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本周开通 限速15公里/小时】昌平回龙观区域至海淀上地软体园区域直线距离仅3.8公里,通勤距离在6公里左右。两地之间出行方式主要为地铁13号线,平均出行时间约40分钟。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市民从回龙观地区骑行至上地地区只需26分钟。 如何评价这条专用路?


超速警告??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gotokeep.keepckey=CK1372850847940123 (二维码自动识别)

今天上午,回龙观附近扫了个小蓝就骑上去了,可能因为是周末,观光人数>>通勤人数,不知道工作日情况如何

回龙观那边的起点处能看到这样的存车装置,但没看到任何说明,摸索了一会才找到正确的用法

上层的绝大部分被共享单车占据,不知道是不是运维人员所为

高架桥下面还有一座更大型停车立体存车设备,尚未完工,好像是可以扫码取车那种

入口处会有保安维持秩序,不过也没看到不守规则的,比如步行或者骑电动车上去的

高架段的入口有上下坡助力设备

上坡是这种

下坡就是毛刷,类似滚梯两侧那种,减慢下坡速度,没有拍图

从荷兰引进的设备

中途有服务区,还有厕所

服务区的亭子

在上面还可以拍地铁

骑行体验

路面没有想像的平整,骑小蓝有较强的颠簸感(可能是实心胎的原因,打算找时间骑山地车上去试试),还有一些排水沟,可能对公路车有一些影响

最外侧车道几乎没有逆行的,大家都很守规则,但是中间的潮汐车道可能还有人不太了解,有当做超车道使用的情况,其实平峰当做超车道使用也未尝不可,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个潮汐车道的转换

按照规定,0点和12点潮汐车道会变换方向,但是这个视频是我从11点59分多开始录的,到12点并没有变换方向,甚至一直到12点10分多,我离开专用道,都没有看到换向,不知道什么原因

新铺的地面,异味有些浓,可能是投入使用的比较迅速,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看到未干的油漆

肯定是比机非混行安全一些的,但是刚开通,有家长带著小孩在上面练骑车的,还有占著最中间车道拍照的,骑的比较快的得小心这类情况,不过按照15km/h的速度骑...应该还是挺安全的

罚款是不会罚款的,至少今天路上没看到巡查人员,只有出入口处有,并且也不太管超速和潮汐车道逆行

全程仅在这里有一处较陡较长的坡

沿箭头方向溜下去很爽,反方向爬上来就比较费力了,尤其是共享单车,15km/h的速度爬上去已经很累了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应该会很大程度提高附近居民骑车的欲望,专用道的修建增加了一种跨越京藏高速的方式,高峰时期可能比驾车更省时,希望北京能多修一些这样的专用路,保障骑车人安全的同时,还能减少交通拥堵,还不会占用过多的土地,也希望这条路的配套设施能够得到维护,如立体车库,上下坡助力,不要过几个月全都无法使用(像很多天桥上的电梯一样),限速也可以提一提,15确实有些慢了

这条车道,如果满分10分我给9分吧

(图是在拐弯处拍的,没有占用车道)


北京自行车高速路:核心目的在于交通分流,大家别纠结于是否够高速。

长文预警,阅读时间20分钟,前半段有我对这里的分析,后半段还有快问快答,也有图片和视频奉上。

我在2019年6月1日体验了这条万众关注的「景点」,因为是刚刚开通,恰逢六一儿童节和周末,从一早来体验北京自行车高速公路的人就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

其实之前看新闻的时候,我和很多网友一样对这个「北自高」也不太看好,不过体验过之后,不敢说一定让很多人黑转粉,但我相信,北自高的建成一定能惠及一部分市民,它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每个人都亲自体验才能真正的体会。(以下简称北自高)

「最高时速15km/h?这是为老款摩拜量身打造的吧,骑小蓝妥妥超速50%啊「

「菜腿的我也能轻松30巡航的,求别罚款「

「15的速度还好意思叫高速,开什么玩笑?是我中文没学好?「

目前这条路最大最大的核心争议点,就是限速15公里这条规定,其他细节,相信也不是大家吐槽的重点,不过我今天亲身体验之后,虽然我并不是觉得这条规定有多么「正确」,但我想帮大家试著分析这条路存在的意义和能够有限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上三个模拟反问不要对号入座,因为我也这样想过)


