光燈藉助環境照明等等方法可以彌補,但就是想問問在極端環境下,增大光圈到1.2意義有多大,值不值得入這個鏡頭。


「關鍵是我現在的相機在屋裡拍,1/50快門,3.5光圈,ISO400,拍出來黑的什麼都看不見,稍微提高ISO到曝光勉強能接受的程度,噪點就多到完全不能用了,什麼細節都沒有了,難道真的是相機太爛?所以我才想靠鏡頭來挽救一下。」


上面這是題主你在其它問題下的回答,我覺得吧,無論我們怎麼說,你切身的體會不會很深,這個時候其實你可以自己計算一下,自然就能夠做出取捨了。

先給你來個式子: [公式] ,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說快門時間乘感光度,再除以光圈值的平方,得到一個值A,A可以用於快速比較幾組完全不同的曝光參數。

要注意的是光圈值那些F1.4啊,F2.8啊是近似值,所以說本應是同樣曝光的兩組參數可能計算出來的A值不完全相同,但是總的來說差的不大。

舉個例子,在你上述的環境里,1/50快門,F3.5光圈,ISO400,算出來 [公式] ,而你說拍出來什麼都看不見,得提高ISO到噪點爆炸的水平才曝光勉強正常。

OK,這裡按照欠曝4檔來算。1檔,也就是曝光差2倍,那麼正常曝光估算 [公式] ,就是之前A值的2^4倍。

費勁算這麼個數字有什麼好處呢?往往實際使用中,光圈、快門、ISO都在變,可是我們想要快速衡量某個參數的曝光程度,這時候你算一下A值再去比較,就很方便。

或者你想買一個比你現有鏡頭光圈大很多的新鏡頭,你從來沒試過這麼好的鏡頭,心裡有點拿不準,這時候算一下A值,能有個大概的概念,在我常用場景下,ISO降低多少、快門提高多少。


有了這個式子,我們再去考慮一下你說的問題,也就是大光圈鏡頭的必要性,首先假定還是剛剛這個場景,你想得到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

這次情況有變,你買了一支定焦,可能是適馬的30 F1.4,或者原廠的50 F1.8,光圈大了很多,那麼現在你的ISO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呢?

套用剛剛的算式來算一下吧,如果是適馬30定,考慮到安全快門這時候來到了1/30s,算出來這時ISO只需要開640,如果是原廠50定,那麼快門最好還是保持1/50s,這時ISO需要開1600。

現在是不是感覺心裡有數了?對於一台APS-C相機,算上後期降噪,ISO1600來到比較可用的區間了。

這篇回答只是一個引子,希望你能理解這個小技巧,不僅能用來指導你的參數,也可以用於預測新的器材是否滿足自身的需求。先試一試吧,在你想拍照片的環境里,摸索一套可以得到正確曝光的參數,再用上面的算式嘗試著評估是買個鏡頭,還是攢錢升級機身?


不請自來,偶爾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手頭那枚最大光圈下銳度和畫質完全稀爛的VM35 1.4。然而在使用此頭時候,我卻又習慣性把光圈開到最大玩玩這頭的「味道」。以下為蘇州瞎走走時候拍的,上圖時間:

所以,在非幹活的狀態下呢,對於一隻鏡頭標準的衡量,未必是以銳度和畫質為優先考慮,畢竟大多時間我們只是在玩罷了。


不是所有題材都需要大光圈鏡頭,也不是所有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銳度畫質都一般,選鏡頭的時候也不是光考慮銳度。

比如說拍大頭照,100mm時2.8的光圈一般就夠了。光圈再大,就可能景深淺到一隻眼睛在焦內,一隻眼睛在焦外。大部分情況下是不想要/不需要這種效果的。然而為了藝術性虛化,或者為了在極暗的地方工作,可能有20%的人需要100 f2,5%的人需要100 f1.4,就有公司做出了這種鏡頭。這時並不意味著100 f2.8的鏡頭就不好了,或者畫質不如100 1.4的鏡頭了。這個必須要逐案分析。

比如索尼微單,既有85 1.4的自動對焦鏡頭,也有85 2.4的手動鏡頭,兩者還偏偏在銳度,色散,甚至重量和價格上都差不多。這時能說85 2.4的鏡頭就不如85 1.4的鏡頭,或者1.4的光圈沒用嗎?只不過是滿足不同需求罷了。首先大部分人是傾向於自動對焦的,就會選85 1.4;而少部分人是只用手動對焦的,比如拍電影的專業攝像師,就會選手動對焦手感更好的85 2.4。主要拍暗光人像的,會選光圈更大、焦外光斑更圓的85 1.4;拍風景的,可能就會選成像反差更大,逆光更好,做工更抗造,濾鏡口徑和別的鏡頭通用的85 2.4。兩者誰也不能完全代替誰。

