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特湾的栗田健男,不是反话,不是讽刺。

从fow(战争迷雾)的角度来说,他做出这个决定,非他之过。他就知道那么多事。

开上帝视角来看,如果他的大回转让水兵们只多活了24小时,那他们就赚了24小时;如果水兵们多活了一个月,那就赚了一个月,在无望的逆天而行中,这就是积德。

这是栗田桑在一场不光彩的战争中给自己赢得的光彩的勋章,如果是我,这枚勋章值得我的余生因此骄傲。


德意志元首,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为将来最大的敌人之一美国送去大量顶尖科学家,同时拆散现有科研体系,把一票诺奖得主打发去干些屁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是一种毁家(指普鲁士的家)纾难的国际主义精神!


瑞士。二战中,迷路跑进瑞士的飞机、士兵,不管是德军的还是盟军的,它都通通都击落、拘留,绝对不偏心。坚强地在义大利和德国这两个侵略者的夹缝里生存了下来。


希特勒权衡利弊之后,觉得瑞士既听话又耿直,花那么多人命去揍它真的没必要,于是放弃了侵略瑞士的计划。


二战刚开始那段时间,纳粹的军队在欧洲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很多国家都沦陷了,元首本人也常常炫耀说——



但雷雷觉得他是在吹牛!为啥呢?


在义大利和德国这两个侵略者的夹缝里,还有一个弹丸小国——瑞士,没有被插上纳粹的旗帜。




要知道,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纳粹的铁蹄下,也只撑了一个多月就投降亡国了。



瑞士还没有法国的 1/10 大,为啥能安然活在纳粹的眼皮子底下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尔卑斯山脉占了瑞士的 2/3,这就意味著瑞士不可能靠种地发家致富。


但是,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道路,出口基本上都在瑞士。




要到山对面做生意的商人都得在瑞士歇脚,于是瑞士地区逐渐变成繁荣富裕的商业中心。


但作为一个交通要冲,瑞士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人、蛮族都先后占领过这里。



千百年来,谁打仗比较强,瑞士这块地就归谁管。但不管谁掌权,阿尔卑斯山路还在这儿,所以瑞士的小生意是照做不误。


后来有一天,统治瑞士的国王家道中落,一些瑞士人就觉得摆脱外人控制的机会来了。他们秘密结成同盟,闹起了独立,这个同盟就是瑞士作为国家的雏形。签订契约的八月一日,也被瑞士人当作国庆日。后面的剧情,基本上就是《海贼王》的套路。



这个同盟一边对付欧洲各路豪强、土匪,捍卫自己的家园,一边吸纳新的成员签约入团。


几百年之后,同盟随著周围地区的加入而不断壮大,差不多就成了今天瑞士的样子。


组成瑞士的这些州,有讲德语、法语的,也有讲义大利语的,这也就是为啥瑞士如今有 N 种官方语言的原因。


像其他所有国家一样,瑞士也在不断摸索著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瑞士曾经因为同盟的壮大而野心膨胀,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后惨败而归。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国家是怎样炼成的

赛雷

华文天下出版社

¥48.00 会员免费


USN横跨太平洋作战的「灭国舰队」。

中太平洋进攻的规模之大,在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美军怎样才能攻克星罗棋布的日占岛屿,横渡大洋,大踏步地把战线向前推进呢?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发动这一新的攻势,既要在训练方面采用新的方法,在战斗、支援、补给和维修方面采取新的措施,还要研制出一整套新的武器装备。尽管这样,到1943年秋,即在袭击珍珠港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中太平洋发动进攻的准备工作即将就绪。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丰功伟绩。

   中太平洋部队的主力,是美国的第五舰队 。这支舰队是由兵员以及舰船和飞机组成的一支合成部队,是为了实施远程突击而组建的。该舰队的组建,是从1943年春,即从第一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航空母舰(27000吨,32节)驶抵珍珠港而开始的。接著,11000吨的第一艘「独立」级快速轻型航空母舰也开到珍珠港。到1943年秋,第五舰队已辖有大型航空母舰6艘、轻型航空母舰5艘、护航航空母舰8艘、新式战列舰5艘、老式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9艘、轻巡洋舰5艘、驱逐舰56艘、运输舰和货船29艘,以及大量登陆艇只。这支强大部队的司令官是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他是一位才略过人,要求严格的海军军官。他在海军参谋学院任教时成绩卓著,并被誉为战略家。中途岛海战证明,他作为一个战术家也是精明强干的。后来,他调任尼米兹的参谋长,协助制定各项作战计划。

   第五舰队的突击兵力是它的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支援登陆作战,诸如为封锁登陆地域而实施远程突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前对登陆地段实施航空火力准备,对登陆部队实施战术支援,对威胁两栖作战舰船的空中和海上敌人进行截击等等。这支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通常编为4个特混大队。每个特混大队一般辖有大型航空母舰和轻型航空母舰各2艘,并配有快速战列舰1至2艘、巡洋舰3至4艘、驱逐舰12至15艘为其担任护航。当特混大队处于巡航状态时,由驱逐舰组成外层反潜警戒幕,但当出现空袭危险时,则令驱逐舰加入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内层环形警戒幕。这些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既能与其它部队协同作战,亦可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它可从其中抽调部分舰只编成水面舰艇突击编队执行特别使命。这种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就是海上浮动的航空基地,它可以为横渡太平洋、进至日本海岸开辟道路。但是,查尔斯·波纳尔海军少将于1943年所指挥的那支快速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只不过是后来全歼日本航空兵、摧毁日本联合舰队的庞大舰队的一个雏形而已。

   第五舰队的登陆作战兵力,是里奇蒙·凯利·特纳海军少将指挥的第5两栖作战部队。为实施登陆作战,这支两栖部队编有运输船、货船、登陆舰艇、船坞登陆舰等。为了组织护航和担任直接支援任务,还辖有驱逐舰、护航航空母舰、巡洋舰和旧式战列舰等。这支部队在作战中通常分为两至三个梯队,往往还派遣部分兵力去执行特殊任务。若战术上有某种需要时,还派遣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快速舰只,或与航空母舰特混大队一同行动,或与登陆编队一同行动。后来,不断总结经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常常将阻止敌人反击的任务交给快速航空母舰及其警戒舰只担任,而把对地面部队进行战术支援的任务交给两栖作战部队的护航航空母舰和以炮火为主要武器的舰只去完成。

   第五两栖作战部队所属的一切地面部队,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陆战队,一律编入第5两栖作战军。其军长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少将霍兰·史密斯。他对玩忽职守的行为决不宽容,因而得了一个绰号:「严厉的史密斯」。「严厉的史密斯」和「可怕的特纳」一样,也是一位倔强而爽直的人。他们两人都是登陆作战的专家,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训练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

   第五舰队还辖有一支岸基航空部队,其中包括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三个系统所属的飞机,在作战方面,由约翰·胡佛指挥。起初,这支岸基航空部队的任务主要是辅助航空母舰执行登陆前的航空侦察和空袭登陆地域等任务。后来,快速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和第5两栖作战部队,没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也可完成支援登陆作战的任务,而且越打越有经验。所以,就把胡佛部队的名称改为中太平洋前进地域航空队。这时,它的任务是,进行空中侦察,摧毁敌方基地,以及保卫盟军新占的基地等。

   为了迅速横渡半个太平洋,并能一面向前推进一面掌握制海权,第五舰队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机动能力和势如破竹的战略势头。象100年前的舰队那样,由于需要补给、装载燃料和维修而被束缚在后方基地附近的情况必须摆脱。为使已经占领的要地免遭日军的袭击,并能反复袭击日军,以便给下一步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必须能在海上(或前方)长期逗留。第五舰队有无持续作战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利用某些环礁的礁湖以及其它比较隐蔽的锚地,迅速建起前进基地。因为需要进行海上补给,战局越向前发展,越需要建立更多的前进基地。

   由后勤支援部队所属的供应舰、修理舰和浮动船坞等组成后勤供应舰编队。这种编队既能对前方作战的全部舰船进行补给,也能对破损舰艇(除受重创须进厂大修者)进行修理。第五舰队的舰只,在下一战役开始前,总要有计划地进入后勤支援部队设在海上或岸上的前进基地,对舰艇进行维修,使舰员得到休息。战线逐步向西推进,后勤供应舰编队也随之向适当的锚地转移,以便在靠近作战海域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的前进基地。

   快速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在航行中即可由补给舰群进行重要物质的补给,因而可将其在前进基地驻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每天只从作战海域抽出一个航空母舰特混大队与补给舰群会合,其余的几个大队仍可继续同日军作战。

