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91年生的我,勉強應該還算是個年輕人吧?

洋節在我們中國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過節,我喜歡洋節是因為洋節可以給自己一個理由幹點自己想乾的事,比如聖誕節情人節,可以約朋友,約喜歡的女人。

那中國傳統節日,什麼重陽這種不放假的我就不說了,咱就說說放假的幾個傳統節假日,清明,端午,中秋,春節,這幾個節日給我的感覺是找個理由讓自己去折騰。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清明,我家得去祖墳割草翻土,上香,我家不是正兒八經的城裡人,爺爺奶奶輩是鄉下人,鄉下有很多墳要去掃。我上班很累了,每天七點上班,六點半起牀,清明節得起的更早,五點就得起牀喫早飯,然後開車去鄉下,一個小時,再走一個小時山路開始割草翻土上香祭拜,有名有姓的十幾座墳掃下來,基本也就下午了,折騰一天回家第二天準備上班。這算什麼節假日?你說清明一般和週末是一起放的?你真以為週末雙休是常態啊?

端午中秋稍微好一點,就是包包糉子喫喫月餅什麼的,不算折騰。

春節,這個節日我真的不得不說,假期時間最長,也最折騰人,不說出遠門打工的人,在往返路上花的時間,我就說我離家近的,大年二十七放假,回家以後要幹什麼?大掃除,天知道家裡人是怎麼打理的,似乎一年的雜物都得堆到年底放假了來清理,我自己一個人住的出租屋,根本沒那麼多雜物要打理,你以為搞搞衛生就完了嗎?沒有,還得做豆腐,一天就做十幾斤豆腐,得耗上幾個平均時薪十幾幾十塊的大老爺們一天的時間,泡黃豆,磨黃豆,磨完了黃豆得把煮豆漿的那個大竈子搬出來,然後煮沸,舀起來倒進鋪了紗布的桶裏,瀝幹壓豆腐,豆腐做好以後要切塊,切片,切小塊,做豆腐乾,油豆腐。

豆腐做好了,還沒完呢,還得做米糕,米糕稍微好那麼一點點,米粉是買的,不是自己磨,但是那個上色的野菜,得自己剁,剁好了和米粉拌一拌,揉一揉,然後拿出石臼開始搗,一個上午也是幾個大老爺們,也就能搗個二三十斤吧,然後開始蒸米糕。這也還沒完。

還得殺雞,摺紙錢這種小雜活就不說了,基本上可以過年了,年三十,要總結今年一年以來的收穫了,這個沒有基本上哪些人總結,只有年輕人總結,長輩聽,然後問你為什麼這啊那啊的,還有什麼工作啊,婚姻啊,這個煩,大家應該都知道。最後,守年夜,不守也沒事,長輩會挑個開門的時間,這個時間不是凌晨兩點就是早上五點,你得起來放鞭炮開門,是的,大冬天凌晨你得起來放炮,你以為放完炮就沒事了?想的美,得喫早餐,換新衣服,去街坊鄰居面前晃一晃,說幾句好聽的,好不容易捱到了中午,喫的是年三十的剩飯,因為大年初一不燒飯,傳統是年初一不幹活。

你問我元宵節?不好意思,年初八上班了。

我為什麼覺得不爽呢,第一,乾的這些活,很多我可以用錢解決,我昨天剛想到的一句話,如果你工作掙的錢不能讓你在不工作的時候輕鬆一些,那你掙得錢毫無意義(也可以說掙得還不夠多)。工作一年了,節假日只想休息睡懶覺好嗎?長輩們去找你們的好朋友好兄弟愛幹嘛幹嘛,別拉上我們年輕人了好嗎?你們懷念小時候過年了兄弟幾個幫家裡幹活弄你們那時候覺得好喫的東西就你們幾個懷念一下就行了,別拉上我們年輕人了好嗎。


說白了,這不是傳統節日和洋節的區別,是跟家人一起過節和跟朋友情侶過節的區別。

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中秋,講究的是闔家團圓,一般有條件的都跟家人一起過。而廣義上的家人又是一個奇怪的集體——除了血緣,你們很可能毫無相通之處。

身為二十多歲時尚達人的你和一輩子沒出過山溝的二大爺有什麼共同語言?初中輟學的你和留美博士畢業的四表姐除了說說童年趣事還能說點什麼?更有從小到大一年只能見一次面的親戚,故作熱情之後迅速冷場的尷尬讓你不得不拿出手機緩解尷尬氣氛。

還有就是大家因為不太熟的尬聊式關心。為什麼每次家庭聚會長輩們都要問一些直擊靈魂的插刀式問題?因為其實大家不熟,不知道聊什麼,那就只能問你學習成績,工作收入,有無伴侶。

如果是家庭氣氛不好的家庭,互相勾心鬥角,涉及利益,那聚會就是災難。

可是傳統節日還有另一個魔力,就是過了年輕人覺得煩,不過又倍感悽涼。沒條件回家過傳統節日又單身一人的,往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有遺世獨立之感。

而洋節就不同了,年輕人不在乎節日背後的文化含義宗教信仰,就是一場有氣氛的娛樂。跟朋友伴侶出去喫喫玩玩,比較輕鬆,過也行,不過也沒有失落感。

而且一羣朋友是自己選擇的,共同點非常多,即使沒有節日做藉口也能玩的很開心。


簡而言之:洋節可以主觀放鬆主觀開心主觀折騰,中國傳統節日是被迫找個理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其實感覺洋節最流行的時候還是90 00年代的時候,受各種韓劇日劇港劇臺灣劇和歐美文化影響,那個時候的年輕人特別崇尚情人節,聖誕節,萬聖節。覺得很時髦浪漫洋氣。對於本土的土節日想到都是敲鑼打鼓,老頭老太太,就會產生天然排斥。