另外,樓主說的七工匠鏡頭,銳度還真不一定比得上索尼的16-50套頭。國產頭請暫時只考慮老蛙。索尼那個套頭被吐槽主要是因為廣角畸變,銳度還是可以的。如果純追求銳度,考慮一下適馬的30 2.8和30 1.4吧。

附一張我用nex-6加16-50拍的


一個水杯最大容量1升,你灌滿了覺得它重,不好拿,喝的時候也容易灑,所以你給它裝800毫升

另一個水杯最大容量700ml ,體積重量都還不錯 價格也便宜一些,平常喝喝還不錯,但是哪天你去了個地方沒水接,只有這700毫升不到可以撐著,但是這時候如果你帶的是1升的杯子,你就會好很多。

鏡頭也是一個道理。

大光圈除了提供了更大的極限光圈和進光量,也提供了更大的最佳光圈,代價是更貴更大更重

小光圈體積小重量輕,平常用用很舒服,但是哪天發現通光量不夠了,景深不夠淺了,又覺得不夠用,何況一支f1.8的鏡頭可能最佳畫質出現在f4,而一支f1.4的鏡頭可能最佳畫質出現在f2或者f2.8,那這時候大光圈鏡頭是不是又有優勢了呢?

所以簡單來說,大光圈鏡頭只是提供了更大的一個容錯極限和選擇,並不代表一定比小光圈好。


很多時候不是錢的問題,不是沒上高端器材的問題,那些上了高端器材的人拍東西也照樣一堆問題。首先既然經濟有限,就不用急著上全幅或者升級器材。別聽什麼底大一級壓死人,說這種話的也就打腫臉充胖子買了個全幅狗頭而已。器材往上有的是燒的,但是m43 apsc入門完全也夠了。

好了 正經回答你問題

1. 追求虛化的時候,焦外虛掉了,焦內實了自然就能夠表達主旨了,更容易當然更好,但是價格相對也水漲船高。很多時候要理解的是什麼程度就夠用。你現在器材,適馬e口的30 1.4art就封頂了非常好了。便宜的手動頭也不差,畢竟好壞不至於太影響畫面,因為這個階段器材還拖不了你的後腿。那些叫嚷說全幅牛頭才能拍的人,照樣一大堆廢片,等晉級哈蘇祿來林哈夫了,就不會天天去新手面前找優越了。

2. 不可以因為不是。不同價位鏡頭差異巨大。比如徠卡m口的35 1.4全開的時候可能比佳能35 2收到8還好,但是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說不值得支付數十倍的差價,並且對於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佳能35 2就完全足夠了,哪怕全開。噢,對了,一般鏡頭5.6或者8左右理論上最好,可以看看你需要的具體鏡頭的測評。但個人覺得測評意義不大,只適用於同一價位的競品,但最重要的是你的需求和尺碼價格承受能力。

3.可以。數毛檔屬於自己圖個爽。反正愛好者階段不就是隨便拍點照發朋友圈或者自己電腦上看,升級器材最合適的理由是有閑錢了不知道買點啥。商業攝影是另一回事了不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愛好者。

4.可以不用牛頭的。牛頭當然更好。但是器材只決定你的作品上限,水平決定下限。其實大多數買了牛頭的人,自己水平的不光沒有碰到狗頭的上限,更離牛頭下限還遠著。七工匠可以買,套頭就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晚上噪點高可以買個便宜的幾百左右的三腳架再加個快門線或者手機app無線快門先用著,a檔或者自動擋配合曝光補償降低一點,iso拉低,快門拉低就行了。夜景不僅不需要1.2,甚至也不需要1.8。有三腳架f16都可以拍。

現階段多了解攝影的技術原理和相機結構,把基本功打紮實知道該怎麼玩,比升級器材對自己攝影體驗的提升大得多。

最後,攝影這事開心就好,不必太較真。本就是圖個樂,不靠這賺錢,不靠這拉大旗,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找到樂趣。我拍照的心態就像釣魚或者打球散步遛狗,只是普通人的日常消遣。上綱上線就沒意思了。

深入之後你會發現攝影門類分類會很細緻,對作品的評價體系也不一樣,國內社交網路平台上的大師大片,大多數也不過是自己拉大旗自嗨罷了。

如果真是一心扎進攝影深坑又有潛力的好苗子,先了解了解攝影史吧。

為了避免被好事者噴,走之前裝個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