通过这个骑行轨迹大家可以看很明白了,我试著帮大家分析、还原目前这5.5公里的完整路程(所谓6.8公里还有一段现有非机动车道改造尚未完成),在该区域起到的连通交通的作用。

我们以G6京藏高速为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京藏高速东侧(右侧)的占一半以上的路程是北自高的高架桥部分,跨过G6之后的圆形转弯部分,是进入平路路段的开始。北自高高架部分实际上主要起到分流非机动车的作用,大家看到这部分并不隶属于某一条街,因为它是完全平行的架设于北京地铁13号线旁边的,然后和13号线一样越过G6之后就缓缓下降,而就在高架的部分,实际上是昌平区人口密度最为集中的回龙观地区,而在G6辅路则是整个回龙观地区地面交通最为复杂,最让人头疼的13号线龙泽地铁站,这个区域一直以来都是早晚高峰时期烈度最高的「通勤战场」。虽然作为北京市民,但是不在这一区域内通勤,我可能没有什么发言权,然而回龙观地区和西二旗的通勤生态,只有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大型科技公司员工,如何硬著头皮上下班,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老刘怎么还不下班?答:叫车了,加价N倍,几公里的路打车五十多,不值当,加会班再回吧「

「我刚才骑车时候看见小萌提著鸡蛋灌饼跑的跟刘翔一样快,想不到这妹子跑的还挺快「-」估计是快迟到了,今天龙泽站从7点就排起了长龙,挤不上地铁,你每天骑自行车当然不了解我们地铁一族的辛苦了,今天中午不跟你打球了,我得睡个午觉「

「完了,不到下班不下雨,一会儿还要去中关村和同学聚会呢,肯定打不到车,又要迟到了「

以上的对话虽然是模拟的,但绝对不失真,这就是在西二旗中关村软体园里的百度、腾讯、联想和各个写字楼上班的互联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咫尺之间望见天涯,这应该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新北京人」共同的感受。

我曾认真的阅读过很多篇有关「北京城市割裂感」的文章,一条长安街两个世界,北京有时候大得像几个国家,昌平青年去三里屯出国旅行,这完全是一句笑话,但也是一句人话,有多少怀揣梦想来北京打拚的年轻人,其实也就去过一次景山或者故宫,还是配亲戚逛的,我就不多说了。

现在通过一个全新的模式,适当分流这些需要打车、坐地铁上班的人群实际的通勤需求,缓解龙泽站巨大的交通压力,北自高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具体效果如何,需要在未来很多年后去检验其成果。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我聚一个例子,其性质是和北自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西单步行天桥项目。

图中的西单天桥项目,连通了西单大街东西方向,并「立体分流」了南北向人流,所直接涉及的区域包括汉光百货、君太百货、西单商场、西单大悦城、华威购物中心等多个商厦,西单大街从2010年完成此项改造之后,逐渐不再难行车。

现在去到过西单的朋友们,可能已经对这个连通几家主要商厦的步行天桥「见怪不怪」了,从君太2层直接走到华威买个麦当劳,再坐自动扶梯回到马路西侧逛逛大悦城,基本上是逛西单司空见惯的行为逻辑,可是你们知道这个地方的主体结构是从什么时候就构建出来的吗?我可以肯定的回答大家,90年代中后期这些天桥就大致存在了,但是请注意,图片右侧也就是现在君太百货的门口,在2009、2010年以前是有一个带红绿灯的路口,连通对面的中友百货(现汉光百货),所以每天都会有巨量的行人会穿梭于这条大街上,与机动车一起共享这里的道路资源,交通压力极大,而且当时已经存在于这个路口两侧的这两座主要的过街桥,基本上「形同虚设」。如今,机动车道护栏分割道路两侧,人们被栏杆「自觉」分流到过街桥上,而不再横穿马路,西单大街的秩序才开始慢慢体现出来。