   与补给舰群在海上会合后,航空母舰特混大队立即补给燃料,补充弹药、食品、各种备件、飞机和人员,领取寄来的邮件,并将重伤员送到医院船上。然后,返回作战海域,替换另一个航空母舰特混大队于次日到会合点进行补给,海上补给舰群为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补给完毕之后,将各补给船上的货物集中起来,令空船回到前进基地再行装载。在此期间,新装上补给品的船只又从基地出发,进行替换。

   这种复杂而周密的海上补给,只是整个计划、建造、订购、训练、输送和维修等项工作的一个侧面。这种海上补给,既可使美军把这支合成部队变成快速而强有力的突击力量,又使美军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从珍珠港送到菲律宾。


谢邀,今天就来谈谈大名鼎鼎的基辅包围圈

(基辅包围圈中被击毁的苏军装备和车辆)

(基辅之战中,向敌后穿插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包围圈中向德军投降的苏军)

(走向战俘营的大队苏军战俘)

(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

(在基辅前线视察的古德里安)

双方兵力对比为:

苏联西南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上将。下辖第五集团军,12集团军,第六集团军,第26集团军,37集团军。后期增援了21集团军,共计67万余人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第二装甲集群(古德里安大将),第二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一装甲集群(克莱斯勒大将),第六集团军(赖歇瑙),第17集团军(施图尔纳格尔),共计大约80万

1941年8月初,苏德战场南线呈现出的态势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到达第聂伯河一线后攻势停顿,乌克兰首府,第聂伯河重镇基辅暂时没有成为德军的主攻目标,德军的目标是第聂伯河下游,位于集团军群南翼的克列缅丘格。在苏德战场的中部,中央集团军群最南翼的第2集团军群南进,随后第2装甲集群(古德里安装甲兵团)也有南进,进攻苏军南线重兵集群西南方面军的企图,希特勒则希望以此为契机,协调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完成合围基辅周边和后方苏军的大包围行动,最大程度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同时,由于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过分乐观的估计,西南方面军不仅没有收到及时后撤的命令,反而依旧固守原地,还得到了相当数量的增兵,相当于向德军这头饿狼尚未合拢的利齿中又塞了不少肥肉。

8月底,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集团军强渡杰斯纳河,与位于基辅西北,隶属西南方面军麾下的苏军第五集团军展开激战,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附近建立了牢固的桥头堡,为中央集团军群向南进攻,与南方集团军群互相呼应,形成合围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德利安的装甲集群政准备以46摩托化军,24摩托化军等部队为前导南下。此时,斯大林做出了 一个异常错误的决定,他认为,既然德军此时并没有把长驱直入,攻占莫斯科当做最优先目标,那么西南方面军就该在原地固守,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突出部一线不得撤退,并相机发动反击。

9月1日,南方集团军群发布了形势报告,判定杰斯纳河一线有一支巨大的苏军集群,并且短期内不会有转移的迹象,包括西南方面军麾下第5,21,26,38集团军,如果协同顺利,他们将被中央集团军群和自己的夹击所歼灭,为此南方集团军群下属克莱斯勒将军的第一装甲集群应该立刻转向罗姆内,并力图在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装甲集群会师。7日,哈尔德来到设在乌曼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在听取报告后,下达了最终命令『』对第聂伯河中游和杰斯纳河下游的苏军展开两翼包围作战,力争在克列缅丘格-科诺托之间地区将其歼灭」

一声令下,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集中了3个集团军,2个装甲集群,共计581辆战车,以及第四航空队的203架轰炸机,166架战斗机,80架俯冲轰炸机,用来对付包围圈中的7个苏联集团军。

9月6日,攻势首先从北翼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开始,虽然只有一个军(24摩托化军)参加了此次合围,但德军进展迅速,第3装甲师第六装甲团的士兵们俘获了一名苏军高级战地要塞工程师,他身上携带著苏军在乌克兰地区的详细作战计划和工事分布图,这意味著西南方面军的部署被德军全盘掌握。

到9月4日,24摩托化军已经接近克拉洛维茨,在11天的战斗中,已经抓获了13700多名苏军俘虏,摧毁缴获了100门苏军火炮以及超过80辆坦克装甲车辆,从缴获的苏军文件地图中,古德里安发现,先导部队第三装甲师正好处于苏军13以及21集团军防线的结合部。

有鉴于此,5日凌晨,古德里安命令,全军必须以最快速度向前进攻,从这个薄弱点打开口子,彻底割裂苏军各重兵集团之间的联系,第3,4装甲师以及武装党卫军帝国师齐头并进,向西南方向猛扑,帝国师「元首」掷弹兵团一马当先,杀进了马考什,第4连连长佛兰克少尉带领四名士兵夺取了市内横跨杰斯纳河的大桥,保证了后援部队的装甲车辆源源不断地通过此处。为了壮大24摩托化军的实力,避免被突破口两侧的苏军包围,古德里安又紧急调来了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和第10摩托化师,于是德军攻势继续展开,在7日冲到了斯诺皮尔亚和波波夫卡之间。

直到这时,苏军第五集团军才如梦方醒,自己的侧后出现了德军装甲部队,指挥官波塔波夫立刻向上级要求向东撤退,但被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拒绝,但同时苏军调来了库兹涅佐夫的21集团军,试图阻止古德里安集团向布良斯克方向继续推进。

然而组成21集团军基干的大多是新兵,缺乏战车和运输车辆,移动缓慢,而古德里安则要求自己的部队不顾一切向南推进,争取渡过罗缅河占领罗姆内,再和南方集团军群建立联系,士兵们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形成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口袋,将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困在其中,所以士气高昂,第三装甲师几乎抛下了步兵和后勤,以装甲车,坦克和突击炮不眠不休地挺进,9月10日,宣布占领了罗姆内。

同时,中央集团军群麾下第二集团军也强渡杰斯纳河,占领了梅耶,苏军第五集团军开始崩溃,士气低落,随著苏军防线的不断后移,被抛弃的武器装备,车辆和战俘的数量不断增多。9月初,第五集团军被击溃,成建制的抵抗已经不复存在。月底,为了支援第二集团军,第六集团军也发动进攻,力图在基辅北面的格诺斯泰波尔建立桥头堡,由于此地位置险要,苏军出动了28,124,135步兵师,19,41坦克师对德军不断发动反扑,但由于指挥协同非常差,没有完成消灭这个桥头堡的任务。另外,在第五集团军崩溃后,苏军37集团军派遣第20坦克师和35步兵师增援第聂伯河一线,但为时已晚。

9月8日,20坦克师开始进攻莫洛夫斯克附近的德军262以及62步兵师,但由于缺乏步兵协同,虽然给德军造成了一定杀伤,但在这里被阻止,攻势陷入停滞,262步兵师反而在次日发动反击占领了奥杰宾。

9月12日,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一装甲集群在第四航空队配合下,向克列缅丘格发动猛烈进攻,试图北上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形成接触,当天,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里,新任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鉴于当前局势不断恶化,再次要求斯大林同意自己放弃基辅,全军东撤,然而再次被拒绝....

在这段时间内,德军17集团军建立了克列缅丘格桥头堡,与正面的苏军17军,第五骑兵军展开激战,在10天的激战中,德军52军就击毁了172辆苏军坦克,其中不乏新式的T34中型与KV1重型坦克。工兵团迅速在第聂伯河上架桥后,第一装甲集群的装甲车辆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铁流,向北面的罗姆内方向开去。先头部队16装甲师推进迅速,在占领卡尔皮夏时,差一点捉住了附近火车站中的苏军38集团军总司令费克连科少将。进攻三天后,第一装甲集群就宣布俘虏了13000名苏军,击毁坦克装甲车78辆,火炮118门。

同时,由于天气转好,古德里安集群在短暂喘息后,决定继续南下,为首的依旧是悍将莫德尔指挥的第三装甲师,然后胡伯将军的16装甲师和帝国师左右协同,占领了洛赫维察,9月14日,第三装甲师第六装甲团的瓦特曼中尉,率领几辆三号坦克和一几辆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从洛赫维察出发,向南穿越附近的田野和灌木林,终于在黄昏时候,他们到达了卢布内附近,在一条小溪边,他们看到了对岸走出了几名身穿德军田野灰制服的同袍,这是来自南方集团军群17集团军的侦查工兵,两军宣告会师。9月15日中午,洛赫维察城市东面,来自南方集团军群第九装甲师394摩托化步兵团的装甲车和半履带车也顺利抵达,标志基辅包围圈的正式封闭。

