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本週開通 限速15公里/小時】昌平回龍觀區域至海淀上地軟體園區域直線距離僅3.8公里,通勤距離在6公里左右。兩地之間出行方式主要為地鐵13號線,平均出行時間約40分鐘。自行車專用路開通後,市民從回龍觀地區騎行至上地地區只需26分鐘。 如何評價這條專用路?


超速警告??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gotokeep.keepckey=CK1372850847940123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今天上午,回龍觀附近掃了個小藍就騎上去了,可能因為是週末,觀光人數>>通勤人數,不知道工作日情況如何

回龍觀那邊的起點處能看到這樣的存車裝置,但沒看到任何說明,摸索了一會才找到正確的用法

上層的絕大部分被共享單車佔據,不知道是不是運維人員所為

高架橋下面還有一座更大型停車立體存車設備,尚未完工,好像是可以掃碼取車那種

入口處會有保安維持秩序,不過也沒看到不守規則的,比如步行或者騎電動車上去的

高架段的入口有上下坡助力設備

上坡是這種

下坡就是毛刷,類似滾梯兩側那種,減慢下坡速度,沒有拍圖

從荷蘭引進的設備

中途有服務區,還有廁所

服務區的亭子

在上面還可以拍地鐵

騎行體驗

路面沒有想像的平整,騎小藍有較強的顛簸感(可能是實心胎的原因,打算找時間騎山地車上去試試),還有一些排水溝,可能對公路車有一些影響

最外側車道幾乎沒有逆行的,大家都很守規則,但是中間的潮汐車道可能還有人不太瞭解,有當做超車道使用的情況,其實平峯當做超車道使用也未嘗不可,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這個潮汐車道的轉換

按照規定,0點和12點潮汐車道會變換方向,但是這個視頻是我從11點59分多開始錄的,到12點並沒有變換方向,甚至一直到12點10分多,我離開專用道,都沒有看到換向,不知道什麼原因

新鋪的地面,異味有些濃,可能是投入使用的比較迅速,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看到未乾的油漆

肯定是比機非混行安全一些的,但是剛開通,有家長帶著小孩在上面練騎車的,還有佔著最中間車道拍照的,騎的比較快的得小心這類情況,不過按照15km/h的速度騎...應該還是挺安全的

罰款是不會罰款的,至少今天路上沒看到巡查人員,只有出入口處有,並且也不太管超速和潮汐車道逆行

全程僅在這裡有一處較陡較長的坡

沿箭頭方向溜下去很爽,反方向爬上來就比較費力了,尤其是共享單車,15km/h的速度爬上去已經很累了

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應該會很大程度提高附近居民騎車的慾望,專用道的修建增加了一種跨越京藏高速的方式,高峯時期可能比駕車更省時,希望北京能多修一些這樣的專用路,保障騎車人安全的同時,還能減少交通擁堵,還不會佔用過多的土地,也希望這條路的配套設施能夠得到維護,如立體車庫,上下坡助力,不要過幾個月全都無法使用(像很多天橋上的電梯一樣),限速也可以提一提,15確實有些慢了

這條車道,如果滿分10分我給9分吧

(圖是在拐彎處拍的,沒有佔用車道)


北京自行車高速路:核心目的在於交通分流,大家別糾結於是否夠高速。

長文預警,閱讀時間20分鐘,前半段有我對這裡的分析,後半段還有快問快答,也有圖片和視頻奉上。

我在2019年6月1日體驗了這條萬眾關注的「景點」,因為是剛剛開通,恰逢六一兒童節和週末,從一早來體驗北京自行車高速公路的人就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

其實之前看新聞的時候,我和很多網友一樣對這個「北自高」也不太看好,不過體驗過之後,不敢說一定讓很多人黑轉粉,但我相信,北自高的建成一定能惠及一部分市民,它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每個人都親自體驗才能真正的體會。(以下簡稱北自高)

「最高時速15km/h?這是為老款摩拜量身打造的吧,騎小藍妥妥超速50%啊「

「菜腿的我也能輕鬆30巡航的,求別罰款「

「15的速度還好意思叫高速,開什麼玩笑?是我中文沒學好?「

目前這條路最大最大的核心爭議點,就是限速15公里這條規定,其他細節,相信也不是大家吐槽的重點,不過我今天親身體驗之後,雖然我並不是覺得這條規定有多麼「正確」,但我想幫大家試著分析這條路存在的意義和能夠有限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上三個模擬反問不要對號入座,因為我也這樣想過)


