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知乎上的回答,說煲湯的水其實沒有很多營養,大部分營養仍在湯料里。那麼…喝中藥的人根本不會去吃藥渣子,他們喝中藥不就沒用了么…

比較好奇…求回答。

更新:看完回答我已經理解了,非常謝謝認真回答的各位。

但請小部分答者嘴下留情一點…我沒有在否認中藥的作用,也沒有在反對煲湯營養大多在湯料里這個回答,我學過化學但未能牢記且融入到生活中。

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只是出於好奇,希望得到專業的解釋。如果你覺得這是低智問題請反手舉報,大可不必在回答里嘲諷…


看到這種問題我真的很無奈

我就是那個在知乎上寫回答告訴大家喝湯不如吃肉的答主,在我的回答下面,有無數人用「那為啥人要喝茶不是直接干嚼茶葉」和「以後不要熬中藥了,吃藥渣就好了」這種話來懟我

身邊有人煲湯只喝湯,煲湯的材料都是倒掉的,這是不是很浪費?營養在湯里還是在材料里??

www.zhihu.com圖標

這讓我感到非常無語,我就說兩個關鍵點

1.分清楚什麼是水溶性物質什麼是脂溶性物質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就發現很多人物化生都是初中就沒好好學,政治馬哲大概也是不好好學的,既沒有科學知識,也沒有科學思維方式,才會拿這些例子懟我。

我不嘲笑真的不懂的人,你不懂,你可以問,好好的問,再低端的問題我都不介意,但是你不懂,你就陰陽怪氣的懟我,那我就罵你。

我們吃肉,主要是為了獲取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鈣鐵鋅硒),這些營養物質大部分都是不溶於水的,而嘌呤、鹽等物質是溶於水的。另外還有一個脂肪,它雖然不溶於水,但是可以和水產生乳化。

我們吃中藥和茶,主要獲取的是水溶性物質。

另外,實際上,中藥里不全是水溶性物質,我認為熬中藥是比較原始的萃取方法,是我們現在應該淘汰的。因為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它可能也是脂溶性,或者要達到某個濃度某個溫度才能很好的萃取。

甚至,有可能它有益成分不溶於水,有害成分卻溶於水了,或者有害有益成分一起溶於水了,你分不開。所以別一天天整什麼葯膳啊,藥材煲湯啊——弊大於利!

舉個例子,讓屠呦呦拿獎的青蒿素,就不溶於水,而且受熱還會分解

青蒿素為無色針狀結晶,溶點為156~157 ℃ ,易溶於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於乙醇、乙醚,微溶於冷石油醚,幾乎不溶於水。因其具有特殊的過氧基團,它對熱不穩定,易受濕、熱和還原性物質的影響而分解。

所以說不同物質中,不同的成分,要分離出來,都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

把所有中藥混合在一起熬煮,是非常原始並且效率低下的。

中醫藥究竟怎麼樣我不評價,我也評價不了,但是這個什麼都丟進去一鍋煮的萃取方式,我認為是應該淘汰的。

這些話我說出來,一定會被扣上中醫黑的帽子

「老祖宗的東西你懂什麼」


中藥湯子不是單純的溶液,而是溶液、乳濁液,混懸液……等混合液。

煎藥也並不是加水就煮!

中醫師承裡面,有「傳葯不傳方,傳方不傳量,傳量不傳火候」的說法。這裡的「火候」是指中藥煎法。

拿石膏來說,學過初中化學的都知道,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CaSO4·2H2O),硫酸鈣微溶於水,大概40g石膏在100ml的水裡溶解量不足0.2g,溶解量非常少。

古人很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傷寒論》當中,遇到「身大熱」的癥狀,使用石膏一定會配伍粳米。如「白虎加人蔘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30g)、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蔘三兩。

煎法上,石膏是搗碎使用。搗碎之後加米湯來煮,就可以讓石膏細碎的顆粒懸浮在湯液當中,形成混懸液,葯湯里的石膏成分就比單純的溶液多多了。

除此之外,《醫學衷中參西錄》的作者張錫純也發現,如果將石膏磨成細粉(前面的搗碎是敲成小塊),則只需要五分之一的石膏量就能達到退熱效果。古人開石膏大概在40g這個範圍,也就是說,磨成細粉加米湯煮,只要6g就能達到效果。想像一下,6g石膏粉攪到米湯裡面,幾乎沒有沉底的。

另外,中醫方劑並不是單純的用水煎,有酒煎的(栝樓薤白半夏白酒湯),有加酒一起煎的(如芎歸膠艾湯),有加醋煎的(烏頭赤石脂湯,赤石脂為礦物質),有加動物油的(如豬膏發煎),有加植物油的(如紫草豆油膏)……等等等等

除了煎劑外,中藥還有:散劑(打成粉服用)、丸劑(打粉加蜂蜜揉成丸子)、膏劑(中藥熬煮後加膠質收汁)、酒劑(酒浸)、丹劑(礦物質藥材加工後的藥粉)……等等。

中藥是古人兩千多年以來,與病魔抗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那會沒有化學,古人的很多方法在現在看來無疑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絕對不是一樓說的那樣原始低下。

燉湯不懂~


丸劑、散劑就是用藥材粉末做的呀……題主大概想問湯劑吧。

湯的營養在湯料里,指的是湯料的宏觀結構組成物質,比如,組成肌肉的蛋白質,組成肥肉的脂肪,組成骨頭的鈣。

而藥用的物質絕大部分為次生代謝產物,一般而言是細胞內含物,且多半分子量不大,唯一的問題就是它的水溶性如何,不過皂苷類成分(比如甘草皂苷)能增加非水溶性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此處友情提示:中藥方劑學有說法叫「十方九草」、「無草不成方」,這裡的「草」指的就是甘草。

P.S.如果你能把苦了吧唧的黃連、老了吧唧的厚朴等等一系列不適宜咀嚼服用的藥材嚼吧嚼吧吞了,我敬你是條漢子。


中藥主要有效成分是糖和苷類、醌類、苯丙素類、黃酮類、萜類、皂苷、強心苷、生物鹼等,水溶性的有效成分一般比較多,這部分溶解到水裡,而非水溶性的少量溶解到水裡,藥渣基本就不剩啥了,所以吃藥渣的意義不是很大。

而且還有很多中藥不能直接吃。

有毒中藥,如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附子,吃了就要中毒。

礦物葯,如磁石、牡蠣、紫貝齒,質地太硬,啃也啃不動。

像這些類型的葯,哪怕是藥渣,你吃它沒啥好處。


這太簡單了~

不用中醫,西醫都能解釋的通通透透的~

隨便買一版葯,看清楚每次復用計量~

實際上很多葯有效成分都是0.0X克來計算的~

直接啃中藥也行,大多數情況下,不怕用藥過量死掉就去啃吧~.我記得我以前吃的方子里有巴豆生白附子來著……

中藥說白了就是用最原始的方法給人找出合適的物質治病,原理不懂(古人無法進行化學驗證),全靠窮舉法~(人工試藥),說穿了就沒有那麼玄乎了。

當覺得有用就記錄下來。如果一味葯能治某病但有毒性就摻點解藥進去……最後一鍋煮了你喝吧~

煮多久什麼比例最好其實也都是試出來的。最後殘留劑量能有效就行。

別看野蠻玄幻不人道,已經是落後文明世界的最優解了。

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早就可以提純或者直接要你吃有效成分了,比如最常見的藿香正氣液……

當然也有原始藥丸……比如大泥丸……(我童年陰影)

所以現在文明的中藥,都和西藥一樣要麼藥劑要麼藥丸,文明越來越不用喝苦藥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