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和微博看了蠻久的,發現知乎熱搜下有楊超越的話題下面幾乎都是褒獎。但是微博熱搜下關於楊超越的話題中,她的風評就不好了。感覺差得很多,是楊超越的粉絲都不管微博轉戰知乎了嗎?還有她的路人粉怎麼好像都在知乎,微博卻看不見?


我從產品和運營的角度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每個平台的定位不一樣,其次,用戶群體和畫像不一樣,再就是內容不同;

我們從平台定位來說一下:

微博的定位是一款信息流社交媒體平台,並且微博自身也在根據這個定位不斷深化和經營。微博商業生態圈可以分為內容,用戶和產品三個維度。微博兼具媒體與社交屬性,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在於通過內容(明星、企業、達人產生的熱點內容以及自身扶持的垂直領域內容)來吸引用戶(流量),並通過產品實現流量變現。

對於微博來說,相比於微信、qq、陌陌等聊天交友軟體,其社交屬性更加體現在社區化,主要表現在:

1.明星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明星打榜、刷排名、提問回答的互動環節以及微博的回復等,會產生大量的內容;

2.興趣圈的互動。微博上各種圈子的分化比較鮮明,二次元、日韓圈、歐美圈,各種圈子內對於大V的追捧,以及自己圈子的討論;

3.生活百科類大V。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日食記、李子柒等,這些人與粉絲,粉絲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很強烈;

這是微博的主要功能結構;

我們看看微博的商業化模式:

以內容吸引用戶,以廣告變現流量。目前微博的盈利點主要包括:會員、紅包、支付、送花、付費閱讀、粉絲頭條、數據分析、打賞;

根據微博2018年Q1財報,2018年第一季度微博財務營收22.13億元,同比增長61%,連續5個季度保持60%以上的增長速度,進入高速增長期。其中,微博廣告收入達19.16億元,同比增長64%,品牌廣告收入同比增長94%;

總結一下:

通過微博的產品分析,可以得出微博近年來一直採取三大下沉政策,並且已經從下沉政策中得到收益:

1.「領袖下沉」:從名人大V到自媒體紅人,從名人效應到細分達人。2.內容下沉:從新聞媒體到垂直領域,從熱點導向到興趣導向。3.用戶下沉: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從發達地區到城鄉地區。其發展趨勢呈現出視頻化、垂直化、MCN的特點:1.視頻化:微博全面推進視頻化戰略,一方面通過與版權方和媒體的深度合作增加專業短視頻內容;另一方面通過上線微博故事、光影秀等產品鼓勵普通用戶創作、分享視頻內容。2.垂直化:微博深耕垂直領域,致力於建立每個領域的流量生態、變現生態。3.MCN:加大對MCN的扶持,基於微博平台共同建設垂直領域內容生態,帶動微博內容生產和消費服務增長。

我們再看看知乎的;

這個是知乎的產品結構;

1、產品定位:

從知乎的兩句口號說起:「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發現更大的世界」。

知乎作為一個問答類的社區,積累和沉澱各種優秀的回答無疑是必要的。具有豐富知識儲備和熱衷表達的意見領袖們常常能夠在知乎獲得許多的關注者,成為所謂的大V;即使你沒有某一領域極強的專業技能去分享,做為一個普通的用戶對非專業技能方面的回答也可能得到眾多的贊同。它準確地抓住了一個需求點:「一個人大腦中從未分享過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力,總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東西。」(周源)

知乎的產品定位不僅在於營造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更積極地進行知識付費方面的探索——課堂讀書會。這兩個知識付費模塊主要是針對在知乎進行學習提升的部分用戶群體。然而隨著知乎用戶的增長,首頁內容質量出現了所謂的「下降」,出現了許多大眾化、娛樂化的討論話題,從一方面來說這提升了社區的內容豐富性,但許多話題的討論氛圍使知乎營造好的學習提升的環境越來越困難;

知乎用戶的大致使用目的大致分以下幾種:

渴望在知乎獲得某一行業知識或經驗進而達到自我提升。

樂於在知乎分享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看一些有趣好玩、獵奇的問答,打發時間。企業及機構在知乎活躍以提升知名度、影響力。利用知乎為自己的公眾號等自媒體引流。窺視他人的生活、情感經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等經歷。用戶畫像分析;

在知乎,貢獻高質量內容的頭部用戶群體主要有三部分組成;