坐落在现在西单大悦城北侧的过街桥,如今人流如织,但在2000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没什么人走动,这座桥的主体,实际上在97-98年就已经建成。(现在大悦城的位置在Y2K时期,是一个类似中关村的攒机、售卖盗版光碟为主的软体城)只有把行人走平路的方法都禁绝了,这座桥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当你从回龙观BHG华联商厦附近骑著自行车行致北自高高架,从龙泽地铁站上空「掠过」,看著地铁13号线的列车与你真正擦肩而过,再往前几十米,你又俯瞰到G6京藏高速已经水泄不通的车流,随后一个大转盘滑行而下,再过几个路口,就到公司了,这种感受是和过去搭黑摩的到龙泽站,穿过鸡蛋灌饼、煎饼摊挤进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列车里,屏住呼吸1站抵达西二旗时候,完全不同的,惬意、安然的感受。

仅仅是惠及这两个区域的话,我觉得也不能全面体现北自高的功能,例如从立水桥或者天通苑方向乘地铁到西二旗方向上班的通勤族,完全可以不用忍耐到西二旗,而选择在回龙观站就下车,骑共享单车,只花不到30分钟就可以到公司。


快问快答部分:

6月6日补充:关于有些网友提出的增设雨棚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降雨肯定是较大范围的状况,如果仅有北自高有雨棚,那就会出现大量骑车人聚集在出口处避雨的情况,导致出口处瘫痪,所以没有雨棚完全可以理解了。

15公里时速是不是慢了点?确实慢,但是鉴于现在使用这条路的用户参差不齐,随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保持较慢速度,利己利他,之所以叫「高速」主要是因为全程没有红绿灯。

这条路如何禁止电动车行驶?目前是限宽桩、探头和人工干预禁止电动车行驶,但我61当天也见到一辆助力车出现在这里了,这件事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自上而下的互相监督。

潮汐车道的功能好不好用?聊胜于无,还是需要群主互相监督。违规者大量存在。

新型路面好不好用?不如柏油路,阻力有点大,速度超过15km紧急制动有可能会造成侧滑,可能因为施工方便、质量轻,无需压路机铺平,才做的这种选择吧?

这个地方适不适合带著孩子去玩鸭?这条路的功能不同于公园步道和景观大道,建议有孩子的家长带著脑子出门,也学习一下交法第72条,未满十二周岁儿童不能在公共道路上骑自行车。

北自高和厦门乃至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专用道路比怎么样?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不同的条件和实际情况,这里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建设宜居城市肯定是北京的目标,北自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自行车高速公路什么时候能推广到全国?至少我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合理的规划自行车道已经是绝大多数道路已经具备的硬体条件了(比如北京,有历史原因)但是管理上,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其「软体」设施,比如机动车乱停车这些问题都在慢慢的变好,但如果都是通过假设高架走自行车,绝对是一种浪费。但其积极意义也远大于共享单车。

辅助爬坡和立体停车设施方便吗?聊胜于无,但投资成本并不小,未来损坏的几率也可能存在,让北自高更好更安全的运营,离不开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市民共同监督,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这条路的意义才会不一样。

对于一个世界自行车文化潮流的荒漠地带,自行车上千了就好贵,骑得慢可以不戴头盔,买自行车不如电动的实惠,和这些愚昧思想比起来,北自高这个硬体设施本身,已经领先民众的思想觉悟至少50年了。

总之,建设北自高与北京未来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把北京建设成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城市。这一远大目标,并不冲突。

我想检举一孩子的监护人没尽到看管义务,鉴于后面他蛇行至对面车道的视频里,露脸了,我就不上传了,这条路的相关规定还应该更加细致,未成年人必须有成年人陪同,势在必行。

题外话:

西单步行天桥作用概览

著名的西单商圈经过北京疏解之后,商业越来越向楼里面集中?

baijiahao.baidu.com图标

交法第七十二条:

未成年人几周岁才能骑自行车_百度知道?