那個時代由於經濟文化水平的原因,面對外國先進流行文化的衝擊,年輕人往往都崇尚歐美文化,摒棄傳統文化。

而現在由於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種古風劇,古風遊戲,小說佔據潮流。各種文化類節目受到追捧。其實慢慢年輕人覺得過傳統節日更有文化更時尚了。

其實現在看看中國的聖誕節氣氛已經遠遠不如十幾年前了。而傳統節日可以看到很多十幾歲的妹子穿著漢服過中秋。這也是中國國力水平提高的體現,文化只要強大就不會害怕年輕人不去認同。


在這個「反向春運元年」回答一下。

經常看到一些人吐槽『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把洋節過成挨炮節』。究竟什麼樣的節日可以過成挨炮節呢?答案是,無論是否舶來品,只要任何一個節日不具備『David變大偉,Lily變麗麗』的職能,就一定能被弄成挨炮節!

日文裏管過年叫"拜年祭"很可笑嗎?其實節日本質就是祭日,它並不是為樂活而生。這就是傳統!其實對於一些成天說要遵守傳統的50後60後,我輩(不知是80後還是90後,反正是知乎網友平均年齡)應該把真正的傳統向他們血淋淋地科普,比如『父母健在時候不準過生日』,看誰比誰更傳統。


似乎中國的所有傳統節日都寫著「團圓」兩個打字,所以每次放假前都是穿越火線式回家,需要提前搶票,在人羣中擠上車,然後半夢半醒顛回家。

至於我回家於我爸媽的意義就是,多了一個苦力。

我其實每年挺怕過年的。從小到大隻要過年我一定會挨罵,他們一邊會說「過年了不和你一般見識」,一邊會找各種理由生氣。而且過節必須要早起!必須串親戚!

而且要和親戚們多交流交流,雖然我家多數親戚都沒讀過書,聽不明白我說啥,但是我又不敢「晾」著他們,畢竟我不和他們說話他們會在私下裡覺得我牛逼了瞧不起他們了,(我聽過他們這樣討論我的一個姐姐),我爸媽也會埋怨我沒有人情味。

那次去我姥家挺深刻的,報社著急訂衣服,妹子把圖片發給我看合不合適,我在詢問各位大佬。結果我姥爺來了一句,「你玩手機就別來了,我家不歡迎。」結果今年過年我特喵的還是去了,我媽各種在我面前哭啊,那是她爸,我怎麼能欺負人……敢情我怎麼了我……

我現在真的很怕過節,不僅僅是需要帶著大包小裹坐車,而且我沒有那麼喜歡喫家裡的飯,他們拒絕用我提出的可以使食物更加美味的方式而堅持傳統;也沒有那麼喜歡我家的親戚們,他們總是一副我這套不行必須聽他們的,但是轉過身自己還要靠著國家發的低保度日;我不喜歡喫飯的時候敬酒,討長輩們喜歡,硬著頭皮接受他們的調侃。

但是我需要喜歡,需要配合,需要表現出他們喜歡的樣子。

不是沒有喜歡的親戚,大家平日都忙,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坐在一起說說話。這是節日給我的最大的慰藉。

但是洋節,我可以和我的朋友去喫飯唱歌,和我男朋友壓馬路,可以喫更符合我口味的飯,在飯桌上說話嬉笑,話題多到不會因為無聊拿起手機,更不用忌諱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說。其實根本不在意是什麼節,有沒有寓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一個電影,奢侈一頓喫一次平日很少喫的東西,或者和男朋友可以暢談就某件事的看法,一下對未來的期待,而不會得到對方的嘲諷或者尊尊教導甚至不合家裡人的心意就是自己胡來,而在家裡也必須要喫父母花更多的錢為了營造節日氣息而購買的根本大家喫不完的食物然後多餘的就冷凍起來至少可以堅持喫三五年。我的規劃=幼稚,我的行為=幼稚,我的愛好=幼稚。

洋節能讓我過得更像我自己,更像一個不是附屬物的個體。


一句話:差在商業包裝上。

我們所處的時代實際上是一個商業主導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每個節日就相當於一個IP,如何把這個IP包裝起來成為流行的大IP纔是關鍵。要讓它變得有趣、有東西可玩、有儀式感、有很多象徵性的商品讓商家可以買賣等等,這樣才能把一個節日變的豐富多彩,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參與進來,節日就會越來越盛大,越來越精彩。

與其說我們的傳統節日受到了冷落,不如說我們把一個節日商業化的能力弱於西方。西方的商業化比我們早,所以商家為了絞盡腦汁賺錢,就把一些節日包裝的特別有意思。就比如聖誕節,大家會裝點聖誕樹、戴聖誕帽、互寄聖誕卡、互送小禮物、大人給小孩講聖誕老人的故事,並在夜晚偷偷把禮品放在聖誕襪裏等等。這些都讓讓大家覺得有的玩,有的參與,並真正喜歡這個節日。

所以,如果我們抱著一份弘揚傳統文化的愛國心,我們應該去思考的問題是:應如何把自己的節日打造的更富有趣味和歡樂,這樣才能讓大家期待自己的節日。

——————

歡迎來我的公眾號:一記漫談


洋節沒有所謂的親戚摻和,想跟誰玩兒跟誰玩


你看看資本家敢不敢把傳統節日亂搞宣傳。

洋節受那麼多人喜歡,全靠資本家的宣傳 ,沒得資本家,有幾個人會記得起外國節是好久。

明明是自己被蠱惑,作為資本家逐利的貢獻者,卻覺得自己過的洋節高大上

ps:我說的資本家,是指為了推銷自己產品或者為了盈利的商人,不是政治書裏定義的資本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