一是具有創造力和影響力各行各業的意見領袖,例如:李開復、郎朗、張譯、雷軍、王珞丹,這些用戶大多本身就是各領域的優秀代表和生活中的公眾人物,其對於一些行業相關問題的回答更具權威性,自然能夠產生許多優秀的回答,但這類用戶的活躍度往往並不是很高;

二是新知人群,在其中有熱衷於回答某一類問題各行各業的「專家」們,Patrick Zhang(電氣工程等話題優秀回答者)、陳萌萌、輪子哥(編程類話題優秀回答者)等等,這些用戶通常只喜歡自己擅長領域的話題,憑藉具有相當垂直度的回答風格往往能夠收穫不少關注者與贊同,不少還能成為某一行業的優秀回答者,並且這類用戶回答問題的活躍度也是非常的高;

三是公眾號營銷號,知乎是對營銷號最寬鬆的一個平台,從某種程度來說,一個v5以上的營銷號可以在知乎橫著走(鹽值750以上),參見各種結尾帶公眾號 ;

而且知乎對於創作者V7以上即可解鎖自定義推廣,也就是結尾自帶推廣信息的那種,我不想評價這個好壞,我只想說在其他的垂直社區平台這種幾乎是沒有,因為廣告嚴重影響體驗,會造成用戶流失;

在新知人群中,還有一些則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面異常廣闊,回答問題的相關類型也是特別豐富,代表有:vczh、龍牙等,同樣、這類用戶在知乎的活躍度也是非常之高;

圖來自艾瑞諮詢;

據艾瑞網調查數據,知乎用戶具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比達80.1%,同期,中國整體網民中大學本科及以上佔比者僅為20.4%,TGI(TGI=知乎用戶中高學歷比例/整體網民中高學歷比例*100)高達392。分析認為,接受更好教育的用戶往往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知識的需求和認知也更為強烈。同時高質量的用戶群體也是知乎產生大量優質內容的原動力。

艾瑞網的這個數據發佈於2018年4月份,知乎當時的用戶數量大致在1.5億到2億之間,我們假設為1.5億,則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比80.1%,即知乎約有1.2億的高學歷用戶,約佔國民總人數的8.6%,這顯然和現實情況並不相符,我國接受過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的人數大概占國民總人數的4~5%。所以由於一些例如用戶填寫虛假信息、統計偏差等情況,知乎的高學歷用戶並沒有艾瑞網發布的這麼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知乎的用戶學歷水平遠高於其他主流的軟體應用;

一個人接受過高等教育與未接受過高等教育 差距不僅僅是在對於問題和世界的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來自:艾瑞諮詢;

用戶特徵:根據艾瑞網發表的研究數據可以發現,知乎用戶追求時尚、注重品牌、著重格調,是品質用戶的追求者;知乎用戶關注自我提升,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知識性的中產;知乎用戶興趣多元、喜歡新事物、愛玩愛分享、是新時代新人群。知乎用戶的這些特質也為知乎的商業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從這個對比,能明顯的看出來,知乎跟微博的差距,因此對於一個問題和事物的認知自然也有著不一樣的認知;

接下來我們說說楊超越;

2018年楊超越在創造101以第三名的成績出道,成為火箭少女101的一員,楊超越的出道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騰訊在給楊超越的出道海報是我認為所有的海報文案中寫的最好的篇:有多少偏見就有多少偏愛;

十個字卻入木三分的寫出了人性;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有一波人喜歡,但是卻有一波人去百般詆毀,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遠的不說,就說NBA的球星,科比,在中國有無數的科比粉絲,可是也有無數的科黑,同樣的還有詹姆斯、庫里,甚至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黑的理由;

但是你能說他們不紅嗎?就是因為太紅了,所以才被人黑,一個很小的細節都被人拿著16倍鏡放大過分解讀甚至是歪曲;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來由的愛和恨,同樣的對於楊超越也是如此,有人偏愛楊超越,也有人不斷的黑;

黑楊超越的人有很多,有職業黑(畢竟是拿錢辦事),也有搶了利益蛋糕(比如動了某幾類明星的蛋糕)以及路人黑等等;

其實有句話說的好,偏見來自於不了解,因為你不了解她,單純的從某一渠道獲知她怎樣就跟風黑,這種也沒什麼,當你認識和了解之後也許你並不會繼續黑,就算黑,最少心裡也是有桿秤的;

楊超越的身上折射出一代人對於夢想和未來的期冀,是許多底層人民對於未來對於幸福的渴望,他們沒有很好的出身,也許他們學歷不高,他們在城市裡生活著,奮鬥著,甚至很多人都不能叫奮鬥,因為他們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比較的底層;

