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年前移民到美國,國內的時候低分飄過四級,對於有關程序員的學習相關資料,有沒有必要換成英文書籍學習


瀉藥

不要信國內中文教材帶去更容易理解。資料永遠要貼近運用。用什麼就是什麼。學位的學習強度沒多少精力讓你在轉換語言浪費的。


有必要,因為你將來工作討論的對象都是說英語,專業辭彙和表達不會英文會非常麻煩。

另外已經移民了,那麼就要做好一輩子面對英語的準備,拖沓不前不是好策略


必要,但中文也最好有,不需要一開始就全部替換。

1.中文畢竟作為母語,理解上會快一些,對於入門的人來說會更有幫助。語言轉換是需要過程的,循序漸進對於英語底子不大好的人來說會舒服一些。就比如我們一開始接觸一個跟自己研究不相關的領域,比如蛋白質結構吧,說真的看文獻沒幾個字看得懂的,什麼片層啊桶狀的,中文我都沒搞懂,還給你殺出個什麼旋節線分解…迫使我都去問學化學的同學了(然後他說這是高等物理化學他也不懂)…再突然跳到研究基因進化,來給你一些啥positive selection 你一開始完全懵逼,一換中文刷的一下,大概知道是個啥玩意了。只有當你基本知識框架建立起來了,再換英文才會順利過渡。再換回說我的老本行醫學,那就更是了,給你說個根管銼,英文就叫file。你要沒點基礎,你還在想,這是啥文件呢……但,千萬不能形成依賴而放棄了對英語的學習。為啥,因為你需要建立英語思維體系。

2.英語教材能夠幫你進行思維轉換,使你逐漸運用英文體系去思考學術範圍內的東西。而且有助於理解一些學術名詞。而且其實很多好的中文教材都是漢化的,有些辭彙還是需要考驗到譯者的水準的,所以看原汁原味的教材有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而且反過來,有些專業術語反而是英文會比漢化名稱要準確的,特別是一些比較模糊的描述,比如生化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詞——tune,翻譯過來也就是調整,但你要讀到英文這個詞,你就會覺得很形象,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旋鈕,似乎基因表達的調控就像音量一樣,輕輕撥動旋鈕就能實現精確細微的調整。這樣的區別是隻有用回原始語言才能體會到的。就像反過來我們的古詩翻譯成英文,你總會覺得少了這麼點味道,一樣的道理。所以很多人浸淫在英文的環境中久了之後,有些術語就不知道怎麼用中文描述了,比如annealing PCR,flanking...而如果你還要在英語國家長時間工作學習的話,顯然這樣的思維模式會更加適合你,畢竟這樣,你進行學術交流時也能夠更快get到對方的點。


非常有必要。日常口語,中英文切換沒啥問題。工作上的專業英語,不經過專業訓練,普通人員怕是很難掌握。

更有必要的是美國學歷。非美國的本科及以上學歷在美國的認可度幾乎為零。計算機和一些工科專業會好一點。


謝邀。有必要。「入鄉隨俗」,語言也一樣。


這個主要還是看你的工作性質吧,如果需要很多英語溝通,加強英語練習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英語不是剛性需求的話,資料是中文也沒有問題。 我到現在為止,做數學題的時候,腦子裡都是中文數字,因為邏輯最快


英語好你就轉,全憑個人決定


可以選擇不 但是最好能夠確保教授英文問你的時候能說得出口 , 不一定是要英文教材 我覺得還是學術用詞的積累吧


有語言能力就換 沒有就對比著看


有必要,這是一定的。

現在在英國上學,老師要求我們把一切電子設備切換成英文。 就連查單詞也不允許用翻譯,必須用英文版的Cambridge dictionary。


如果你是學生的話,一定要去買英語的學習材料,把這些材料裏不懂得英文單詞旁邊寫下中文意思,大致瞭解文章意思後,把重要的內容劃出來,然後再去死記硬背,課文裏說什麼你背什麼。

我就是這樣,義大利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現在已經是母語級別。


我覺得英文和中文都要學,你自己看著整就好了,你管他呢。


才來了剛一年多就要換英文書籍了

要愛國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