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91年生的我,勉强应该还算是个年轻人吧?

洋节在我们中国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节,我喜欢洋节是因为洋节可以给自己一个理由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比如圣诞节情人节,可以约朋友,约喜欢的女人。

那中国传统节日,什么重阳这种不放假的我就不说了,咱就说说放假的几个传统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这几个节日给我的感觉是找个理由让自己去折腾。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清明,我家得去祖坟割草翻土,上香,我家不是正儿八经的城里人,爷爷奶奶辈是乡下人,乡下有很多坟要去扫。我上班很累了,每天七点上班,六点半起床,清明节得起的更早,五点就得起床吃早饭,然后开车去乡下,一个小时,再走一个小时山路开始割草翻土上香祭拜,有名有姓的十几座坟扫下来,基本也就下午了,折腾一天回家第二天准备上班。这算什么节假日?你说清明一般和周末是一起放的?你真以为周末双休是常态啊?

端午中秋稍微好一点,就是包包粽子吃吃月饼什么的,不算折腾。

春节,这个节日我真的不得不说,假期时间最长,也最折腾人,不说出远门打工的人,在往返路上花的时间,我就说我离家近的,大年二十七放假,回家以后要干什么?大扫除,天知道家里人是怎么打理的,似乎一年的杂物都得堆到年底放假了来清理,我自己一个人住的出租屋,根本没那么多杂物要打理,你以为搞搞卫生就完了吗?没有,还得做豆腐,一天就做十几斤豆腐,得耗上几个平均时薪十几几十块的大老爷们一天的时间,泡黄豆,磨黄豆,磨完了黄豆得把煮豆浆的那个大灶子搬出来,然后煮沸,舀起来倒进铺了纱布的桶里,沥干压豆腐,豆腐做好以后要切块,切片,切小块,做豆腐干,油豆腐。

豆腐做好了,还没完呢,还得做米糕,米糕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米粉是买的,不是自己磨,但是那个上色的野菜,得自己剁,剁好了和米粉拌一拌,揉一揉,然后拿出石臼开始捣,一个上午也是几个大老爷们,也就能捣个二三十斤吧,然后开始蒸米糕。这也还没完。

还得杀鸡,折纸钱这种小杂活就不说了,基本上可以过年了,年三十,要总结今年一年以来的收获了,这个没有基本上哪些人总结,只有年轻人总结,长辈听,然后问你为什么这啊那啊的,还有什么工作啊,婚姻啊,这个烦,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后,守年夜,不守也没事,长辈会挑个开门的时间,这个时间不是凌晨两点就是早上五点,你得起来放鞭炮开门,是的,大冬天凌晨你得起来放炮,你以为放完炮就没事了?想的美,得吃早餐,换新衣服,去街坊邻居面前晃一晃,说几句好听的,好不容易挨到了中午,吃的是年三十的剩饭,因为大年初一不烧饭,传统是年初一不干活。

你问我元宵节?不好意思,年初八上班了。

我为什么觉得不爽呢,第一,干的这些活,很多我可以用钱解决,我昨天刚想到的一句话,如果你工作挣的钱不能让你在不工作的时候轻松一些,那你挣得钱毫无意义(也可以说挣得还不够多)。工作一年了,节假日只想休息睡懒觉好吗?长辈们去找你们的好朋友好兄弟爱干嘛干嘛,别拉上我们年轻人了好吗?你们怀念小时候过年了兄弟几个帮家里干活弄你们那时候觉得好吃的东西就你们几个怀念一下就行了,别拉上我们年轻人了好吗。


说白了,这不是传统节日和洋节的区别,是跟家人一起过节和跟朋友情侣过节的区别。

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讲究的是阖家团圆,一般有条件的都跟家人一起过。而广义上的家人又是一个奇怪的集体——除了血缘,你们很可能毫无相通之处。

身为二十多岁时尚达人的你和一辈子没出过山沟的二大爷有什么共同语言?初中辍学的你和留美博士毕业的四表姐除了说说童年趣事还能说点什么?更有从小到大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亲戚,故作热情之后迅速冷场的尴尬让你不得不拿出手机缓解尴尬气氛。

还有就是大家因为不太熟的尬聊式关心。为什么每次家庭聚会长辈们都要问一些直击灵魂的插刀式问题?因为其实大家不熟,不知道聊什么,那就只能问你学习成绩,工作收入,有无伴侣。

如果是家庭气氛不好的家庭,互相勾心斗角,涉及利益,那聚会就是灾难。

可是传统节日还有另一个魔力,就是过了年轻人觉得烦,不过又倍感凄凉。没条件回家过传统节日又单身一人的,往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遗世独立之感。

而洋节就不同了,年轻人不在乎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宗教信仰,就是一场有气氛的娱乐。跟朋友伴侣出去吃吃玩玩,比较轻松,过也行,不过也没有失落感。

而且一群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共同点非常多,即使没有节日做借口也能玩的很开心。


简而言之:洋节可以主观放松主观开心主观折腾,中国传统节日是被迫找个理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感觉洋节最流行的时候还是90 00年代的时候,受各种韩剧日剧港剧台湾剧和欧美文化影响,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特别崇尚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觉得很时髦浪漫洋气。对于本土的土节日想到都是敲锣打鼓,老头老太太,就会产生天然排斥。