此时,苏军五个集团军被德军包围在了一个以基辅为西段,克列缅丘格为南段,罗斯劳尔为东端的巨大三角形地区内,北面是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第六集团军,南面是第一装甲集群和第17集团军。届时,包围圈北部的苏军第五,21集团军群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各部队已经难以保持联络协调行动,只能进行零星抵抗,37集团军围绕基辅,死守环形防御圈,,26集团军在第聂伯河一线,38集团军在克列缅丘格西北部,虽然从18日起,38,40两个集团军试图从外围增援,打开德军的大包围圈,但均遭到失败

终于,在9月17日,莫斯科电令西南方面军作战处处长巴格拉米扬少将,全军撤退,向东突围,具体策略为,21集团军向罗姆内方向突击,第五集团军向洛赫维察突击,37集团军跟进,26和38集团军向卢布内方向突击,但此时,苏军整体士气已经崩溃,多数部队和上级指挥失去联系,突围行动迅速变成了大溃败,德军迅速将大包围圈缩小到普里卢基,基辅,绍夫宁一线。

尽管如此,苏军在绝望中的致命突击还是给德军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菲利波维奇,19日当天,16装甲师的士兵们就打退了苏军将近20波绝望的突围攻势,苏军以坦克装甲车为先导,随后是坐在卡车上的步兵,随后是更大群的步兵,向德军防线不断发动冲击,有些甚至是在痛饮伏特加至酩酊大醉后参战,负责火力压制的反坦克炮兵和野战炮兵甚至耗光了他们的炮弹,他们形容作战仿佛是野外狩猎,只要重复装弹,大致瞄准苏军涌来的车辆和人海,射击即可,一线步兵在弹药耗尽后,被迫用刺刀,和工兵铲和涌来的苏军进行肉搏。第二天,在得到64,79摩托化步兵团的增援后,16装甲师好歹维持住了防线,没有被苏军打出缺口

从当天到9月22日,苏军再次在奥尔斯察西河口再度发动反复冲击试图突破德军包围圈,苏军坦克一度在佩特里基附近打开缺口,但旋即被紧急赶来的高射炮部队,用调整至平射的88毫米高射炮所堵住。

次日,苏军再次试图从皮尔亚金至洛赫维察的森林地带突围,然而再度被第三装甲师和25摩托化师击败,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被俘,一名第三装甲师侦察营的士兵记录说「整个森林中呈现出惊悚的画面,无数苏军士兵和马匹以各种姿势倒毙在车辆之间,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的卡车,装甲车,救护车,有的撞在一起,有的倾斜著倒在路边,有的慌不择路,和驾驶员一起沉没在沼泽之中。

9月19日,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鉴于包围圈内苏军成建制抵抗已经减弱,命令所有部队向敌人发动全面进攻。在罗姆内,赫尔曼.戈林高炮团的88毫米重型高射炮在一天之内,就击毁了超过30辆苏军坦克,20日古德里安接到命令,第二装甲集群的部队,逐渐脱离基辅包围圈,准备参加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进攻。

从9月15日开始,德军第六集团军正式开始对基辅进行城市攻坚战,城内苏军无法在德军俯冲轰炸机和重炮的攻势下继续抵抗,18日,斯大林下达了放弃基辅的命令。德军296,71,294步兵师的士兵,在次日下午宣布,彻底占领了基辅。

从19日开始,德军正式对基辅周边,尤其是东面的苏军残部进行了最后的扫荡,由于此时,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已经无法联系各部队,指挥官基尔波诺斯上将解散了参谋部,将第五集团军司令部人员,司令部警卫部队和289步兵师变成两个战斗群,向东尝试突围。同日,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发布公告,苏军西南方面军已经不复存在。22日,在突围过程中,基尔波诺斯和参谋长图皮克夫将军等人,在德军的炮击中阵亡,9月24日,整个包围圈中的枪炮轰鸣声停止了,整个西南方面军连同其他增援部队共计76万人中,冲出包围圈的人数仅为15041人,苏军伤亡失踪被俘所导致的「无可挽回的人力损失「超过65万,德军宣称俘虏了55万至60万苏军,另外苏军还损失了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

(原创手动输入找图不易,感觉满意的朋友烦请点赞关注,不胜感激)


从军事层面看,巴格拉季昂行动无疑是战役谋划和战役指挥的典范。

苏军动用两百四十万人的庞大兵力,在白俄罗斯地区,从多个方向对德中央集团军群进行了一次排山倒海般的打击。交战双方是苏德两国的绝对精锐。德军在战役前已经预判苏军将有大规模的行动,进行了一定的准备。苏军却能在战役开始时,成功的隐藏了主攻方向,并创造性的让成建制的机械化部队度过广阔的沼泽地,出现在德军防御的薄弱地带。从战役谋划的角度说,在如此规模的行动中,实现上述成就,无疑是一次奇迹。

另外,苏军在战前建立了方面军与大本营之间的复杂指挥体系。从管理学上看,这种繁复的结构无疑是低效臃肿的。然而,苏军却能在这套体系下灵活运转,而毫不冲突。这确实又是一个神奇的事情。

从后勤保障来看,在绵延数千公里、纵深数百公里的地面战场上,保障两百万大军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保障数十万机械化部队进行大纵深进攻作战。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其少有的。ps:其他的几次也几乎都是在苏德战场上。西线地面战役的规模、纵深,以及指挥水平,与东线相比都差了点意思。


泻药。

二战史诗级操作很多,关键你如何定义它,是战术级的?战役级的?战略级的?

战术级的,可以去找找魏特曼、汉斯这种人的事迹,当然,你愿意的话,八百里开外一枪击毙鬼子的狙击手也算。

战略级的,我认为罗斯福带著孤立主义占上风的美国一步步干预并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对反法西斯战争起到重大作用,其战略操作也堪称史诗,当然,你愿意的话,日本四处开战作死挨揍也算。

我能讲讲的是战役级,大家都爱说这个。例如基辅大饺子,例如曼施坦因计划(镰刀计划),或者天王星计划,或者巴格拉季昂计划,af计划的泄露,当然,你愿意的话,英军敦刻尔克甩手卖队友并美名其为保存有生力量,为反攻留足力量,那也可以算;南云忠一炸弹换鱼雷搞团灭也可以算。

我了解的不多,对二战欧洲东线的苏德战争还是略有了解。我们可以从这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宏大和壮烈的战场上,看一看这场战争里面德军的史诗级操作

当然,苏军也不是没有史诗级操作,但大都是战损比较高才打出来的胜仗,如有兴趣可以自行找找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进攻战役、巴格拉季昂等,可自行查找,不多赘述,因为这些战役也大都人尽皆知。

从巴巴罗萨开始,德军惊人的战绩层出不穷,这在于苏军军官指挥素质的低下、上层的战略误判等,使得德军完全取得制空权,让坦克总量数倍于德军(德军3550辆,苏军总共约24000辆[1])、一些坦克质量优秀乃至碾压德军(t34、kv-1、kv-2面对三号、四号)、总体军队数量占优的苏军反而被打的节节败退(2019.7.26修改),尽管苏军飞机、坦克大部分型号老旧(T-34/76 与KV1仅1475辆,德军坦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占优总共3700辆坦克中有三分之一为二号和一号坦克)、无线电较少,使得苏军对于德军的硬体优势显得不是那么大了,但苏军无论如何也应该是总体要强于德军的,再加上苏联的战略纵深,和极高的工业化水平,可以说,苏联能最终打败德国是存在必然性的,当然,这里也变相凸显了德军的强大,因为对手是几乎不可能被彻底击败的,但德军的确打出了无数个漂亮仗,使得这场战争有起有伏、有来有回,攻守易势多次。

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执行了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军事计划(第21号元首令),通过北方、中央、南方集团军群从本土出发,11集与罗马尼亚3集4集从罗马尼亚出发,芬兰军队从卡累利阿、德军从芬兰北部向著摩尔曼斯克从芬兰出发,在北起摩尔曼斯克南到比萨拉比亚向苏联发起了全面突袭。

一、1941年德军的闪电战——从比亚韦斯托克到莫斯科

1.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6.22-7.9)

然而战争一开始,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打了一场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苏军30多万名士兵被俘[2],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250k名苏联士兵逃出了包围圈。这一战仅十八天,苏军西方面军便崩盘,气的斯大林直接枪毙了西方面军司令巴浦洛夫。

如图,德军北面的9集和南面的4集包住了整个比亚韦斯托克,而北面霍特的三装集和南面古德里安的二装集形成了两道铁钳夹住了明斯克,形成了一个双层皮的饺子。(图片来自于网路,侵删)