zhidao.baidu.com图标

挺好的,现介绍一下情况,网上能搜著的就不说了,说点别的。

就著图说吧。下图入口(龙泽地铁站旁边的)↓

↑一个和一般天桥一样陡的坡,有个助力装置但是我没看懂怎么用,不管了,反正就算推也没多费劲。口上守著四个保安,看你有车就让上,没车就不行。

高架路段↓

↑右边是人行道,左边13号线。过一段距离就有信号灯指示潮汐车道(红的)的行驶方向。

↓地面段

↑就挨著马路,得从特定的入口进出,其实你半道翻栏杆和小树丛进来也没人拦你。

路面很平整,今天刚投入使用,没有异味。所谓限速15km/h其实也没人管,就是说一下,让大家有个安全意识(安保人员这么跟我讲的),大家都骑得不快。全程没什么妨碍你骑车的东西,没红绿灯之类的。唯有的安全隐患就是可能有小孩子晃晃悠悠的骑,挺吓人的,车还没学好怎么骑就上路了,说实话入口的人应该拦一下的,毕竟规定了12周岁以上才能上路,拦下来有理有据。

这条路过的区域的开放道路红绿灯挺多的,这样一来应该能大幅度缓解交通压力吧....不清楚,再看吧,不过我不住在那一片,具体咋样你们翻以后别人的回答吧。

现在就担心这路的用途会不会偏离原本的设计。不是说骑公路车的会来上面飚,而是有人会因为这里环境和路况很好而来遛弯。我在路上听见了有人说可以考虑以后饭后来遛遛的。这条路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设置的,希望大爷大妈们就别来添乱。

就这样。


很高兴知乎首页上出现了这个提问,因为我昨天6.1儿童节起了个大早去这条自行车道体验了一番。简单浏览了一下已有的答案,难道怀著恶意的臆测进行冷嘲热讽成为现在知乎回答的主流了吗?差点以为自己在刷微博……

作为一个周六去体验的非通勤族,我的感受是「这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管理和配套机制需要且正在完善中」。

先晒一下自己的骑行记录图,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体验,但总要比只看了一两篇新闻报道就开始臆测嘲讽要好吧。

关于这条自行车道的报道,我看到新京报和新浪网的报道还是比较详细的,链接如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673056471311671wfr=spiderfor=pc,http://news.sina.com.cn/c/2019-05-29/doc-ihvhiqay2283251.shtml,可以看到比较详细的信息。

首先,说说我的骑行体验,整体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自行车道宽度是6米,中间还设置了潮汐车道,我觉得这一方面考虑到了上下班骑行方向的潮汐变化,另一方面潮汐车道的设置也便于骑行速度较快的人可以有较为充足的空间来超车。路面铺设的树脂滴胶黏结红绿两色陶瓷颗粒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即使是雨雪天应该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感觉还是很踏实的。在爬坡设计上我觉得也比较科学,回龙观出发往上地方向骑行,多是下坡,迎合了人们赶著上班的需求,相反从上地出发就是上坡了,下班结束回家这点坡问题应该也不大。自行车道与地铁的接驳通道并没有完工,但还是可以给人更多的通勤选择。此外,即使在没有地铁站的地方也设置了卫生间和类似小服务区的地方,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即使还没有完全建设好,我也看到了一部分单车停车位,相当不错。最后一点是,东西向的那段是高架桥设计,六一当天的风景真的超级超级美,有朝阳微风、有蓝天白云,我在骑行时觉得这地方不拍电影的话也太浪费了。

其次,就一些已有的回答小小回应一下。很多已有的回答抨击15公里每小时的限制,我觉得这个规定的确略有一些问题,但还没到疯狂抨击的地步。说实话,我在骑行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路段是超速了的,但设想如果路面上骑车的人很多,我觉得这个速度也差不错。即使以15公里的时速骑行也比乘坐地铁要方便多了,而且还锻炼身体。配套设施与制度正在完善中,比如不允许行人、电动车上路基本得到了贯彻执行,入口与终点不是一个保安、也不是两个保安,而是每个口都有四五个保安在维持秩序,只允许自行车骑手进入且反复强调不可停车堵路,我觉得管理方已经在付出努力保证相关制度的落实。关于有人说什么助力装置看著就没用……一来想说估计这种人看著任何陌生东西都先甩出一句「这大概没啥用」,二来就我个人而言,就算没这些助力装置,对于类似坡度的天桥我也经常推车上去,并不是什么难破了天的事,上班通勤又不是出来享受的,怎么可能一路坦途舒舒服服?