通過這個騎行軌跡大家可以看很明白了,我試著幫大家分析、還原目前這5.5公里的完整路程(所謂6.8公里還有一段現有非機動車道改造尚未完成),在該區域起到的連通交通的作用。

我們以G6京藏高速為界,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京藏高速東側(右側)的佔一半以上的路程是北自高的高架橋部分,跨過G6之後的圓形轉彎部分,是進入平路路段的開始。北自高高架部分實際上主要起到分流非機動車的作用,大家看到這部分並不隸屬於某一條街,因為它是完全平行的架設於北京地鐵13號線旁邊的,然後和13號線一樣越過G6之後就緩緩下降,而就在高架的部分,實際上是昌平區人口密度最為集中的回龍觀地區,而在G6輔路則是整個回龍觀地區地面交通最為複雜,最讓人頭疼的13號線龍澤地鐵站,這個區域一直以來都是早晚高峯時期烈度最高的「通勤戰場」。雖然作為北京市民,但是不在這一區域內通勤,我可能沒有什麼發言權,然而回龍觀地區和西二旗的通勤生態,只有對於居住在這裡的大型科技公司員工,如何硬著頭皮上下班,纔是首當其衝的問題。

「老劉怎麼還不下班?答:叫車了,加價N倍,幾公里的路打車五十多,不值當,加會班再回吧「

「我剛才騎車時候看見小萌提著雞蛋灌餅跑的跟劉翔一樣快,想不到這妹子跑的還挺快「-」估計是快遲到了,今天龍澤站從7點就排起了長龍,擠不上地鐵,你每天騎自行車當然不瞭解我們地鐵一族的辛苦了,今天中午不跟你打球了,我得睡個午覺「

「完了,不到下班不下雨,一會兒還要去中關村和同學聚會呢,肯定打不到車,又要遲到了「

以上的對話雖然是模擬的,但絕對不失真,這就是在西二旗中關村軟體園裡的百度、騰訊、聯想和各個寫字樓上班的互聯網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咫尺之間望見天涯,這應該是工作生活在這裡的「新北京人」共同的感受。

我曾認真的閱讀過很多篇有關「北京城市割裂感」的文章,一條長安街兩個世界,北京有時候大得像幾個國家,昌平青年去三里屯出國旅行,這完全是一句笑話,但也是一句人話,有多少懷揣夢想來北京打拚的年輕人,其實也就去過一次景山或者故宮,還是配親戚逛的,我就不多說了。

現在通過一個全新的模式,適當分流這些需要打車、坐地鐵上班的人羣實際的通勤需求,緩解龍澤站巨大的交通壓力,北自高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具體效果如何,需要在未來很多年後去檢驗其成果。

如果大家還不理解,我聚一個例子,其性質是和北自高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西單步行天橋項目。

圖中的西單天橋項目,連通了西單大街東西方向,並「立體分流」了南北向人流,所直接涉及的區域包括漢光百貨、君太百貨、西單商場、西單大悅城、華威購物中心等多個商廈,西單大街從2010年完成此項改造之後,逐漸不再難行車。

現在去到過西單的朋友們,可能已經對這個連通幾家主要商廈的步行天橋「見怪不怪」了,從君太2層直接走到華威買個麥當勞,再坐自動扶梯回到馬路西側逛逛大悅城,基本上是逛西單司空見慣的行為邏輯,可是你們知道這個地方的主體結構是從什麼時候就構建出來的嗎?我可以肯定的回答大家,90年代中後期這些天橋就大致存在了,但是請注意,圖片右側也就是現在君太百貨的門口,在2009、2010年以前是有一個帶紅綠燈的路口,連通對面的中友百貨(現漢光百貨),所以每天都會有巨量的行人會穿梭於這條大街上,與機動車一起共享這裡的道路資源,交通壓力極大,而且當時已經存在於這個路口兩側的這兩座主要的過街橋,基本上「形同虛設」。如今,機動車道護欄分割道路兩側,人們被欄杆「自覺」分流到過街橋上,而不再橫穿馬路,西單大街的秩序才開始慢慢體現出來。