这场战役的史诗级程度、知名程度远不及基辅包围战,但其合围地区之大,合围人数之多,还是德军前所未有的。这一仗苏军士兵的顽强抵抗虽然超过了德军的意料,但无法掩盖苏军军官素质相对低、上层对局势判断失误等缺点,但这些惨重的损失成为了苏军第一个经验教训,最终,这些前车之鉴将成为后事之师,让苏军一步步从鲜血中走向强大。

2.斯摩棱斯克战役*(7.10—9.10)

西方面军崩盘之后,斯大林还可以不慌,因为,在战争之前,为了进攻德国,斯大林将苏军分成了两个梯队,但由于还没有做好进攻德国的准备,所以第二梯队处于可攻可守的状态,并未展开,苏军还可以通过展开后方预备队重新组织防线(斯大林防线)。

如图,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行动之后,击垮了西北、西、西南方面军。但中央集团军群面前的道加瓦河与第聂伯河之后,有著8集、11集、13集、21集、22集、27集,以及苏军的大批预备队,而基辅面前也有著强大的苏军兵力。(图片源自网路,侵删)

但博克不会给对手这样的机会,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他派出古德里安与霍特的装甲集群再次出动,对斯摩棱斯克发起进攻。

德军进攻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的中间地带斯摩棱斯克地区,为进攻莫斯科开辟了道路。

[3]德军共俘虏苏军约45万余人,击毁和缴获坦克约3600辆、火炮4800余门;苏军击溃德军7个师,重创14个师,通往莫斯科的路已经没有自然地形条件的阻碍了。

这一仗对德军来说又是两个大小饺子,合围人数又一次创新高,同时在战略意义上,打开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但也使德军遭到严重损耗,突然冒出来的铁木辛哥3个集团军和铁木辛哥20个师也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这一仗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在苏军强大的动员能力下,饺子几乎包不完,当你每灭掉苏军几十万人的时候,又会有几十万的苏军出现威胁你的前方、侧翼。

3.基辅会战*(7.7-9.26

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后,古德里安在内的将领认为现在首要的事情就是要趁著苏军未能重新组起防线时打向莫斯科-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然而希特勒却不这么想,他认为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才是最重要的地区,莫斯科可以回头再打。

从整体上看,德军拿下斯摩棱斯克以后,在中央形成了一个大突出部,如果不解决侧翼的问题的话,中央集团军态势也将变得很危险,即便拿下莫斯科也可能被夺回。

于是二装集南下,和一装集打了一场基辅会战,这场会战也不必再说:人类史上最大的包围战。

古德里安的二装集从北面突过杰斯纳河,而克莱斯特的一装集则从南面的克列缅丘格突过第聂伯河形成了基辅大饺子

基辅一战,苏军共损失70w以上,其中有66.5万被俘[4],基本都是不可逆损失。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基辅会战又歼灭了苏军大量有生力量,稳定了德军侧翼但又为进军莫斯科推迟了时间,使得德军不得不面对苏联的泥泞季节和严冬,这也在之后爆发了对此的争论:先打莫斯科还是先打基辅结果会更好?便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苏军这次暴露出了严重的指挥混乱问题,但是古德里安认为德军没有从中学习到什么经验教训,反而之后重蹈了这次覆辙。

截至9月26日,合围基辅的会战胜利结束。被合围的俄军投降,66.5万人成了我们的俘虏。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及其总参谋长在最后突围时被击毙。第5集团军司令被俘。我曾亲自和他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我问了他两个问题:

1.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我的坦克开到你的背后的?答:大概是9月8日。2.那么你为什么不马上撤出基辅?答:我们已接到方面军撤出基辅并向东撤退的命令。但是,正当我们要准备撤退的时候,突然接到一道相反的命令,要求我们重新占领阵地,不惜任何代价守住基辅。为了执行这道相反的命令,俄军付出了断送整个基辅集群命运的惨重代价。我们当时在惊讶之余也明白,俄军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措施。但是,敌人从此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在此后的作战中,我们却重蹈敌人的覆辙。[5]

4.布良斯克-维亚济马战役*(9.30-10.14)

基辅会战打完,已经进入九月的秋季,泥泞期已经到来,这时希特勒才决定去打莫斯科,行动代号为:「台风」,而此时德军刚刚打完基辅会战正气势汹汹,锐不可当,其势头正好似一阵台风。

台风计划指出要将莫斯科当面的苏军分割消灭,然后包抄莫斯科,于是,北上的古德里安二装集、霍特的三装集、南下的霍普钠的四装集继续形成一共两个包围圈。

霍特三装集、霍普钠四装集形成维亚济马包围圈,包围了铁木辛哥的西方面军,随后三装集从北面突向加里宁;霍普钠四装集、古德里安二装集形成了布良斯克合围圈,包围了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二装集突向图拉。

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两个合围圈使苏军被歼灭俘虏67.3万人[6],但苏军得以消耗德军进攻力量,重新让远东方面军组织防线和组成预备队,使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成为了强弩之末,为莫斯科战役德军的战败和苏联冬季反攻埋下伏笔。

这是德军在泥泞期再次成功的一次两个合围,在此之后,德军再也没有力量打出如此精彩的合围战,但苏军仍然在动员。对于此时的德军而言,苏军,似乎永远也消灭不完。

侵入失败的主因之一是德军计算错误,不知道从苏联的大后方斯大林可以动员那样多的预备兵力。就这一方面而言,参谋本部和情报机构都不能辞其昝,它们是和希特勒一样地受骗了。哈尔德的日记在8月中旬曾经这样记著:「我们把苏联人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却已经发现了360个师。」

这样也就把初期的惊人成就都大致抵消掉了。不特不能肃清前进道路上的守军,而且还要一再地去应付赶到现场的苏联生力军。在德国鞭长莫及的地区中,苏联的巨大动员机构都能够顺利地工作,所以从1941年的冬季起,德国人在苏联战场上就经常居于数量的劣势。由于德国人的技术和训练都远较优良,所以才能在一连串的大包围战中击灭了大量的苏军一-但终 于又被陷在秋季的泥泞中。等到冬季的冰霸冻硬了地面时,它们又发现苏联的生力军正挡住进路,而它们自己却已经太困乏,无力向目标奋斗了。 仅次于它们对苏联人力资源的计算错误,第二个致命的因素就是,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们为了反复辩论下一个行动的问题,而白白地浪费了8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在德国统帅部的最高阶层中,那些人的犹豫不决实已达惊人的程度。[7]

随后的莫斯科战役德军遭遇严寒,外加补给线过长、德军判断失误等原因,朱可夫成功守住了莫斯科,随后斯大林错误的判断了形式,试图发起全面反攻,而此时苏军也遭遇严寒等原因,反攻失败,但成功迫使德军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后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莫斯科的受到的威胁。

二、1942年苏军反攻——热勒夫、哈尔科夫与刻赤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斯大林决定开始发起全面反攻。

但苏联的反攻并没有彻底打垮德军,或者围歼部分德军,反而使苏军自身损失惨重,甚至被德军反攻,这些德军的史诗级操作也暂时不做过多赘述,待以后添加,如:

(冬季)

1.第一次热泽夫-维亚玆马攻势(1942年1月8日—4月30日的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红军投入105万人进攻,伤亡约50万,击退了德军,但没有成功合围,并且德军驻守在热泽夫-塞乔夫卡突出部对莫斯科形成威胁,是苏军与德军的换血。

2.德米杨斯克战役(1942年1月8日至5月20日苏军歼敌5万多,缴获火炮400多门,击落敌机265架。德军称己方亡0.63万人,伤2.25万人;另冻伤0.24万人,病3.14万人苏军纯减员88908人,伤155603人,没有对合围圈的德军进行成功围歼。

(夏季)

3.第一次热泽夫-塞乔夫卡攻势(1942年7月30日—8月23日红军投入345100人进攻,阵亡51482人,受伤142201人,依旧没有成功击垮或围歼德军,又是只在换血。

4.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5月12日至5月29日,苏联红军有24万人被俘,2026门火炮和1249辆坦克被击毁或缴获,导致苏联前线兵力的空缺,为保卢斯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埋下伏笔。

5.刻赤战役*(1942年5月8日至5月18日,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8],德军不可逆损失约不到1千,为德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解除了后患,同时,刻赤半岛苏军被歼灭也使德军其后的「蓝色」计划一定程度上铺平了道路,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也解除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受到的威胁。

6.第二次热泽夫-塞乔夫卡攻势(火星行动)*(1942年11月24日—12月16日,苏军两周内伤亡超过30万,损失坦克1400余量[9]未能收复大片国土,又一次与德军换血,从整体形势看,也拖住了勒热夫地区的德军,乃至莫德尔防守勒热夫要走了增援了约11个步兵师,变相的促成了南线斯大林格勒之后的危机。同时,他也被东线战史专家戴维·M·格兰茨称为朱可夫一生最大的败仗。[10]