最后,其实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没素质的人处处都有,不守规则的人总是会出现,虽然出入口两端有保安在维持秩序,但因为一些配套设施(比如与旁边人行道的隔离栏)还没有完善,总有一些人会想方设法进入自行车道。当天,我看见有两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的工人干完活直接在直行车道上并排散步的,也看见一个老头牵著狗跨过护栏上自行车道上来遛狗的,骑自行车看都不看就突然急刹调头的……甚至还有一个母亲慢慢悠悠骑著车跟在一个三四岁小孩儿后面,那个小朋友骑的完全就是那种最小的小朋友骑的玩具四轮自行车,看著一辆辆自行车从小朋友身边飞驰而过,也真是想给这个妈妈「反手一个赞」。不守规矩没素质的再怎么拦也是拦不住的,只能看看长时间运行之后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还是会愈发严重,只能拭目以待。

整体上,我觉得建设自行车道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如果我是一个住在回龙观到上地或中关村一带上班通勤族,估计会高兴的要死,多了一条自行车道至少多了一种通勤的选择。当然,这条自行车道刚刚落成开通还有相当多的不足,配套设施也还没有齐备,日后运营各种制度的落实与困难的解决只能拭目以待,期待管理者可以越做越好吧。


很多回答都讲了使用体验和现场情况,这里就从回龙观地区城市治理的角度,讲一讲自行车专用路背后,和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故事吧。

2000年前后,「回龙观」建设在短时间内供应大量廉价住房,把市区稀缺的低层板楼和整洁环境,提供给北京中下层收入的市民。同时,为大量新市民提供生活和事业的起点。然而,城外飞地住宅、城市功能的单一、职住分离的模式,在之后的城市发展中渐渐暴露出问题。

横屏观看,回龙观居住区的建设时间路线图(图片来源:AC建筑创作 自绘)

2002年,地铁13号线开通,回龙观一下子跟市中心、软体园有了更直接的交通联系,来这里买房的人更多了。拿出几年的积蓄,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扎根北京的头等大事就能解决。每天清晨,年轻人们蜂拥出门上班,小区里的主角,就成了推著婴儿车,操著各地方言的中老年人,他们共同的使命,是给在北京打拚的儿女们看娃管家,打造稳定的「大后方」。时间长了,很多邻居都经常和老刘攀谈,从他们那里,老刘听到了家长里短,也了解了小区外面的世界:

「咱小区东门新开了一家路边烤冷面的小摊,味道还不错,有空去尝尝呗。」

"最近严打挂著外地牌亮小红灯的黑车,这下孩子下班回家就不方便了,每天出地铁站都得等半小时才能挤上公交。您去过早高峰的地铁站吗?没有十分钟根本进不了站!都说在北京上班收入高,先得受得了这份罪呦。」

「坐地铁是麻烦点,但你以为开车就轻松吗?我们家孩子开车上班,每天都得在北郊农场桥挪1个小时,别看他出门早,迟到是常事。」

雨天里的霍营地铁站(图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0258705195460amp;amp;amp;wfr=spideramp;amp;amp;for=pc)

直至2018年底,每天有超过20万的回龙观居民在家和上班地点之间做钟摆式通勤;周末要享受到有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也要走出去。2014年北京市早高峰客流量最大的11座车站中,有四座在回龙观区域。[1]

直到2017年,回龙观地区的城市道路系统还未形成,躺在市政规划图纸上的六条穿越13号线的道路,迟迟没能开工。即便去中关村软体园上班,7公里的距离仍然极其难以翻越。

穿越回龙观地区的地铁13号线,是数十万上班族的「生命线」。被压缩到极限的发车间隔,仍然赶不上乘客进站的速度,如果站台广播「本次开往西直门的车辆通过不停车」,就意味著下一趟车内会更拥挤。

回龙观地区拟建道路(红色)(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cityif」2018年9月21日推送文章:以规划引领推动回龙观地区城市修补的探索实践)

另一方面,在2016年7月,北规院领导率领研究组,把解决三大难题的「一揽子」对策方案,向昌平区委区政府汇报了研究成果。成果中,「自行车专用路」的理念,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措施之一,尤为引人瞩目:封闭式,与机动车道立交、没有红绿灯;中途设置骑行驿站,用于休息和维护——这个想法乍看起来实在过于「浪漫」。但仔细分析过回龙观在10公里内的通勤人数占比、现有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这似乎又是一个最为「量身定做」的实用方案。