坐落在現在西單大悅城北側的過街橋,如今人流如織,但在2000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沒什麼人走動,這座橋的主體,實際上在97-98年就已經建成。(現在大悅城的位置在Y2K時期,是一個類似中關村的攢機、售賣盜版光碟為主的軟體城)只有把行人走平路的方法都禁絕了,這座橋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當你從回龍觀BHG華聯商廈附近騎著自行車行致北自高高架,從龍澤地鐵站上空「掠過」,看著地鐵13號線的列車與你真正擦肩而過,再往前幾十米,你又俯瞰到G6京藏高速已經水泄不通的車流,隨後一個大轉盤滑行而下,再過幾個路口,就到公司了,這種感受是和過去搭黑摩的到龍澤站,穿過雞蛋灌餅、煎餅攤擠進沙丁魚罐頭般的地鐵列車裡,屏住呼吸1站抵達西二旗時候,完全不同的,愜意、安然的感受。

僅僅是惠及這兩個區域的話,我覺得也不能全面體現北自高的功能,例如從立水橋或者天通苑方向乘地鐵到西二旗方向上班的通勤族,完全可以不用忍耐到西二旗,而選擇在回龍觀站就下車,騎共享單車,只花不到30分鐘就可以到公司。


快問快答部分:

6月6日補充:關於有些網友提出的增設雨棚的問題,我是這樣看待的,降雨肯定是較大範圍的狀況,如果僅有北自高有雨棚,那就會出現大量騎車人聚集在出口處避雨的情況,導致出口處癱瘓,所以沒有雨棚完全可以理解了。

15公里時速是不是慢了點?確實慢,但是鑒於現在使用這條路的用戶參差不齊,隨時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保持較慢速度,利己利他,之所以叫「高速」主要是因為全程沒有紅綠燈。

這條路如何禁止電動車行駛?目前是限寬樁、探頭和人工幹預禁止電動車行駛,但我61當天也見到一輛助力車出現在這裡了,這件事需要長時間、大範圍的自上而下的互相監督。

潮汐車道的功能好不好用?聊勝於無,還是需要羣主互相監督。違規者大量存在。

新型路面好不好用?不如柏油路,阻力有點大,速度超過15km緊急制動有可能會造成側滑,可能因為施工方便、質量輕,無需壓路機鋪平,才做的這種選擇吧?

這個地方適不適合帶著孩子去玩鴨?這條路的功能不同於公園步道和景觀大道,建議有孩子的家長帶著腦子出門,也學習一下交法第72條,未滿十二週歲兒童不能在公共道路上騎自行車。

北自高和廈門乃至哥本哈根的自行車專用道路比怎麼樣?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不同的條件和實際情況,這裡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建設宜居城市肯定是北京的目標,北自高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自行車高速公路什麼時候能推廣到全國?至少我認為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合理的規劃自行車道已經是絕大多數道路已經具備的硬體條件了(比如北京,有歷史原因)但是管理上,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其「軟體」設施,比如機動車亂停車這些問題都在慢慢的變好,但如果都是通過假設高架走自行車,絕對是一種浪費。但其積極意義也遠大於共享單車。

輔助爬坡和立體停車設施方便嗎?聊勝於無,但投資成本並不小,未來損壞的幾率也可能存在,讓北自高更好更安全的運營,離不開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市民共同監督,人的安全意識提高了,這條路的意義才會不一樣。

對於一個世界自行車文化潮流的荒漠地帶,自行車上千了就好貴,騎得慢可以不戴頭盔,買自行車不如電動的實惠,和這些愚昧思想比起來,北自高這個硬體設施本身,已經領先民眾的思想覺悟至少50年了。

總之,建設北自高與北京未來建設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並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通過發展高科技產業等把北京建設成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城市。這一遠大目標,並不衝突。

我想檢舉一孩子的監護人沒盡到看管義務,鑒於後面他蛇行至對面車道的視頻裏,露臉了,我就不上傳了,這條路的相關規定還應該更加細緻,未成年人必須有成年人陪同,勢在必行。

題外話:

西單步行天橋作用概覽

著名的西單商圈經過北京疏解之後,商業越來越向樓裡面集中?

baijiahao.baidu.com圖標

交法第七十二條:

未成年人幾周歲才能騎自行車_百度知道?

zhidao.baidu.com圖標

挺好的,現介紹一下情況,網上能搜著的就不說了,說點別的。

就著圖說吧。下圖入口(龍澤地鐵站旁邊的)↓

↑一個和一般天橋一樣陡的坡,有個助力裝置但是我沒看懂怎麼用,不管了,反正就算推也沒多費勁。口上守著四個保安,看你有車就讓上,沒車就不行。

高架路段↓

↑右邊是人行道,左邊13號線。過一段距離就有信號燈指示潮汐車道(紅的)的行駛方向。

↓地面段

↑就挨著馬路,得從特定的入口進出,其實你半道翻欄杆和小樹叢進來也沒人攔你。

路面很平整,今天剛投入使用,沒有異味。所謂限速15km/h其實也沒人管,就是說一下,讓大家有個安全意識(安保人員這麼跟我講的),大家都騎得不快。全程沒什麼妨礙你騎車的東西,沒紅綠燈之類的。唯有的安全隱患就是可能有小孩子晃晃悠悠的騎,挺嚇人的,車還沒學好怎麼騎就上路了,說實話入口的人應該攔一下的,畢竟規定了12周歲以上才能上路,攔下來有理有據。