三、德军在1942年的攻势——从哈尔科夫到斯大林格勒

从莫斯科战役缓过来之后的德军,又开始著手准备一些进攻,此时的德国已经无法向之前那样全面平推,于是便准备著做区域性的进攻,而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涅顿茨地区、高加索油田便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3月28日,哈尔德制定了代号为「蓝色」的行动计划,旨在形成大合围再进攻高加索,但希特勒并不同意,进行了修改,最终便是第41号元首令。[11]

哈尔德获准发言,他开始介绍自己的计划。该计划的代号是「蓝色行动」,最初其代号是「齐格菲尔德行动」,但希特勒不再想用不可战胜的神话英雄座位自己军事行动的庇护者,因为腓特烈·巴巴罗萨大帝令他失望。[12]

在之后,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是一场漂亮仗,但德军却面对四散的苏军只能平推而不能打出有效的大范围歼灭(小范围则是62集和坦1集的部分在斯大林格勒门口被歼灭,但仍让苏军组织好了防线,逐步撤进斯大林格勒城中实施防御),使苏军保存了有生力量的同时让希特勒盲目生出了一种:苏军已经被击垮的盲目自信,这些错误,将在斯大林格勒、乃至罗斯托夫成为惨重的代价或危机。

附地图:

1941和1942年地图

①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②斯摩棱斯克

③布良斯克-维亚济马

④基辅

⑤哈尔科夫

⑥克里米亚半岛

⑦斯大林格勒

⑧罗斯托夫


以上标题附带星号的是我认为足以称得上史诗级的战役,主要是介绍一些有名的战役,并没有深入的介绍和研究。但下面一场战役,我认为值得带两个星号乃至更多,这是一场真正的史诗、乃至超神操作,将成为我介绍的重头戏。

接下来有请德军1943年的主角: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希特勒上任前曾任总参谋部首席军需处长,随后成为冯·龙德施泰特参谋长,曾提出镰刀计划、突击炮的设想,苏德战争中在克里米亚半岛连胜刻赤和塞瓦斯托波尔,升任元帅。到我们介绍的此时,他是11集团军的司令,在列宁格勒附近作战。

他将为我们表演的是:他将使用运动战和机动防御,在德军即将崩溃之际力挽狂澜,并重新组织部队对苏军狠狠反击,重新夺回战略上的主动权。

四、反攻与反攻——1943年冬季战局:从斯大林格勒到哈尔科夫

1.背景:「天王星」和「土星」

1942年底,德军和苏军的焦点集中在斯大林格勒——一个相较于高加索油田意义并不重大的的伏尔加河的工业城市,本应是德方的次要目标(2019.7.26修改),此时斯大林格勒已经在德军的空袭下受到严重摧残,但希特勒认为夺取这个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有著极大的政治意义,便让保卢斯带著的第六集团军——刚刚在哈尔科夫打了场胜仗的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实施强行进攻,在其对手崔可夫的指挥下,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场以血换血的消耗战,德军消耗了大量兵力才终于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大部分。

而苏联方面却明白,崔可夫已经给他们争取了足够多的时间,苏军趁著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苦战之时,在这段时间组建了训练有素的预备队,改善了苏军落后的军官体系,并准备发起一场局部反攻进而夺取具有对整个战局转折意义的反攻。

1942年11月19日,苏军执行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军事行动计划,旨在让西南方面军派出近1集和坦5集为矛头突破斯大林格勒北面,顿河当面罗马尼亚3集、匈牙利2集、义大利8集的防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派出装甲军突破罗马尼亚4集,从而包围德军6集和4装集大部。

苏军的突破如同两道铁钳,打破了德军仆从国匈、罗、意这些较弱军队的脆弱防御,从而包围战斗力较强的德军。

[13]但是,彻底夺回战争的主动权不是让一两个集团军的围歼就可以彻底夺回的,苏军希望通过一次真正的合围,将整个高加索的接近百万的德军——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17集、1装集与B集团军群的大部——罗3集、4装集、6集彻底歼灭,而完成这一壮举,只需要越过斯大林格勒冲向亚速海畔的罗斯托夫便可以将整个高加索地区合围,该行动代号为「土星」。

希特勒也发现了此时严重的危机,前几日,顿河、伏尔加河后面的苏军就有集结的迹象,随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边都遭到严重突破,希特勒此时希望能有一个人来挽救这种危局,他把这份任务交给了刚刚在拉多加湖打了胜仗的新元帅,曼施坦因。

2.过程:从解围、撤退到反击

1942年11月21日,正在列宁格勒执行「北极光」计划的曼施坦因突然收到升迁的消息,要他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担任司令。

当曼施坦因抵达以后,他也初步认识到了此时的危局,因为,当天,第六集团军被合围。

斯大林格勒已经被团团围住,而整个A集团军群则在高加索地区苦战,苏军完全可以对没有任何战役预备队的德军发起突破,夺取罗斯托夫而合围百万德军。

曼施坦因很清楚此时的危局意味著什么,苏军已经将斯大林格勒团团围住,并且有著充足的预备队,他们斯大林格勒只是他们的小目标,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胜利是罗斯托夫。

曼施坦因希望第六集团军立即突围,但由于总参谋部,更是因为希特勒的犹豫,断送了第六集团军突围的最佳时机。

当德国参谋部意识到这种危险之后,才制定了「冬季风暴」和「霹雳」的作战计划,前者是让霍特的四装集从南边对斯大林格勒打开一个缺口,而一旦缺口打开,便执行后者进行突围。

曼施坦因首先让霍特的四装集对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实施突围,但同时,他又同时向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和霍特的四装集要走了一些装甲师,这些兵力要用于阻止苏军对罗斯托夫的推进。

苏军近卫2集对罗斯托夫突击因为补给不足被阻止,但另一边霍特的解围行动也遭遇了困难。霍特下属的57装甲军成功突入合围圈,离斯大林格勒只有48公里之遥,曼施坦因准备了3000吨燃料、粮食和弹药的汽车纵队以及炮兵牵引车辆,希望6集能够实施「霹雳」行动进行突围,最终两边一起形成合力进行解围,但由于元首的命令等原因,保卢斯不愿进行突围,对于保卢斯的想法与突围的可能性,曼施坦因作出如下分析。

毫无疑问,第6集团军司令的心情十分沉重,因为部队都已经疲惫不堪,而马匹被屠杀充饥之后机动性也就更形减低——尤其是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想要执行这样困难和危险的任务,其成功的可能性当然不太高。

不过最后还是燃料问题使第6集团军决定反对突围,并要求集团军群不应坚持执行其命令。保卢斯报告他所有的燃料只能够使其坦克(大约尚有100辆可以使用)最多行驶20英里的距离。这也就是说,除非能够保证提一供适当的燃料(和口粮),又或是第4装甲集团军能够进到距离敌方包围圈在20英里以内的地点,否则他就无法开始行动。现在这是谁都无法反驳的:代表第6集一团一 军主要攻击力量的坦克,既然只有足够行驶20英里的燃料,那当然不可能要求它越过约30英里的距离。相反,我们也不可能等待这个集一团一 军的燃料储量达到其所要求的水准(4000吨)——根据我们的经验,空运这样大的数量绝对不可能,而且时间上的延迟也将坐失突围的机会。我们只能依赖手中已有的东西来行动——当然,包括今后几天内当这个集团军仍在集结兵力时所继续空运的燃料在内。此外,我们还可以希望在突围的过程中,仍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空中补充燃料。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部队实际保有的燃料总是超过书面报告中的数量。但即使不考虑这些方面,也还可以希望事态依照下述路线发展。当第6集团军向西南发动攻击之后,第4装甲集团军的处境就会变得较为轻松,敌人将不可能再从包围圈中抽调兵力。所以在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并没有确实的把握越过米希柯伐继续前进;可是一旦由于第6集团军的行动而使其所受的压力减轻之后,则它毫无疑问可以继续完成那12英里的额外距离。当然在我们的计算中不无冒险之处,但若不如此,则根本上就不可能设想把第6集团军救出。不过为什么这个燃料问题会如此的具有决定性,其主要的原因却是因为希特勒在包围圈中留有一个连络官。经过连络官的报告,希特勒知道保卢斯不仅认为燃料的情况使他不可能发动突围作战,甚至于连达到出发阵地都不可能。我在电话上花了不少时间,尝试使希特勒允许第6集团军突围并放弃斯大林格勒。但他却回答我说:「我不知道你怎样想的,保卢斯所有的油料最多只能行驶15英里到20英里,他自己说他现在不可能突围。」所以集团军群只好向两方面都表示屈服了:一方面是统帅部,它认为当第6集一团一 军向西南攻击时,必须同时维持著在斯大林格勒其他各方面的位置;另一方面为第6集团军军部,它声称由于燃料短缺,无法执行集团军群的命令。希特勒又可以利用该集团军的意见来当作一个极有力的根据,来支持他自己的决定。假使希特勒当时没有这样一个借口,则现实的压力也许就能迫使他最终放弃在突围过程中仍应继续坚守据点的念头。若能如此,保卢斯将军对于整个问题就会有另外一种看法,因为他不再需要违反希特勒的命令采取行动。[14]