2017年1月,北规院的市人大代表杜立群提交了建设自行车专用路的提案,回龙观的交通改造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2]

人大代表提案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移动客户端)

2017年9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新总规中解决「大城市病」的相关内容格外抢眼,回龙观这块「试验田」的关注度陡然提升。

2018年6月7日,市委书记蔡奇用一整天时间在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调查研究;他强调回龙观、天通苑的问题「已到非下决心解决不可的地步」。8月13日,他又一次到回龙观,轻车简从、不打招呼,暗访问题,检查一年前议定的事项落实得怎么样:「断头」多年的陈家营东路已经打通;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9月开工;鑫地市场原址上将兴建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3]

2018年8月13日 蔡奇在回龙观城铁站,融入川流不息的客流,察看城铁桥排涝工程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2018年8月14日报道 北京书记蔡奇不打招呼再访回龙观回应百姓关切 摄影:戴冰)

4天后,《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3年时间,200亿元的投资,4大板块,17项任务、97个具体项目」。[4]

「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图解(局部)(图片来源: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jiedu/34/1856673/1563020/index.html)

2019年初,区政府的「回天有数」计划二期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的推进。隶属于北规院,由茅明睿创建的「城市象限」团队深度参与,探索将「技术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相结合。茅明睿与市交通委的几个朋友聊天时,其中一位对他猛吐槽:不知道谁提出的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市里对项目要求很高,工程时间非常紧迫,他们之前并不知情,缺乏部门论证和准备,弄得十分狼狈。茅明睿一边表达歉意,一边为项目的快速推进暗喜。

后来,市政院做出了工程设计方案征求专家意见,茅明睿才发现这条专用路要从规划走向工程有多么复杂。工程设计和建设上的工作量之庞大,让他真正理解了,城市研究层面和工程层面论证之间的巨大差别,更能体会到市交通委朋友吐槽背后的委屈。

自行车专用路平面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5月31日报道: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开通啦!)

自行车专用路平面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5月31日报道: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开通啦!)

2019年4月下旬,回龙观地铁站附近自行车专用道的施工场景(图片来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D9UBVDI0515GLLL.html)

带著对改善城市的美好初衷,「自下而上」去促成一个设想的实现;如果这样的初心,最终缺少按照政府立项论证的常规程序「自上而下」的推动,那么,真正开展有效的组织动员与跨越诸多现实困难,都是难以想像的。

而回龙观地区的改变与新生,恰恰是一个经过「自下而上」而后再「自上而下」的案例。

5月9日,北京市发改委等多部门举行「三年计划」进展情况解读会。陈营东桥建成投用,天通苑新增2990个幼儿园学位;北郊农场桥扩容和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车道即将在5月底通车运行;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部分设施已建设完成,8月将正式对外开放……[5]

5月31日,自行车专用道通车运行,全长6.5公里,其中新建段5.5公里全封闭专用路净宽6米,设计车速20公里/小时,出入口8处,平均间距780米,出入口及周边地铁站配置停车位约3900个。它将直接服务于沿线1.16万通勤人口,30分钟内可从回龙观骑行至上地软体园,并采用多项节能减震技术,成为连接回龙观与上地地区的绿色交通走廊。[6]

俯瞰彩色的自行车专用道 潘之望摄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5月31日报道: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开通啦!)

畅快骑行的人们 潘之望摄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5月31日报道: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开通啦!)

[1]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cityif」2016年8月10日推送文章:家住回龙观·下 | 解放太太就是解放回龙观

[2] 信息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象限」2019年5月31日推送文章:一条自行车专用路的诞生 写在通车时[3] 信息来自新浪新闻2018年8月14日报道:北京书记蔡奇不打招呼再访回龙观回应百姓关切[4] 信息来自微信公众号「北青社区报回龙观版」2018年8月15日推送文章:利好 | 三年行动计划「更新」,「回天地区」会有哪些变化?[5] 信息来源自「北京日报」2019年5月10日报道:「回天」行动啃下一堆民生「硬骨头」 [6] 信息来源自「北京日报」2019年5月31日报道: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开通啦!

本文全文刊登在建筑创作2018年第5期 《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存量提升:城市象限》专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