這條路過的區域的開放道路紅綠燈挺多的,這樣一來應該能大幅度緩解交通壓力吧....不清楚,再看吧,不過我不住在那一片,具體咋樣你們翻以後別人的回答吧。

現在就擔心這路的用途會不會偏離原本的設計。不是說騎公路車的會來上面飈,而是有人會因為這裡環境和路況很好而來遛彎。我在路上聽見了有人說可以考慮以後飯後來遛遛的。這條路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設置的,希望大爺大媽們就別來添亂。

就這樣。


很高興知乎首頁上出現了這個提問,因為我昨天6.1兒童節起了個大早去這條自行車道體驗了一番。簡單瀏覽了一下已有的答案,難道懷著惡意的臆測進行冷嘲熱諷成為現在知乎回答的主流了嗎?差點以為自己在刷微博……

作為一個週六去體驗的非通勤族,我的感受是「這是一種不錯的嘗試,管理和配套機制需要且正在完善中」。

先曬一下自己的騎行記錄圖,當然以下只是我個人體驗,但總要比只看了一兩篇新聞報道就開始臆測嘲諷要好吧。

關於這條自行車道的報道,我看到新京報和新浪網的報道還是比較詳細的,鏈接如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673056471311671wfr=spiderfor=pc,http://news.sina.com.cn/c/2019-05-29/doc-ihvhiqay2283251.shtml,可以看到比較詳細的信息。

首先,說說我的騎行體驗,整體我覺得還是不錯的。自行車道寬度是6米,中間還設置了潮汐車道,我覺得這一方面考慮到了上下班騎行方向的潮汐變化,另一方面潮汐車道的設置也便於騎行速度較快的人可以有較為充足的空間來超車。路面鋪設的樹脂滴膠黏結紅綠兩色陶瓷顆粒給人的感覺很舒服,即使是雨雪天應該也可以提供足夠的摩擦力,感覺還是很踏實的。在爬坡設計上我覺得也比較科學,回龍觀出發往上地方向騎行,多是下坡,迎合了人們趕著上班的需求,相反從上地出發就是上坡了,下班結束回家這點坡問題應該也不大。自行車道與地鐵的接駁通道並沒有完工,但還是可以給人更多的通勤選擇。此外,即使在沒有地鐵站的地方也設置了衛生間和類似小服務區的地方,還是比較人性化的。即使還沒有完全建設好,我也看到了一部分單車停車位,相當不錯。最後一點是,東西向的那段是高架橋設計,六一當天的風景真的超級超級美,有朝陽微風、有藍天白雲,我在騎行時覺得這地方不拍電影的話也太浪費了。

其次,就一些已有的回答小小回應一下。很多已有的回答抨擊15公里每小時的限制,我覺得這個規定的確略有一些問題,但還沒到瘋狂抨擊的地步。說實話,我在騎行的過程中肯定有一些路段是超速了的,但設想如果路面上騎車的人很多,我覺得這個速度也差不錯。即使以15公里的時速騎行也比乘坐地鐵要方便多了,而且還鍛煉身體。配套設施與制度正在完善中,比如不允許行人、電動車上路基本得到了貫徹執行,入口與終點不是一個保安、也不是兩個保安,而是每個口都有四五個保安在維持秩序,只允許自行車騎手進入且反覆強調不可停車堵路,我覺得管理方已經在付出努力保證相關制度的落實。關於有人說什麼助力裝置看著就沒用……一來想說估計這種人看著任何陌生東西都先甩出一句「這大概沒啥用」,二來就我個人而言,就算沒這些助力裝置,對於類似坡度的天橋我也經常推車上去,並不是什麼難破了天的事,上班通勤又不是出來享受的,怎麼可能一路坦途舒舒服服?