最终,突围尝试失败了,但曼施坦因明白此时再继续突围没有意义,他下令要求第六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尽管第六集团军最终在一月底被歼灭,但却在之后使斯大林格勒要塞成为一个拔不下的钉子,牵制住苏军兵力的同时又限制了苏军补给限度,成为曼施坦因能够保住整个德军南翼的重要原因。

最终,犹豫不决的希特勒批准了A集团军群的撤退,克莱斯特有序的让1装集撤至罗斯托夫,而曼施坦因从霍利特和霍特那里抽调的军队保住了罗斯托夫这个窄小的缺口,让德军得以有序撤退,随后,克莱斯特将17集撤退到刻赤半岛对面的库班,形成了库班桥头堡,也牵制了苏军一部分兵力。

曼施坦因用四装集继续牵制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并不断打击试图突向罗斯托夫的苏军侧翼,补给不足使得苏军完成对德军高加索的合围极其困难,最终,一装集在顿涅茨河南线组成了防线,四装集则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北调越过罗斯托夫去支援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与2集的缺口——那之前本应该是义大利人和匈牙利的防线,只不过他们都被苏军打跑了。

曼施坦因决定将南线继续缩短防线以节省兵力,他将本来用于防守顿涅茨河曲的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撤向米乌斯河,随后将一装集用于防守米乌斯河以北的顿涅茨河防线,这里已经遭到苏军的大量突破。

苏军虽然没有拿下罗斯托夫,但希望从北面伊久姆-斯拉维扬斯克-利西昌斯克地区突破顿涅茨河,将德军南翼挤压到亚速海边围歼消灭。

北方,别尔哥罗德一带,苏军正试图突破B集团军群的防线,而在中段一带的伊久姆等地苏军突破顺利,一方面有突入第聂伯河的可能,另一方面对肯普夫集团军级支队形成合围之势;而南线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则组成了较好的防线。(注:「诺曼人」师翻译有误,应为「维京」师)

苏联的进展十分顺利,北段,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已经突破了B集团军群的防线,攻向了哈尔科夫,而瓦图京在中段波波夫坦克集群也进展顺利。

德军决定将B集团军群与顿河集团军群合并。

此时,曼施坦因终于等到了他的援军,希特勒将他的希望和王牌送了过来,曼施坦因将其交给了肯普夫集团军级支队和四装集。这个王牌实力并不一般,他们其中有被称为二战德国最强精锐部队的国防军「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GD师)、希特勒的近卫师党卫队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SS-1 LAH师)、作战勇猛的党卫队第二「帝国」师(SS-2 DR师)和杀人如麻罪行累累的党卫队第三「骷髅」师(SS-3 Tot师),这些师除了富有经验战斗力强劲以外,还配属了大量最新式的装备,如「虎式」坦克等,几乎可以被称为是德军四天王师的存在(还有一个维京师,四天王有五个是常识)使得其成为曼施坦因手下的王牌。

此时,连续达成突破的苏军认为,德军此时最大的希望应当是再继续后撤到第聂伯河组成坚固的防线以便进行长期防御,苏军希望赶在德军后撤之前抵达第聂伯河,使其作战计划变的不切实际,波波夫和瓦图京的坦克部队侧翼越发的威胁。曼施坦因这个运动战的大师清楚,这将是他反突击的绝佳机会。

随著霍特四装集的北调与党卫队装甲军抵达,曼施坦因开始了对孤军深入的波波夫坦克集群的合围,苏6集被打退,中段的威胁被解除,接下来要解决的便是北面的哈尔科夫。

曼施坦因将首先解除南段和中段的威胁,他对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寄予厚望,希望其守住米乌斯河;而一装集、四装集以及南下的党卫队装甲军进行反突击,攻击苏军侧翼迫使其溃退乃至被歼灭。

曼施坦因信任的各集团军表现都及其优秀,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成功守住了米乌斯河的防线,一装集将苏军赶回了顿涅茨河对岸,而保罗·豪塞尔的党卫军与四装集表现更加惊艳,他们成功的打击了苏军侧翼,使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损失惨重,其中苏6集、近1集遭受重创,波波夫坦克集群被包围歼灭。苏军遗弃尸体2.3万具,德军缴获615辆坦克,354门火炮、69门高炮,俘虏9000人。[15]

曼施坦因喘了口气,接下来是北方的危机——哈尔科夫。中段的战斗已经使德军逐步夺回主动权,接下来面对的是苏戈利科夫的沃罗尼日方面军正面突击。

当戈利科夫试图从哈尔科夫出发继续扩大战果师,德军发动全面反攻并正面进攻、合围了哈尔科夫,苏军大量溃逃,从而赢得了三哈的胜利,夺回了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的交通枢纽。

随后,劳斯军从正面突击沃罗涅日集团军当面,GD师从北面、四装集及其下属的党卫队装甲军合围哈尔科夫并冲向别尔哥罗德,苏军沃罗涅日遭到惨重打击,后撤到了顿涅茨河之后,德军夺回了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哈尔科夫以及别尔哥罗德,德军彻底夺回了南翼的主动权,打了一个极其精彩的漂亮仗。成为曼施坦因又一个光辉的战绩。

3.影响、评价与反思

曼施坦因在南翼,绝不仅仅是哈尔科夫会战一战,所做的撤退与弹性防御让苏军准备了半年的大反攻最后扑了个空,只抓住了斯大林格勒30万德军,而下面高加索的百万德军没有抓住,又想抓住顿涅茨南翼时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损失惨重,从此苏军进入了长达4个月的防守,希望养精蓄锐来重新夺回主动权。

第三次哈尔科夫在内的德军各个反攻都对苏军人数损失较小,这在于此时德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步兵来形成合围圈了,但是因为苏军的鲁莽突进,苏军大量重型武器被丢弃,其损失不容小觑,比如三哈苏军就损失火炮5291门[16],在整个苏德战争中也是少有的巨大损失。

尽管他被一部分网友戏称为曼不群,但是曼施坦因此时所打出的精彩战绩却是无可挑剔的,我个人认为引用一段评价可以客观、公正的来看待这次反击巨大意义了。

任何人都不会贬低冯·曼施坦因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实事求是地说,他冬季反突击的效果相当于一场真正的反攻战役,不仅具有战役意义,还有战略意义。这是因为,冯·曼施坦因的作战行动不仅制止了苏联人向顿巴斯推进,实际上还挫败了苏联人在更大范围内分割整条德国战线的更宏伟企图。[17]

这是一场真正的史诗级操作,在苏军具有极大兵力优势,防线几乎崩溃的情况下,曼施坦因有序撤退,抓到机会便会狠狠反击,在战略上破坏了苏军的宏伟企图,也难怪就连反对盲目吹捧,夸大事实,追求实事求是,还原真相的东线战史研究巨擘格兰茨都对他这次反击有如此高的评价。

然而,曼施坦因随后要求与中央集团军群在春季一齐进攻库尔斯克被克鲁格拒绝,而其后的大部分历史学家也有与曼帅回忆录相同的观点,即打完三哈立即进攻库尔斯克具有突然性,能够获得更大的胜利与成功,但是这一想法遭受争议。但是无论回忆录是怎么写的,其后的库尔斯克打成什么样子,都已经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事实上是,曼施坦因实际上所做到的冬季撤退与反攻可以说是苏德战场上的巨大亮点,也是二战历史,乃至世界战争史都不可多得的史诗级操作。


2019.7.26,在回复者四季映姬的质疑下做出修改,原答案在经我查找资料后发现存在错误和表述不全的情况,现已改正。

参考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李德·哈特
  2. ^同上,但德方官方统计为32万俘虏。
  3. ^地图来自《东进》保罗·卡雷尔
  4. ^数字出自德方统计
  5. ^《闪击英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6. ^同上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李德·哈特
  8. ^《失去的胜利》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9. ^《库尔斯克会战》戴维·M·格兰茨
  10. ^引自书名:《朱可夫最大的败仗:红军1942年火星行动的惨败》戴维·M·格兰茨
  11. ^《东进》保罗·卡雷尔
  12. ^同上
  13. ^地图出处同上
  14. ^《失去的胜利》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15. ^数据来源同上
  16. ^《二十世纪苏联损失》克里沃舍夫
  17. ^《库尔斯克会战》戴维·M·格兰茨