那个时代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原因,面对外国先进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往往都崇尚欧美文化,摒弃传统文化。

而现在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古风剧,古风游戏,小说占据潮流。各种文化类节目受到追捧。其实慢慢年轻人觉得过传统节日更有文化更时尚了。

其实现在看看中国的圣诞节气氛已经远远不如十几年前了。而传统节日可以看到很多十几岁的妹子穿著汉服过中秋。这也是中国国力水平提高的体现,文化只要强大就不会害怕年轻人不去认同。


在这个「反向春运元年」回答一下。

经常看到一些人吐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把洋节过成挨炮节』。究竟什么样的节日可以过成挨炮节呢?答案是,无论是否舶来品,只要任何一个节日不具备『David变大伟,Lily变丽丽』的职能,就一定能被弄成挨炮节!

日文里管过年叫"拜年祭"很可笑吗?其实节日本质就是祭日,它并不是为乐活而生。这就是传统!其实对于一些成天说要遵守传统的50后60后,我辈(不知是80后还是90后,反正是知乎网友平均年龄)应该把真正的传统向他们血淋淋地科普,比如『父母健在时候不准过生日』,看谁比谁更传统。


似乎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都写著「团圆」两个打字,所以每次放假前都是穿越火线式回家,需要提前抢票,在人群中挤上车,然后半梦半醒颠回家。

至于我回家于我爸妈的意义就是,多了一个苦力。

我其实每年挺怕过年的。从小到大只要过年我一定会挨骂,他们一边会说「过年了不和你一般见识」,一边会找各种理由生气。而且过节必须要早起!必须串亲戚!

而且要和亲戚们多交流交流,虽然我家多数亲戚都没读过书,听不明白我说啥,但是我又不敢「晾」著他们,毕竟我不和他们说话他们会在私下里觉得我牛逼了瞧不起他们了,(我听过他们这样讨论我的一个姐姐),我爸妈也会埋怨我没有人情味。

那次去我姥家挺深刻的,报社著急订衣服,妹子把图片发给我看合不合适,我在询问各位大佬。结果我姥爷来了一句,「你玩手机就别来了,我家不欢迎。」结果今年过年我特喵的还是去了,我妈各种在我面前哭啊,那是她爸,我怎么能欺负人……敢情我怎么了我……

我现在真的很怕过节,不仅仅是需要带著大包小裹坐车,而且我没有那么喜欢吃家里的饭,他们拒绝用我提出的可以使食物更加美味的方式而坚持传统;也没有那么喜欢我家的亲戚们,他们总是一副我这套不行必须听他们的,但是转过身自己还要靠著国家发的低保度日;我不喜欢吃饭的时候敬酒,讨长辈们喜欢,硬著头皮接受他们的调侃。

但是我需要喜欢,需要配合,需要表现出他们喜欢的样子。

不是没有喜欢的亲戚,大家平日都忙,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坐在一起说说话。这是节日给我的最大的慰藉。

但是洋节,我可以和我的朋友去吃饭唱歌,和我男朋友压马路,可以吃更符合我口味的饭,在饭桌上说话嬉笑,话题多到不会因为无聊拿起手机,更不用忌讳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说。其实根本不在意是什么节,有没有寓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个电影,奢侈一顿吃一次平日很少吃的东西,或者和男朋友可以畅谈就某件事的看法,一下对未来的期待,而不会得到对方的嘲讽或者尊尊教导甚至不合家里人的心意就是自己胡来,而在家里也必须要吃父母花更多的钱为了营造节日气息而购买的根本大家吃不完的食物然后多余的就冷冻起来至少可以坚持吃三五年。我的规划=幼稚,我的行为=幼稚,我的爱好=幼稚。

洋节能让我过得更像我自己,更像一个不是附属物的个体。


一句话:差在商业包装上。

我们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商业主导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节日就相当于一个IP,如何把这个IP包装起来成为流行的大IP才是关键。要让它变得有趣、有东西可玩、有仪式感、有很多象征性的商品让商家可以买卖等等,这样才能把一个节日变的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节日就会越来越盛大,越来越精彩。

与其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冷落,不如说我们把一个节日商业化的能力弱于西方。西方的商业化比我们早,所以商家为了绞尽脑汁赚钱,就把一些节日包装的特别有意思。就比如圣诞节,大家会装点圣诞树、戴圣诞帽、互寄圣诞卡、互送小礼物、大人给小孩讲圣诞老人的故事,并在夜晚偷偷把礼品放在圣诞袜里等等。这些都让让大家觉得有的玩,有的参与,并真正喜欢这个节日。

所以,如果我们抱著一份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心,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是:应如何把自己的节日打造的更富有趣味和欢乐,这样才能让大家期待自己的节日。

——————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一记漫谈


洋节没有所谓的亲戚掺和,想跟谁玩儿跟谁玩


你看看资本家敢不敢把传统节日乱搞宣传。

洋节受那么多人喜欢,全靠资本家的宣传 ,没得资本家,有几个人会记得起外国节是好久。

明明是自己被蛊惑,作为资本家逐利的贡献者,却觉得自己过的洋节高大上

ps:我说的资本家,是指为了推销自己产品或者为了盈利的商人,不是政治书里定义的资本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