最後,其實還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沒素質的人處處都有,不守規則的人總是會出現,雖然出入口兩端有保安在維持秩序,但因為一些配套設施(比如與旁邊人行道的隔離欄)還沒有完善,總有一些人會想方設法進入自行車道。當天,我看見有兩名頭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的工人幹完活直接在直行車道上並排散步的,也看見一個老頭牽著狗跨過護欄上自行車道上來遛狗的,騎自行車看都不看就突然急剎調頭的……甚至還有一個母親慢慢悠悠騎著車跟在一個三四歲小孩兒後面,那個小朋友騎的完全就是那種最小的小朋友騎的玩具四輪自行車,看著一輛輛自行車從小朋友身邊飛馳而過,也真是想給這個媽媽「反手一個贊」。不守規矩沒素質的再怎麼攔也是攔不住的,只能看看長時間運行之後這些問題會得到解決還是會愈發嚴重,只能拭目以待。

整體上,我覺得建設自行車道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如果我是一個住在回龍觀到上地或中關村一帶上班通勤族,估計會高興的要死,多了一條自行車道至少多了一種通勤的選擇。當然,這條自行車道剛剛落成開通還有相當多的不足,配套設施也還沒有齊備,日後運營各種制度的落實與困難的解決只能拭目以待,期待管理者可以越做越好吧。


很多回答都講了使用體驗和現場情況,這裡就從回龍觀地區城市治理的角度,講一講自行車專用路背後,和城市規劃、建設有關的故事吧。

2000年前後,「回龍觀」建設在短時間內供應大量廉價住房,把市區稀缺的低層板樓和整潔環境,提供給北京中下層收入的市民。同時,為大量新市民提供生活和事業的起點。然而,城外飛地住宅、城市功能的單一、職住分離的模式,在之後的城市發展中漸漸暴露出問題。

橫屏觀看,回龍觀居住區的建設時間路線圖(圖片來源:AC建築創作 自繪)

2002年,地鐵13號線開通,回龍觀一下子跟市中心、軟體園有了更直接的交通聯繫,來這裡買房的人更多了。拿出幾年的積蓄,就可以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紮根北京的頭等大事就能解決。每天清晨,年輕人們蜂擁出門上班,小區裏的主角,就成了推著嬰兒車,操著各地方言的中老年人,他們共同的使命,是給在北京打拚的兒女們看娃管家,打造穩定的「大後方」。時間長了,很多鄰居都經常和老劉攀談,從他們那裡,老劉聽到了家長裏短,也瞭解了小區外面的世界:

「咱小區東門新開了一家路邊烤冷麵的小攤,味道還不錯,有空去嘗嘗唄。」

"最近嚴打掛著外地牌亮小紅燈的黑車,這下孩子下班回家就不方便了,每天出地鐵站都得等半小時才能擠上公交。您去過早高峯的地鐵站嗎?沒有十分鐘根本進不了站!都說在北京上班收入高,先得受得了這份罪呦。」

「坐地鐵是麻煩點,但你以為開車就輕鬆嗎?我們家孩子開車上班,每天都得在北郊農場橋挪1個小時,別看他出門早,遲到是常事。」

雨天裏的霍營地鐵站(圖片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0258705195460amp;amp;amp;wfr=spideramp;amp;amp;for=pc)

直至2018年底,每天有超過20萬的回龍觀居民在家和上班地點之間做鐘擺式通勤;週末要享受到有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也要走出去。2014年北京市早高峯客流量最大的11座車站中,有四座在回龍觀區域。[1]

直到2017年,回龍觀地區的城市道路系統還未形成,躺在市政規劃圖紙上的六條穿越13號線的道路,遲遲沒能開工。即便去中關村軟體園上班,7公里的距離仍然極其難以翻越。

穿越回龍觀地區的地鐵13號線,是數十萬上班族的「生命線」。被壓縮到極限的發車間隔,仍然趕不上乘客進站的速度,如果站臺廣播「本次開往西直門的車輛通過不停車」,就意味著下一趟車內會更擁擠。

回龍觀地區擬建道路(紅色)(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cityif」2018年9月21日推送文章:以規劃引領推動回龍觀地區城市修補的探索實踐)

另一方面,在2016年7月,北規院領導率領研究組,把解決三大難題的「一攬子」對策方案,向昌平區委區政府彙報了研究成果。成果中,「自行車專用路」的理念,作為解決交通問題的措施之一,尤為引人矚目:封閉式,與機動車道立交、沒有紅綠燈;中途設置騎行驛站,用於休息和維護——這個想法乍看起來實在過於「浪漫」。但仔細分析過回龍觀在10公里內的通勤人數佔比、現有道路基礎設施條件等因素,這似乎又是一個最為「量身定做」的實用方案。