在阿登战役中,希特勒根据东线战场的经验,准确说是从1944年7月的第二次明斯克战役中吸取了非常重要的教训:为了保存坦克实力,先用步兵在炮击支援下在敌人战线上找出突破口。装甲师直到第二天再上去;这就是同盟国的侦察飞机在爱富尔地区侦察到「几千辆车」的集结。

在柏林战役中,希特勒根据西线战场上的经验,特别命令海因里奇在目前的前线后面二至四英里处建立一条「主要战线」,这是他自己在西线的阿登攻势开始时,他从美国人那里得到的惨痛教训。俄军当真抢先发动攻势,海因里奇就撤到第二战线,那样敌人的密集炮火轰炸就会落在原来前线的空战壕里。


作为「二战」战时的日本首相,战争狂人东条英机极度鼓吹为天皇效忠,严厉禁止士兵活著被敌军俘虏,必须自杀。却在日本投降后,连用枪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还是被美国宪兵队救起送上了审判的法庭。


1


时间先回到 1945 年 9 月 11 日,下午 3 点左右。


在东京近郊一栋两层楼的房子外,围著一大群早已守候多时的美国和日本记者——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一条大新闻的诞生。


就在这一天,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下达了对前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逮捕令。


那栋房子,就是东条英机的住宅。


下午 4 点左右,30 多个持枪的美国宪兵开始行动。


宪兵队长保尔·克劳斯中校开始敲门,身后的宪兵都端起了枪。东条英机穿著短袖开襟衬衫,打开客厅窗户问:「你们有逮捕证明吗?」


一个宪兵向他出示了文件证明。


东条英机看完后说:「马上就给你们开门。」


宪兵们在门外等待。


房子里传出了一声枪响。


一位日本记者对克劳斯中校说了一句:「长官,你的猎物好像自杀了……」


宪兵和记者迅速冲入房间,他们看到东条英机坐在客厅沙发上,左手握著一把手枪,胸口血流如注。


「停止射击!」克劳斯中校大喊。


屋外,宪兵和记者们都没注意到,东条英机隔壁的邻居家,一位戴著草帽假装除草的女子开始合掌祈祷——她是东条英机的妻子东条胜子。此时的她,不是在祈祷丈夫平安无恙,而是在祈祷丈夫能像一名军人那样死去。


但是东条英机并没有咽气。


屋内,美国摄影师开始忙碌了起来。


「把东条的头稍微往右移动一点,就这样,很好。」


「您让开一点好吗?我想拍一张东条拿著手枪的样子,帮我把手枪压紧在他手里好吗?」


「苍蝇又飞过来了,我一定要拍张苍蝇停留在东条额头的照片!」


闪光灯闪烁中,东条英机在痛苦地呻吟,而周围的人都在等他死亡。


作为向导,《朝日新闻》的记者长谷川幸雄是屋内唯一的日本记者(就是他后来撰写了回忆文章《东条自杀目睹记》)。


根据长谷川幸雄的回忆,东条英机在当时说的话是:


但愿一枪就死,可遗憾的是仍需要时间。


大东亚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对国民和大东亚民族却是悲惨的。


我不想在法庭上站在胜利者面前接受审判,宁愿等待历史的正确批判。


天皇陛下万岁。死后也要做个护国之鬼,以尽最后之忠诚。


一些记者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为了抢新闻,有的记者已经给报社传递了「东条英机自杀身亡」的快讯。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有两名记者甚至开始翻动东条英机的身体,希望能加速他的死亡。


东条英机开始大声呻吟,咯血……


自杀的东条英机

自杀的东条英机
自杀的东条英机

2


东条英机自杀身亡了吗?


当然没有,不然本文到第二个小标题就要宣布结束了。


但别急,我们暂时先不说那一幕自杀的狗血事,掉过头来,先说说东条英机这个人。


东条英机,1884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日本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东条英教,是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期首席毕业生,参加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官拜中将。


沿著父亲的轨迹,东条英机开始了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到日本陆军大学的成长历程。但是,东条英机在青年时期并不出类拔萃,考了三次才考进日本陆军大学。等他毕业时,已经 31 岁。


1933 年,49 岁的东条英机才到了少将,眼看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即将过去。当时,他的学长,日本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却对东条英机的行动力大加赞赏,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东条是将来肩负日本陆军的人物。」


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


但当时在日本的军队中,对东条英机不以为然的人,却大有人在。


被称为「日本第一军事家」的石原莞尔(此人主张「有限侵略」,反对全面与中国开战)认为,东条英机无德又无能。他曾说过:「东条只能保管 10 挺机枪,超过 10 挺就无能为力了。」


青年时的东条英机

青年时的东条英机
青年时的东条英机

当东条英机已经是陆军中将的时候,石原却当面称他为「东条上等兵」。日本陆军元老一级人物宇垣一成曾在日本战败投降后回忆:「提起东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动不动就拿出笔记本不停地记这记那,根本无法想像这样一个人竟然也能当上一国的总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即日本首相)。」


1935 年,几经周折的东条英机,被安排了一个第十二师团司令部的闲职——甚至没有人关心他是否上班,连办公桌都没给他安排。


但是,1935 年 9 月,当时的陆军部人事局局长后宫淳(东条英机当年在陆军幼年军校的同学),力荐东条英机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长官。


51 岁的东条英机,从此咸鱼翻身,开始迎来自己的「巅峰之路」。后来有人评论:「被踢出东京到关东军,对东条英机来说,就像一个人掉进阴沟却捡到一块金表一样。」


1940 年 10 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正在向天皇行鞠躬礼

1940 年 10 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正在向天皇行鞠躬礼
1940 年 10 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正在向天皇行鞠躬礼

1938 年 5 月,54 岁的东条英机已经做到日本陆军次长。作为战争狂人,他在 11 月召开的一次军部会议上,公然宣称日本要「对苏、中两国同时作战,同时也准备向英、美、法开战」。此言一出,连战争狂人云集的日本军部也大吃一惊,在日本国内更是引起巨大震动,东京股票市场一泻千里。


东条英机为此被迫辞去了陆军次长的职位,但是他狂热的战争立场,已经成功引起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注意。


1940 年 7 月,已经全面侵华并准备征服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由近卫文麿再次出山组阁。作为强硬派军国主义分子,东条英机被起用为陆相。


在东条英机的鼓动下,1941 年 7 月,日本已经决定向英国和美国开战。这时,起用东条英机的近卫文麿反而畏缩了,宣布内阁总辞职。自然而然,强硬派东条英机被天皇任命为大将,奉命组阁——那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机器,已经近乎失去控制地疯狂转动起来,需要一个不惜绞进其中的领头者。


组阁后的东条英机,作为首相,还身兼陆相、内相,以后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军需相等职,后来还向天皇要来了「参谋总长」的职位,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成为明治宪法下权力最大的一个人,甚至被人称为「幕府将军东条」。


这也是东条英机和希特勒、墨索里尼被称为「二战」的「法西斯三巨头」的原因。


但无论是和希特勒还是墨索里尼比,东条英机都是不相称的,看似拥有大权的他,只是一个替人打工的傀儡而已。


3


东条英机上台,注定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37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历史的细节:神人、英雄与凶手

张玮 复旦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16.99 会员免费


德国空军捅了一下大英帝国,大英帝国在蓝天上教了德国做人;

然后你轰炸我,我轰炸你;后来德国肛不住了,修建了木头的假机场,迷惑英国空军。

英国空军侦查时,发现了这个假机场,盘旋之后,就飞了回去。

没多久,英国的雄鹰又来了,在这个假机场上空投下了帝国的正义——木质炸弹!