我記得我畢業那年有三部電視劇我印象很深,一部《蟻族的奮鬥》,一部《我的經濟適用男》,還有一部《北京青年》;

那年我正好畢業,每當我看到《蟻族的奮鬥》中那個唐家嶺,就像小螞蟻一樣群居著,他們中有不少也是985院校的畢業生,只是因為想要在這個城市生存下去;

當我看著趙榮生接到面試電話時的模樣,我當時甚至覺得太作了,可是當我自己走上社會之後,我才真正的體會到那句話的含義:當我投出第一份簡歷的時候我懷揣的是一份夢想,可是當我投出第一百份簡歷的時候,只是因為我需要生活,我需要一份工作在這座城市活下去;

這句話可能是許多城裡土著本地人永遠理解不了,他們永遠理解不了我們為什麼要當奮鬥比,為什麼996(其實11點下班的都挺多),為什麼要當福娃,他們稱呼我們為gz;

因為他們永遠理解不了,他們不知道是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什麼,我還記得《裸婚時代》劉易陽在童佳倩家對著岳母說的那番話:可是我的工資永遠趕不上房價;

面對著日益高漲的房價,面對不斷增長的生活成本,面對著你日益老去的父母,如果我們不修福報我們還有什麼?回去我們能做什麼?回去種田?

我很慶幸我還有福報可以修,能混跡互聯網行業,能混一個產品運營專家,可是大廠有多少,互聯網公司有多少的hc?在現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各大廠裁員不斷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敢說自己的未來能保證很滋潤?互聯網公司基本上35歲以後就面臨著失業,連我們這些所謂的職場白領(他們很多人說我們這種叫金領,畢業985,工作BATJTMD)都這樣苦逼,那些許多跟楊超越一樣沒上大學的人怎麼辦?他們難道就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和自由?難道生來就是給城裡人割韭菜的?

我還記得《我的經濟適用男》何曉君的母親稱呼男主為IT民工,我至今都記得這個名詞,沒錯,我就是那個IT民工,那個開著寶來的IT民工陳啟中,何曉君的媽看到開著大寶馬的富二代馮志豪那一水的誇:帥小伙;

是啊,寶來跟寶馬就差一個字,可是這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

當微博上那些人在噴楊超越的同時,他們中有多少人體會過生活的艱辛?拿著父母給的錢追星,然後瀟洒的生活著,可是他們可曾想過自己的父母此刻也許正在加班,也許正在會議室面對著客戶和領導在卑躬屈膝,只因為能多拿點獎金,他們可曾想過自己的父母也許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為養活他們而努力著;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都不斷的提高,可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很多的問題;

城鄉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日益出現;

就以楊超越的家鄉為例,2018年大豐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75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我們對比一下蘇南和上海的數據:

2018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萬元,2017年崑山市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59190.6元;

這個差距怎樣?

我們再看看最直觀的房價:

根據騰訊今年年初發布的 統計數據,90%的國人收入不到1萬,再看看鹽城的房價;

當然了有人說自己工資一兩萬甚至幾萬,但是我要說的是,不好意思年薪60w+的在這,但是像我這樣的人多嗎?14億中國人有多少像我一樣的?

那麼再回答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楊超越在知乎和微博評價不一樣?

在一個充斥著明星打榜、哈韓以及各種營銷號、自媒體滿天飛的地方,你指望能看到理性的聲音嗎?

我只能說,歲月為何如此靜好呢?因為替他們背負了太多,所以他們才能在微博上肆無忌憚的用手指敲擊著手機屏幕;

文章中產品分析內容來自參考資料,感謝簡書;參考資料:https://www.jianshu.com/p/3162b7e4ca85

參考資料:https://www.jianshu.com/p/f90894c55d87


簡單地說,微博評價人只要一句話,而知乎需要一篇文章。

1,發泄情緒的短回答易被摺疊

在知乎,一句話的回答很容易被摺疊,尤其是那種純發泄情緒的。相反,純發泄情緒的一句話在微博往往是高贊。

很多人說楊超越粉絲控評,摺疊相反的聲音。很多人關注了被摺疊回答的數量,被摺疊回答的比例,卻有意忽略了被摺疊回答的質量。客觀的說,觀點衝突激烈的熱點問題,摺疊率一貫很高,30%-40%是正常現象。

2,道聽途說、斷章取義地解讀會被評論區羞辱

知乎是講道理的,你要評價,不去了解事件全貌,不去了解事件背景,僅僅靠一句兩句的信息,腦補整個過程,是很容易被評論區打臉的,要點兒臉的答主一般不這麼干。

3,當你了解楊超越以後,可能會有所轉變

楊超越就在那兒,微博,b站,騰訊視頻,芒果tv,要想了解很簡單。想去批判一個人,去了解啊!心中有疑惑,去了解啊!