2017年1月,北規院的市人大代表杜立羣提交了建設自行車專用路的提案,回龍觀的交通改造進入了決策層的視野。[2]

人大代表提案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移動客戶端)

2017年9月,北京市政府頒布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新總規中解決「大城市病」的相關內容格外搶眼,回龍觀這塊「試驗田」的關注度陡然提升。

2018年6月7日,市委書記蔡奇用一整天時間在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調查研究;他強調回龍觀、天通苑的問題「已到非下決心解決不可的地步」。8月13日,他又一次到回龍觀,輕車簡從、不打招呼,暗訪問題,檢查一年前議定的事項落實得怎麼樣:「斷頭」多年的陳家營東路已經打通;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9月開工;鑫地市場原址上將興建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3]

2018年8月13日 蔡奇在回龍觀城鐵站,融入川流不息的客流,察看城鐵橋排澇工程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2018年8月14日報道 北京書記蔡奇不打招呼再訪回龍觀回應百姓關切 攝影:戴冰)

4天後,《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正式公佈並開始實施。——「3年時間,200億元的投資,4大板塊,17項任務、97個具體項目」。[4]

「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圖解(局部)(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jiedu/34/1856673/1563020/index.html)

2019年初,區政府的「迴天有數」計劃二期工作開始緊鑼密鼓的推進。隸屬於北規院,由茅明睿創建的「城市象限」團隊深度參與,探索將「技術創新」和「工作模式創新」相結合。茅明睿與市交通委的幾個朋友聊天時,其中一位對他猛吐槽:不知道誰提出的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市裡對項目要求很高,工程時間非常緊迫,他們之前並不知情,缺乏部門論證和準備,弄得十分狼狽。茅明睿一邊表達歉意,一邊為項目的快速推進暗喜。

後來,市政院做出了工程設計方案徵求專家意見,茅明睿才發現這條專用路要從規划走向工程有多麼複雜。工程設計和建設上的工作量之龐大,讓他真正理解了,城市研究層面和工程層面論證之間的巨大差別,更能體會到市交通委朋友吐槽背後的委屈。

自行車專用路平面圖(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2019年5月31日報道: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開通啦!)

自行車專用路平面圖(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2019年5月31日報道: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開通啦!)

2019年4月下旬,回龍觀地鐵站附近自行車專用道的施工場景(圖片來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D9UBVDI0515GLLL.html)

帶著對改善城市的美好初衷,「自下而上」去促成一個設想的實現;如果這樣的初心,最終缺少按照政府立項論證的常規程序「自上而下」的推動,那麼,真正開展有效的組織動員與跨越諸多現實困難,都是難以想像的。

而回龍觀地區的改變與新生,恰恰是一個經過「自下而上」而後再「自上而下」的案例。

5月9日,北京市發改委等多部門舉行「三年計劃」進展情況解讀會。陳營東橋建成投用,天通苑新增2990個幼兒園學位;北郊農場橋擴容和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車道即將在5月底通車運行;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部分設施已建設完成,8月將正式對外開放……[5]

5月31日,自行車專用道通車運行,全長6.5公里,其中新建段5.5公里全封閉專用路凈寬6米,設計車速20公里/小時,出入口8處,平均間距780米,出入口及周邊地鐵站配置停車位約3900個。它將直接服務於沿線1.16萬通勤人口,30分鐘內可從回龍觀騎行至上地軟體園,並採用多項節能減震技術,成為連接回龍觀與上地地區的綠色交通走廊。[6]

俯瞰彩色的自行車專用道 潘之望攝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2019年5月31日報道: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開通啦!)

暢快騎行的人們 潘之望攝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2019年5月31日報道: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開通啦!)

[1] 信息來源:微信公眾號「cityif」2016年8月10日推送文章:家住回龍觀·下 | 解放太太就是解放回龍觀

[2] 信息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象限」2019年5月31日推送文章:一條自行車專用路的誕生 寫在通車時[3] 信息來自新浪新聞2018年8月14日報道:北京書記蔡奇不打招呼再訪回龍觀回應百姓關切[4] 信息來自微信公眾號「北青社區報回龍觀版」2018年8月15日推送文章:利好 | 三年行動計劃「更新」,「迴天地區」會有哪些變化?[5] 信息來源自「北京日報」2019年5月10日報道:「迴天」行動啃下一堆民生「硬骨頭」 [6] 信息來源自「北京日報」2019年5月31日報道: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開通啦!

本文全文刊登在建築創作2018年第5期 《新數據環境下的城市存量提升:城市象限》專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