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的壽命只夠他學完現存的知識,那麼這種狀態下,壽命就成了制約我們發展的唯一要素而非能力。這會不會成為未來我們的發展障礙?


不會的。

早幾百年前,人類的知識儲備總量就超過一個人一輩子所能學習的極限了。

人類文明之所以沒有因此而停滯下來,反而加速發展,原因就在於人類知道如何分工合作。

知識總量越多,學科分類越細密,分工協作的社會結構越精巧。

題主所說「一個知識分支」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當這個知識分支知識量太過龐大,它就會自然而然的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科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要人類雖然一生都在學習,但並不是等於學到的所有東西及知識都能運用到實際應用或者工作當中,那麼我們學習知識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答案是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學習的本質並不是單純地為了知識而已

從進入學校開始,我們就被要求學習和背誦,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地為了進行記憶或者僅僅進行知識的「獲取」,而是進行對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試探,以尋求到一個對自己最適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很多時候當我們進入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以後才會發現到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地學習卻沒有別人輕輕鬆鬆學習的成績高,為什麼自己每天都在複習到深夜都沒有別人一下課一放學就去玩的效果好。其實就是學習習慣跟學習方法的正確或者錯誤有很大關係。

我的一個表弟在小學的時候特別貪玩以至於後來到了初中以後發現看書看不進去,複習沒有效果,儘管父母給他花了很多的錢去請家教跟輔導機構效果都甚微,但他們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於孩子不想學,沒用心學,沒有去深究背後的原因,例如像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其他原因像家庭氛圍等等這些。

2.這個世界到底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

哲學上對於世界的本源的理解已經有了長達數千百年的探討和思辨,具體可以參考之前的問題如《如何反駁不可知論?》 - 這個問題里的優秀回答,其實到最後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答案到最後會告訴你是理解知識的過程和發展促使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

3.那麼到現在為止,人類掌握的知識到底有多少

其實明確地來說,就算你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識輸入到一個超級電腦中,或者你把所有的知識都讓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給他灌輸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進去,即使到他死的那一天,他對世界的貢獻也可能為零。上到天文地理宇宙航空,下到地殼深海地球內核都有人類涉及的地方,但人類並沒有完全掌握或者控制到一樣東西,像生物鏈,看似簡單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但當中的複雜關係像種群數量的控制,溫度環境和微生物等種類都是能寫好幾十篇博士論文的東西。

所以其實就算對於相當前沿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來說,他們也並沒有把書上所有的東西都記下來了或者說精確到每一條的公式都記住了,而是對於這類問題的研究方法和操作都熟練於心,所以才能在擅長的領域有所突破和發展,而書本和文獻資料就是最好的記錄工具把前人的研究成果所記錄下來繼續發展。而且越發展下去,出現的問題也會越多,解決的方法也會越多,這,不就是真理和科學的發展過程嗎?


已經是了。


不會。學習的目的是生活,知識的目的是應用。當一個知識分支複雜龐雜到學習成本無法企及的時候,這個分支會傾向於再分支。每個分支會創造本專業的黑匣子給其他分支使用。你只要記住這些前人的結論,而不需要重複複雜的研發過程。這些黑匣子快速讓你到達你的分支領域的邊緣,開始創新科研,拓展分支的光度和深度。


不會。大搜索大數據時代,知識不稀缺,每個人都能很快的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分支的迅速掌握者。稀缺的是新鮮的知識和認知。


我只是猜測,那個時候人類大腦已經把知識的儲備交給了量子計算機,人類需要的時候去調取就好了,所以屆時人類會有公有的知識腦。


所有人學懂了這三句話,這一生就不白活了。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真正學懂學透了這三句話,即證入圓滿的寂滅如來地。


我覺得不會,

因為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將知識進行壓縮的過程,隨著教育的發展未來人們學習的效率也會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會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達到一個平衡,並不會導致人們需要終其一生去學習。相反的,因為知識的快速迭代,人們需要通過終身學習來淘汰自己的舊知識從而導致「活到老學到老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新的風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