很多人是了解以後發生轉變的,如果你怕這種轉變傷害到自己,那就請繼續遠離。否則,你有關楊超越的回答會繼續因一言半語而被摺疊,也將繼續因言之無物而被嘲笑。

最後,我一直也沒覺得楊超越在知乎的評價有多好,因為願意去了解她的人真的不算多。


1。知乎和微博不是一個類型的平台。知乎重視內容,能有高質量的回答和文章沉澱;微博重視流量,營銷號一帶節奏則大水漫灌。

2。知乎和微博的核心用戶池,即使有重疊,也不會是多數。

3。楊超越在微博和知乎上的粉絲,幾乎不是同一群人,人數也相差甚遠。根據前幾個月某平台粉絲組織做的粗略統計,微博粉絲約莫是知乎粉絲的三四倍人數。

4.知乎和微博的玩法不一樣。微博,一個楊超越的話題登上熱搜,人皆見之,路人池中不了解超越甚至抱有明顯偏見的人數,必然是壓倒一家粉絲的。而根據呆萌的統計,即使是潛心拍戲較少露頭的19年,54次熱搜中多數還是明顯帶有導向性,「楊超越寫錯福字」「楊超越暴打謝滌葵」「楊超越口誤」「楊超越 整容醫生」......在微博,一旦營銷號下場引領話題方向,比如「字都不會寫(念),說句笑話,他影響了中國」,一大波節奏便會驟然而起。

【圖片】?2019年度楊超越相關熱搜盤點?2019年度據統計共上熱搜54次,較去年99次少了不少,楊超越潛心拍戲認真工作_楊超越吧_百度貼吧?

tieba.baidu.com圖標

而這種情況,在知乎很少發生。我認為原因有如下:一是某一話題下進行熱烈討論的用戶,多數也是對此話題有密切關注的人。比如楊超越話題,多數都是粉絲關注並撰寫回答,甚至纂集成專欄。二是知乎氛圍決定了這裡不是營銷號的舒適區。即使是熱榜問題,在知乎官方小管家插手前,基本上都是關注或熱心這方面話題的用戶進行答題並堆積起基礎熱度,而非亂帶節奏的營銷號。

當然最近也多了很多特立獨行的用戶,比如 @賾實先生 @賾實先生 (想必這兩個同名號是一個人),他對楊超越相關動態的關注度超過了很多粉絲,在最近數個帶超越話題的提問日誌和回答區里時有他的身影。而且這位老哥回答方式也普遍比較單調,大致如圖↓

這位老哥也參與編輯以及回答了這個問題。

希望這位老哥作為一個高鹽值、高關注數用戶,在行使特權和回答問題時,注意遵守知乎的社區規範,提高內容質量,維護社區氛圍。也許老哥正忙於申訴而疲於奔命,晚輩乾脆貼上鏈接,省得老哥操勞費時。

知乎社區管理規定有哪些??

www.zhihu.com圖標

不光是楊超越,很多事情在微博和知乎觀點就是不一樣。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

微博你看到的都是別人想給你看的,熱搜?撤掉!前排評論?花錢買贊!你看到的是別人花錢之後想讓你看的。

知乎最大的好處是,回答需要得到多少人贊同和高權重的人點贊。鹽值750+的號權重高,這部分賬號會理性看待問題。

前段時間知乎進來很多營銷號,現在大多都不見了。因為知乎造謠很難變現,微博造謠弄虛無縹緲的東西會帶來流量,流量就是錢,相信看明星微博的都有看到過一些類似「你的愛豆,偶像紅多久,就看你的點贊」還有帶咒罵性質的各種騙贊騙關注,我嘗試過關注他們,後來我發現等他們這些人粉絲多了之後立馬改昵稱,然後風評就變了,就可以接廣告了。都說互聯網有記憶,但是網民沒有記性。

類似超越這樣話題人物,營銷號都不會放過,都想來吸一口血。

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知乎和微博對相同事情有不同反應。知乎的機制會讓理性,客觀的聲音出現在前面。微博會讓花錢人的意圖出現在前排。

一個靠優質回答賺錢,一個靠新聞時事的流量賺錢。

是非曲直你可以關注任意幾件事情,然後你看微博和知乎的反應對比就知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