海军的话有三:

德国的潜入斯卡帕湾

英军的突袭圣纳泽尔

美军的萨马岛遭遇战

这三个,不光是要不要命,而且还要极限微操加上运气爆满。


皖南事变。


史诗级微操

【机枪阵地前移五米!】


委员长的豫湘桂会战吧... 44年下半年还被本子二线部队一刀捅穿,送经验送装备。

看看,这是委员长送给我们的捷克式,比我们那些破歪把子机枪好用多了。


南云这波要吃斯普鲁恩斯的舰队轻而易举啊,

斯普鲁恩斯现在根本不敢推,埃塞克斯级又没爆出来………哎呀奶不死的啊,这怎么奶死嘛,

MD老子是专业提督好吗,这怎么奶死嘛,专业提督看这种局面还看不懂啊,

4航母打3航母,南云有飞龙的情况下怎么输你告诉我,直接A脸都赢了,怎么可能输嘛,炸机场稳赢版。

A脸,也赢了,不可能输的,……不可能的…………哎呀换鱼雷炸船啊你别换炸弹啊你,你换炸弹你让我怎么指挥嘛,

等他下来再冲,冲了,冲了冲了冲了冲冲冲冲了冲了,让你们看看什么叫专业提督好吗,直接骑脸了,什么叫飞龙骑脸,

SBD飞过来了有什么用嘛,……枼?别啊!,哎~~呀~~这指挥不下去了,哎呀这,……….萼~~……为什么会这样…..

~~别打那么惊险呐~~你别害我啊,MD这个罪名我背不起啊~~我背不住这个罪名啊~~

我CAO~~哎呀~~unbelievable~~我打你MA~~噗~~(B)

————————————————————

顺带说一下

1942年5月或6月的某日,中途岛之战前,飞龙接受过旭东丸的补给(


百度「赫尔曼。迈耶


日本战略方面的史诗级巨亏: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作为二战日本对华最大的一次用兵,可谓对这次战役寄予厚望,可惜一个战略目标都没有达成。想打通大陆交通线救走南洋的日军,可惜广西还剩下一小段,功亏一篑。想停止美军对日军的轰炸,连占了七个空军基地,结果航空队撤到成都芷江,接著炸。想在大本营把中国战场最后一批有生力量抽调到太平洋之前打出无法逆转的优势,看著战绩还行,打得国军一溃千里三十七天下三十八城,结果呢,次年(其实也不差多少,豫湘桂都打到年末了)国军打桂柳反击战,日军又纷纷「反转」吐了大片占领区出来,根本来不及消化。

也有人说日军掠夺了国军大批补给,但根据日本战史防卫厅出版的资料,日军共缴获自国军各类物资三万吨,而日军为这次大战共调集的物资大大超过了这个数,仅加运的就有十六万吨显然从物资数量上来看,日军也是得不偿失的。况且,物资质量上肯定也有相当的差距,比如日军攻打桂柳使用了150毫米榴弹炮和125口径的炮,中国方面并没有这样的炮,连75毫米口径都少见,那么这两种口径的炮弹零件等肯定是一点也缴获不到。另外,日军反转时炸毁了大批物资,比如服部著四郎的大东亚战史中所提到的十一军缴获物资丰富,达到自战自存,实际上十一军在独山考虑到战线过长反转时炸毁了大批物资,弹药医疗用品等。一些参谋反对反转,提出可以自战自存,他们的提议遭到了驳回。

此外,日军人员上的损失也是极大,豫湘桂会战,日军伤亡10w(一些伤亡来自于瘟疫)这可都是一线战力。还有,发动豫湘桂会战,无异于把底盘让给敌后抗日武装。1944年,TG共击毙日伪军六万人就解放了一亿人口,这样的事放在1943年,显然是想也不敢想。


诺门坎中朱可夫的坦克机械化部队教日本什么是现代化战争算吗?


「肉馅」计划、诺曼底登陆、珍珠港偷袭这些史诗级的二战事件,背后均有一个潜伏在德国军队的双面间谍的参与。


更厉害的是,他在被德国军方怀疑之后还能成功逃脱,出版自传,颐养天年。

偶入谍海却成双面间谍

达斯科·波波夫是二战期间最为著名的双面间谍,号称「双面间谍王子」,同时他被西方谍报界称为最机智、最快乐的间谍。


他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和个性,让许多同行称赞不已,英国前情报机关负责任人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就对他赞叹不绝,说他「太诡计多端」;英国皮特里将军还曾评价称波波夫一个人牵制了 7 至 15 个德国步兵师。


波波夫,1912 年 7 月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塞尔维亚族富商家庭。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精通多国语言,且风流倜傥、善于交际。


1939 年,他受雇于一家南斯拉夫财团,被派往葡萄牙的里斯本工作。当时二战已经爆发,葡萄牙是中立国,里斯本则成为了交战双方进行间谍大战的地方。


1940 年初,波波夫正在家乡度假,他在大学结识的挚友约翰尼突然发来电报约他见面,说有非常紧急的事情要找他帮忙。波波夫如约而至,约翰尼在和他的谈话中说,有 5 条德国商船被扣在了义大利(义大利 1940 年 6 月参战),其中有一条是自己的,他希望波波夫能够从中周旋,想办法把这些船卖给其他中立国。


波波夫马上明白,原来约翰尼是想让他做纳粹德国的间谍,然而波波夫却不动声色地答应了,但心底却有了另一种打算。


之后,波波夫联系到了英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向英国间谍组织说出了他和约翰尼的约定,并且主动提出和英国的间谍组织合作。因为一直以来,过著优越生活、整天沉浸于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波波夫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反纳粹主义者。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波波夫顺利地帮约翰尼解决了问题。


事后,约翰尼表明了他的真实身份,称自己是阿勃韦尔(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并正式邀请波波夫加入。波波夫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波波夫很偶然地成为了一名双面间谍。


在德国情报组织中,他的代号是「伊万」,而在英国军情六局,他的代号是「侦察兵」。

巧设谜团挽救英国

德国情报机构将波波夫派往英国,也许是他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因为早已经成为双面间谍的波波夫到了英国之后,不仅没有为德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情报,反而巧设谜团挽救了英国。


波波夫来到英国之后,马上就与英国 MI6 取得了联系,随后便开始组建自己的情报网。很快他就找到了两个同样反纳粹的在英德国人嘉黛和狄克,组成了一个三人行动小组,MI6 将波波夫的这个情报小组命名为「三驾马车」,其中嘉黛代号「胶水」,狄克代号「气球」。


此时,欧洲战场上英法联军正节节败退,英国的情报部门获悉,德国为了尽早促使英国投降,准备对英军实施毒气战。于是,刚刚成立不久的波波夫情报小组受命尽一切办法阻止德军使用毒气。为此,波波夫授意「气球」向德国情报部门发去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说英国已经对毒气战做好一切准备,从而让德军打消了发动毒气战的念头。


阻止了德军发动毒气战并没有完全解除英国的危险。二战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老牌帝国法国仅抵抗了一个月之后便全境沦陷了。紧接著,德国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英国。


德国向英国提出的「和平建议」多次被拒之后,希特勒做出了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


此时的英军面对不可一世的德军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军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现在仅剩下 500 门火炮和 200 辆坦克、1300 多架飞机,根本不是德军陆空军的对手。海军方面也受到德军海空军的封锁,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此时英国可谓命悬一线,一旦德军在英伦三岛登陆成功,那么战争将毫无悬念。


在生死存亡关头,英国最高统帅部和情报部门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他们让波波夫向德国情报部门谎称英军已经在英吉利海峡布设了大量水雷。为此,波波夫找到了一位叫伊文的犹太人,他在英国海军参谋总部任职,对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德国恨之入骨。


波波夫找到他后,请他假装叛变,称愿意以获得自己的人身安全保证为条件,向德军提供英国海军的「海防布雷图」。德国的情报部门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得到由伊文提供的「海防布雷图」后如获至宝,作为最高绝密情报呈交给了希特勒。


希特勒看到英军已在英吉利海峡布防了大量的水雷后,认为强行登陆会给德国带来巨大损失,而且没有了必胜的把握,就放弃了全面进攻英国的计划,而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


由此,英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和德军进入了僵持阶段。可见正是波波夫的情报工作挽救了英国,而且英国的存在,也为后来盟军开辟西线战场、反攻欧洲大陆提供了跳板,从这一意义上说,波波夫改变了世界。

差点改变二战进程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无间道:世界双面间谍档案解密

大库书城 为个人用户提供一站式学习和娱乐的解决方案

¥19.90 会员免费


战前,斯大林对军队的大清洗,清洗的力度:

处死了:

红军中5位元帅中的3位(marshals)、15位将军(army commanders)中的13位、9位海军上将(admirals)中的8位、57位军长(army corps commanders)中的50位、186位师长(division commanders)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陆军政治委员(army commissars)、28位军政治委员(army corps commissars)中的25位。

1938年9月,国防人民委员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报告称,在红军中共有37761名军官和政委被开除军籍,10868人被捕,7211人被控犯有反苏罪行。

就这打击苏军指挥层的力度,纳粹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就是个笑话。

大清洗的原因: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中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

www.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